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防洪裝置及其應用路段。
背景技術:
我國是一個洪澇災害多發的國家,而且社會經濟比較發達的區域很多地面高程都在洪水位以下,容易受到不同類型洪水威脅。有災情隱患的堤壩往往有數公里甚至數十公里長,采用傳統的人工堆砌砂袋的方式費時、費力;現有同類應急堤壩也存在拼裝程序繁瑣,效率低,壩體長度短,可靠性差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正是基于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防洪裝置及其應用路段,其可拆卸、可移動且具有較好防洪效果。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種防洪裝置,包括集水袋和設置在所述集水袋外部的兩組折疊架,每組所述折疊架包括多個并行排列的立柱,相鄰所述立柱由連接件連接,所述立柱底部設有滾動組件;所述集水袋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集水袋的第一端部設有第一結合件,和/或所述集水袋的第二端部設有第二結合件。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結合件包括設置在所述集水袋的第一端部的凹槽和/或第一粘性件,所述第一結合件包括設置在所述集水袋的第二端部的凸起和/或第二粘性件,所述凹槽與所述凸起相匹配。
進一步地,設置在所述集水袋第一端部的立柱設有凹槽,設置在所述集水袋第二端部的立柱設有凸起,所述凹槽與所述凸起相匹配。
進一步地,所述集水袋包括頂部、底部、第一側部和第二側部,所述第一結合件包括設置在所述集水袋的頂部的滾筒,所述滾筒包括滾軸和纏繞在所述滾軸上的氈布。所述集水袋的第一側部和第二側部分別設有一電動推桿,所述滾軸兩端分別連接在一所述電動推桿固定端,所述氈布一端連接在所述電動推桿移動端,所述電動推桿控制打開或收起所述氈布。
進一步地,所述防洪裝置還包括獲取單元、處理器、報警單元和/或設置在所述集水袋內部的充氣裝置,所述連接件可控伸縮。所述獲取單元,用于獲取所述防洪裝置附近的當前水位。所述處理器,用于比較所述當前水位和存儲的警戒水位,當所述當前水位達到所述警戒水位時,控制所述報警單元生成報警信號,控制所述連接件伸長,和/或控制所述充氣裝置往所述集水袋內部充氣,從而帶動相鄰所述立柱遠離。
進一步地,所述防洪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集水袋內部的氣墊和至少一抽水裝置,所述集水袋包括頂部和底部。所述抽水裝置包括水泵和與所述水泵連接的水管,所述集水袋設有供所述水管穿設的通孔,所述水管一端伸出所述集水袋。所述氣墊包括按照所述集水袋形狀排列后連接為一體的多個子氣墊。任一所述子氣墊與至少一相鄰子氣墊的連接處設有延展孔,使得任一子氣墊與至少一相鄰子氣墊導通;所述延展孔靠近所述集水袋的頂部。
本實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防洪裝置的應用路段,所述防洪裝置包括集水袋和設置在所述集水袋外部的兩組折疊架,每組所述折疊架包括多個并行排列的立柱,相鄰所述立柱由連接件連接,所述立柱底部設有滾動組件;所述集水袋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集水袋的第一端部設有第一結合件,和/或所述集水袋的第二端部設有第二結合件。
所述應用路段包括設置在地面上與所述防洪裝置相匹配的滑道,所述滑道兩邊沿分別設有一組固定裝置,每組所述折疊架中一立柱可拆卸連接在一所述固定裝置上。
進一步地,所述滑道凹陷于地面或從地面凸起,所述滑道內兩側分別設有多個并行排列的固定孔,相鄰所述固定孔的間距與所述防洪裝置完全打開時相鄰所述立柱之間的間距相匹配。
進一步地,所述滾動組件包括滾輪和滾輪控制組件;所述立柱可伸縮,內部設有距離傳感器;所述防洪裝置包括處理器,所述集水袋包括頂部和底部。所述距離傳感器,用于檢測相鄰所述立柱之間的當前距離。所述處理器,用于比較所述當前距離和存儲的滾輪收起距離,當所述當前距離達到所述滾輪收起距離時,控制所述滾輪控制組件收起所述滾輪,及控制所述立柱朝所述集水袋底部方向伸長,從而所述立柱插入所述固定孔。
進一步地,每組所述固定裝置包括一個或并行排列的多個固定柱,相鄰所述固定柱之間的距離與所述集水袋的長度相匹配;或在所述滑道上相鄰所述固定柱之間設有一擋板,所述擋板為“工”型,所述擋板形成的兩個凹陷分別與所述集水袋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相匹配。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防洪裝置及其應用路段,通過立柱固定在其應用路段的滑道上,且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與滑道緊密接觸,多個防洪裝置通過第一結合件和第二結合件,或應用路段上的銜接裝置緊密銜接,從而多個防洪裝置結合使用形成堅固的“防洪墻”,具有較好的防洪效果,且制作成本低,操作簡單;防洪裝置可拆卸連接在其應用路段的固定裝置上,使用完成后可以完全搬移至其他位置,便于裝置的維護、保管及更換;防洪裝置僅在使用時打開,避免了現有堤壩或防洪墻等影響人們觀賞風景的狀況。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防洪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圖1所示的防洪裝置的集水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示出了圖1所示的防洪裝置的氣墊的結構示意圖;
圖4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防洪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A示出了圖4所示的防洪裝置的自動控制系統的第一模塊示意圖;
圖5B示出了圖4所示的防洪裝置的自動控制系統的第二模塊示意圖;
圖6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防洪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7A示出了圖1所示的防洪裝置的立柱的第一結構示意圖;
圖7B示出了圖1所示的防洪裝置的立柱的第二結構示意圖;
圖7C示出了圖1所示的防洪裝置的立柱的第三結構示意圖;
圖7D示出了圖1所示的防洪裝置的立柱的第四結構示意圖;
圖7E示出了圖1所示的防洪裝置的立柱的第五結構示意圖;
圖8示出了圖6所示的防洪裝置的連接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9示出了圖6所示的防洪裝置的自動控制系統的模塊示意圖;
圖10A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防洪裝置的應用路段的第一結構示意圖;
圖10B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防洪裝置的應用路段的第二結構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0-防洪裝置;200-防洪裝置的應用路段;10-集水袋;11-第一結合件;12-第二結合件;13-通孔;20-抽水裝置;21-水泵;22-水管;30-氣墊;31-子氣墊;311-通水孔;312-延展孔;313-充氣裝置;40-折疊架;41-立柱;411-套管;412-電動推桿;413-滾動組件;4131-滾輪;4132-滾輪控制組件;414-太陽能收集裝置;415-距離傳感器;416-立柱凸起;417-立柱凹陷;42-連接件;421-子連接件;4211-主控軸;4212-連接臂;50-自動化控制系統;51-處理器;52-存儲器;53-獲取單元;54-報警單元;541-生成模塊;542-廣播模塊;543-無線通信模塊;60-滑道;61-固定孔;70-固定裝置;71-固定柱;80-銜接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防洪裝置及其應用路段進行更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圖中給出了防洪裝置及其應用路段的優選實施例。防洪裝置及其應用路段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防洪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防洪裝置100,包括集水袋10和設置在集水袋10外部的兩組折疊架40。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防洪裝置100適用于堤壩建設路段等環境。本實施例中,當使用防洪裝置100防洪時,通過推拉的方式將防洪裝置100水平打開。
集水袋10的形狀設置包括多種實施方式,可以是柱狀結構,如立方體形狀、圓柱狀、多個立方體拼接形成的柱狀,如“T”字形狀等。下面以立方體形狀的集水袋10為例進行描述。
請一并參閱圖2所示,集水袋10為立方體形狀,包括頂部、底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第一側部和第二側部。集水袋10由可折疊的柔性材料制成,優選地,具有很好的耐摩擦、耐曬等抗疲勞特性。集水袋10的體積,即長度、高度和寬度應當綜合考慮防洪裝置100的穩定性及其應用路段通常的洪水水勢設置。可以理解,為了提高防洪裝置100的穩定性,可以適當增加其寬度,降低其高度;同時,為了充分抵擋洪水的沖擊,防洪裝置100的高度不宜設置的太低。
折疊架40用于支撐集水袋10,及通過推拉的方式帶動集水袋10打開或收回。兩組折疊架40對稱設置在集水袋10的第一側部和第二側部。本實施例中,折疊架40包括多個并行排列的立柱41。另一實施例中,相鄰立柱41由連接件42連接。當然,為了提高防洪裝置100美觀性及外部平整性,折疊架40也可以設置在集水袋10內部,僅立柱41端部從集水袋10底部伸出,不過此時應十分注意集水袋10伸出立柱41處的密封性。
本實施例中,立柱41整體固定在集水袋10內部或外部。立柱41可以由金屬材料等制成,具有一定的硬度。立柱41的粗細,即截面直徑可以根據立柱41的高度相應調節。本實施例中,立柱41可朝集水袋10底部方向伸縮。請一并參閱圖7A、圖7B、圖7C和圖7D所示,立柱41包括兩節套管411和設置在內層的套管411內部的電動推桿412。內層的套管411連接在電動推桿412移動端。兩節套管411套接在一起,電動推桿412帶動套管411移動,從而帶動立柱41伸縮。
本實施例中,立柱41端部設有滾動組件413。優選地,滾動組件413位于集水袋10底部所在平面下方,從而減少使用過程中對集水袋10的摩擦。滾動組件413包括滾輪4131和滾輪控制組件4132。滾輪控制組件4132用于連接立柱41和滾輪4131。
本實施例中,滾動組件413的設置位置包括兩種實施方式。一種實施方式為滾動組件413可收起/落下,具體地,如圖7A所示,當使用防洪裝置100時,滾動組件413位于立柱41延長線上,這種方式立柱41可以更好的支撐集水袋10,從而增加防洪裝置100的穩定性。對應地,如圖7B所示,滾輪控制組件4132還用于控制收起或放下滾輪4131,從而避免影響對立柱41的伸縮。所述“收起”是指滾輪4131朝集水袋10方向上翻,從而降低集水袋10的水平高度;所述“放下”是指滾輪4131下落至立柱41延長線上,從而支撐集水袋10脫離地面及帶動集水袋10滑動。另一種實施方式為滾動組件413平行設置在立柱41靠近集水袋10一側,如圖7C和圖7D所示,滾動組件413相對立柱41延長線更加靠近集水袋10,從而避免影響立柱41的伸縮。
另一實施例中,立柱41表面設有太陽能收集裝置414,如太陽能電池板,從而為防洪裝置100提供電能。
本實施例中,連接件42為多條交叉的繃帶和/或纜繩等,具有較強韌性。連接件42不僅用于連接相鄰的立柱41,當防洪裝置100應用于洪水較多或水勢較急的環境時,還用于對集水袋10形成一定的卸力作用,減少立柱41的支撐負擔,不至于使得集水袋10或氣墊30不堪重負而變形,或因立柱41不堪重負使得防洪裝置100不穩定。
當洪水嚴重或發生洪澇時,相關人員打開并固定本實施例提供的防洪裝置100,即拉動立柱41,使得相鄰立柱41之間的距離增大,并對立柱41進行固定,從而進行防洪。
本實施例中,對防洪裝置100的固定包括兩種實施方式。一種實施方式為固定集水袋10第一端部,朝集水袋10第二端部方向延展,此時,所述第一端部為“固定部”,所述第二端部為“延展部”。另一種實施方式為固定集水袋10中間位置,即分別固定集水袋10第一側部和第二側部對稱的兩個立柱41,朝集水袋10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別延展開來,此時,集水袋10中間位置為“固定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為“延展部”。
優選地,本實施例中,防洪裝置100還包括設置在集水袋10內部的抽水裝置20和氣墊30。
抽水裝置20用于抽送防洪裝置100附近的洪水至集水袋10內部。抽水裝置20的設置不僅可以降低洪水水位,從而減少防洪裝置100的防洪負擔,還可以增加防洪裝置100的穩固性,避免防洪裝置100在防洪過程中左右搖擺。本實施例中,抽水裝置20包括物理連接的水泵21和水管22。
水泵21設置在集水袋10內部。優選地,水泵21設置在集水袋10靠近頂部位置,可以有效避免水泵21浸水。當然,為了保證防洪裝置100的穩定性,水泵21也可以設置在集水袋10靠近底部位置,此時需要注意對水泵21采取防水措施。進一步地,水泵21設置在靠近集水袋10固定部的一立柱41上,從而當使用防洪裝置100時,水泵21并不隨著集水袋10的展開而移動,從而集水袋10的負重,進一步保證防洪裝置100的穩定性。水管22從集水袋10內部伸出。如圖2所示,集水袋10設有供水管22穿設的通孔13。
氣墊30用于盛裝水泵21抽送的洪水。氣墊30由可折疊的柔性材料制成,如帆布等。優選地,氣墊30的形狀、大小等于集水袋10相匹配,本實施例中,整個氣墊30通過粘接等方式連接在集水袋10內壁上。
另一實施例中,氣墊30靠近水泵21一端通過粘接等方式連接在集水袋10內壁上。請一并參閱圖3所示,氣墊30包括按照集水袋10形狀排列后連接為一體的多個子氣墊31。子氣墊31為柱狀結構,彼此緊靠連接,形成多個格區。子氣墊31的軸向垂直于集水袋10底部所在平面。圖3給出了3*6個方形的子氣墊31排列及連接的示意圖,當然,這僅是示例性的,子氣墊31的數目、形狀及排列可以根據需求自由設置,如1個立方體形狀的子氣墊31、1*8個矩形的子氣墊31或4*7個三角形的子氣墊31排列及連接,這里不做限制。
進一步地,靠近水泵21的一子氣墊31在朝向水泵21一側設有一通水孔311。任一子氣墊31與至少一相鄰的子氣墊31的連接處設有延展孔312,任一子氣墊31與至少一相鄰的子氣墊31導通,從而水泵21抽送的洪水可以從靠近集水袋10固定部沿著子氣墊31的導通路徑不斷向集水袋10延展部流動,換句話說,當一子氣墊31充滿水時,靠近集水袋10延展部一側的相鄰及導通的子氣墊31開始注水,從而集水袋10在氣墊30充水作用下不斷沿延展部方向打開。
需要說明的是,常發生洪澇的路段通常較長且彎曲,堤壩或防洪墻的建設應全方位的包圍地勢低洼處,才能進行系統有效的洪水防御。因此,實際應用中,通常需多個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防洪裝置100結合應用,這樣,防洪裝置100的固定和銜接對于防洪效果至關重要。當使用多個防洪裝置100進行防洪時,相鄰防洪裝置100之間可拆卸的緊密連接,具體地,可以通過嵌入連接、粘接或搭接等方式連接。
請一并參閱圖2所示,集水袋10的第一端部設有第一結合件11,第二端部設有第二結合件12。本實施例中,第一結合件11和第二結合件12的設置包括多種實施方式。
一種實施方式中,第一結合件11包括設置在集水袋10的第一端部的集水袋凹槽(圖中未示),第二結合件12包括設置在集水袋10的第二端部的集水袋凸起(圖中未示)。集水袋凹槽和集水袋凸起相匹配。集水袋凹槽和集水袋凸起的設置可以是通過改變集水袋10的形狀實現,也可以是分別連接在集水袋10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凹形裝置和凸起裝置。集水袋凹槽和集水袋凸起的形狀及大小可以根據需求自由設置。
另一種實施方式中,第一結合件11和第二結合件12分別為設置在集水袋10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兩個粘性件(圖中未示)。粘性件可以是粘帶或磁鐵等具有吸附粘接功能的部件。可以理解,再一種實施方式中,可以將前面兩種實施方式結合,即集水袋凹槽和集水袋凸起端部均設有一粘性件,從而更加牢固的結合兩個防洪裝置100。
優選地,請一并參閱圖7E所示,本實施例中,每組折疊架40中靠近集水袋10第一端部的一立柱41設有立柱凸起416,每組折疊架40中靠近集水袋10第二端部的一立柱41設有立柱凹陷417。立柱凸起416和立柱凹陷417相匹配。
為了描述方便,將相鄰連接的兩個防洪裝置100分別稱為第一防洪裝置100和第二防洪裝置100。可以理解,當第一防洪裝置100和第二防洪裝置100完全打開時,第一防洪裝置100第一端部的集水袋凸起嵌入第二防洪裝置100第二端部的集水袋凹槽,和/或第一防洪裝置100第一端部的粘性件與第二防洪裝置100第二端部的粘性件粘合,同時,第一防洪裝置100第一端部的立柱凸起416嵌入第二防洪裝置100第二端部的立柱凹陷417,從而緊密連接相鄰防洪裝置100,防止存在縫隙而漏水,對防洪效果產生影響。
優選地,為了進一步使得相鄰防洪裝置100之間更加緊密結合,避免相鄰防洪裝置100結合處漏水對防洪效果造成影響,請一并參閱圖另一實施例中,集水袋10的第一端部設有一滾筒(圖中未示)。滾筒包括滾軸和纏繞在滾軸上的氈布。滾軸為表面光滑的直桿。氈布一面為粘性材料,另一面為防水材料。對應地,集水袋10頂部設有粘性材料。
集水袋10的第一側部和第二側部分別設有一電動推桿(圖中未示)。電動推桿對稱設置在集水袋10頂部。電動推桿固定端連接氈布一端,電動推桿移動端連接滾軸。電動推桿控制氈布朝向防洪裝置100端部展開,或控制氈布收起。具體地,電動推桿控制滾軸轉動,使得氈布朝另一防洪裝置100展開。當氈布展開時,氈布的粘性材料一面與集水袋10頂部的粘性材料粘合,從而氈布緊密搭接在兩個防洪裝置100;同時,氈布的防水材料一面背向防洪裝置100,從而防止洪水從兩個防洪裝置100銜接處滲透。
當使用完成后,防洪裝置100可以完全搬移至其他位置,不僅便于裝置的維護、保管及更換,也避免了對正常交通造成影響。此外,防洪裝置100內的洪水可以用于灌溉或沖洗贓物等。例如,抽送防洪裝置100內的洪水至灑水車內,從而利用洪水噴灑馬路或澆灌植物等。
實施例2
圖4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防洪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4所示,同實施例1提供的防洪裝置100,包括集水袋10,設置在集水袋10內部的抽水裝置20和氣墊30,以及設置在集水袋10外部的兩組折疊架40。
本實施例提供的防洪裝置100還包括自動化控制系統50。自動化控制系統50設置在集水袋10內部。自動化控制系統50的設置應注意密封防水,優選地設置在集水袋10和氣墊30形成的縫隙中。
自動化控制系統50用于根據檢測的防洪裝置100附近洪水狀況生成報警信息,以提示相關人員打開及固定防洪裝置100。
具體地,請一并參閱圖5所示,自動化控制系統50包括處理器51、存儲器52、獲取單元53和報警單元54。存儲器52、獲取單元53和報警單元54均與處理器51電性連接。
獲取單元53用于獲取防洪裝置100附近的當前水位。
具體地,處理器51控制獲取單元53周期性獲取防洪裝置100附近的當前水位。獲取單元53可以是壓力閥、水位傳感器等,直接檢測防洪裝置100附近的當前水位,也可以是無線通信裝置等,接收來自水位監控端測得的防洪裝置100附近的當前水位。
報警單元54用于生成報警信號。
具體地,處理器51比較檢測的當前水位和存儲器52存儲的警戒水位。當所述檢測的當前水位達到所述警戒水位時,處理器51控制報警單元54生成報警信號。這里,報警單元54包括兩種實施方式。如圖5A所示,一種實施方式報警單元54包括生成模塊541和廣播模塊542,處理器51控制生成模塊541生成報警信號,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報警信號為存儲的用于提示相關人員打開防洪裝置100的語音信息,處理器51控制廣播模塊542廣播該報警信號。如圖5B所示,另一種實施方式報警單元54包括生成模塊541和無線通信模塊543,處理器51控制生成模塊541生成報警信號,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報警信號為存儲的提示相關人員打開防洪裝置100的文本、語音或圖片等信息,處理器51控制無線通信模塊543發送該報警信號至控制端。
當相關工作人員接收到報警信號時,相關人員打開并固定防洪裝置100進行防洪。具體地,相關人員拉動立柱41,增大相鄰立柱41之間的距離,并對立柱41并進行固定,從而展開防洪裝置100。優選地,在打開防洪裝置100過程中,處理器51響應相關人員的裝置打開操作,控制充氣裝置313進行充氣,從而加快裝置打開速度。在打開防洪裝置100后,如果需要多個防洪裝置100結合進行防洪時,對相鄰防洪裝置100進行連接。
進一步地,當防洪裝置100附近的當前水位達到所述警戒水位時,處理器51還控制水泵21抽送洪水至氣墊30內。此時靠近水泵21的一子氣墊31在注水過程中不斷膨脹,當該子氣墊31充滿水時,與該子氣墊31導通的子氣墊31開始注水,如此重復,集水袋10在氣墊30沖水作用下慢慢展開,從而氣墊30在集水袋10內部慢慢展開,最終氣墊30充滿整個集水袋10。
實施例3
圖6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防洪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6所示,同實施例1提供的防洪裝置100,包括集水袋10,設置在集水袋10內部的抽水裝置20和氣墊30,以及設置在集水袋10外部的兩組折疊架40。
優選地,本實施例中,立柱41內部設有距離傳感器415。距離傳感器415用于檢測該立柱41與靠近集水袋10一側的相鄰立柱41的間距。
本實施例中,連接件42可控伸縮。請一并參閱圖8所示,連接件42包括多個子連接件421,子連接件421包括主控軸4211和連接在主控軸4211上的四個連接臂4212。主控軸4211控制調節連接至同一立柱41的兩連接臂4212之間的夾角,從而調節相鄰立柱41之間的間距。當然,連接件42還可以為其他實施方式,這里不做限制。
本實施例中,任一子氣墊31內部在靠近集水袋10頂部一端設有一充氣裝置313(圖中未示)。充氣裝置313用于給子氣墊31充氣,從而使得子氣墊31膨脹,增強防洪裝置100的穩定性,同時一定程度上提高防洪裝置100的美觀性。更重要的是,氣墊30在充氣裝置313的充氣作用下膨脹,促使集水袋10在氣墊30膨脹作用下不斷打開,從而推動立柱41相互遠離,減少連接件42伸縮的阻力。
本實施例提供的防洪裝置100還包括自動化控制系統50。自動化控制系統50設置在集水袋10內部。自動化控制系統50的設置應注意密封防水,優選地設置在集水袋10和氣墊30形成的縫隙中。
自動化控制系統50用于根據附近洪水狀況或遠端控制,自動打開或收回防洪裝置100,進行防洪。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方式,防洪裝置100即使在未使用狀態下,也固定在應用路段,即靠近集水袋10固定部的兩立柱41固定在地面。這樣,當發生洪水時,防洪裝置100自動打開,可以根據附近洪水水勢狀況更加及時的利用該裝置進行防洪,同時減少了相關人員的工作負擔。
具體地,請一并參閱圖9所示,自動化控制系統50包括處理器51、存儲器52和獲取單元53。存儲器52和獲取單元53均與處理器51電性連接。需要說明的是,水泵21、充氣裝置313、電動推桿412、主控軸4211及距離傳感器415也均和處理器51電性連接。
獲取單元53用于獲取防洪裝置100附近的當前水位。
具體地,處理器51控制獲取單元53周期性獲取防洪裝置100附近的當前水位。獲取單元53可以是壓力閥、水位傳感器等,直接檢測防洪裝置100附近的當前水位,也可以是無線通信裝置等,接收來自水位監控端測得的防洪裝置100附近的當前水位。
處理器51用于當所述檢測的當前水位達到所述警戒水位時,控制打開及固定防洪裝置100。
具體地,處理器51比較檢測的當前水位和存儲器52存儲的警戒水位當所述檢測的當前水位達到所述警戒水位時,處理器51控制每一子連接件42上的主控軸4211減小相鄰連接臂4212之間的夾角,從而增大相鄰立柱41之間的距離,及控制充氣裝置313往集水袋10內部充氣,從而推動滾動組件413朝集水袋10延展部滾動,從而逐漸打開集水袋10,任一組折疊架40直線展開。
距離傳感器415用于檢測該立柱41與相鄰立柱41之間的距離。
具體地,處理器51控制距離傳感器415檢測該立柱41與相鄰立柱41之間的距離。處理器51比較每一距離傳感器415檢測的距離和存儲的延展距離。當檢測的距離均達到所述延展距離時,表示防洪裝置100完全打開,處理器51控制充氣裝置313停止充氣,及控制水泵21抽送洪水至氣墊30內。此時靠近水泵21的一子氣墊31在注水過程中不斷膨脹,當該子氣墊31充滿水時,與該子氣墊31導通的子氣墊31開始注水,如此重復,集水袋10在氣墊30沖水作用下慢慢展開,從而氣墊30慢慢展開。換句話說,只有當防洪裝置100完全打開及固定時,才開始抽送洪水,避免洪水的沖擊力對防洪裝置100的穩固性造成影響。
進一步地,當需要多個防洪裝置100結合進行防洪時,一防洪裝置100完全打開時與另一防洪裝置100相撞,從而相鄰連接。為了描述方便,將相鄰連接的兩個防洪裝置100分別稱為第一防洪裝置100和第二防洪裝置100。可以理解,當第一防洪裝置100和第二防洪裝置100完全打開時,第一防洪裝置100第一端部的集水袋凸起嵌入第二防洪裝置100第二端部的集水袋凹槽,和/或第一防洪裝置100第一端部的粘性件與第二防洪裝置100第二端部的粘性件粘合,同時,第一防洪裝置100第一端部的立柱凸起416嵌入第二防洪裝置100第二端部的立柱凹陷417,從而緊密連接相鄰防洪裝置100,防止存在縫隙而漏水,對防洪效果產生影響。
優選地,另一實施例中,獲取單元53還用于接收來自控制端的裝置打開/收回指令。
具體地,當使用防洪裝置100時,處理器51控制獲取單元53接收來自控制端的裝置打開指令。處理器51響應裝置打開指令,控制每一子連接件42上的主控軸4211減小相鄰連接臂4212之間的夾角,從而增大相鄰立柱41之間的距離,及控制充氣裝置313往集水袋10內部充氣,從而推動滾動組件413朝集水袋10延展部滾動,從而逐漸打開集水袋10。
進一步地,當防洪裝置100使用完成后,處理器51控制獲取單元53接收來自控制端的裝置收回指令。處理器51響應裝置收回指令,控制每一子連接件42上的主控軸4211增大相鄰連接臂4212之間的夾角,從而減小相鄰立柱41之間的距離,帶動滾動組件413朝集水袋10固定部滾動,從而逐漸收回集水袋10。這樣,防洪裝置100僅在使用時打開,而平時都是收起狀態,減少了對人們觀賞風景的影響。
實施例4
圖10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防洪裝置的應用路段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10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防洪裝置的應用路段200,包括設置在路面的與防洪裝置100匹配的滑道60和對稱設置在滑道60兩邊緣的固定裝置70。
其中,防洪裝置100如實施例1、實施例2或實施例3中描述,這里不再贅述。
滑道60用于限定防洪裝置100打開或收回的軌跡。請一并參閱圖10A和圖10B所示,滑道60可以是設置在地面的凹陷,也可以是凸出地面的軌道。滑道60的形狀、寬度和長度分別與防洪裝置100底部的形狀、寬度和長度相匹配。滑道60的設置可以提高防洪裝置100穩定性。
進一步地,滑道60內部兩側分別設有多個并行排列的固定孔61。固定孔61可以是設置在地面的凹坑,孔洞等。另外,固定孔61的形狀和孔徑分別與立柱41的形狀及孔徑相匹配。相鄰固定孔61的間距與防洪裝置100完全打開時相鄰立柱41的間距相匹配。
當防洪裝置100打開時,防洪裝置100分別向延展部方向延展,處理器51控制任一立柱41內的距離傳感器415獲取該立柱41與相鄰立柱41之間的距離,及比較每一距離傳感器415檢測的距離和存儲的延展距離。當任一立柱41與相鄰立柱41之間的距離時,處理器51控制滾輪控制組件4132控制收起滾輪4131,及控制立柱41朝固定孔61方向伸長,從而立柱41逐個落入對應的固定孔62,防洪裝置100在自身重力及其內部盛裝的洪水的重力作用下下沉,從而防洪裝置100底部與滑道30緊密接觸,避免了防洪裝置100底部與滑道30之間存在縫隙而滲水。
固定裝置70用于固定立柱41,從而固定防洪裝置100。具體地,防洪裝置100與固定裝置70可拆卸連接,便于對防洪裝置100進行維護、保管和更換。本實施例中,固定裝置70包括一個或并行排列的多個固定柱71。相鄰固定柱71之間的距離與防洪裝置100的長度相匹配。一防洪裝置100的兩組折疊架40中對稱的兩個立柱41分別與對稱的兩個固定柱71抱合或咬合。優選地,防洪裝置100中間的立柱41固定在固定柱71上,從而防洪裝置100對稱夾設在兩固定柱71之間,這樣固定柱71可以對防洪裝置100均勻施力,利于增加防洪裝置100的穩定性。
優選地,另一實施例中,應用路段200還包括設置在滑道60上的銜接裝置80。銜接裝置80設置在兩相鄰固定柱71之間。
銜接裝置80用于連接兩相鄰防洪裝置100。當需要多個防洪裝置100結合進行防洪時,兩個相鄰的防洪裝置100在完全打開時相撞,從而相鄰連接。為了描述方便,將相鄰連接的兩個防洪裝置100分別稱為第一防洪裝置100和第二防洪裝置100。可以理解,銜接裝置80設置在第一防洪裝置100和第二防洪裝置100銜接處。本實施例中,銜接裝置80的設置包括多種實施方式。
具體地,一種實施方式中,銜接裝置80為豎直設置在滑道60上的拱門及設置在拱門上的搭接控制組件(圖中未示)。搭接控制組件內收容有氈布。同實施例1設置在滾軸上的氈布,這里的氈布一面為粘性材料,另一面為防水材料。對應地,集水袋10頂部設有粘性材料。搭接控制組件朝向滑道60一側設有開口。搭接控制組件控制打開或收起氈布。
當第一防洪裝置100和第二防洪裝置100完全打開時,第一防洪裝置100第一端部的集水袋凸起嵌入第二防洪裝置100第二端部的集水袋凹槽,和/或第一防洪裝置100第一端部的粘性件與第二防洪裝置100第二端部的粘性件粘合,第一防洪裝置100第一端部的立柱凸起416嵌入第二防洪裝置100第二端部的立柱凹陷417。同時,處理器51控制搭接控制組件展開氈布,并搭接在第一防洪裝置100和第二防洪裝置100銜接處。當氈布展開時,氈布的粘性材料一面與集水袋10頂部的粘性材料粘合,從而氈布緊密搭接在兩個防洪裝置100;同時,氈布的防水材料一面背向防洪裝置100,從而防止洪水從兩個防洪裝置100銜接處滲透,具有較好的防洪效果。容易發現,這種方式可以免去防洪裝置100中滾筒及電動推桿的設置。
另一種實施方式中,銜接裝置80為設置在滑道60上的擋板83。擋板83為“工”型結構,換句話說,擋板83包括兩個背對設置的凹陷。擋板83上的兩個凹陷分別與集水袋10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相匹配。當第一防洪裝置100和第二防洪裝置100完全打開時,第一防洪裝置100第一端部嵌入擋板83一凹陷中,第二防洪裝置100第二端部嵌入擋板83另一凹陷中,從而緊密連接相鄰防洪裝置100,防止存在縫隙而漏水,對防洪效果產生影響。容易發現,這種方式可以免去防洪裝置100中第一結合件11和第二結合件12,以及立柱凸起416和立柱凹陷417的設置。
另一實施例中,防洪裝置的應用路段200包括設置在路面的與防洪裝置100匹配的收納槽(圖中未示)。事實上,收納槽也是設置在地面的凹陷,只是這里的凹陷相對滑道60中的凹陷深度要大,因為收納槽要能夠收納整個防洪裝置100。防洪裝置100的每一立柱41端部固定在收納槽內。這種實施方式中,立柱41一端可朝集水袋10頂部方向伸縮。當防洪裝置100未被使用或使用完畢時,立柱41縮短,帶動集水袋10收納于收納槽內,使得集水袋10頂部與地面平齊。當使用防洪裝置100時,這種方式使得防洪裝置100的使用可以免受地面覆蓋物,如垃圾等的影響。即使防洪裝置100頂部存在垃圾,立柱41伸長,帶動集水袋10向上伸出地面,從而推開垃圾。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防洪裝置,通過立柱固定在其應用路段的滑道上,且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與滑道緊密接觸,多個防洪裝置通過第一結合件和第二結合件,或應用路段上的銜接裝置緊密銜接,從而多個防洪裝置結合使用形成堅固的“防洪墻”,具有較好的防洪效果,且制作成本低,操作簡單;防洪裝置可拆卸連接在其應用路段的固定裝置上,使用完成后可以完全搬移至其他位置,便于裝置的維護、保管及更換;防洪裝置僅在使用時打開,避免了現有堤壩或防洪墻等影響人們觀賞風景的狀況。
在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體值應被解釋為僅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為限制,因此,示例性實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裝置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又例如,多個單元或組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一點,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通信接口,裝置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電性,機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于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個網絡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實用新型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所述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