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風力發電儲能技術,特別是一種用于風力發電的外置式儲能平臺。
背景技術:
作為一種清潔可再生能源,風能越來越受世界各國重視。我國幅員遼闊,風能資源豐富,分布面廣。據國家氣象局估算,中國離地10米高風能資源總量約32.26億千瓦,可開發陸地風能資源量2.53億千瓦。海上可開發風能資源量7.5億千瓦,是陸地風能資源量的3倍。因此,風力發電潛力巨大。
風力發電有許多優勢,但其受風、時間、地域和季節的影響非常大,導致風力發電的交流電的電壓和頻率隨風速不斷變化。因此,這種直接發電產生的電力被電網稱作“垃圾電”。由于風力發電機輸出的電壓變化范圍從幾伏到上百伏,充電的電壓和電流難以控制,因此對發電系統的儲能單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容量儲能電池發展的同時,也需要結合風電基礎結構提出能夠放置大規模儲能電池的儲能平臺新結構。
本實用新型結合海上風電復合式筒型基礎的結構特點,提出一種新型外置儲能平臺結構。該結構能夠放置大量的儲能電池,從而促進風電從“垃圾電”向“優質電”的轉變。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針對上述存在問題,提供一種用于風力發電的外置式儲能平臺,該平臺結合復合式筒型基礎結構,能夠放置大量的儲能電池,從而促進風電從“垃圾電”向“優質電”的轉變;該平臺結構簡單且建造成本低。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風力發電的外置式儲能平臺,由復合式筒型基礎過渡段、底板、立 柱、圈梁、橫梁和樓板組成;復合式筒型基礎過渡段為軸對稱的混凝土薄壁結構,直徑從上到下逐漸增大;底板為圓形厚板結構,與復合式筒型基礎過渡段一體澆筑;在復合式筒型基礎過渡段外側,以圓形底板中心為圓心,分別均勻布置兩圈立柱,每圈布置6-18根且內外圈的根數相同;每圈立柱頂部分別設有圈梁,每圈立柱中部分別設有1-3層圈梁;內側立柱、圈梁相交結點與對應的外側立柱、圈梁相交結點之間分別設有相應的橫梁;內圈和外圈頂部圈梁上設有環形樓板;底板、立柱、圈梁、橫梁和樓板之間澆筑為一個整體。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方法:
利用復合筒型基礎底板具有較高的豎向承載力,在其過渡段外部設置由立柱、橫梁、圈梁和樓板構成的平臺結構,能夠放置大量的儲能電池,實現電能的分散存儲,向電網提供穩定的電能。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該平臺可以充分的利用復合式筒型基礎的空間,顯著降低建造成本;該平臺可以提供很大的儲能電池放置空間,從而可以降低電池的高儲能小型化的難度;該平臺結構簡單,與復合筒型基礎能夠很好的融合,具有顯著的經濟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該外置儲能平臺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該外置儲能平臺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復合式筒型基礎過渡段;2、底板;3、立柱;4、圈梁;5、橫梁;6、樓板。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一種用于風力發電的外置式儲能平臺,由復合式筒型基礎過渡段1、底板2、立柱3、圈梁4、橫梁5和樓板6組成;復合式筒型基礎過渡段1為軸對稱的混凝土薄壁結構,直徑從上到下逐漸增大;底板2為圓形厚板結構,與復合式筒型基礎過渡段1一體澆筑;在復合式筒型基礎過渡段1外側,以圓形底板中心為圓心,分別均勻布置兩圈立柱3,每圈布置6-18根且內外圈的根數相同;每圈立柱 頂部分別設有圈梁4,每圈立柱中部分別設有1-3層圈梁;內側立柱、圈梁相交結點與對應的外側立柱、圈梁相交結點之間分別設有相應的橫梁5;內圈和外圈頂部圈梁上設有環形樓板6;底板2、立柱3、圈梁4、橫梁5和樓板6之間澆筑為一個整體。
該實施例中復合式筒型基礎過渡段壁厚60cm,高度15m,頂部內徑4.5m,底部內徑18m;底板直徑30m,厚度1m;在過渡段外側,以底板中心為圓形,均勻布置兩圈立柱,每圈布置6根,內圈直徑19m,外圈直徑25m;立柱尺寸為0.4m0.4m,高15m;每圈立柱頂部設有圈梁,每圈立柱中部設有1層圈梁,圈梁尺寸0.4m0.5m,內側立柱、圈梁相交結點與對應的外側立柱、圈梁相交結點之間設有橫梁,橫梁尺寸0.4m0.5m;內圈和外圈頂部圈梁上設有環形樓板,樓板厚0.3m。
安裝過程:1)當復合式筒型基礎安裝完成后,將電池分塊運至儲能混凝土土樓板上;2)將電池組裝為一電池組,實現風電的存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