本實用新型涉及考古學工具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手搖式洛陽鏟。
背景技術:
洛陽鏟多為一半圓形的鐵鏟,上接加長桿,使用時垂直向下戳擊地面,鏟頭可將地下的泥土帶出,形成一個井孔,用來探測地下土層的土質,由于其結構簡單,便于攜帶,廣泛應用于考古學及勘測。如果工作人員在在冬季施工或遇到較為堅硬的土質時,現有的洛陽鏟在戳擊地面時會受到沖擊力,無法輕松打孔。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手搖式洛陽鏟。
本實用新型的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手搖式洛陽鏟,包括鏟柄和鏟頭,鏟柄為中空,所述鏟柄內設有第一傘形齒輪,第一傘形齒輪上端安裝有第一軸承座,第一軸承座固定在鏟柄內,第一傘形齒輪下端連接有連桿,該連桿延伸至鏟柄尾部,連桿下端部固定有內鏟,內鏟的外壁與鏟頭的內壁之間留有間隙,內鏟的長度短于鏟頭的長度;所述第一傘形齒輪的外側嚙合有第二傘形齒輪,第二傘形齒輪上固定有齒輪把手。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內鏟為瓦筒狀。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內鏟的下端設有鋸齒狀刀頭。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鏟頭與內鏟的間隙為1-2mm。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連桿上安裝有固定于鏟柄內部的第二軸承座。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鏟柄上設有用于安裝第二傘形齒輪的錐形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裝置在鏟頭內安裝可旋轉的內側,從而使考古人員在遇到較為堅硬土質可以很容易的打孔,且第二傘形齒輪并非固定在鏟柄上,不使用時可拆卸,保證了本裝置便于攜帶,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A具體放大圖。
圖3為鏟柄的鏟柄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鏟柄,2第一軸承座,3第一傘形齒輪,4第二傘形齒輪,5齒輪把手,6連桿,7第二軸承座,8鏟頭,9內鏟,10刀頭,11錐形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下面的實施例,參閱圖1-3(圖3只部分畫出)。
一種手搖式洛陽鏟,包括鏟柄1和鏟頭8,鏟柄1為中空,所述鏟柄1內設有第一傘形齒輪3,第一傘形齒輪3上端安裝有第一軸承座2,第一軸承座2固定在鏟柄1內,第一傘形齒輪3下端連接有連桿6,該連桿6延伸至鏟柄1尾部,連桿6下端部固定有內鏟9,內鏟9的外壁與鏟頭8的內壁之間留有間隙,內鏟9的長度短于鏟頭8的長度;所述第一傘形齒輪3的外側嚙合有第二傘形齒輪4,第二傘形齒輪4上固定有齒輪把手5。
所述內鏟9為瓦筒狀。
所述內鏟9的下端邊緣和側邊邊緣均設有鋸齒狀刀頭10。
所述鏟頭8與內鏟9的間隙為1-2mm,優選為1mm。
所述連桿6上安裝有固定于鏟柄1內部的第二軸承座7。
所述鏟柄1上設有用于安裝第二傘形齒輪4的錐形孔11。
使用時,將第二傘形齒輪4安裝在錐形孔11內,與第一傘形齒輪3嚙合,來回搖動齒輪把手5,內鏟9在連桿6的帶動下來回轉動,從而使土壤松動,便于打孔;打孔完畢后,將第二傘形齒輪4卸下即可。
本裝置在鏟頭內安裝可旋轉的內側,從而使考古人員在遇到較為堅硬土質可以很容易的打孔,且第二傘形齒輪4并非固定在鏟柄1上,不使用時可拆卸,保證了本裝置便于攜帶,實用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