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雙向攪拌樁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市場上出現的雙向攪拌樁機成樁原理為:雙向攪拌樁機鉆桿帶動正,反向旋轉的葉片同時旋轉攪拌水泥土,直到設計深度。在使用過程中,鉆桿是一體的,這就決定了它受施工場地限制,如有些樁機高度不能超過10m,就無法施工。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克服上述缺陷,通過對鉆桿的連接的改進,來解決對鉆桿長度的限制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包括第一連接外套,第二連接外套和連接內套,
所述第一連接外套具有第一圓柱體和第二圓柱體,所述第一圓柱體具有第一表面、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應的第二表面和自所述第一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側面,所述第二圓柱體具有第三表面、與所述第三表面相對應的第四表面,自所述第三表面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的第二側面,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第三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圓柱體與所述第二圓柱體呈一體結構構成所述第一連接外套,第一插孔設置在所述第一連接外套內,所述第一插孔自所述第一表面貫穿至所述第四表面,
所述第二連接外套具有第三圓柱體,所述第三圓柱體具有第五表面、與所述第五表面相對應的第六表面和自所述第五表面延伸至所述第六表面的第三側面,第二插孔設置在所述第二連接外套內,所述第二插孔自所述第五表面貫穿至所述第六表面,
所述連接內套具有第四圓柱體、第五圓柱體、第六圓柱體、第七圓柱體和第八圓柱體,所述第四圓柱體、第五圓柱體、第六圓柱體、第七圓柱體和第八圓柱體依次連接并呈一體結構,所述第四圓柱體具有第七表面,所述第八圓柱體具有與所述第七表面相對應的第八表面,第三插孔設置在所述連接內套內,所述第三插孔自所述第七表面貫穿至所述第八表面,
所述第一連接外套以所述第一表面為起點自所述第二連接外套的第六表面插入所述第二插孔內,所述連接內套設置在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二插孔內。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圓柱體的直徑小于所述第二圓柱體的直徑,
所述第一插孔包括第一子插孔和第二子插孔,所述第一子插孔與所述第二子插孔呈一體結構,所述第一子插孔的長度長于所述第二子插孔的長度,所述第一子插孔的孔徑小于所述第二子插孔的孔徑,
所述第二插孔包括第三子插孔、第四子插孔、第五子插孔和第六子插孔,所述第三子插孔、第四子插孔、第五子插孔和第六子插孔呈一體結構,所述第四子插孔的孔徑小于所述第三子插孔的孔徑,所述第四子插孔的孔徑小于所述第五子插孔的孔徑,所述第五子插孔的孔徑小于所述第六子插孔的孔徑。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圓柱體的直徑為118mm,長度為85mm,所述第二圓柱體的直徑為137mm,長度為120mm,所述第一子插孔的長度為105mm,所述第二子插孔的孔徑為127mm,所述第二子插孔的長度為100mm。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三圓柱體的直徑為137mm,長度為195mm,所述第三子插孔的孔徑為127.5mm,長度為30mm,所述第四子插孔的孔徑為107mm,長度為80mm,所述第五子插孔的孔徑為125mm,長度為75mm,所述第六子插孔的孔徑為125mm,長度為10mm。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圓柱體的第一側面上還套設有第一外螺紋環,所述第五子插孔內設有第二內螺紋環,所述第二內螺紋環與所述第一外螺紋環相配合。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五圓柱體在與所述第四圓柱體的連接處設有第一過渡角、所述第七圓柱體在與所述第八圓柱體的連接處設有第二過渡角,所述第八圓柱體在與所述第八表面的連接處設有第三過渡角。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連接內套的長度為290mm,所述第四圓柱體的直徑為67mm,所述第五圓柱體的直徑為90mm,長度為40mm,所述第六圓柱體的直徑80mm,長度為20mm,所述第七圓柱體的直徑為72mm,長度為150mm,所述第八圓柱體的直徑為50mm,長度為30mm。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七圓柱體的側面具有兩個對稱的矩形面。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兩個矩形面之間的距離為59mm。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八圓柱體的側面設有多個間隔設置的凹槽,所述凹槽的長度為3.5mm,所述凹槽的深度為2.5m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解決了鉆桿使用的限制,可采用分段聯接的方式,具體聯接方式為:鉆桿不是單根軸,采用分段聯接,內鉆桿套在外鉆桿里,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提高了鉆桿的靈活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的第一連接外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B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的第二連接外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C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的連接內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沿圖4中A-A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其中:1為第一圓柱體、11為第一表面、12為第一側面、13為第一外螺紋環、2為第二圓柱體、21為第三表面、22為第四表面、23為第二側面、3為第一插孔、31為第一子插孔、32為第二子插孔、4為第三圓柱體、41為第五表面、42為第六表面、43為第三側面、44為第二內螺紋環、5為第二插孔、51為第三子插孔、52為第四子插孔、53為第五子插孔、54為第六子插孔、6為第四圓柱體、61為第七表面、7為第五圓柱體、8為第六圓柱體、9為第七圓柱體、10為第八圓柱體、101為第八表面、102為第三插孔。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其包括:第一連接外套(未圖示),第二連接外套(未圖示)和連接內套(未圖示)。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首先,此處所稱的“一個實施例”或“實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實用新型至少一個實現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結構或特性。在本說明書中不同地方出現的“在一個實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個實施例,也不是單獨的或選擇性的與其他實施例互相排斥的實施例。
其次,本實用新型利用結構示意圖等進行詳細描述,在詳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時,為便于說明,表示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結構的示意圖會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圖只是實例,其在此不應限制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此外,在實際制作中應包含長度、寬度及深度的三維空間。
實施例一
下面分別介紹所述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的三大主要結構:
請參閱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的第一連接外套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述,所述第一連接外套具有第一圓柱體1和第二圓柱體2,所述第一圓柱體1具有第一表面11、與所述第一表面11相對應的第二表面(未圖示)和自所述第一表面11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側面12,所述第二圓柱體2具有第三表面21、與所述第三表面21相對應的第四表面22,自所述第三表面21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22的第二側面23,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第三表面2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圓柱體1與所述第二圓柱體2呈一體結構構成所述第一連接外套,第一插孔3設置在所述第一連接外套內,所述第一插孔3自所述第一表面11貫穿至所述第四表面22。
請參閱圖3,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的第二連接外套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所述第二連接外套具有第三圓柱體4,所述第三圓柱體4具有第五表面41、與所述第五表面41相對應的第六表面42和自所述第五表面41延伸至所述第六表面42的第三側面43,第二插孔5設置在所述第二連接外套內,所述第二插孔5自所述第五表面41貫穿至所述第六表面42。
請參閱圖5,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的連接內套的結構示意圖。如圖5所示,所述連接內套具有第四圓柱體6、第五圓柱體7、第六圓柱體8、第七圓柱體9和第八圓柱體10,所述第四圓柱體6、第五圓柱體7、第六圓柱體8、第七圓柱體9和第八圓柱體10依次連接并呈一體結構,所述第四圓柱體6具有第七表面61,所述第八圓柱體10具有與所述第七表面61相對應的第八表面101,第三插孔102設置在所述連接內套內,所述第三插孔102自所述第七表面61貫穿至所述第八表面101。
所述第一連接外套以所述第一表面11為起點,自所述第二連接外套的第六表面42插入所述第二插孔5內,所述連接內套設置在所述第一插孔3和所述第二插孔5內。
請繼續參閱圖1,所述第一圓柱體1的直徑小于所述第二圓柱體2的直徑,
所述第一插孔3包括第一子插孔31和第二子插孔32,所述第一子插孔31與所述第二子插孔32呈一體結構,所述第一子插孔31的長度長于所述第二子插孔32的長度,所述第一子插孔31的孔徑小于所述第二子插孔32的孔徑。優選的,所述第一圓柱體1的直徑為118mm,長度為85mm,所述第二圓柱體2的直徑為137mm,長度為120mm,所述第一子插孔31的長度為105mm,所述第二子插孔32的孔徑為127mm,所述第二子插孔32的長度為100mm。
請繼續參閱圖3,所述第二插孔5包括第三子插孔51、第四子插孔52、第五子插孔53和第六子插孔54,所述第三子插孔51、第四子插孔52、第五子插孔53和第六子插孔54呈一體結構,所述第四子插孔52的孔徑小于所述第三子插孔51的孔徑,所述第四子插孔52的孔徑小于所述第五子插孔53的孔徑,所述第五子插孔53的孔徑小于所述第六子插孔54的孔徑。優選的,所述第三圓柱體4的直徑為137mm,長度為195mm,所述第三子插孔51的孔徑為127.5mm,長度為30mm,所述第四子插孔52的孔徑為107mm,長度為80mm,所述第五子插孔53的孔徑為125mm,長度為75mm,所述第六子插孔54的孔徑為125mm,長度為10mm。
請結合圖1和圖3并參閱圖2和圖4,圖2為圖1中B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中C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如圖1-圖4所示,所述第一圓柱體1的第一側面12上還套設有第一外螺紋環13,所述第五子插孔53內設有第二內螺紋環44,所述第二內螺紋環44與所述第一外螺紋環13相配合。
所述第五圓柱體7在與所述第四圓柱體6的連接處設有第一過渡角(未圖示)、所述第七圓柱體9在與所述第八圓柱體10的連接處設有第二過渡角(未圖示),所述第八圓柱體10在與所述第八表面101的連接處設有第三過渡角(未圖示)。三個過渡角的設置使得第一連接外套和第二連接外套在套插過程中更具有導向性,且不易損壞,也使得連接內套在插入第一插孔3和第二插孔5時,更具有導向性,且不易損壞。為了更好的達到插口銷的效果,所述第八圓柱體10的側面設有多個間隔設置的凹槽(未圖示),所述凹槽的長度為3.5mm,所述凹槽的深度為2.5mm。
請繼續參閱圖5,所述連接內套的長度為290mm,所述第四圓柱體6的直徑為67mm,所述第五圓柱體7的直徑為90mm,長度為40mm,所述第六圓柱體8的直徑80mm,長度為20mm,所述第七圓柱體9的直徑為72mm,長度為150mm,所述第八圓柱體10的直徑為50mm,長度為30mm。
請結合圖5并參閱圖6,圖6為沿圖4中A-A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如圖5所示,所述第七圓柱體9的側面具有兩個對稱的矩形面(未圖示)。優選的,所述兩個矩形面之間的距離為59mm。
所屬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應該能夠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的特點或目的之一在于: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雙向攪拌樁機鉆桿聯接工裝,外鉆桿利用左旋螺紋連接進行反轉(螺紋圓牙),即所述第一連接外套和第二連接外套的上述連接方式;內鉆桿即連接內套采用插口銷式連接進行正轉,從而使鉆桿起到正反轉進行工作。這樣就能使雙向攪拌樁機適用于多種工礦環境,其特點是:工作效率高、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鉆桿的靈活性。
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