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用于城市地下管網系統的綜合管廊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上下分體式預制管廊。
背景技術:
綜合管廊是指在城市道路下面建造一個市政共用隧道,將電力、通信、供水、燃氣等多種市政管線集中在一體,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以做到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和資源的共享。
傳統的綜合管廊建設,一般采用現場澆筑,需要在施工現場進行鋼筋加工綁扎、支模、混凝土澆注、養護、拆模等工序,此方法不僅施工工序復雜,施工周期長,同時還存在需要較大的原材料存放和加工廠地等問題。
為了解決現場澆筑式管廊的施工缺陷,出現了整體式預制管廊,但是整體式預制管廊往往體積和重量較大,從工廠到施工現場的的運輸和現場吊裝極為不便,從而出現了裝配式結構管廊。
而現有的裝配式結構管廊其實也是屬于整體式預制管廊范疇,只是相對整體式預制管廊長度縮短而已;其澆筑工藝一般采用立式整體澆筑或臥式整體澆筑;
臥式整體澆筑,往往都存在幾個技術缺陷:
1)由于預制管廊的高度高、重量大,從而在澆筑時經常在模具的下部出現脹模現象,從而造成模具損壞;
2)由于模具為整體式的,從而導致,從上往下向模具內灌注混凝土時,在模具底部的空氣及氣泡無法完全排出,從而導致成型的管廊底板出現蜂窩狀缺陷,甚至出現局部露筋現象,嚴重影響結構強度、使用壽命及密封性;
3)澆筑完,脫模難,且易磨損磨具,減少模具使用壽命。
而立式整體澆筑,存在技術缺陷:
1)模具的澆筑頂面即為管廊裝配時的配合面,采用立式整體澆筑,模具無法保證澆筑的該面的平整度,從而影響之后的管廊裝配及密封。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技術難點,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上下分體式預制管廊,采用上下分體式結構,減輕單件澆筑重量,便于運輸、安裝;
其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上下分體式預制管廊,包括上管廊和下管廊;所述上管廊包括頂板和兩上側板;下管廊包括底板和兩下側板;兩上側板與兩下側板配合連接,內部為空倉。
所述下管廊的下側板預埋多根底部設錨固板和螺帽的下PC鋼棒,上管廊的上側板設多個與下側板下PC鋼棒對應的通孔,通孔中穿設上PC鋼棒;所述下PC鋼棒和上PC鋼棒通過螺套連接,螺套設于下側板上部的凹孔中,上PC鋼棒的另一端設錨固板和螺帽,固定在頂板上,通過拉緊上PC鋼棒,擰緊端部螺帽,再往通孔中灌注混凝土,即可使下管廊和上管廊連接緊固。
所述下側板與上側板之間通過凹凸配合,下側板設凹槽,上側板設凸起,吊裝上管廊時與下管廊裝配時,便于找位入位。
所述下側板與上側板之間設密封條,管廊建設工地對管廊具有密封要求時,可通過密封條保證上管廊與下管廊之間的接縫處的密封;
所述下側板的配合面兩邊設槽口,下側板與上側板配合時,在接縫處的兩側形成凹槽,在凹槽中可方便噴涂防水填料或其他防水處理方式;增加上管廊與下管廊之間的接縫處的密封效果。
本發明的優點在于:將一個裝配式結構管廊拆分為上下分體式結構,一方面可以減輕單件的澆筑重量,便于運輸,另一方面,分體式的上管廊和下管廊均可采用臥式澆筑,其澆筑質量好,各配合面的配合精度高,便于裝配安裝。同時,上管廊與下管廊采用多根上下PC鋼棒連接,再往通孔中灌注混凝土,使整體管廊埋入地底時具有比較強的抗壓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中上側板與下側板配合處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更進一步說明。
如圖1及圖2所示,一種上下分體式預制管廊,包括上管廊1和下管廊2;所述上管廊1包括頂板11和兩上側板12;下管廊2包括底板21和兩下側板22;兩上側板12與兩下側板22配合連接,內部為空倉。
所述下管廊2的下側板22預埋多根底部設錨固板和螺帽的下PC鋼棒3,上管廊1的上側板12設多個與下側板22中下PC鋼棒3對應的通孔13,通孔13中穿設上PC鋼棒4;所述下PC鋼棒3和上PC鋼棒4通過螺套5連接,螺套5設于下側板22上部的凹孔25中,上PC鋼棒4的另一端設錨固板和螺帽,固定在頂板11的灌漿口15中,通過拉緊上PC鋼棒4,擰緊端部螺母,再從灌漿口15往通孔13中灌注混凝土,即可使下管廊2和上管廊1連接緊固。
所述下側板22與上側板12之間通過凹凸配合,下側板22設凹槽24,上側板12設凸起14,吊裝上管廊1時與下管廊2裝配時,便于找位入位。
所述下側板22與上側板12之間設密封條6,管廊建設工地對管廊具有密封要求時,可通過密封條6保證上管廊1與下管廊2之間的接縫處的密封;
所述下側板22與上側板12的配合面的兩邊均設槽口23,下側板22與上側板12配合時,在接縫處的兩側均形成凹槽,在凹槽中可方便噴涂防水填料或其他防水處理方式;增加上管廊1與下管廊2之間的接縫處的密封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