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農田排水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適用于冷浸田的地下排水設施。
背景技術:
冷浸田是長期受水浸漬,造成冷、爛、毒、瘦為特征的水田,在我國廣泛分布在山區丘陵谷地、平原湖沼低洼地以及山塘、水庫堤壩下游區域,其質量差、產量低,嚴重制約著我國水稻產量的提升。
冷浸田治理的關鍵是排除漬水,降低地下水位,以改善土壤黏性,增強土壤通透性。目前,針對冷浸田的排水技術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明溝排水,即在田間開挖單向或交叉的排水毛溝,排除田面積水,降低地下水位,但是占地多,且在農民田間作業過程中易造成坍塌;二是暗管排水,多通過在田面以下水平、垂直方向布設帶孔眼管道,外包濾料,通過吸-導-排的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可有效排除田間漬水,但排水效率較低,且暗管孔眼防堵技術要求較高,土壤有機質易流失。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為解決上述問題,提出一種適用于冷浸田的地下排水設施,達到有效排除冷浸田漬水,改良冷浸田土壤結構。
本實用新型提出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適用于冷浸田的地下排水設施,所述的地下排水設施主要包括集水層、濾水層、導水管,導水管外包濾水層,周邊選用吸、透水性強的材質做為集水層進行填充,排水設施埋設于田面以下,導水管中軸線距田面深度60-70cm,設施長度為100-200m,整體縱向坡降為1.5-3°。
作為優選,進一步,所述的集水層由陶粒構成,陶粒直徑為5-8mm,集水層厚度5-10cm。
作為優選,進一步,述的濾水層選用質量大于280g/m2的針刺無紡土工織物。
作為優選,進一步,所述的導水管選用塑料盲溝,橫截面為圓形,直徑為10-20cm,所述的塑料盲溝由塑料絲條堆疊而成,為立體網狀結構,內部中空。
本實用新型主要從排除冷浸田漬水,降低其地下水位,改善土壤結構的目標出發,與現有技術相比有如下益處:
1、本實用新型埋設于田面以下,不占用土地,節省耕地資源,同時可以保護設施,延長其使用壽命;
2、本實用新型呈斜面布設,排水效高,較一般的暗管排水相比,可提升20%-30%;
3、本實用新型的集水層、濾水層可以對土壤細顆粒進行阻攔,防止土壤的有機質流失,與一般的碎石、粗砂材料相比,固氮作用提升10-20%,集水層還可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增加土壤通透性,改良冷浸田的土壤結構。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縱斷面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橫斷面圖;
圖3是導水管的結構圖。
圖中:1-集水層、2-濾水層、3-導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圖1-3所示,一種冷浸田地下排水設施,所述的冷浸田地下排水設施主要包括集水層1、濾水層2、導水管3組成,導水管3外包濾水層2,濾水層2周邊選用吸、透水性強的材質做為集水層1進行填充。集水層1由陶粒構成,直徑為5-8mm,集水層厚度5-10cm,能在田間形成過水通道,同時防止土壤細顆粒流失,發揮固氮作用。濾水層2選用選用質量大于280g/m2的針刺無紡土工織物,方便水流通過,可攔截土壤顆粒,防止塑料盲溝淤塞。導水管3選用直徑為10-20cm,塑料盲溝,由塑料絲條堆疊而成,為立體網狀結構,內部中空,塑料絲條之間的空隙可形成過水孔道,使外界水滲入管腔,水分經收集、過濾后經管腔匯流經由盲溝末端排出,集水層1、濾水層可2以對土壤細顆粒進行阻攔,防止土壤的有機質流失,與一般的碎石、粗砂材料相比,固氮作用提升10-20%,集水層1還可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增加土壤通透性,改良冷浸田的土壤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排水設施埋設于田面以下,導水管3中軸線距田面深度60-70cm,設施長度控制在100-200m,整體縱向坡降為1.5-3°,可對冷浸田漬水進行排除,降低其地下水位,改善土壤結構,同時,本實用新型埋設于田面以下,不占用土地,節省耕地資源,同時可以保護設施,延長其使用壽命;本實用新型排水效率高,較一般的暗管排水相比,可提升20%-30%;本實用新型的集水層、濾水層可以對土壤細顆粒進行阻攔,防止土壤的有機質流失,與一般的碎石、粗砂材料相比,固氮作用提升10-20%,集水層還可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增加土壤通透性,改良冷浸田的土壤結構。
最終,以上實施例和附圖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通過上述實施例已經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作出各種各樣的改變,而不偏離本發明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