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雨水收集與再利用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建筑用多功能雨水收集凈化與再利用裝置。
背景技術: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不可或缺的資源,但隨著人類文明不斷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水資源短缺已成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重大難題,而我國水資源形式更加不容樂觀,作為世界上12個貧水國之一,人均年占有量只相當于世界平均值的1/4,缺水城市占全國城市的2/3,由于近年來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社會經濟效益,房地產業的興起,各種經濟開發區和別墅區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及工業用水量急劇增加。而隨著水資源的日益緊張,如何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城市雨水的收集再利用不僅能有效的利用雨水資源和節約用水,它還具有減緩城區雨水洪澇和地下水位的下降,控制雨水徑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等廣泛的意義。隨著城市化帶來的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歐洲國家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相繼開展了對雨水進行收集利用的研究。
目前,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住宅質量也不斷改善,住宅智能化系統的普及與發展以及人們的環保節能意識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環保節能技術的應用,建筑中水資源化技術正是結合環保與現代控制技術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低成本環保節能技術,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已發展成為一種多目標的綜合性技術。
因此,如何把建筑中水的回收和利用作為重要的內容用在建筑物的規劃和設計中,對于水資源的回收與利用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建筑用多功能雨水收集凈化與再利用裝置,目的是提高雨水回收與再利用的效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建筑用多功能雨水收集凈化與再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建筑房頂的邊緣處設置有擋水墻,所述的擋水墻的內側與雨水收集管道的上端連通,所述的雨水收集管道的下端連接過濾箱,所述的過濾箱設置在建筑物的負一層,所述的過濾箱的一側面設置有隔離墻,所述的隔離墻的下部設置有隔墻通道,所述過濾箱過濾后的雨水經過隔墻通道流向砂礫過濾室,所述的砂礫過濾室的雨水流出端連接活性炭過濾室,活性炭過濾室流出端連通再利用室,再利用室內設置有再利用泵,所述再利用泵通過再利用管與雨水再利用的需水裝置連通,其中,所述的過濾箱、砂礫過濾室、活性炭過濾室和再利用室依次平行的設置在建筑物的負一層,建筑物的負二層設置有雨水緩存室,所述雨水緩存室與過濾箱的出水端連通。
進一步,作為優選,所述雨水緩存室與過濾箱之間設置有緩存室控制閥。
進一步,作為優選,所述過濾箱為多層的過濾箱,且每層過濾箱內設置有過濾網。
進一步,作為優選,每層過濾箱均為抽屜結構。
進一步,作為優選,所述的雨水緩存室內設置有緩存泵,所述緩存泵將雨水緩存室內的雨水抽至砂礫過濾室的入口端。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通過將雨水收集與再利用裝置與建筑物進行結合設計,可以很好的將雨水進行收集與再利用,其結構設計合理,與建筑物進行融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雨水收集與再利用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在圖中:1、建筑房頂,2、擋水墻,3、雨水收集管道,4、過濾箱,5、雨水緩存室,6、砂礫過濾室,7、活性炭過濾室,8、緩存泵,9、再利用泵,10、緩存室控制閥,11、隔墻通道,12、再利用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建筑用多功能雨水收集凈化與再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建筑房頂1的邊緣處設置有擋水墻2,所述的擋水墻2的內側與雨水收集管道3的上端連通,所述的雨水收集管道3的下端連接過濾箱4,所述的過濾箱4設置在建筑物的負一層,所述的過濾箱4的一側面設置有隔離墻,所述的隔離墻的下部設置有隔墻通道11,所述過濾箱4過濾后的雨水經過隔墻通道流向砂礫過濾室6,所述的砂礫過濾室6的雨水流出端連接活性炭過濾室7,活性炭過濾室7流出端連通再利用室,再利用室內設置有再利用泵9,所述再利用泵9通過再利用管與雨水再利用的需水裝置連通,其中,所述的過濾箱4、砂礫過濾室6、活性炭過濾室7和再利用室依次平行的設置在建筑物的負一層,建筑物的負二層設置有雨水緩存室5,所述雨水緩存室與過濾箱的出水端連通。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雨水緩存室與過濾箱之間設置有緩存室控制閥10。所述過濾箱為多層的過濾箱4,且每層過濾箱內設置有過濾網。為了便于對過濾箱進行清理,每層過濾箱均為抽屜結構。所述的雨水緩存室內設置有緩存泵,所述緩存泵將雨水緩存室內的雨水抽至砂礫過濾室的入口端。
本實用新型通過將雨水收集與再利用裝置與建筑物進行結合設計,可以很好的將雨水進行收集與再利用,其結構設計合理,與建筑物進行融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雨水收集與再利用的效果。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