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中的支護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基坑支護結構。
背景技術:
基坑工程是保護地下空間明挖施工順利進行和周邊環境不受損害而采取的臨時支護和土體加固工程。隨著工程建設的發展,基坑越來越大、越來越深,在基礎施工期間,在保證基坑周邊建(構)筑物和基坑安全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基坑支護造價、縮短工期,成為工程技術人員的不懈追求。
公開號為CN204608798U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止水樁/墻內插H型鋼與預制管樁構成的基坑支護結構,包括用于基坑止水的連續水泥土攪拌樁或止水墻,和用于基坑擋土的預制管樁,在止水樁內插兩個小直徑的管樁之間增加一個H型鋼,H型鋼用于增加預制管樁側向剛度及樁間止水樁抗剪強度。
管樁主要通過在工廠澆注,并養護完成后,再運到工程場地進行沉樁作業。但由于生產、運輸及施工的原因,上述實用新型中采用的預制管樁不能一次滿足設計樁長的需要,必須在沉樁現場對預制管樁單元進行接樁,將多節預制管樁單元拼接成具體場地設計樁長的預制管樁。當前,絕大部分預制管樁的接頭型式是采用端頭板電焊聯結法。因此,焊接接頭部位往往成為預制管樁樁身的薄弱處,特別是在水平荷載作用下接頭處容易發生破壞。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管樁結構穩定的基坑支護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基坑支護結構,包括攪拌樁,所述預制管樁包括若干相互套接的單元管樁,單元管樁的一端固定設有套筒,所述單元管樁的另一端套設于所述套筒中。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套筒可提高單元管樁連接處的強度,且通過在樁孔中通入混凝土可將單元樁體之間、預制管樁與外界粘合固定,使連接處更不易被破壞;套筒可提高管樁連接處的密封性,減少水從單元管樁的連接處進入管樁內。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單元管樁的一端固定設有第一卡塊,所述單元管樁的另一端上設有卡槽,所述第一卡塊嵌于所述卡槽中。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卡塊嵌于卡槽中,可增大單元管樁連接處的接觸面積,使單元管樁之間的連接更穩定;且可避免管樁之間因受力不均而相對偏轉。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卡槽呈“T”型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可對第一卡塊限位,限制第一卡塊自由度,更好的避免第一卡塊以及單元管樁之間相對偏移。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卡塊固定設置于所述套筒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此時第一卡塊位于單元管樁外側,便于觀察,可更好的將卡槽與第一卡塊對準。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卡塊與套筒之間設有兩端分別與第一卡塊和套筒固定連接的連接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可增大第一卡塊與套筒的接觸面積,使第一卡塊更穩定的固定于套筒上。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還包括用于基坑止水的攪拌樁,所述攪拌樁設置于所述預制管樁之間。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攪拌樁利用水泥作為固化劑的主劑,利用攪拌樁機將水泥噴入土體并充分攪拌,使水泥與土發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使軟土硬結而提高地基強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攪拌樁內設有H型鋼。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H型鋼可用于增加預制管樁側向剛度及攪拌樁抗剪強度,使攪拌樁結構更穩定。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H型鋼的兩端設有第二卡塊,所述第二卡塊嵌于所述卡槽中的兩端嵌于所述卡槽中。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可使相鄰管樁之間的連接更穩定,可對基坑達到更好的支護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預制管樁插入土層中的垂直度與所述攪拌樁插入土層中的垂直度相同。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預制管樁與攪拌樁之間相互平行,可增大攪拌樁與預制管樁的接觸面積,使預制管樁與攪拌樁之間更好的連接,達到更好的支護效果。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套筒,可使相鄰上下單元管樁之間更好的連接,減少單元管樁連接處破壞的可能性,使預制管樁結構更穩固,達到更好的支護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基坑支護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預制管樁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單元管樁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預制管樁;11、單元管樁;12、套筒;13、第一卡塊;14、卡槽;15、連接件;16、卡座;2、攪拌樁;3、H型鋼;31、第二卡塊;4、管樁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基坑支護結構,包括用于為基坑擋土的預制管樁1以及用于為基坑止水的攪拌樁2,攪拌樁2依次間隔設置于預制管樁1之間,且預制管樁1與攪拌樁2之間相互平行設置(均垂直于基坑)。
如圖2所示,預制管樁1包括若干相互套接的單元管樁11,單元管樁11的下端固定設有套筒12,套筒12與單元管樁11之間可通過焊接固定,套筒12的下端固定設有第一卡塊13,第一卡塊13的橫截面呈“T”型設置,為使第一卡塊13與套筒12之間的連接更緊密,第一卡塊13與套筒12之間設有兩側面分別與第一卡塊13和套筒12固定連接的連接件15;單元管樁11的上端設有呈“T”型設置的卡槽14(由兩個對稱設置的卡座16形成,卡座16的橫截面呈“L”型設置且固定于單元管樁11上),相鄰單元管樁11的第一卡塊13嵌于卡槽14中,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卡塊13和卡槽14對稱設置于預制管樁1的兩側。
如圖1所示,攪拌樁2內設有H型鋼3,H型鋼3的兩端設有呈“T”型設置的第二卡塊31,第二卡塊31嵌于卡槽14中。
施工過程如下:
1、定位放線,按照設計圖紙,放置軸線,用鋼尺量出預制管樁1的中心點;
2、以中心點為中心挖管樁孔4;
3、將單元管樁11放入管樁孔4中,并使第一卡塊13嵌入卡槽14中;
4、在管樁孔4中澆筑混凝土;
5、量出攪拌樁2的中心點;
6、利用攪拌樁機將水泥噴入土體并充分攪拌,形成攪拌樁2;
7、將H型鋼3嵌入單元管樁11的卡槽14中。
可在施工前直接將第一卡塊13套入卡槽14中,并通過在單元管樁11的連接處穿設螺栓,焊接等方式固定單元管樁11。
上述基坑支護結構不僅可應用于基坑也可應用于工程樁。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