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海上風電基礎工程領域,尤其是一種海上風電吸力式環狀基礎。
背景技術:
海上風能作為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成為緩解全球能源緊張形勢的新方向。但是,作為海上風力發電機的重要組成部分—海上風電基礎存在建造成本高,海上施工及安裝難度大等特點。風機屬于高聳結構物,承受巨大的彎矩是海上風電基礎區別于其它常見結構基礎的重要特征。海上風電的基礎形式主要有:重力式基礎、單樁基礎、高樁承臺基礎,吸力式筒型基礎、三角架基礎等基礎形式。重力式基礎安裝成本低,但需對海床進行預處理;需重型設備移動基礎。單樁基礎生產工藝簡單,安裝經驗豐富,施工難度大,受海床和風機重量影響大。高樁承臺基礎由基樁和上部承臺組成,可在軟土地基中使用,但結構總體偏厚,自重較大。吸力式筒型基礎鋼混結構或鋼結構的吸力式圓筒,適用于砂土、粘性土或淤泥質土,安裝方便,成本低,但不適用于沖刷海床、巖性海床及可壓縮的淤泥質海床。三角架基礎由三支腿導管架構成,建造和施工方便,無需做任何海床準備,但不適于海床存在大面積巖石的地基。導管架基礎又鋼質錐臺空間框架構成,強度高,安裝噪音小,重量輕,但結構復雜;造價昂貴;海浪作用下易疲勞失效,與傳統的海洋結構物基礎相比,不僅要承受足夠的豎向荷載,還要承受大彎矩與較大的水平力作用。風機在工作的條件下是受到的不僅是靜荷載的作用,而是三維的動力作用,所以,海上風電基礎具有受力特點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這些會影響海上風電基礎的選型。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海上風電吸力式環狀基礎,該基礎結構型式簡單,易于在海上施工,降低了建造成本,分倉式結構可使該基礎在下沉過程中保持基礎水平度。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海上風電吸力式環狀基礎,包括內側壁、外側壁、頂蓋和分倉板,內側壁和外側壁為同軸設置的筒狀結構,頂蓋設置于內側壁和外側壁的頂部,覆蓋內側壁和外側壁之間的空隙,在內側壁和外側壁之間等距設置分倉板將內側壁和外側壁之間分隔為至少兩個等面積的分倉,海上風電吸力式環狀基礎的高度為6~15m,內側壁的直徑為15~35m,厚度為300~400mm,外側壁的直徑為25~40m,厚度為300~400mm。
而且,所述的一種海上風電吸力式環狀基礎為鋼結構或鋼筋混泥土結構。
而且,所述的海上風電吸力式環狀基礎的高度優選為8~10m。
而且,所述的內側壁的直徑優選為20~30m。
而且,所述的外側壁的直徑優選為20~30m。
而且,所述的內側壁的厚度優選為330~370mm。
而且,所述的外側壁的厚度優選為330~370mm。
而且,所述的分倉的數量優選為6~12個,分倉板厚度為20~30m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種海上風電吸力式環狀基礎降低了吸力式風電基礎的建造成本,在保證基礎承載力的情況下降低基礎用料,在豎向承載力方面,通過內側壁、外側壁與分倉板提端阻力與側阻力,且分倉式結構可使該基礎在下沉過程中保持基礎水平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海上風電吸力式環狀基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海上風電吸力式環狀基礎分倉結構示意圖。
其中,1為頂蓋,2為內側壁,3為外側壁,4為分倉板,5為分倉。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海上風電吸力式環狀基礎,整體為鋼筋混泥土結構,包括內側壁2、外側壁3、頂蓋1和分倉板4,內側壁和外側壁為同軸設置的筒狀結構,頂蓋設置于內側壁和外側壁的頂部,覆蓋內側壁和外側壁之間的空隙,在內側壁和外側壁之間等距設置分倉板將內側壁和外側壁之間分隔為至少兩個等面積的分倉4。
海上風電吸力式環狀基礎的高度為8m,內側壁的直徑為25m,外側壁的直徑為35m,內側壁的厚度為300mm,外側壁的厚度為300mm,分倉的數量為12個,分倉板厚度為20mm。
分倉式結構可使該基礎在下沉過程中保持基礎水平度,并且在整體簡單的構型上節約了使用材料的成本。
以上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發明的實施范圍。凡依本發明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發明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