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基坑支護結構,特別是一種雙排樁結構。
背景技術:
雙排樁支護是當前基坑工程中的重要支護形式之一,雙排樁支護通過前后排樁、樁頂冠梁以及前后排樁間的連系梁形成空間門式剛架,與懸臂式排樁相比可顯著增加支護結構的剛度,有效地控制支護體系的變形,且在后續基坑開挖施工過程中,無需設置撐錨,極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當前的雙排樁支護中,前后排樁僅在樁頂通過連系梁相連,樁頂以下沒有其它結構構件連接傳力,造成前后排樁樁身彎矩和樁頂連系梁的彎矩都較大,配筋量大,且連系梁的線剛度對雙排樁的整體剛度影響較大。為滿足變形控制的要求,往往需要較大截面尺寸的連系梁。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有效地降低雙排樁支護中前后排樁的樁身內力,提高雙排樁支護的整體剛度,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桁架式雙排樁支護體系。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桁架式雙排樁支護體系,包括前排樁、后排樁、前排樁樁頂冠梁、后排樁樁頂冠梁和前后排樁樁頂連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樁和后排樁之間還連接有呈桁架式排列的直連系腹桿和斜連系腹桿,并在直連系腹桿和斜連系腹桿外側整體包裹有腹桿外包體。
優選的,所述前排樁和后排樁均為圓形截面的鋼筋混凝土灌注樁。
優選的,所述直連系腹桿和斜連系腹桿位于前排樁與后排樁樁截面中心連線所確定的平面內。
優選的,所述直連系腹桿和斜連系腹桿穿入前排樁和后排樁中的鋼筋籠,并與穿入位置的鋼筋籠焊接或綁扎牢固。
優選的,所述直連系腹桿和斜連系腹桿在前排樁和后排樁中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中所規定的基本錨固長度。
優選的,所述直連系腹桿和斜連系腹桿在前排樁和后排樁內的錨固需穿過樁截面中心。
優選的,所述直連系腹桿和斜連系腹桿由樁頂冠梁以下位置開始設置,設置深度應大于前排樁和后排樁樁身最大彎矩所在位置深度。
優選的,所述直連系腹桿和斜連系腹桿為鋼管或鋼筋。
優選的,所述腹桿外包體為低標號混凝土或水泥砂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特點和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在傳統雙排樁支護中的前后排樁之間增設了連系腹桿,從而構成了類似桁架結構的支護結構體系,顯著增加了支護的整體剛度,有利于基坑的變形控制。
2、本實用新型在傳統雙排樁支護中的前后排樁之間增設了連系腹桿,從而顯著地降低了前排樁和后排樁的樁身內力,降低樁身材料用量,經濟效益顯著。
3、本實用新型雙排樁由雙套管振沉法施工,樁孔無需泥漿護壁,有利于環境保護。
4、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種桁架式雙排樁支護體系,整體剛度較大,無需在后續基坑開挖過程中設置撐錨等支撐構件,極大地方便了坑內土方開挖以及地下結構的施工,顯著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5、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種桁架式雙排樁支護體系,與傳統雙排樁支護相比,具有剛度大,內力小等顯著優勢,所適用的基坑工程范圍更廣。
6、本實用新型除具有傳統雙排樁方便施工,節約工期等的優點外,還具有支護體系變形小,支護樁材料用量少,工程造價低等優點。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豎向結構剖面圖。
圖2為圖1中A-A剖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樁孔平面圖。
圖5為前后排樁鋼筋籠的立體圖。
圖6為前后排樁鋼筋籠的立面圖。
圖7為前后排樁鋼筋籠的俯視圖。
附圖標記:1-前排樁;2-后排樁;3-前排樁樁頂冠梁;4-后排樁樁頂冠梁;5-前后排樁樁頂連系梁;6-直連系腹桿;7-斜連系腹桿;8-腹桿外包體;9-前后排樁內的縱向鋼筋;10-前后排樁內的螺旋箍筋。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參見圖1-3所示,這種桁架式雙排樁支護體系,包括前排樁1、后排樁2、前排樁樁頂冠梁3、后排樁樁頂冠梁4和前后排樁樁頂連系梁5,所述前排樁1和后排樁2之間還連接有呈桁架式排列的直連系腹桿6和斜連系腹桿7,并在直連系腹桿6和斜連系腹桿7外側整體包裹有腹桿外包體8。
所述前排樁1和后排樁2均為圓形截面的鋼筋混凝土灌注樁。直連系腹桿6和斜連系腹桿7可為鋼管或鋼筋。腹桿外包體8可為低標號混凝土或水泥砂漿。
參見圖5-7所示,直連系腹桿6和斜連系腹桿7位于前排樁1與后排樁2樁截面中心連線所確定的平面內。直連系腹桿6和斜連系腹桿7穿入前排樁1和后排樁2中的鋼筋籠,并與穿入位置的鋼筋籠焊接或綁扎牢固。直連系腹桿6和斜連系腹桿7在前排樁1和后排樁2中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中所規定的基本錨固長度。直連系腹桿6和斜連系腹桿7在前排樁1和后排樁2內的錨固需穿過樁截面中心。
參見圖1所示,所述直連系腹桿6和斜連系腹桿7由樁頂冠梁以下位置開始設置,設置深度應大于前排樁1和后排樁2樁身最大彎矩所在位置深度。
所述前排樁1和后排樁2的成樁由雙套管振沉法施工。
本實用新型的施工方法如下:
(1)根據基坑工程的水文地質條件、開挖深度以及變形控制要求等,對基坑支護體系進行設計計算,選定桁架式雙排樁支護體系中前排樁與后排樁的樁徑與配筋,前排樁與后排樁之間的間距,連系腹桿的截面與長度,樁頂冠梁、前后排樁樁頂連系梁等的相關參數。
(2)現場綁扎鋼筋籠。根據設計要求,分別綁扎前排樁鋼筋籠、后排樁鋼筋籠,將前排樁和后排樁鋼筋籠平放于地面上,并使前后排樁鋼筋籠圓心位于同一水平面內,根據前后排樁樁距確定鋼筋籠之間的距離,在前后排樁鋼筋籠之間綁扎直連系腹桿與斜連系腹桿。直連系腹桿和斜連系腹桿均位于前后排樁鋼筋籠圓心所確定的平面內。直連系腹桿和斜連系腹桿與前后排樁鋼筋籠的箍筋和縱筋連接處進行焊接或細鋼絲綁扎牢固。直連系腹桿和斜連系腹桿分別穿過前后排樁鋼筋籠的圓心,也即直連系腹桿和斜連系腹桿的前端應進入前排樁的前半部區域,后端應進入后排樁的后半部區域。如果直連系腹桿和斜連系腹桿在前后排樁中的錨固長度不夠,可以將直連系腹桿和斜連系腹桿位于鋼筋籠內的前后端彎折向下并延伸一定距離。最終綁扎完成后的鋼筋籠如圖5、圖6和圖7中所示。
(3)成孔。采用雙套管振沉法施工。本實用新型桁架式雙排樁支護體系的樁孔圖如圖4中所示。制作與圖4中樁孔相一致的外套管和相似的內套管,內外套管間間隙為10 mm~15mm。在預施工桁架式雙排樁支護體系的位置處,采用無極可調振動錘將內外套管振入預定設計深度,拔出內套管取土,外套管護壁。
(4)吊放鋼筋籠。將前述(2)中綁扎好的鋼筋籠吊入前述(3)已成的樁孔中。
(5)灌注混凝土成樁。在前后排樁樁孔內分別安放樁身混凝土的泵送管,在前后排樁間腹桿所在的溝槽槽內安放泵送低標號混凝土的泵送管或注漿管。前后排樁內以及樁間腹桿所在溝槽內同時進行混凝土泵送或注漿,邊泵送混凝土或注漿邊上拔混凝土泵送管或注漿管,且保持同步,直至注滿溢出。
(6)拔出外套管。開啟振動錘拔出外套管。
(7)沿基坑周邊依次重復上述(3)、(4)、(5)、(6)的工序,直至完成所有樁體。前后排樁上支模澆注樁前冠梁與樁間連系梁,形成最總的桁架式雙排樁支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