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深基坑大底板澆筑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對于深大基坑的大底板澆筑,傳統做法有兩種:
第一種,采用汽車泵結合固定泵的方式聯合澆搗,并遵循“斜面分層、薄層澆筑、一次到頂”的原則。此方法澆筑時間長、施工效率低、影響工期,易形成施工冷縫,對澆筑的整體質量影響較大;汽車泵和固定泵正常工作需要消耗能源,造成資源的浪費,澆筑每立方米混凝土時泵車也需要一定的費用,增加施工成本;設備的現場事故,對澆筑計劃及工期影響較大,同時汽車泵易產生噪音,對周圍的環境影響大,不滿足綠色施工的發展要求。
第二種,采用深基坑內布置若干木制溜槽澆筑混凝土,此方法能夠解決澆筑速度慢、資源浪費、成本增加、噪聲等問題,但是此種方法需要搭設的溜槽高度較高,澆筑不夠靈活,澆搗半徑不夠大,澆筑效率低。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提高大底板澆筑速度和質量,減少材料以及時間的浪費,節約成本,降低噪聲污染,滿足了綠色施工的發展要求,澆筑靈活,澆搗半徑大,澆筑效率高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及其施工方法,已成為建筑施工界需進一步完善優化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以上施工工藝的種種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及其施工方法,實現了大底板澆筑快速施工,澆筑靈活,澆搗半徑大,澆筑效率高,提高澆筑質量,減少材料以及時間的浪費,節約成本,降低噪聲污染,滿足了綠色施工的發展要求。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包括主溜槽、一級反向分支溜槽以及一級側向分支溜槽,所述主溜槽斜向設置,所述一級反向分支溜槽反向設置于所述主溜槽的下方,所述一級側向分支溜槽設置于所述主溜槽的側下方,所述一級反向分支溜槽與所述主溜槽位于同一豎直平面,所述一級側向分支溜槽所在的豎直平面垂直于所述主溜槽所在的豎直平面,從主溜槽的上槽口流入的混凝土能夠根據需要從主溜槽的下槽口或者一級反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或者一級側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溜出。
優選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主溜槽的槽底沿著所述主溜槽的縱向開設若干供混凝土流出的開口,所述一級反向分支溜槽和所述一級側向分支溜槽的上槽口分別位于所選的開口下方,通過可拆卸蓋板將下方沒有設置一級反向分支溜槽或者一級側向分支溜槽的開口封住,所述主溜槽上每個開口的下方設置用于封堵或者導通主溜槽的截流板,通過開關截流板控制混凝土流向。
優選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沿著所述主溜槽的縱向由下至上依次間隔設置所述一級側向分支溜槽與所述一級反向分支溜槽。
優選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一級側向分支溜槽或者所述一級反向分支溜槽的下方設置下一級側向分支溜槽和/或下一級反向分支溜槽,依次類推。
優選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主溜槽的坡度為(1:2)~(1:3)。
優選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還包括設置于所述主溜槽上方的溜槽漏斗,所述溜槽漏斗呈彎管型。
優選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還包括可移動溜槽,所述可移動溜槽的下方固定設有一可移動溜槽固定架,所述可移動溜槽斜向設置,所述可移動溜槽的上槽口設置于所述主溜槽的下槽口下方,所述可移動溜槽的坡度1:5。
優選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主溜槽、一級側向分支溜槽以及一級反向分支溜槽由一首部開口節、若干標準節與一尾部收口節依次連接而成,所述首部開口節、標準節或者尾部收口節的外骨架用角鋼焊接而成,骨架內鋪設木板,所述木板的上方鋪設鋼板,所述首部開口節與尾部收口節的寬度逐漸遞增,所述首部開口節的小口端與相鄰的標準節固定連接,所述尾部收口節的大口端與相鄰的標準節固定連接。
優選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還包括用于支撐所述主溜槽、各級側向分支溜槽與各級反向分支溜槽的溜槽支架,所述溜槽支架采用腳手管搭設,架體共有4排立桿,立桿通過焊接的方式與待澆筑的大底板的鋼筋支架連接在一起。
優選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還包括用于支撐所述主溜槽、各級側向分支溜槽與各級反向分支溜槽的溜槽支架,所述溜槽支架采用腳手管搭設,架體具有4排立桿,立桿通過焊接的方式與待澆筑的大底板的鋼筋支架連接在一起,所述架體通過抱箍與支撐結構及格構柱固定連接。
優選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主溜槽、各級側向分支溜槽與各級反向分支溜槽的側面設置人行通道,人行通道上鋪設竹笆。。
優選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尾部收口節的寬度從480mm漸變式縮小為250mm。
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如上所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制作溜槽漏斗;
步驟二、制作主溜槽、各級側向分支溜槽以及各級反向分支溜槽,所述主溜槽、各級側向分支溜槽以及各級反向分支溜槽根據需要預設開口以及截流板;
步驟三、搭設溜槽支架;
步驟四、在溜槽支架上安裝主溜槽、各側向支溜槽、及各級反向分支溜槽;
步驟五、安裝溜槽漏斗;
步驟六、混凝土通過溜槽漏斗流淌至主溜槽內,通過開關對應的截流板使得從主溜槽的上槽口流入的混凝土能夠根據需要從主溜槽的下槽口或者各級反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或者各級側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中的一個或者幾個溜出,以改變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澆搗區域。
優選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施工方法中,還包括在主溜槽下設置可移動溜槽,所述可移動溜槽的上槽口設置于所述主溜槽的下槽口下方,所述可移動溜槽斜向設置,通過調整可移動溜槽的位置,增大混凝土澆筑的范圍。
由以上公開的技術方案可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一、本發明提供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及其施工方法,在主溜槽的下方設置一級反向分支溜槽以及一級側向分支溜槽,所述主溜槽斜向設置,所述一級反向分支溜槽反向設置于所述主溜槽的下方,所述一級反向分支溜槽與所述主溜槽位于同一豎直平面,所述一級側向分支溜槽所在的豎直平面垂直于所述主溜槽所在的豎直平面,從主溜槽的上槽口流入的混凝土能夠根據需要從主溜槽的下槽口或者一級反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或者一級側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溜出,從而可以控制混凝土澆筑位置,增大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整體澆搗范圍,從而實現大底板澆筑的快速施工,提高澆筑質量,減少材料以及時間的浪費,節約成本,降低噪聲污染,滿足了綠色施工的發展要求。
二、本發明提供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及其施工方法,在主溜槽的槽底沿著所述主溜槽的縱向開設若干供混凝土流出的開口,所述一級反向分支溜槽和所述一級側向分支溜槽的上槽口分別位于所選的開口下方,通過可拆卸蓋板將下方沒有設置一級反向分支溜槽或者一級側向分支溜槽的開口封住,所述主溜槽上每個開口的下方設置用于封堵或者導通主溜槽的截流板,通過開關截流板控制混凝土流向,從而控制混凝土從主溜槽的下槽口或者一級反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或者一級側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溜出即控制混凝土澆筑位置,增大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澆搗半徑。
三、本發明提供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及其施工方法,所述溜槽漏斗呈彎管型,相比現有的直線型漏斗,避免了下落過程中混凝土的離析,使得混凝土內部均勻,提高了混凝土的澆筑質量。此外,本發明提供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及其施工方法,在主溜槽的下槽口處銜接可移動溜槽,使得混凝土的澆筑更加靈活,提高溜槽的工作效率,節約施工時間,保證大底板的澆筑質量結構簡單、性能可靠、裝拆方便、便于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即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主溜槽與一級側向分支溜槽的連接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主溜槽與一級反向分支溜槽的連接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標準節的平面示意圖;
圖5為圖4的側視圖;
圖6為圖4的正視圖;
圖7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首部開口節的平面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尾部收口節的平面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竹笆的安裝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可移動溜槽固定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主溜槽、2-一級反向分支溜槽、3-一級側向分支溜槽、1a-標準節、1b-尾部收口節、1c-首部開口節、4-開口、5-截流板、6-可拆卸蓋板、7-可移動溜槽固定架、8-溜槽支架、9-抱箍、10-支撐結構、11-格構柱、12-竹笆、13-二級反向分支溜槽、14-側面封板、15-大底板的鋼筋支架、16-溜槽漏斗、17-角鋼、18-木板、19-鋼板、20-綠網、21-大眼安全網。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根據下面的說明和權利要求書,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征將更清楚。以下將由所列舉之實施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及特征。需另外說明的是,附圖均采用非常簡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準的比例,僅用以方便、明晰地輔助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為敘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與附圖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這不能成為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限制。
結合圖1至圖10,本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適用于混凝土澆筑量大的深基坑底板澆筑工程。該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包括主溜槽1、一級反向分支溜槽2以及一級側向分支溜槽3,所述主溜槽1斜向設置,所述一級反向分支溜槽2反向設置于所述主溜槽1的下方,所述一級側向分支溜槽3設置于所述主溜槽1的側下方,所述一級反向分支溜槽2與所述主溜槽1位于同一豎直平面,所述一級側向分支溜槽3所在的豎直平面垂直于所述主溜槽1所在的豎直平面,從而使得主溜槽1、一級反向分支溜槽2與一級側向分支的下槽口分散設置,所述主溜槽1、一級反向分支溜槽2與一級側向分支的下槽口能夠分別澆筑一個不同的澆搗區域,從主溜槽1的上槽口流入的混凝土能夠根據需要從主溜槽1的下槽口或者一級反向分支溜槽2的下槽口或者一級側向分支溜槽3的下槽口溜出,以改變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澆搗區域,增大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整體澆搗范圍,從而實現大底板澆筑的快速施工,提高澆筑質量,減少材料以及時間的浪費,節約成本,降低噪聲污染,滿足了綠色施工的發展要求。
較佳的,在本實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主溜槽1的槽底沿著所述主溜槽1的縱向開設若干供混凝土流出的開口4,所述一級反向分支溜槽2和所述一級側向分支溜槽3的上槽口分別位于所選的開口4下方,通過400*480mm的可拆卸蓋板6將下方沒有設置一級反向分支溜槽2或者一級側向分支溜槽3的開口4封住,所述主溜槽1上每個開口4的下方設置用于封堵或者導通主溜槽1的截流板5,通過開關截流板5控制混凝土流向。當需要將主溜槽1上的混凝土引到主溜槽1的某一下級分支溜槽(第一側向分支溜槽或者第一反向分支溜槽)內時,可以打開主溜槽1上對應該下級分支溜槽的開口4,同時關閉對應開口4附近的截流板5以將主溜槽1封堵。當需要主溜槽1上的混凝土繼續沿著主溜槽1流動,可以關閉主溜槽1上對應下級分支溜槽的開口4,同時打開對應開口4附近的截流板5。
較佳的,在本實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沿著所述主溜槽1的縱向由下至上依次間隔設置所述一級側向分支溜槽3與所述一級反向分支溜槽2。當然,沿著所述主溜槽1的縱向也可以設置更多一級側向分支溜槽3與一級反向分支溜槽2。
較佳的,在本實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一級側向分支溜槽3或者所述一級反向分支溜槽2的下方可以設置下一級側向分支溜槽3和/或下一級反向分支溜槽2,依次類推。當需要將本級溜槽上的混凝土引到其下級分支溜槽內時,可以打開本級溜槽上對應該下級分支溜槽的開口4,同時關閉對應開口4附近的截流板5以將本級溜槽封堵。當需要本級溜槽上的混凝土繼續沿著本級溜槽流動,可以關閉本級溜槽上對應下級分支溜槽的開口4,同時打開對應開口4附近的截流板5。所述截流板5的側邊通過螺栓固定于主溜槽1上。當主溜槽1為本級溜槽時,一級側向分支溜槽3與一級反向分支溜槽2為其下級分支溜槽,當一級側向分支溜槽3或一級反向之分溜槽為本級溜槽時,二級側向分支溜槽與二級反向分支溜槽13為其下級分支溜槽級,依次類推。總之可以,可以通過相應截流板5與開口4的開啟和關閉,使得主溜槽1上的混凝土選擇主溜槽1的下槽口或者任意一級分支溜槽的下槽口中溜出,從而對相應澆搗區域的底板進行澆筑。下級分支溜槽的上槽口的兩側設置側面封板14,以防止混凝土在下落更換溜槽時飛濺出去。
較佳的,在本實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主溜槽1以及各級側向分支溜槽、各級反向分支溜槽的坡度優選為(1:2)~(1:3)。主溜槽1以及各級側向分支溜槽、各級反向分支溜槽的坡度如果過小,混凝土流動較慢;主溜槽1以及各級側向分支溜槽、各級反向分支溜槽的坡度如果過大,混凝土容易產生離析現象,因此,本實施例中,所述主溜槽1的坡度有選為(1:2)~(1:3),從而再保證混凝土不產生離析現象的前提下,提高流動速度,從而提高澆筑效率。
較佳的,在本實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還包括可移動溜槽,所述可移動溜槽的下方固定設有一可移動溜槽固定架7,所述可移動溜槽斜向設置,所述可移動溜槽的上槽口設置于所述主溜槽1的下槽口下方,所述可移動溜槽的坡度1:5。在主溜槽1的下槽口處銜接可移動溜槽,可移動溜槽可以以所述主溜槽1的下槽口為中心360度轉動,主溜槽1內的混凝土流入可移動溜槽的上槽口后,從下槽口流出,由于可移動溜槽的下槽口的位置可以任意設置,因此,可以使得混凝土的澆筑更加靈活,提高溜槽的工作效率,節約施工時間,保證大底板的澆筑質量結構簡單、性能可靠、裝拆方便、便于推廣。
較佳的,在本實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還包括用于支撐所述主溜槽1、各級側向分支溜槽與各級反向分支溜槽的溜槽支架8,所述溜槽支架8采用腳手管搭設,架體具有4排立桿,立桿通過焊接的方式與待澆筑的大底板的鋼筋支架15連接在一起,所述架體通過抱箍9與支撐結構10及格構柱11固定連接,以增強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整體穩定性。
較佳的,在本實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主溜槽1、各級側向分支溜槽與各級反向分支溜槽的側面設置人行通道,人行通道上鋪設竹笆12,以方便施工人員上下,打開或者關閉截流板5及緊急狀況的處理。人行通道上遠離溜槽的一側設有豎向綠網20,溜槽的下方設置大眼安全網21,以保護施工人員。
較佳的,在本實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承受漏斗處混凝土沖擊荷載區域的立桿進行加強,采用雙立桿雙扣件的形式。
較佳的,在本實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還包括設置于所述主溜槽1上方的溜槽漏斗16,所述溜槽漏斗16呈彎管型。所述溜槽漏斗16采用彎管型漏斗,形狀類似S型或波浪型,相比現有的直線型漏斗,彎管型溜槽漏斗16可以,可以避免混凝土在下落過程中產生離析,提高混凝土均勻性,從而提高了混凝土的澆筑質量。
較佳的,在本實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主溜槽1、一級側向分支溜槽3、一級反向分支溜槽2、可移動溜槽以及其余各級側向分支溜槽與其余各級反向分支溜槽均由一首部開口節1c、若干標準節1a及一尾部收口節1b依次連接而成,所述首部開口節1c與尾部收口節1b的寬度逐漸遞增,所述首部開口節1c的小口端與相鄰的標準節1a固定連接,所述尾部收口節1b的大口端與相鄰的標準節1a固定連接。所述首部開口節1c比標準節1a,以便于接受落下的混凝土。
每個標準節1a的長度為2.4m,寬度為480mm,高度為360mm,所述首部開口節1c、標準節1a或者尾部收口節1b的外骨架用L50*3mm的角鋼17焊接而成,骨架內鋪設15mm厚木板18,所述木板18的上方鋪設1mm厚鋼板19。通過在木板18上鋪設鋼板19,可以減少混凝土流動時摩擦阻力。
較佳的,在本實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主溜槽1的下端收口處理,即所述主溜槽1的下端采用尾部收口節,所述尾部收口節1b的寬度從480mm漸變式縮小為250mm,可以避免收口處混凝土擴展分散,防止混凝土離析。
請繼續參閱圖1至圖10,本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如上所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制作溜槽漏斗16。
步驟二、制作主溜槽1、各級側向分支溜槽以及各級反向分支溜槽,所述主溜槽1、各級側向分支溜槽以及各級反向分支溜槽根據需要預設開口4以及截流板5。
步驟三、搭設溜槽支架8。
步驟四、在溜槽支架8上安裝主溜槽1、各側向支溜槽、及各級反向分支溜槽。
步驟五、安裝溜槽漏斗16。所述溜槽漏斗16采用彎管型漏斗,即溜槽漏斗16的下部采用彎管,形狀類似S型或波浪型,相比現有的直線型漏斗,彎管型溜槽漏斗16可以,可以避免混凝土在下落過程中產生離析,提高混凝土均勻性,從而提高了混凝土的澆筑質量。
步驟六、混凝土通過溜槽漏斗16流淌至主溜槽1內,通過開關對應的截流板5使得從主溜槽1的上槽口流入的混凝土能夠根據需要從主溜槽1的下槽口或者各級反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或者各級側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中的一個或者幾個溜出,以改變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澆搗區域,增大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整體澆搗范圍,從而實現大底板澆筑的快速施工,提高澆筑質量,減少材料以及時間的浪費,節約成本,降低噪聲污染,滿足了綠色施工的發展要求。
優選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施工方法中,還包括在主溜槽1下設置可移動溜槽,所述可移動溜槽的下方固定設有一可移動溜槽固定架7,所述可移動溜槽的上槽口設置于所述主溜槽1的下槽口下方,所述可移動溜槽斜向設置,從主溜槽1的上槽口流入的混凝土,需要從主溜槽1的下槽口流入可移動溜槽內,通過調整可移動溜槽固定架7可以調整可移動溜槽的位置,以蓋板可移動溜槽的澆筑區域,從而進一步增大混凝土澆筑的范圍,使得混凝土的澆筑更加靈活,提高溜槽的工作效率,節約施工時間,保證大底板的澆筑質量結構簡單、性能可靠、裝拆方便、便于推廣。
值得一提的是,在基坑大底板澆筑時,可以將本發明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和汽車泵結合使用,以提高大底板澆筑的便利性和施工效率。
上述描述僅是對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描述,并非對本發明范圍的任何限定,本發明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上述揭示內容做的任何變更、修飾,均屬于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