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用于工程檢測監測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圍護結構測斜管的保護結構。
背景技術:
圍護結構深層水平位移是基坑變形監測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在眾多的監測項目中,支護結構系統的變形是支護結構各部分與土體及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是結構內力變化與調整的宏觀表現,其特征和數值是整個結構系統是否正常工作最直觀的標志,又是突發性事故的前兆,因此,它是施工安全監測的重要參數。
圍護結構測斜埋設方法:將長2m(或4m)、外徑70mm、內徑53mm的一節的測斜管用束節逐節連接在一起,同時檢查外槽口和內槽口是否對齊,管與管連接時先在測斜管外側涂上PVC膠水,然后將測斜管插入束節,在束節四個方向用自攻螺絲或鋁鉚釘緊固束節與測斜管。在每個束節接頭兩端用防水膠布包扎,防止水泥漿從接頭中滲入測斜管內。在測斜管接長過程中,不斷將測斜管穿入制作好的鋼筋籠內,待接管結束封住測斜管下口,然后將測斜管綁扎在鋼筋籠上。綁扎在鋼筋籠上的測斜管隨鋼筋籠一起放入地槽內,待鋼筋籠就位后,必須保證測斜管一對內槽是垂直基坑邊緣的,然后在測斜管內注滿清水,最后封上測斜管的上口。待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圍護結構測斜也即埋設完成。
但在實際操作中,預埋在圍護樁內的測斜管,在施工單位破除浮漿露出鋼筋、施工冠梁時,往往將測斜管打破打碎,混凝土塊落入測斜管內。出現這種狀況的后果是測斜管無法接駁,或接駁后的測斜管是堵塞的。這樣就導致測斜管根本無法使用,測斜管的存活率極低。出現這樣的結果后,還會引起施工單位和監測單位的糾紛。
由此可見,有效解決預埋測斜管存活成功問題有很大的必要性。
在公開號為CN103981907A的專利中,公開了一種基坑圍護體內測斜管的安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鋼筋籠中部,距離鋼筋籠頂部和底部50cm位置處,橫截面中軸線附近分別焊接與鋼筋籠直徑相當的橫向連接筋;在鋼筋籠中心線縱向焊接與鋼筋籠長度相同的縱向連接筋,焊接點位于橫向鋼筋中心處;將測斜管分別用扎絲或者柔軟鐵絲綁扎在這三個“交叉點”(即:橫向連接筋與縱向連接筋交叉點);最后將綁扎有測斜管和保護裝置PVC塑料管套的鋼筋籠吊放至鉆孔中埋設。此方法使用PVC塑料管套進行保護管口,PVC還是屬于脆性材料,大型炮機和風炮機仍能很容易將其破壞,還是無法杜絕管口被破壞,且需要施工單位配合焊接方可完成,效率低。
在公開號為CN204385782U的專利中,公開了一種用于基坑監測的測斜管保護裝置,包括:檢測的測斜管和發光裝置,所述測斜管表面設有發光裝置,所述發光裝置的底部設有固定裝置,所述發光裝置的表面設有熒光條,所述發光裝置的內部設有傳感器,所述傳感器與連接有顯示屏。通過上述方式,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基坑監測的測斜管保護裝置,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用于警示保護測斜管或者水位管,防止測斜管或水位管被破壞。該方法只是起到警示作用,不能增強管口的保護。
在公開號為CN204112379U的專利中,一種基坑監測中用于保護測斜管上端在破樁頭時不受破壞和確定固定測斜管內導槽方向的支護樁體內測斜管護筒。采用兩個內套鋼管,其內徑等于測斜管的外徑,內套鋼管的內壁上有一對凸槽,和測斜管外壁上的一對凹槽相配套,內套鋼管外壁上有一個不穿透圓孔,采用一個外鋼管,其內徑等于內套鋼管的外徑,剛度大,能承受住破樁頭時風鎬的沖擊力,外鋼管外壁上有三個將外鋼管固定在鋼筋籠鋼筋上的固定點,外鋼管的上端和下端各有一個帶螺紋的穿透螺孔,和內套鋼管外壁上的不穿透圓孔相配套,用螺桿將兩個內套鋼管分別固定在外鋼管內的上端和下端,將蓋套蓋在外鋼管的上端用螺桿固定,安裝完成后測斜管一對內導槽的延長線經過鋼筋籠的圓心。此方法需要兩個鋼管,鋼管加工要求較高,可操作性和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圍護結構測斜管的保護結構,對預埋設的所有測斜管都可以使用這種方法進行保護。操作簡單效率高;大幅提高存活率;避免引起糾紛;鋼管可拆卸重復使用。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圍護結構測斜管的保護結構,包括綁扎于圍護結構鋼筋籠主筋上的測斜管和套裝在測斜管頂部外側的剛性護管,測斜管和剛性護管間留有間隙,剛性護管的底部管口通過緊密套設在測斜管外側的橡膠圈密封,剛性護管的頂部管口通過蓋帽封閉,蓋帽或剛性護管上設有耳座。
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 所述剛性護管的頂部管口外壁設有外螺紋,蓋帽內壁上設有內螺紋,蓋帽可旋緊在剛性護管的頂部管口。
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剛性護管上于外螺紋的下方對稱設有兩個耳座。
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蓋帽通過拉鎖懸掛在一耳座上。
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橡膠圈呈中部設有通孔的圓臺狀,橡膠圈通過通孔緊密套接在測斜管上,橡膠圈的上底面直徑小于剛性護管的內徑,橡膠圈的下底面直徑大于剛性護管的內徑。
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蓋帽頂部噴涂有警示涂層。
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多節測斜管采用束節逐節連接在一起。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在圍護結構澆筑混凝土前,在測斜管頂部外側套設剛性護管,澆筑混凝土時剛性護管能對測斜管的上浮起到壓重的作用;而后在綁扎冠梁鋼筋后澆筑冠梁混凝土之前,將鋼管進行第一次旋轉,使其與混凝土脫離,待此處測斜管的冠梁澆筑完成后,混凝土初凝后,終凝前,及時將鋼管拔出,最后,用水泥漿或中細砂將測斜管周邊空隙進行回填。其間剛性護管對脆弱的測斜管起到保護作用,避免被風炮機等沖擊力破壞,大幅提高測斜管的存活率,操作簡單效率高,保證了監測數據的完整性;同時,避免引起糾紛;剛性護管可重復利用,冠梁澆筑混凝土后,將剛性護管回收,用于其它工程。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結構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2,其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以下將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各元件的結構特點,而如果有描述到方向( 上、下、左、右、前及后) 時,是以圖1所示的結構為參考描述,但本實用新型的實際使用方向并不局限于此。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圍護結構測斜管的保護結構,包括綁扎于圍護結構鋼筋籠主筋上的測斜管1和套裝在測斜管1頂部外側的剛性護管2,多節測斜管1采用束節3逐節連接在一起。剛性護管2采用鋼管,其尺寸為Ф95×5×1000、Ф95×5×500單位為mm,有足夠的剛度用來保護內部的測斜管1,測斜管1和剛性護管2間留有間隙,剛性護管2的底部管口通過緊密套設在測斜管1外側的橡膠圈4密封,剛性護管2的頂部管口通過蓋帽5封閉,蓋帽5或剛性護管2上設有耳座6。
作為優選,所述剛性護管2的頂部管口外壁設有外螺紋7,蓋帽5內壁上設有內螺紋,蓋帽5可旋緊在剛性護管2的頂部管口。蓋帽5頂部噴涂有警示涂層,起到警示作用。所述剛性護管2上于外螺紋的下方對稱設有兩個耳座6,兩個耳座6便于搬運、旋轉和上拔,所述蓋帽5通過拉鎖懸掛在一耳座6上。
橡膠圈4呈中部設有通孔的圓臺狀,橡膠圈4通過通孔緊密套接在測斜管1上,橡膠圈4的上底面直徑小于剛性護管2的內徑,橡膠圈4的下底面直徑大于剛性護管2的內徑,通孔內直徑Ф65,內徑比測斜管1的外徑略小,用來承托鋼管和密封鋼管與測斜管1之間的空隙。
采用本實用新型施工圍護機構時,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測斜管正確連接,接頭防水,并綁扎在鋼筋籠主筋上;
步驟二:將橡膠圈套在測斜管上,并將它固定在冠梁底面以下約30cm;
步驟三:將鋼管套入測斜管上并坐落在橡膠圈上,鋼管頂部要高出鋼筋籠不少于30cm,并用蓋帽進行密封;頂部噴紅色油漆,起到警示作用;
步驟四:將鋼管與鋼筋籠主筋進行固定;吊裝下籠的同時做好標記,保證一對內槽是垂直于基坑邊緣的;澆筑混凝土;
步驟五:鑿除上部混凝土后,此時僅有約30cm的鋼管在混凝土內,在綁扎冠梁鋼筋后澆筑冠梁混凝土之前,將鋼管進行第一次旋轉,使其與混凝土脫離。若冠梁高度較大,則將鋼管和測斜管接駁到冠梁頂面以上不少于20cm;
步驟六:待此處測斜管的冠梁澆筑完成后,混凝土初凝后,終凝前,及時將鋼管拔出,最后,用水泥漿或中細砂將測斜管周邊空隙進行回填。
當然,本發明創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等同變形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