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組合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智能家電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組合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全自動炒菜機是一種微電腦操控智能烹飪設備,使得人們可以遠離廚房油煙的同時也能品嘗到可口的飯菜。
[0003]目前,市面上的炒菜機的自動化程度不高,且一般是將加熱線圈直接纏繞在鍋具外側,或者將加熱線圈支撐架上構成框架型加熱體,加熱線圈對鍋具的加熱不均勻,加熱速度較慢,造成熱效率低下,無法達到高效節能的目的,且在鍋具翻轉或旋轉過程中,加熱線圈與鍋具直接接觸的方式容易造成加熱線圈偏離原來的位置。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正是基于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的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種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組合裝置,提高炒菜機自動化的同時,提高炒菜機的加熱效率。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組合裝置,其包括鍋具、內膽、外殼、加熱線圈、支架、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
[0006]所述加熱線圈纏繞在所述內膽的外表面,所述內膽置于外殼內,所述外殼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鍋具置于內膽上;所述鍋具的底部設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連接有第一轉軸,所述底座依次穿過所述內膽和外殼的底部;
[0007]所述第一驅動裝置與所述第一轉軸連接,以驅動所述鍋具進行旋轉;
[0008]所述第二驅動裝置通過第二轉軸與所述支架連接,以驅動所述支架進行翻轉。
[0009]上述方案可以近似模擬人工炒菜的動作,由此提高了炒菜機的自動化,同時,加熱線圈不與鍋具直接接觸,使得加熱線圈對鍋具加熱均勻,提高了鍋具的加熱速度和熱效率,達到了高效節能的目的,加熱線圈固定在內膽的外表面,使得加熱線圈不易偏離位置。
[0010]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所述內膽包括上支撐圈和下支撐圈,以及設于所述上支撐圈和下支撐圈之間呈發射狀分布的多根支撐桿;所述支撐桿上設有多個開口朝外的卡槽,所述加熱線圈固定在所述支撐桿的卡槽內并環繞在所述內膽的外側。由此使得加熱線圈可以更好地均勻固定在內膽的外側,以確保加熱均勻。
[0011]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所述外殼的內表面周向上分布有多根導磁條,所述導磁條與所述支撐桿位置相對。
[0012]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所述上支撐圈設有定位銷,所述外殼設有與定位銷相對應的定位孔。
[0013]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所述支架包括支架本體、上支撐架和下支撐架,所述上支撐架和下支撐架分別位于所述支架本體的底部的上、下兩側,所述上支撐架、支架本體和下支撐架分別設有同軸的通孔;
[0014]所述外殼置于所述支架本體的內部,所述鍋具底部的底座安裝在所述上支撐架的通孔上;
[0015]所述第一轉軸穿過所述支架本體的通孔,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固定在所述下支撐架上,且其輸出軸穿過所述下支撐架的通孔與所述第一轉軸連接。
[0016]支架采用組合支架結構,其結構簡單、易于制造,可以采用鈑金制成,由此簡化了加工難度。
[0017]優選地,所述支架本體為凹字形。
[0018]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所述上支撐架為幾字形,所述上支撐架的頂部為圓盤狀,用于安裝所述鍋具的底座,所述上支撐架的兩側與支架本體的底部的上側固定連接;
[0019]所述下支撐架為倒幾字形,所述下支撐架的兩側與支架本體的底部的下側固定連接。
[0020]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所述炒鍋組合裝置還包括機架,所述支架本體的一側通過第二轉軸與機架可轉動連接,其相對的另一側通過第三轉軸與機架可轉動連接。
[0021]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所述支架本體的通孔處設有軸承,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鍋具底部的底座之間設有限位凸臺;所述第一轉軸穿過所述軸承,且所述限位凸臺卡在所述軸承的外部。
[0022]進一步地,所述鍋具的內部設有多個呈發射狀分布的撥片。
[0023]上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一種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組合裝置,設置了支架,鍋具安裝在支架上,且分別設置了兩個不同的驅動裝置用于使鍋具轉動和翻轉,可以近似模擬人工炒菜的動作,由此提高了炒菜機的自動化,同時,加熱線圈置于內膽和外殼之間,不與鍋具直接接觸,使得加熱線圈對鍋具加熱均勻,提高了鍋具的加熱速度和熱效率,達到了高效節能的目的,加熱線圈固定在內膽的外表面,使得加熱線圈不易偏離位置。
【附圖說明】
[0024]圖1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組合裝置的分解圖;
[0025]圖2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組合裝置的主視圖;
[0026]圖3是圖2中A-A向的剖視圖;
[0027]圖4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鍋具的主視圖;
[0028]圖5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鍋具的俯視圖;
[0029]圖6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組合裝置的左視圖;
[0030]圖7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組合裝置的翻轉狀態圖;
[0031]圖8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內膽和外殼的配合關系圖;
[0032]圖9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線圈固定支架的剖視圖;
[0033]圖10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支架的軸測圖。
[0034]其中,1、鍋具;2、內膽;210、上支撐圈;211、定位銷;220、下支撐圈;230、支撐桿;231、卡槽;232、鋸齒;3、外殼;310、導磁條安裝槽;320、導磁條;330、定位孔;4、加熱線圈;5、支架;510、支架本體;511、支架本體的通孔;520、上支撐架;521、上支撐架的通孔;530、下支撐架;531、下支撐架的通孔;6、第一驅動裝置;7、底座;8、第一轉軸;9、撥片;10、第二轉軸;11、第三轉軸;12、法蘭;13、軸承;14、限位凸臺。
【具體實施方式】
[0035]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0036]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一種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組合裝置,其包括鍋具1、內膽2、外殼3、加熱線圈4、支架5、第一驅動裝置6和第二驅動裝置。加熱線圈4纏繞并固定在內膽2的外表面,內膽2則置于外殼3內,內膽2和外殼3的上邊緣通過緊固件固定連接,外殼3的底部固定在支架5上,鍋具I置于內膽2上,加熱線圈4不與鍋具I直接接觸,由此使得加熱線圈4對鍋具I加熱均勻,提高了鍋具的加熱速度和熱效率,達到了高效節能的目的,加熱線圈4固定在內膽2的外表面,使得加熱線圈4不易偏離位置。
[0037]如圖3和圖4所示,鍋具I的底部設有底座7,該底座7的底部連接有第一轉軸8,且底座7依次穿過內膽2和外殼3的底部;第一驅動裝置6與第一轉軸8連接,以驅動鍋具I進行旋轉,第一驅動裝置6可驅動鍋具進行低速、高速、正方向、反方向的轉動,從而模擬手工炒菜過程中滑炒、爆炒的效果,此外,如圖5所示,在鍋具I內還設置了多個撥片9,該多個撥片9設于鍋具I的底部內側,呈發射狀分布,撥片9在鍋具I旋轉過程中類似鍋鏟的作用。
[0038]第二驅動裝置通過第二轉軸10與支架5連接,以驅動支架5進行翻轉,由于外殼
3、內膽2和鍋具I的組件固定在支架5上,因此,在支架5翻轉的過程中,也會帶動外殼3、內膽2和鍋具I這一組件同步翻轉,由此可以實現不同工位進行不同的烹飪操作,由此可以模擬手工炒菜過程中顛勺的動作,如圖6和圖7所示。
[0039]通過上述設計,實現了鍋具I的翻轉和旋轉,由此提高了炒菜機的自動化程度,設置了兩個不同的驅動裝置進行驅動,在炒菜過程中,可根據不同的情況,鍋具I的翻轉和旋轉可以同時進行或分開進行,同時配合撥片9的使用,使得本實施例的炒菜機與人工炒菜的效果一樣,提高了炒出來的菜的口感。
[0040]如圖8和圖9所示,為了更好地固定加熱線圈4,進一步地,內膽2包括上支撐圈210和下支撐圈220,以及設于上支撐圈210和下支撐圈220之間呈發射狀分布的多根支撐桿230 ;支撐桿230上設有多個開口朝外的卡槽231,加熱線圈4固定在支撐桿230的卡槽231內并環繞在內膽2的外側,由此可使加熱線圈均勻布置在內膽的外側,以確保加熱均勻。
[0041]為了方便加工,支撐桿230的外側為鋸齒結構,卡槽231設于兩個鋸齒232之間,加熱線圈4固定在卡槽231內,并環繞在內膽2的外側。優選地,鋸齒232向上傾斜,使得卡槽231向上傾斜,由此可提高加熱線圈4的固定效果。需要說明的是,支撐桿230的外側還可以為一般的凹凸結構,而非鋸齒結構,設置為鋸齒結構主要是為了提高加熱線圈的固定效果。
[0042]外殼3的內表面周向設有多根導磁條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