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建筑物構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條形基礎的加固方法及加固結構。
背景技術:
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一些關系到人們生計,關系到環境的重大國家項目和城市規劃項目在施工時候與既有建筑發生了沖突,有些悠久歷史的古建筑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在生性。目前我國已經加強對這些建筑的保護。另外,目前在民用建筑及工業建筑中,因為建筑物的功能改變、承載力增加等原因而需要對原建筑進行加固施工,以滿足使用要求,基礎是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構件,它承受著建筑物上部結構傳下來的全部荷載,在傳遞給地基。因此基礎加固關系到整個建筑的安全性,我們在對古建筑進行保護或民用工業建筑加固時,首先需要對基礎進行加固。
基礎加固有著多種加固的方法,這些加固方法一般的理念是不改變原基礎形式,而加固基礎結構,加固后基礎結構得到加強。在進行條基基礎加固時,一般采用增大截面和錨桿靜壓樁加固法,這兩種加固方法加固時都需要對原來的基礎有所擾動。對于一些年代久遠的建筑,條基基礎老化強度不足,加固時若有擾動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采用增大截面的方法使條形基礎增大時,原結構和加固后結構形成一個整體從而共同承受上部荷載,一旦原結構強度嚴重不時此加固方法效果甚微。采用錨桿靜壓樁加固時,增加了地基的強度,從而使得原條基得到加固,此加固法沒有增加條基強度,條基基礎強度嚴重不足時采用此加固方法,靜壓樁在施工時容易產生側向壓力有一定的危險性。
如何提供一種既能有效對條形基礎進行加固,又能不受限于條形基礎的結構強度的條形基礎加固結構是建筑加固領域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條形基礎置換成筏板基礎的加固方法及加固結構,該加固方法對原條形基礎起到了緊箍作用,在施工時不破壞原結構,對原結構進行了等同增大截面的加固,形成的筏板基礎更加有效地承受上部荷載。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的技術方案:一種條形基礎置換成筏板基礎的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在每條條形基礎的兩側地面分別挖出兩個基坑,其中,位于相鄰的兩條條形基礎之間的兩個基坑連成一體;
(2)在每條條形基礎上分別掏出沿條形基礎的長度方向依次間隔距離排列的若干個孔洞,其中,每個孔洞貫通條形基礎的兩側側面;
(3)在每個孔洞中放置綁扎好的一個挑梁鋼筋骨架;
(4)在每條條形基礎的兩側基坑中分別放置綁扎好的兩個邊梁鋼筋骨架,其中,挑梁鋼筋骨架的兩端分別穿過位于其兩側的兩個邊梁鋼筋骨架;
(5)在兩條條形基礎之間的兩個邊梁骨架之間綁扎底板基礎鋼筋;
(6)在所述孔洞和所述基坑中澆筑混凝土。
上述技術方案中,步驟(1)中,土方開挖過程中,需支撐條形基礎上方的墻體并進行基坑放坡,不能擾動條形基礎,土方開挖后,基坑中的墊層即挖即澆。
上述技術方案中,步驟(5)中,底板基礎鋼筋的下層鋼筋和上層鋼筋之間要設置馬凳。
上述技術方案中,步驟(6)中,混凝土的下料口距離所澆筑的混凝土表面高度超過2米時,采用串桶或溜槽進行澆筑。
上述技術方案中,步驟(6)中,混凝土的澆筑分層連續進行并進行振搗,分層厚度為振搗器作用部分長度的1-1.5倍,分層厚度不超過50厘米,振搗器的移動間距不大于振搗器作用半徑的1.5倍,振搗上一層混凝土時應插入下一層混凝土5厘米。
上述技術方案中,步驟(6)中,混凝土不能連續澆筑且間隔時間大于2小時時,進行施工縫處理,混凝土的澆筑完成后的12小時以內對混凝土加以覆蓋并保濕養護。
本發明還提供另外一個技術方案:一種條形基礎置換成筏板基礎的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結構包括沿所述條形基礎的長度方向延伸并且沿所述條形基礎的寬度方向分別設置在所述條形基礎的兩側的兩條邊梁鋼筋骨架、沿所述條形基礎的寬度方向延伸并且沿所述條形基礎的長度方向依次間隔距離開設在所述條形基礎中的若干個孔洞、貫穿所述孔洞并且兩端分別延伸至位于所述條形基礎的兩側的兩條所述邊梁鋼筋骨架中的若干條挑梁鋼筋骨架以及兩端分別延伸至位于兩條所述條形基礎之間的兩條所述鋼筋骨架中的若干條底板基礎鋼筋,所述孔洞和位于其內側的挑梁鋼筋骨架部分澆筑混凝土構成貫穿所述條形基礎的若干根挑梁,所述鋼筋骨架、位于其內側的挑梁鋼筋骨架部分以及位于其內側的底板基礎鋼筋部分澆筑混凝土構成邊梁,所述條形基礎、所述挑梁以及所述邊梁共同構成筏板基礎的梁,設置在兩條所述條形基礎之間并且位于兩條所述鋼筋骨架之間的底板基礎鋼筋部分澆筑混凝土構成筏板基礎的底板。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邊梁鋼筋骨架包括沿所述條形基礎的長度方向延伸并且在豎直平面內排列的縱向鋼筋和綁扎所述縱向鋼筋的箍筋。
上述技術方案中,若干條所述條形基礎縱橫交接設置,若干條所述邊梁鋼筋骨架縱橫交接設置,設置在兩條所述條形基礎之間并且位于兩條所述邊梁鋼筋骨架之間的底板基礎鋼筋部分縱橫交錯設置。
上述技術方案中,若干個所述孔洞沿所述條形基礎的長度方向依次間隔0.5~1.5米距離設置。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本發明通過在條形基礎的兩側增加邊梁,沿條形基礎的長度方向間距增加挑梁,鋼筋穿入拉結兩邊邊梁,邊梁之間拉結鋼筋形成底板,邊梁與底板形成筏板基礎,該加固結構對原條形基礎起到了緊箍作用,在施工時不破壞原結構,對原結構進行了等同增大截面的加固,形成的筏板基礎更加有效地承受上部荷載。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公開的原條形基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公開的條形基礎置換成筏板基礎的加固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公開的其中一個條形基礎置換成筏板基礎的加固結構的示意圖。
其中,100、條形基礎;200、邊梁鋼筋骨架;210、縱向鋼筋;220、箍筋;300、挑梁鋼筋骨架;400、底板基礎鋼筋;500、邊梁;600、筏板基礎的梁;700、筏板基礎的底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一:
一種條形基礎置換成筏板基礎的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在每條條形基礎的兩側地面分別挖出兩個基坑,其中,位于相鄰的兩條條形基礎之間的兩個基坑連成一體;
(2)在每條條形基礎上分別掏出沿條形基礎的長度方向依次間隔距離排列的若干個孔洞,其中,每個孔洞貫通條形基礎的兩側側面;
(3)在每個孔洞中放置綁扎好的一個挑梁鋼筋骨架;
(4)在每條條形基礎的兩側基坑中分別放置綁扎好的兩個邊梁鋼筋骨架,其中,挑梁鋼筋骨架的兩端分別穿過位于其兩側的兩個邊梁鋼筋骨架;
(5)在兩條條形基礎之間的兩個邊梁骨架之間綁扎底板基礎鋼筋;
(6)在所述孔洞和所述基坑中澆筑混凝土。
1、土方作業
(1)在條基的兩側進行挖土施工,在挖土施工時盡量不碰到原條基,不擾動原條基。
(2)土方開挖后,減少了條基的水平支撐,因此墊層要即挖即澆。
(3)開挖時嚴格要求放坡,應注意墻體的支撐,并注意支撐的穩固和土壁的變化
2、挑梁位置定位、安裝
(1)挑梁位置為1米間隔,按照圖紙放出定位線,挑梁位置不能過于密集,容易造成上部墻體的損傷。
(2)挑梁應該穿過兩邊的邊梁,在孔洞內用箍筋固定四根鋼筋,保證鋼筋的位置在施工時不發生偏移。
(3)挑梁孔洞部位不易澆筑,在澆筑時應充分振搗。
3、邊梁和整板鋼筋的綁扎
(1)鋼筋進場必須要有出廠合格證、爐批號和實驗報告單,并且質量證明書必須隨鋼筋一同進場,鋼筋進場后按要求進行抽樣進行力學性能復試,合格后才能使用。
(2)本施工節點鋼筋采用綁扎連接,條基邊的梁對拉,整板基礎鋼筋與邊梁錨固深度滿足要求。
(3) 鋪設底板鋼筋時,鋼筋應全數綁扎,保護層墊塊間距600*600呈梅花型擺放要求橫豎一條線。
(4)底板下層鋼筋和上層鋼筋之間要設置馬凳。
4、鋼筋施工質量驗收
(1)邊梁的箍筋彎鉤的彎折角度應為135°。
(2)鋼筋的接頭宜設置在受力較小處。同一縱向受力鋼筋不宜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接頭。接頭末端至鋼筋彎起點的距離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10倍。
(3)在綁扎底板鋼筋的時候,先鋪設短跨鋼筋再鋪設長跨鋼筋。
(4)鋼筋綁扎搭接接頭連接區段的長度為1.3L(L為搭接長度) ,凡搭接接頭中點位于該連接區段長度內的搭接接頭均屬于同一連接區段。 同一連接區段內,縱向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為該區段內有搭接接頭的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與全部縱向受力
5、澆筑邊梁及整板基礎
(1)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水、骨料、外加劑等必須符合施工規范和有關標準的規定。
(2)混凝土的配合比、原材料計量、攪拌、養護和施工縫處理,必須符合施工規范的規定。1)混凝土的下料口距離所澆筑的混凝土表面高度不得超過2m。如自由傾落超過2m時,應采用串桶或溜槽。 2)混凝土的澆筑應分層連續進行,一般分層厚度為振搗器作用部分長度的1.25倍,最大不超過50cm。 3)用插入式振搗器應快插慢拔,插點應均勻排列,逐點移動,順序進行,不得遺漏,做到振搗密實。移動間距不大于振搗棒作用半徑的1.5倍。振搗上一層時應插入下層5cm,以清除兩層間的接縫。平板振搗器的移動間距,應能保證振動器的平板覆蓋已振搗的邊緣。 4)混凝土不能連續澆筑時,一般超過2h,應按施工縫處理。5)澆筑混凝土時,應經常注意觀察模板、支架、管道和預留孔、預埋件有無走動情況。當發現有變形、位移時,應立即停止澆筑,并及時處理好,再繼續澆筑。
6、完成混凝土的養護
(1)應在澆注完畢后的12h以內對混凝土加以覆蓋并保濕養護;(2)混凝土澆水養護的時間:對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的少于7d;對摻用緩凝型外加劑或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3)澆水次數應能保持混凝土處于濕潤狀態;混凝土養護用水應與拌制用水相同;(4)采用塑料布覆蓋養護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應覆蓋嚴密,并保持塑料布年有凝結水;(5)夏季澆筑的砼,如養護不當,會造成砼強度降低或表面出現塑性收縮裂縫等,因此,必須加強對砼的養護。
參見圖1至圖3,如其中的圖例所示,為一種條形基礎置換成筏板基礎的加固結構,上述加固結構包括沿條形基礎100的長度方向延伸并且沿條形基礎100的寬度方向分別設置在條形基礎100的兩側的兩條鋼筋骨架200、沿條形基礎100的寬度方向延伸并且沿條形基礎100的長度方向依次間隔距離開設在條形基礎100中的若干個孔洞(圖中未示出)、貫穿上述孔洞并且兩端分別延伸至位于條形基礎100的兩側的兩條鋼筋骨架200中的若干條挑梁鋼筋骨架300以及兩端分別延伸至位于兩條形基礎100之間的兩條鋼筋骨架200中的若干條底板基礎鋼筋400,上述孔洞和位于其內側的挑梁鋼筋骨架部分澆筑混凝土構成貫穿條形基礎100的若干根挑梁(圖中未示出),鋼筋骨架200、位于其內側的挑梁鋼筋骨架部分以及位于其內側的底板基礎鋼筋部分澆筑混凝土構成邊梁500,條形基礎100、上述挑梁以及邊梁500共同構成筏板基礎的梁600,設置在兩條條形基礎100之間并且位于兩條鋼筋骨架300之間的底板基礎鋼筋部分澆筑混凝土構成筏板基礎的底板700。
鋼筋骨架200包括沿條形基礎100的長度方向延伸210并且在豎直平面內排列的縱向鋼筋和綁扎縱向鋼筋210的箍筋220。
若干條條形基礎100縱橫交接設置,若干條鋼筋骨架200縱橫交接設置,設置在兩條條形基礎之間并且位于兩條鋼筋骨架之間的底板基礎鋼筋部分縱橫交錯設置。
若干個上述孔洞沿條形基礎100的長度方向依次間隔0.5~1.5米距離設置。
以上為對本發明實施例的描述,通過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