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基坑圍護以及邊坡支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拼接式混泥土樁。
背景技術:
基坑圍護和邊坡支護工程中大量使用鉆孔灌注樁,對于地下部分可以采用鉆孔。
然而對于地上部分通常采用模板框架,用多個模板圍繞成樁的型腔,然后向型腔內放入鋼筋籠,澆灌混泥土,當混泥土成型后,將模板拆掉。對于高度較矮的樁,采用模板框架比較容易實施,然而對于高度要求較高,但承載力又沒有太高要求的樁,采用模板框架制作顯得成本比較高,工程周期比較長。針對上述問題,本領域技術人員急需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拼接式混泥土樁,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拼接式混泥土樁,包括混泥土樁本體,所述混泥土樁本體上方設置有固定臺,所述固定臺上設置有連接孔,所述連接孔左側在固定臺上安裝有第一連接片,所述連接孔右側在固定臺上設置有第一凹槽,所述混泥土樁本體下方設置有固定臺,所述固定臺上安裝有凸起,所述凸起左側在固定臺上設置有第二凹槽,所述凸起右側在固定臺上安裝有第二連接片,所述固定臺外側還安裝有固定鎖片,所述固定鎖片外側還設置有螺紋孔。
優選的,所述第一連接片、第二連接片分別與固定臺固定連接。
優選的,所述第一連接片、第二連接片分別與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相適配。
優選的,所述凸起與連接孔相適配,凸起固定安裝在固定臺上。
優選的,所述連接孔在豎直方向上設置有矩形面。
優選的,所述固定鎖片設置有兩組,通過螺紋孔上的螺栓固定連接,固定鎖片高度為固定臺高度兩倍。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和優點:該拼接式混泥土樁,通過第一連接片、第二連接片、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的設計,使得混泥土樁之間的連接更加快捷穩固;通過凸起及連接孔的設計,在連接孔豎直方向上設置矩形面,可鎖定混泥土樁的位置,防止混泥土樁因外部力產生旋轉;該拼接式混泥土樁,采用拼接式混泥土樁,能夠大大縮短工程中混泥土樁的制作時間,可以普遍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混泥土樁本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混泥土樁本體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固定鎖片結構示意圖。
圖中:1第一連接片、2固定臺、3混泥土樁本體、4第二凹槽、5凸起、6連接孔、7第一凹槽、8第二連接片、9固定鎖片、10螺紋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圖1-3所示的一種拼接式混泥土樁,包括混泥土樁本體3,所述混泥土樁本體3上方設置有固定臺2,所述固定臺2上設置有連接孔6,所述連接孔6左側在固定臺2上安裝有第一連接片1,所述連接孔6右側在固定臺2上設置有第一凹槽7,所述混泥土樁本體3下方設置有固定臺2,所述固定臺2上安裝有凸起5,所述凸起5左側在固定臺2上設置有第二凹槽4,所述凸起5右側在固定臺2上安裝有第二連接片8,所述固定臺2外側還安裝有固定鎖片9,所述固定鎖片9外側還設置有螺紋孔10。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連接片1、第二連接片8分別與固定臺2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連接片1、第二連接片8分別與第二凹槽4、第一凹槽7相適配。
進一步的,所述凸起5與連接孔6相適配,凸起5固定安裝在固定臺2上。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孔6在豎直方向上設置有矩形面。
進一步的,所述固定鎖片9設置有兩組,通過螺紋孔10上的螺栓固定連接,固定鎖片9高度為固定臺2高度兩倍。
具體的,該拼接式混泥土樁在安裝使用時,將第一根混泥土樁本體3的第一連接片1插入到第二根混泥土樁本體3的第二凹槽4內,并使第一根混泥土樁本體3上的凸起5與第二根混泥土樁本體3上的連接孔6連接。此時在第一根混泥土樁本體3和第二根混泥土樁本體3間的固定臺2上安裝固定鎖片9,通過在螺紋孔10上安裝螺栓,將固定鎖片9鎖緊,該拼接式混泥土樁,采用拼接式混泥土樁,能夠大大縮短工程中混泥土樁的制作時間,可以普遍推廣使用。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