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道路建設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防洪井蓋。
背景技術:
井蓋,用于遮蓋道路或家中深井,防止人或者物體墜落。
目前,傳統的井蓋一般都為圓形餅狀,在井蓋上開設有兩個通孔,一方面用來排水,同時當井蓋需要打開時,借助工具伸入通孔以更好的施力,實現井蓋的打開動作。這種井蓋雖然能起到遮蓋下水管道口,避免人或者物體掉落,并且具有一定的通水性能,但當降水量較大時,此類井蓋的下水速度便不能很好的滿足需求,容易造成水在井蓋上積累,嚴重影響交通。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種防洪井蓋,井蓋體上設置有通孔以及井蓋側面開設有缺口,使防洪井蓋的下水速度更快。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防洪井蓋,包括井蓋體、開設在井蓋體上的通孔以及井蓋座,所述通孔為凹面指向圓心的圓弧狀且開設有若干個,所述井蓋的側面與井蓋座之間形成有縫隙,所述井蓋的側面開設有連通至井蓋底面的缺口。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首先在井蓋上開設圓弧狀的通孔,直接增大進水空間,使進水速度更快;另外,井蓋的側面與井蓋座之間形成有一定的縫隙,傳統的井蓋體的底面與井蓋座之間貼合設置,流入縫隙內的水無法排至下水管道內,而通過在井蓋的側面設置有連通至井蓋底面的缺口,當水進入到縫隙內后可沿著缺口流入下水管道內,增加排水速度,使水更不容易積累。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通孔繞井蓋體的軸線均勻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孔相對于井蓋來說體積比較小,而若設置的較為密集,則可能會出現井蓋沒有設置通孔的一側有較多的水累積,而通過在井蓋上均勻的設置通孔,則能一定程度緩解此問題,盡可能使位于井蓋上的水均勻并快速的排入下水管道。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井蓋體的上表面設置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與通孔連通。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引流槽的設置能使井蓋上的水更快速更徹底的引導至通孔內,隨后通過通孔將水排入下水管道。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通孔在上表面的開口至少與兩條引流槽相連通。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設置通孔的開口與至少兩條引流槽相連通,使水能順著更多的引流槽流至開口內,以此達到排水更快的效果,對洪水的抵抗能力更強。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缺口繞井蓋體的中心軸線均勻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井蓋體在安裝到井蓋座上時,井蓋體的側面與井蓋座會產生一定縫隙,而現實生活中,井蓋體不會非常完美的與井蓋座呈同心圓的狀態進行安裝,多數情況為井蓋體的一側抵觸井蓋座,而另一側與井蓋座的間隙又較大,而在這種情況下,若缺口設置的較為集中,當缺口正好置于井蓋體與井蓋座抵觸的一側時,則缺口的排水作用就會大打折扣,而均勻的繞井蓋體的軸線設置,則能有效避免此問題,使排水能夠更加通暢快速。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井蓋體的中心還開設有十字形的下水孔。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在井蓋的中心開設十字形的下水孔,直接增加排水通道,使排水的速度更快,更有利于防洪。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井蓋體與井蓋座鉸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井蓋體與井蓋座鉸接,一方面能避免井蓋體被偷走,另外,在降水量較大時,積水會填滿下水管道并淹沒井蓋體,較為容易發生井蓋體被洪水沖走的情況,從而引發意外事故,而通過井蓋體與井蓋座鉸接,則能有效避免井蓋體被洪水沖走,使用更加安全。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過開設圓弧形的通孔以及十字形的下水孔,使水能直接從井蓋體上向下水管道排水,加快排水速度,一定程度避免雨水積累造成洪水;
其二:通過在井蓋體的側面開設有連通至井蓋底面的缺口,合理利用了井蓋體與井蓋座之間的縫隙,使水流入此縫隙后,能通過缺口進行向下管道的排水,增加排水效率。
其三:通過設置井蓋體與井蓋座鉸接,使井蓋體更不容易脫離井蓋座,避免由于井蓋體脫離井蓋座從而發生的意外事故,使用更加安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施例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施例主要展現缺口的剖面圖。
附圖標記:1、井蓋體;2、井蓋座;3、下水孔;4、通孔;41、內環通孔;42、中環通孔;43、外環通孔;5、引流槽;51、環形引流槽;52、條形引流槽;6、鉸接件;7、加強筋;8、縫隙;9、缺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實施例:
一種防洪井蓋,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井蓋體1以及與其相適配的井蓋座2,井蓋體1呈圓形餅狀;井蓋體1的的中心處開設有十字形的下水孔3,井蓋體1的上表面還開設有圓弧形的通孔4,通孔4的凹面朝向井蓋體1的中心軸線,通孔4共設置有24個,包括8個內環通孔41、8個中環通孔42以及8個外環通孔43,且三者均繞井蓋體1的中心軸線均勻分布。內環通孔41距井蓋體1的中心軸線的距離均相同,并且8個內環通孔41距井蓋體1的中心軸線距離最近;外環通孔43距井蓋體1的中心軸線的距離均相同,并且8個外環通孔43距井蓋體1的中心軸線距離最遠;另外8個中環通孔42距井蓋體1中心軸線的距離也相同,中環通孔42設置在內環通孔41以及外環通孔43之間。
如圖1所示,井蓋體1的上表面開設有引流槽5,引流槽5包括以井蓋體1中心軸線為圓心的環形引流槽51以及穿過井蓋體1中心軸線的條形引流槽52,另外引流槽5的橫截面均為半圓形且圓弧朝向井蓋體1。
環形引流槽51共設置有三個,環形引流槽51均與井蓋體1上表面同心圓設置,其中,半徑最小的引流槽5連通8個內環通孔41,半徑最大的引流槽5連通8個外環通孔43,而處于中間的引流槽5則連通8個中環通孔42。
條形引流槽52共設置有8個,條形引流槽52的一端連通井蓋體1的側壁,另一端連通十字形的下水孔3內壁,條形引流槽52繞井蓋體1的中心軸線均勻分布且每一個條形引流槽52均垂直穿過內環通孔41、中環通孔42和外環通孔43。
如圖1和圖2所示,井蓋座2上與井蓋體1相接觸的內壁處設置有鉸接件6,井蓋體1與井蓋座2通過此鉸接件6鉸接;井蓋座2上圓周均勻設置有六個加強筋7,以使井蓋座2的結構強度更強。
如圖2和圖3所示,井蓋體1與井蓋座2之間形成有縫隙8,井蓋體1開設有連通側面與底面的缺口9,缺口9共開設有8個且繞井蓋體1的中心軸周向均勻分布,流入井蓋體1與井蓋座2之間縫隙8的水通過缺口9可排入下水管道內。
本實施例在工作時,路面上的雨水滴落在井蓋體1上表面時,雨水順著井蓋體1上表面漫延,當漫延置引流槽5內時,雨水便可以順著引流槽5流向通孔4或者中間的十字形的下水孔3流入下水管道;而一些從地面上流至防洪井蓋的水由四面八方而來,這些水首先接觸到井蓋座2,然后流至井蓋座2與井蓋體1之間的縫隙8,隨后通過井蓋體1上開設的缺口9流入下水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