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預制裝配結構,特別是一種綜合管廊的疊合整體式裝配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地下空間的開發也日益增多,綜合地下管廊近些年成為目前國內大力發展的方向。目前由于受施工條件及防水要求限制,綜合地下管廊主體結構最常用的是現澆混凝土結構。
然而,由于現澆式地下結構采用現場人工場澆筑,不可避免的存在以下缺陷和弊病:
一、鋼筋籠的綁扎及混凝土模板支設需要時間,主體結構內部施工需要使用大量的模板和支架,不僅會造成工期延長還會造成材料浪費;二、澆筑時質量不易保證。大量現澆混凝土需要耗時很長時間,澆筑時可能出現振搗不密實,影響結構的質量。三、墻面平整度也不易控制,現澆結構的表面難免出現蜂窩麻面,往往需要處理才能使用;以上問題若采用墻梁柱板預制技術一般可以解決以上人工現場澆筑的問題。
但是地下工程裝配預制化同時也具有很多技術難點,例如節點之間的受力如何保證:現有的地下工程裝配預制化在節點處理時一般在預制板之間使用螺絲進行連接,螺絲耐久性很差,無法保證100年的使用年限;還有預制構件之間的接縫防水如何處理:地下結構防水一般需要多層防水,全外包柔性防水以及混凝土自防水,一旦制作成裝配預制化結構,那么預制裝配的節點斷開,最關鍵的混凝土自防水完全不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并且預制構件連接部分也及其容易發生滲水漏水。
因此預制化如何與現澆部分在施工工藝上進行合理和銜接,如何合理的采用預制墻梁柱板與現澆部分的搭配形式,并保證地下結構具有良好的結構穩定性和防水性能,是地下工程裝配預制化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疊合整體式綜合管廊預制裝配結構,要解決現有地下工程裝配預制化,節點之間無法保證受力安全,預制構件之間接縫易發生滲水漏水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疊合整體式綜合管廊預制裝配結構,包括位于基坑內的圍護結構、圍護結構之間設置的管廊預制裝配結構、管廊預制裝配結構下方的底板墊層以及管廊預制裝配結構的外側表面包覆的全外包防水層,所述管廊預制裝配結構上方填有回填覆土,所述底板墊層沿管廊預制裝配結構的下側水平鋪設;
所述管廊預制裝配結構是由包括底部的現澆底板、位于現澆底板兩邊的疊合側墻、位于底板中間的疊合中隔墻以及位于疊合側墻和疊合中隔墻頂部的疊合頂板連接組成的箱型結構;
所述疊合側墻分為單層疊合側墻預制部和單層疊合側墻現澆部,所述疊合中隔墻分為雙層疊合中隔墻兩側預制部和雙層疊合中隔墻中間現澆部,所述疊合頂板分為疊合頂板預制部和疊合頂板現澆部;
所述單層疊合側墻預制部、雙層疊合中隔墻兩側預制部和疊合頂板預制部連接形成固定于現澆底板上的箱型結構內側預制部,所述現澆底板、單層疊合側墻現澆部、雙層疊合中隔墻中間現澆部和疊合頂板現澆部澆筑形成箱型結構外側現澆部;
所述箱型結構外側現澆部的外側表面包覆有全外包防水層。
所述單層疊合側墻預制部位于單層疊合側墻現澆部的內側,所述單層疊合側墻預制部的底部固定連接在現澆底板的上表面。
所述雙層疊合中隔墻兩側預制部位于雙層疊合中隔墻中間現澆部的兩側,所述雙層疊合中隔墻兩側預制部的底部固定連接在現澆底板的上表面。
所述疊合頂板預制部位于疊合頂板現澆部的下側,所述疊合頂板預制部的兩端分別連接單層疊合側墻預制部的頂部和雙層疊合中隔墻兩側預制部的頂部。
所述全外包防水層包括連接為整體的底板防水層、側墻防水層和頂板防水層,所述底板防水層平鋪在底板墊層上,所述側墻防水層的外側與圍護結構之間之間設有找平層,所述頂板防水層的上側回填有回填覆土。
所述單層疊合側墻預制部的底部和雙層疊合中隔墻兩側預制部的底部均預埋有連接套筒,所述底板上相應位置預埋有插筋,連接套筒和插筋通過套筒灌漿連接。
所述箱型結構內側預制部的一側均固定連接有鋼筋籠,所述鋼筋籠埋設于箱型結構外側現澆部內。
所述側墻預制部和中隔墻預制部與現澆底板均使用套筒灌漿的連接形式,底板預埋插筋,相應位置的側墻預制部的底部預埋連接套筒,插筋插入連接套筒以后進行套筒灌漿。
所述側墻預制部和中隔墻預制部安裝時均需要使用斜撐固定,并計算斜撐的強度,保證混凝土澆筑安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特點和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可以用于基坑明挖條件下綜合管廊的裝配式預制結構和施工方法,適用于單層雙跨綜合管廊主體結構的施工。
本實用新型克服了地下工程預制化中存在的節點受力和接縫防水等突出問題,采取將底板現澆、側墻單層疊合、中隔墻雙層疊合以及頂板疊合,各節點現澆,外側全包防水的結構形式。
本實用新型預制結構中的預制部均可以采用預制構件廠加工的形式制作;由于基坑已經開挖完成,故基坑內部有較大的作業空間,便于主體結構施工;底板現澆,側墻采用單層疊合墻的形式可以省去施做墻側內模和支撐的時間,節省工期及成本;中隔墻采用雙層疊合墻的形式同樣可以省去支模的時間,并節省工期及成本;頂板采用疊合板,一半預制一半現澆,現澆部的梁及板的頂面標高相同,不用施做梁板內支撐和模板,節省工期和成本,同時頂板現澆部和墻節點同時澆筑,配合節點部的鋼筋連接方式,保證節點的有效連接,加強結構整體和局部的強度和剛度。
由于接頭處現澆,且疊合部與現澆部主筋均能有效連接,在澆筑時能保證疊合墻不會移位錯動,易于滿足主體結構對主筋定位的嚴格要求,易于滿足接頭處的受力要求。同時接頭處現澆,故能使接頭的防水效果得到極大的提高,易于滿足地下結構對防水的嚴格要求,同時這種預制結構和施工方法也便于采用全包防水的形式,在現澆結構的外側形成封閉的環形防水結構體系,加強混凝土自防水性能,確保地下結構不出現滲水和漏水現象,保證地下結構防水性能。
本實用新型的施工方法則有利于疊合整體式預制裝配技術在地下工程中的推廣應用,為地下工程的工業化和產業化起到促進作用。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圍護結構、2-底板墊層、3-現澆底板、4-單層疊合側墻預制部、5-單層疊合側墻現澆部、6-雙層疊合中隔墻兩側預制部、7-雙層疊合中隔墻中間現澆部、8-疊合頂板預制部、9-疊合頂板現澆部、10-回填覆土、11-全外包防水層、11.1-底板防水層、11.2-側墻防水層、11.3-頂板防水層。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參見圖1所示,一種疊合整體式綜合管廊預制裝配結構,是單層雙跨綜合管廊主體結構的施工。
該預制裝配結構包括位于基坑內的圍護結構1、圍護結構1之間設置的管廊預制裝配結構、管廊預制裝配結構下方的底板墊層2以及管廊預制裝配結構的外側表面包覆的全外包防水層11,所述管廊預制裝配結構上方填有回填覆土10,所述底板墊層2沿管廊預制裝配結構的下側水平鋪設;
所述管廊預制裝配結構是由包括底部的現澆底板3、位于現澆底板兩邊的疊合側墻、位于底板中間的疊合中隔墻以及位于疊合側墻和疊合中隔墻頂部的疊合頂板連接組成的箱型結構;
所述疊合側墻分為單層疊合側墻預制部4和單層疊合側墻現澆部5,所述疊合中隔墻分為雙層疊合中隔墻兩側預制部6和雙層疊合中隔墻中間現澆部7,所述疊合頂板分為疊合頂板預制部8和疊合頂板現澆部9;
所述單層疊合側墻預制部4、雙層疊合中隔墻兩側預制部6和疊合頂板預制部8連接形成固定于現澆底板3上的箱型結構內側預制部,所述現澆底板3、單層疊合側墻現澆部5、雙層疊合中隔墻中間現澆部7和疊合頂板現澆部9澆筑形成箱型結構外側現澆部;
所述箱型結構外側現澆部的外側表面包覆有全外包防水層11。
所述單層疊合側墻預制部4位于單層疊合側墻現澆部5的內側,所述單層疊合側墻預制部4的底部固定連接在現澆底板3的上表面。
所述雙層疊合中隔墻兩側預制部6位于雙層疊合中隔墻中間現澆部7的兩側,所述雙層疊合中隔墻兩側預制部6的底部固定連接在現澆底板3的上表面。
所述疊合頂板預制部8位于疊合頂板現澆部9的下側,所述疊合頂板預制部8的兩端分別連接單層疊合側墻預制部4的頂部和雙層疊合中隔墻兩側預制部6的頂部。
所述全外包防水層11包括連接為整體的底板防水層11.1、側墻防水層11.2和頂板防水層11.3,所述底板防水層11.1平鋪在底板墊層2上,所述側墻防水層11.2的外側與圍護結構1之間之間設有找平層,所述頂板防水層11.3的上側回填有回填覆土10。
所述單層疊合側墻預制部的底部和雙層疊合中隔墻兩側預制部的底部均預埋有連接套筒,所述底板上相應位置預埋有插筋,連接套筒和插筋通過套筒灌漿連接。
所述箱型結構內側預制部的一側均固定連接有鋼筋籠,所述鋼筋籠埋設于箱型結構外側現澆部內。
這種疊合整體式綜合管廊預制裝配結構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驟如下:
步驟一,在預制構件廠加工連接有鋼筋籠的單層疊合側墻預制部、連接有鋼筋籠的雙層疊合中隔墻兩側預制部和連接有鋼筋籠的疊合頂板預制部,并運送至現場。
步驟二,基坑分層明挖,可配合坑內降水施工基坑內的圍護結構1,圍護結構的形式采用樁墻錨撐支護,當混凝土厚度較大時屬于大體積混凝土需要選擇合理的混凝土坍落度和加強振搗確保施工質量。
步驟三,基坑開挖至設計標高后,在圍護結構1之間首先施做底板墊層2。
步驟四,在底板墊層2上鋪設底板防水層11.1。
步驟五,在底板防水層11.1上澆筑現澆底板3的混凝土并養護。
步驟六,現澆底板達到養護強度以后,在圍護結構的背土側涂抹找平層,然后在找平層的內側鋪設側墻防水層11.2,側墻防水層11.2的底部繞至底板防水層11.1的兩端外側,使側墻防水層11.2與底板防水層11.2形成搭接并保證搭接長度,側墻防水層11.2的頂部延長,以便形成全包防水確保結構的防水性能。
步驟七,在側墻防水層11.2的內側、現澆底板3的兩邊上側吊放并連接單層疊合側墻預制部4。
步驟八,以單層疊合側墻預制部4和圍護結構1為模板,鋼筋籠位于待澆筑的單層疊合側墻現澆部的位置,在兩者之間澆筑單層疊合側墻現澆部5的混凝土,并對單層疊合側墻現澆部5的混凝土和現澆底板3的混凝土連接處振搗,使其連接為一體并養護;
步驟九,現澆底板3的中間上側吊放并連接雙層疊合中隔墻兩側預制部6;
步驟十,以雙層疊合中隔墻兩側預制部6為模板,鋼筋籠位于待澆筑的雙層疊合中隔墻中間現澆部的位置,在其之間澆筑雙層疊合中隔墻中間現澆部混凝土7,并對澆筑雙層疊合中隔墻中間現澆部7的混凝土和現澆底板3的混凝土連接處振搗,使其連接為一體并養護;
步驟十一,吊放疊合頂板預制部8,使疊合頂板預制部8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疊合側墻中預制部4和雙層疊合中隔墻兩側預制部的頂部6,鋼筋籠位于待澆筑的疊合頂板現澆部的位置;
步驟十二,在疊合頂板預制部8的上側澆筑疊合頂板現澆部9的混凝土,并對疊合頂板現澆部9的混凝土與單層疊合側墻現澆部5以及雙層疊合中隔墻中間現澆部7的混凝土連接處振搗,使其連接為一體并養護;
步驟十三,在疊合頂板現澆部9的上側鋪設頂板防水層11.3,頂板防水層11.3的兩端與側墻防水層11.2的頂部延長處搭接,并保證搭接長度,以便形成全包防水確保結構的防水性能。
步驟十四,在頂板防水層11.3的上側填回填覆土10。
所述側墻預制部和中隔墻預制部與現澆底板均使用套筒灌漿的連接形式,底板預埋插筋,相應位置的側墻預制部的底部預埋連接套筒,插筋插入連接套筒以后進行套筒灌漿。
所述側墻預制部和中隔墻預制部安裝時均需要使用斜撐固定,并計算斜撐的強度,保證混凝土澆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