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土石壩心墻基礎結構,主要適用于心墻堆石壩防滲心墻基礎結構等類似工程。
背景技術:
我國西部地區水能資源豐富,已建、在建和擬建一批高壩大庫的大型水電站,由于交通及地形地質等條件的制約,高心墻堆石壩的優勢極其明顯。在西部的大江大河上,已建成的高心墻堆石壩以糯扎渡最具代表性,其最大壩高達261.5m;在建的高心墻堆石壩以雙江口為代表,其最大壩高為314米,將超越塔吉克斯坦的努列克壩(300米)成為世界第一高心墻堆石壩。在高心墻堆石壩的設計、建設過程中,心墻底部的高應力對基礎要求極高,心墻基礎采用何種結構可確保大壩結構運行的安全,一直是水利水電工程師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結構設計簡單、施工便捷、安全可靠的高土石壩心墻基礎結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高土石壩心墻基礎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礎結構由建基面、灌漿廊道、混凝土墊層、固結灌漿層、接觸性粘土層和灌漿帷幕組成,所述建基面開挖至微風化層或弱風化層并且表面平整,建基面下方為固結灌漿層,建基面上方依次為混凝土墊層、接觸性粘土層及上部的心墻;在心墻底部壩軸線部位設置沿大壩長度方向的灌漿廊道,灌漿廊道下方布置灌漿帷幕。
所述灌漿廊道寬3.5米,高3.5米。
所述混凝土墊層厚度為1.0~1.5m,采用C25混凝土。
所述固結灌漿層的灌漿的深度為5.0~10.0m,間排距為2.0m×2.0m。
所述接觸性粘土層厚度為1.5~2.5m,最大粒徑不大于20mm,大于5mm顆粒含量小于10%,小于0.075mm粒徑含量不少于60%,小于0.005mm的粒徑含量不少于28%,塑性指數大于15。
所述灌漿帷幕深入相對隔水層1.0~3.0m,間距為1.0~2.0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為解決高心墻堆石壩心墻基礎結構設計、施工難的問題,結合已建工程的經驗,提出了一種結構設計簡單、施工便捷、安全可靠以及具有較強實用性的高土石壩心墻基礎結構,較好的解決了高心墻堆石壩心墻基礎結構設置難的問題,為類似心墻堆石壩的設計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為一種高土石壩心墻基礎結構,該基礎結構由建基面1、灌漿廊道2、混凝土墊層3、固結灌漿層4、接觸性粘土層5和灌漿帷幕7組成。建基面1開挖至微風化層或弱風化層并且要求平整度較高,建基面1下方為固結灌漿層4,建基面1上方依次為混凝土墊層3、接觸性粘土層5及上部的心墻6。在心墻6底部壩軸線部位設置灌漿廊道2,灌漿廊道2沿大壩長度方向布置。灌漿廊道2下方間隔設置灌漿帷幕7。
其中,灌漿廊道2寬3.5米,高3.5米;混凝土墊層3厚度為1.0~1.5m,采用C25混凝土;固結灌漿層4的灌漿的深度為5.0~10.0m,間排距為2.0m×2.0m;接觸性粘土層5厚度為1.5~2.5m,最大粒徑不大于20mm,大于5mm顆粒含量小于10%,小于0.075mm粒徑含量不少于60%,小于0.005mm的粒徑含量不少于28%,塑性指數大于15;灌漿帷幕7深入相對隔水層1.0~3.0m,間距為1.0~2.0m。
本實施例的具體實施方式如下:
a.建基面1:建基面1要求開挖至微風化或弱風化層,并且表面平整。
b.灌漿廊道2:灌漿廊道2沿大壩長度方向設置于心墻6底部壩軸線部位,灌漿廊道2的寬為3.5m、為3.5m,用于基礎結構的帷幕灌漿。
c.混凝土墊層3:混凝土墊層3設置于建基面1上方,上部的心墻6底部,作為心墻6的直接受力體,并在施工期作為固結灌漿層4的蓋重;混凝土墊層3的厚度一般為1.0~1.5m,采用C25混凝土。
d.固結灌漿層4:為改善心墻6的受力條件、增強其整體性,在心墻6底部的建基面1下方設置固結灌漿層4,灌漿的深度一般為5.0~10.0m,間排距一般為2.0×2.0m。
e.接觸性粘土層5:由于心墻6為散粒體材料、而混凝土墊層3為剛性材料,兩者的彈性模量相差較大,為改善兩者接觸面的受力條件,在兩者之間設置一層接觸性粘土層5,厚度一般為1.5~2.5m;接觸性粘土層5應具有較強的抗變形能力和較大的抗滲透變形能力,要求:
1)按592.2KJ/m3擊實功能,壓實度應不小于98%,壓實干密度大于1.72g/cm3,滲透系數小于1×10-6cm/s。
2)最大粒徑不大于20mm,大于5mm顆粒含量小于10%,小于0.075mm粒徑含量不少于60%,小于0.005mm的粒徑含量不少于28%,塑性指數大于15。
3)有機質含量小于2%,水溶鹽含量小于3%。
f.灌漿帷幕7:灌漿帷幕7作為大壩基礎的截水幕墻,應深入相對隔水層1.0~3.0m,間距一般為1.0~2.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