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效易清洗炒菜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
[0001]【技術領域】
[0002]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廚房烹飪電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效易清洗的炒菜機。
[0003]【【背景技術】】
[0004]炒菜機是一種可以實現自動化烹飪過程的智能化設備,相比傳統的炒菜鍋具,炒菜機具有自動熱油、自動翻炒,自動控制火候等功能,因此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0005]但目前市場上的炒菜機翻炒效果差,導致炒菜機炒菜的效果大打折扣,進而嚴重影響市炒菜機的市場。
[0006]并且現有的炒菜機加熱裝置設置在鍋的底部,由于翻炒不充分,導致產生糊鍋的危險,或者導致炒菜受熱不均勻,影響炒菜的口感。
[0007]除此以外,現有的炒菜機鍋內翻炒無序,混亂,導致炒菜的鍋內全部粘附食物,底部的食物容易糊,上部的食物又不容易熟,且大大增加了鍋體需要清洗的面積,極不利于用戶的使用和體驗。
[0008]【【實用新型內容】】
[0009]鑒于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高效的炒菜機,實現快速翻炒,提升炒菜的效果O
[0010]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11]一種高效易清洗炒菜機,包括攪拌裝置、加熱裝置、鍋體和鍋蓋,攪拌裝置包括驅動裝置、攪拌軸及設置在攪拌軸上的攪拌鏟,攪拌鏟位于鍋體內,驅動裝置驅動攪拌軸和攪拌鏟旋轉,加熱裝置加熱鍋體,鍋蓋扣合鍋體,所述鍋體的內壁設有翻炒限位筋,翻炒限位筋與攪拌鏟在鍋體內底部形成食物的翻炒區域,所述翻炒區域的高度與整個鍋體高度的比值為1:5至4:5。
[0012]所述翻炒限位筋的最低端高于攪拌伊"的端部。
[0013]所述攪拌鏟的端部與翻炒限位筋的距離為0.5cm~8cm。
[0014]所述翻炒限位筋為設在鍋體內的環形內凸筋,該環形凸筋為圍繞鍋體內壁的整環或多個弧形環組成。
[0015]所述內凸筋的高度為5至50mm。
[0016]所述加熱裝置位于鍋體下部,加熱裝置在鍋體側壁的投影位于翻炒區域內。
[0017]所述加熱裝置包括電磁加熱線圈,電磁加熱線圈在鍋體側壁的投影位于翻炒區域內。
[0018]所述攪拌鏟包括主鏟和輔鏟,主鏟和輔鏟的攪拌軌跡在鍋體側壁的投影位于翻炒限位筋的下方。
[0019]所述驅動裝置密封設置在鍋蓋內,攪拌軸穿過鍋蓋伸入鍋體內,攪拌鏟設置在攪拌軸伸入鍋體內的端部;或者所述攪拌裝置還包括聯軸器,聯軸器設置在鍋底的底部,攪拌鏟套裝在聯軸器朝向鍋體內的一端。
[0020]所述翻炒限位筋兩側設有弧形曲面,弧形曲面朝向翻炒區域一側的弧形坡度小于另外一側。
[0021]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22]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高效易清洗炒菜機,包括攪拌裝置、加熱裝置、鍋體和鍋蓋,攪拌裝置包括驅動裝置、攪拌軸及設置在攪拌軸上的攪拌鏟,攪拌鏟位于鍋體內,驅動裝置驅動攪拌軸和攪拌鏟旋轉,加熱裝置加熱鍋體,鍋蓋扣合鍋體。所述鍋體的內壁設有翻炒限位筋,翻炒限位筋與攪拌鏟在鍋體內底部形成食物的翻炒區域,所述翻炒區域的高度與整個鍋體高度的比值為1:5至4: 5。如此,翻炒限位筋與攪拌鏟在鍋體內底部形成食物的翻炒區域,使得炒菜過程中菜肴被限定在該翻炒區域內,大大提升了炒菜的效率和保證翻炒的效果,且避免菜肴粘附于翻炒區域外的區域,造成無法翻炒而燒糊的危險,有效減少了炒菜結束后需要清洗的面積。此外,翻炒區域的高度與整個鍋體高度的比值限定在1:5至4:5,保證炒菜分量的通用性,也保證了設計的合理性,提升攪拌鏟的拆裝方便性。
[0023]進一步地,所述翻炒限位筋的最低端高于攪拌鏟的端部。如此,攪拌鏟炒菜時,菜肴受攪拌鏟的攪拌作用向鍋體的內壁運動,向內壁運動的菜肴會受到翻炒限位筋的低端至高端的多次限位作用,進而會脫離內壁,落回至翻炒區域內,有效保證了翻炒限位筋的限位作用。
[0024]進一步地,所述攪拌鏟的端部與翻炒限位筋的距離為0.5cm~8cm。若該距離小于
0.5cm,則攪拌伊^攪拌時其端部容易對翻炒限位筋磨損,造成損傷;若該距離大于8cm,菜肴量較少時,容易在8cm的間隙內積壓,造成燒糊的風險。鑒于上述因素,本實用新型所述攪拌?產的端部與翻炒限位筋的最佳距離設定為3cm。
[0025]本實用新型所述翻炒限位筋為設在鍋體內的環形內凸筋,該環形凸筋為圍繞鍋體內壁的整環或多個弧形環組成。該內凸筋為鍋體側壁向內沖壓形成或者直接焊接在鍋體內壁上或者與鍋體一體成型而成。該環形內凸筋設置工藝、結構簡單,且限位效果好,成本低。進一步地,所述內凸筋的高度為5至50mm。若內凸筋的高度小于5mm,菜肴比較容易越過該凸筋,不能將菜肴限制在翻炒區域內;若內凸筋的高度大于50mm,一方面制造的工藝難度增加,另外一面較高的內凸筋外觀不好看,且會造成清洗障礙。鑒于上述因素,本實用新型設定內凸筋的最佳高度為20mm。
[0026]作為改進,本實用新型所述加熱裝置位于鍋體下部,加熱裝置在鍋體側壁的投影位于翻炒區域內。如此,實現了菜肴或調料在鍋體內翻炒的區域與加熱裝置的加熱區域吻合,即可以保證炒菜的加熱充分,保證炒菜的效果,又有效避免加熱裝置干燒鍋體的危險。當然,所述的加熱裝置在鍋體側壁的投影也可以與攪拌鏟的攪拌軌跡在鍋體側壁的投影重入口 ο
[0027]作為改進,本實用新型所述加熱裝置包括電磁加熱線圈,電磁加熱線圈在鍋體側壁的投影位于翻炒區域內。電磁加熱線圈加熱內膽均勻,進一步提升了炒菜的效果。
[0028]本實用新型所述攪拌鏟包括主鏟和輔鏟,主鏟和輔鏟的攪拌軌跡在鍋體側壁的投影位于翻炒限位筋的下方。即主鏟和輔鏟的攪拌軌跡位于翻炒區域內。如此,通過主鏟和輔鏟可以保證菜肴的攪拌翻炒充分性,又能避免菜肴超出翻炒區域外,造成清洗問題。
[0029]除此以外,本實用新型所述翻炒限位筋兩側設有弧形曲面,弧形曲面朝向翻炒區域一側的弧形坡度小于另外一側。如此,當菜肴受翻炒時,菜肴接觸到翻炒限位筋后,沿著翻炒限位筋的曲面上升至翻炒限位筋的頂端后,因另外一側的坡度較大,使得菜肴很容易的脫落鍋體內壁和翻炒限位筋,落回翻炒區域內,并且朝向翻炒區域的坡度較小,能有效保證清洗效果,不易產生油污和食物的堆積現象,更加安全衛生。
[0030]【【附圖說明】】
[003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0032]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高效炒菜機第一實施方式的俯視圖;
[0033]圖2為圖1攪拌鏟攪拌狀態的鍋體剖面示意圖;
[0034]圖3是圖2的A-A放大圖;
[0035]圖4是圖1的俯視圖;
[0036]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高效易清洗炒菜機第二實施方式的鍋體剖面示意圖;
[0037]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高效易清洗炒菜機第三實施方式攪拌刀結構示意圖;
[0038]圖7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高效易清洗炒菜機第四實施方式鍋體剖面示意圖;
[0039]圖8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高效易清洗炒菜機第五實施方式鍋體剖面示意圖。
[0040]【【具體實施方式】】
[0041]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解釋和說明,但下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實施方式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42]實施例一:
[0043]請一并參閱圖1、圖2及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高效炒菜機的第一實施方式,包括攪拌裝置、加熱裝置14、鍋體11和鍋蓋(圖未示),攪拌裝置包括驅動裝置(圖未示)、攪拌軸12及設置在攪拌軸上的攪拌鏟13,攪拌鏟13伸入鍋體11內,驅動裝置驅動攪拌軸12和攪拌鏟13旋轉,加熱裝置14加熱鍋體11,鍋蓋扣合鍋體。所述鍋體11的內壁設有翻炒限位筋,翻炒限位筋與攪拌鏟13在鍋體內底部形成食物的翻炒區域,所述翻炒區域的高度d與整個鍋體高度h的比值為1:5至4: 5。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的翻炒限位筋為鍋體側壁向內沖壓收縮形成的環形內凸筋111。環形內凸筋111與攪拌鏟13在鍋體內底部形成食物的翻炒區域。
[0044]進一步地,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驅動裝置密封設置在鍋蓋內,攪拌軸穿過鍋蓋伸入鍋體內,攪拌鏟設置在攪拌軸伸入鍋體內的端部。即電機上置式的炒菜機,攪拌鏟從鍋體的上方伸入鍋內。
[0045]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環形內凸筋111為整環,內凸筋111在鍋體11垂直方向上高于攪拌鏟13的端部。即翻炒限位筋的最低端高于攪拌鏟的端部。所述攪拌鏟13的端部與內凸筋111的距離為0.5cm~8cm。即所述攪拌鏟13的端部在鍋體11內壁的垂直投影與鍋體內凸筋111的距離d為0.5m~8cm。若該距離小于0.5cm,翻炒大塊的菜肴時,大塊菜肴容易超過凸筋111的限定,導致菜肴上的調料、碎菜等容易粘附在鍋體內壁,降低調料的入味效果,且影響清洗效果。若該距離大于8cm,一方面導致鍋體11高度太高,影響整機高度和外觀美觀度,且不利于用戶操作,另外一方面鍋體11內與菜肴接觸的部分過深,造成清洗困難。鑒于上述因素,本實用新型所述攪拌鏟13的端部在鍋體內壁的垂直投影與鍋體內凸筋111的最佳距離d為3cm。進一步地,所述內凸筋的高度為5至50mm。若內凸筋的高度小于5_,菜肴比較容易越過該凸筋,不能將菜肴限制在翻炒區域內;若內凸筋的高度大于50mm,一方面制造的工藝難度增加,另外一面較高的內凸筋外觀不好看,且會造成清洗障礙。鑒于上述因素,本實用新型設定內凸筋的最佳高度為20mm。
[0046]所述環形內凸筋111將鍋體為上、下兩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