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能夠用于烹飪食物的鍋具,特別涉及一種具有控壓結構的新型鍋具。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使用的烹飪電炊具,一般都具有控壓結構,從而能夠有條件地釋放鍋內的壓力蒸汽。而控壓結構的種類比較多,其中采用重球體堵塞泄壓腔并在一定的條件下啟動所述重球體從而釋放鍋內壓力,并利用泄壓瞬間引起內鍋內的壓力急劇變化,從使所述內鍋內的液體出現沸騰現象。借助所述沸騰現象,所述內鍋內的食物與液體得到翻滾而得到更加均勻的攪拌。這樣通過控制壓力的釋放來攪拌鍋內食物的方案是比較常見。其中申請號為03149178.2的發明專利中,披露了一種燒飯煲。包括:容納包含水和米的被燒飯物的鍋(2)、加熱鍋內的被燒飯物的加熱裝置(4)、堵塞鍋的開口部的蓋體(5)、具有連通或者阻斷鍋內部與外部空氣以使鍋內的壓力為大體上固定的規定壓力的開關機構(18)的壓力閥(14)、附設在壓力閥上,用于強制性地使壓力閥為開狀態的壓力閥開放機構、和控制加熱裝置的加熱量的同時,對基于壓力閥開放機構的壓力閥的開動作進行控制的控制裝置(20),控制裝置通過對在鍋內的被燒飯物利用加熱達到沸騰溫度后的沸騰保持工序中,利用壓力閥開放機構使壓力閥開動作來改變正在沸騰的鍋內的壓力進行控制,而使米粒通過劇烈的沸騰現象(崩沸)來劇烈攪拌(跳動)混合。其中,所述壓力閥(14)包括閥座10、設置在所述閥座10的上面堵塞閥孔9的球11和包覆所述球11的罩12。在沸騰的過程中,所述球11被頂離而使所述內鍋與外部空間連通,鍋內的壓力得到釋放并回復到大氣壓時,米粒通過崩沸現象在所述內鍋內攪拌,使得米粒均布在所述內鍋內,并得到均勻的受熱。
技術實現要素:
從上述專利03149178.2所披露的內容可以看出,在頂離所述球11后可使得所述內鍋的氣壓釋放到大氣壓水平。如果需要再次對所述內鍋內的食物進行加壓時,需要在復位所述球11后,重新使所述內鍋的壓力從大氣壓值緩慢地提升到高壓值。這樣并不利于對所述內鍋內的食物進行快速加熱。另外,專利03149178.2中的鍋具的壓力調整方式單一,適用范圍非常有限。
鑒于此有必要對鍋具的控壓結構作進一步的改進。本發明提出一種具有控壓結構的新型鍋具,包括鍋體、設置在鍋體內的內鍋及蓋封在所述內鍋上的鍋蓋,其特征在于,所述鍋蓋中設置有能夠連通所述內鍋和外部空間的泄壓腔,以及第一活塞體和第二活塞體,所述第一活塞體堵塞所述泄壓腔的進氣孔、所述第二活塞體堵塞所述泄壓腔的出氣孔;所述內鍋在所述第一活塞體的控制下所能獲得的最大內部氣壓小于在第二活塞體的控制下所能獲得的最大內部氣壓。
其中,所述內鍋是用于盛裝待烹飪食物的容器。
其中,所述泄壓腔是一個氣體通道,具有進氣孔和出氣孔。當所述進氣孔和出氣孔都處于開啟狀態時,所述泄壓腔連通所述內鍋和外部空間,從而為氣體能夠在所述內鍋和外部空間之間流動提供條件。
其中,所述第一活塞體是獨立于所述泄壓腔并能夠堵塞所述泄壓腔的進氣孔的活動構件。所述第一活塞體具有一定的活動自由度。從而至少具有兩個活動位置,即堵塞所述泄壓腔的進氣孔的活動位置,以及離開所述泄壓腔的進氣孔的活動位置。至于如何驅使所述第一活塞體在上述兩個活動位置之間進行切換,存在多種的實施方式。例如,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可以是,所述第一活塞體為壓力球,所述第一活塞體以其自重堵塞所述泄壓腔的進氣孔。這樣,當所述內鍋的壓力氣體施加在所述第一活塞體上的上頂力小于所述第一活塞體的重量時,所述第一活塞體以其自重堵塞所述泄壓腔的進氣孔。而隨著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的增大,當所述內鍋的內部壓力氣體施加在所述第一活塞體上的上頂力大于所述第一活塞體的重量時即能夠頂起所述第一活塞體,使所述第一活塞體離開所述泄壓腔的進氣孔而開啟所述進氣孔。又或者,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還包括有頂壓所述第一活塞體設置的第一頂壓裝置,所述第一頂壓裝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活塞體堵塞或離開所述進氣孔。這樣,所述頂壓裝置能夠施加一定的頂壓力使所述第一活塞體能夠抵抗所述內鍋的一定強度的內部氣壓而堵塞所述進氣孔。當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達到特定值時,所述頂壓裝置控制所述第一活塞體離開所述進氣孔。在上述采用頂壓裝置的方案中,所述第一活塞體可以為輕質塞體。
其中,所述第二活塞體同樣也是獨立于所述泄壓腔并能夠堵塞所述泄壓腔的出氣孔的活動構件。所述二活塞體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從而至少具有兩個活動位置,即堵塞所述出氣孔的活動位置,以及離開所述出氣孔的活動位置。至于如何驅使所述第二活塞體在上述兩個活動位置之間進行切換,存在多種的實施方式,例如:
第一種實施方式:還包括有頂壓所述第二活塞體設置的第二頂壓裝置,所述第二頂壓裝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活塞體堵塞或離開所述出氣孔。這樣,所述第二頂壓裝置能夠施加一定的頂壓力使所述第二活塞體能夠抵抗所述內鍋的一定強度的內部氣壓而堵塞所述出氣孔。當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達到特定值時,所述第二頂壓裝置控制所述第二活塞體離開所述出氣孔。在此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活塞體可以為輕質塞體。
第二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二活塞體為壓力球,所述第二活塞體以其自重堵塞所述泄壓腔的出氣孔;所述第二活塞體的重量大于所述第一活塞體。這樣,當所述內鍋的內部壓力氣體施加在所述第二活塞體上的上頂力小于所述第二活塞體的重量時,所述第二活塞體以其自重堵塞所述出氣孔。而隨著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的增大,當所述內鍋內的壓力氣體施加在所述第二活塞體上的上頂力大于所述第二活塞體的重量時,所述第二活塞體被頂開而離開所述出氣孔。所以所述第二活塞體的活動位置由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的大小所決定。另外還可以采用驅動裝置驅動所述第二活塞體。為此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在所述鍋蓋上還設置有能夠驅動所述第二活塞體離開所述出氣孔的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可以采用多種的實施方式,例如:
第一種驅動方式:所述第二活塞體為包含原磁體的球體,所述驅動裝置包括能夠吸附或釋放所述第二活塞體的變磁裝置,所述變磁裝置電連接所述鍋具內設置的控制器。
其中,所述包含有原磁體的球體,不僅是所述第二活塞體本身具有一定重力從而能夠封堵所述出氣孔,而且所述第二活塞體本身也可以是鐵磁體或包含有鐵磁體等原磁體的球體。所述原磁體通常也稱為磁籌,在磁場作用下產生磁力的作用。
其中,所述變磁裝置通過對所述第二活塞體產生相對變化的磁場從而能夠吸附或釋放所述第二活塞體。當所述變磁裝置吸附所述第二活塞體而使其產生稍微移動時,所述第二活塞體開啟所述出氣孔。而當所述變磁裝置釋放所述第二活塞體時,所述第二活塞體復位堵塞所述出氣孔。所述變磁裝置可以設置在特定的位置使所述第二活塞體設置在其磁場范圍內,也可以通過推桿驅動從而靠近或遠離所述第二活塞體。為此,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驅動裝置還包括推桿以及能夠驅動所述推桿移動的電機,所述電機電連接所述控制器;所述變磁裝置設置在所述推桿上。
第二種驅動方式:所述驅動裝置包括能夠頂推所述第二活塞體的推桿,以及能夠驅動所述推桿移動的電機,所述電機電連接所述鍋具內設置的控制器。這樣,通過所述推桿直接頂推所述第二活塞體時,所述第二活塞體偏離所述出氣孔而開啟所述出氣孔。
綜上所述,所述第一活塞體和第二活塞體可以通過自身重量,或頂壓裝置、驅動裝置等控制裝置的控制實現活動位置的切換,使所述內鍋在所述第一活塞體的控制下所能獲得的最大內部氣壓小于在第二活塞體的控制下所能獲得的最大內部氣壓。其中,所述內鍋在所述第一活塞體的控制下所能獲得的最大內部氣壓是指,在所述第一活塞體堵塞所述進氣孔的情況下,所述內鍋所能獲得的最大壓力。所述內鍋在第二活塞體的控制下所能獲得的最大內部氣壓是指,在所述第一活塞體離開所述進氣孔,并且所述第二活塞體堵塞所述出氣孔的情況下,所述內鍋所能獲得的最大壓力。這樣,合理地控制所述第一活塞體和第二活塞體的活動位置,即可調節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使所述鍋具可以單獨或同時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所述內鍋能夠在保持特定壓力的情況下實現液體的崩沸。具體實現過程如下:當所述內鍋的壓力達到特定的微壓值時,所述第一活塞體被所述內鍋的內部的壓力氣體所頂起,或者在所述第一頂壓裝置的控制下偏離所述進氣孔。從而使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得到適當的釋放,并利用泄壓瞬間引起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的急劇變化,從而使所述內鍋內的液體出現沸騰現象。借助所述沸騰現象,所述內鍋內的食物與液體得到翻滾而得到更加均勻的攪拌。而在此過程中,所述第二活塞體依靠自重或在所述第二頂壓裝置的控制下保持堵塞所述出氣孔。所以所述內鍋是保持在特定壓力下實現液體的崩沸,使所述內鍋內的食物始終保持在受壓情況下進行加熱,從而能夠加快烹飪速度。當然,當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達到特定的強壓值時,所述第二活塞體可以是被所述內鍋的內部的壓力氣體所頂起,或者在所述第二頂壓裝置、驅動裝置的控制下而偏離所述出氣孔,從而實現更劇烈的沸騰現象,所述內鍋內的食物與液體得到進一步的均勻攪拌。
第二,所述內鍋能夠對食物進行微壓烹飪。具體實現過程如下:通過所述第二頂壓裝置或驅動裝置使所述第二活塞體偏離所述出氣孔,使所述出氣孔保持打開狀態。在此狀態下,當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到達特定微壓值例如5kpa時,所述第一活塞體被所述內鍋內部的壓力氣體所頂起,或者在所述第一頂壓裝置的控制下偏離所述進氣孔而使所述內鍋與外部空間連通,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得到釋放。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回落后,所述第一活塞體復位堵塞所述進氣孔,如此循環直至完成烹飪。這樣,在所述第一活塞體的控制下,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的最大值被控制在5kpa左右。所述鍋具成為微壓鍋,能夠實現對食物進行微壓烹飪。
第三,所述內鍋能夠對食物進行高壓烹飪。具體實現過程如下:通過所述第一頂壓裝置使所述第一活塞體偏離所述進氣孔,使所述進氣孔保持打開狀態。在此狀態下,當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到達特定高壓值例如30kpa時,所述第二活塞體被所述內鍋內部的壓力氣體所頂起,或者在所述第二頂壓裝置、或驅動裝置的控制下偏離所述出氣孔而使所述內鍋與外部空間連通,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得到釋放。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回落后,所述第二活塞體復位堵塞所述出氣孔,如此循環直至完成烹飪。這樣,在所述第二活塞體的控制下,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的最大值被控制在30kpa左右。所述鍋具成為高壓鍋,能夠實現對食物進行高壓烹飪。
由此可見,所述第一活塞體和第二活塞體的設置可以實現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的靈活調節。從而能夠擴大所述鍋具的適用范圍,并提供多種烹飪方式。可以廣泛應用于具有控壓結構的新型鍋具中。
附圖說明
圖1是應用本發明第一種實施方式的具有控壓結構的新型鍋具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是應用本發明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具有控壓結構的新型鍋具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b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5是所述控壓結構的另一種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應用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具有新的控壓結構的鍋具的結構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所示,本發明提出一種具有控壓結構的新型鍋具,包括鍋體3、設置在鍋體3內的內鍋4及蓋封在所述內鍋4上的鍋蓋31。所述鍋蓋31中設置有能夠連通所述內鍋4和外部空間的泄壓腔6,以及第一活塞體1和第二活塞體2,所述第一活塞體1堵塞所述泄壓腔6的進氣孔61、所述第二活塞體2堵塞所述泄壓腔6的出氣孔62。所述內鍋4在所述第一活塞體1的控制下所能獲得的最大內部氣壓小于在第二活塞體2的控制下所能獲得的最大內部氣壓。
下面結合圖1和圖2對應用本發明第一種實施方式的具有控壓結構的新型鍋具作進一步的說明。在所述鍋蓋31的內側設置有破泡器8,在所述破泡器8的上方設置有安裝罩體81。在所述破泡器8和所述安裝罩體81之間依次安裝有第一塞座63和第二塞座64。所述第一塞座63和第二塞座64之間形成所述泄壓腔6。所述進氣孔61設置在所述第一塞座63上,所述出氣孔62設置在所述第二塞座64上。在所述安裝罩體81上設置有與外部空間連通的通孔810。
所述第一活塞體1和第二活塞體2都為壓力球,所述第二活塞體2的重量大于所述第一活塞體1。其中,所述第一活塞體1以其自重堵塞所述進氣孔61。所述第二活塞體2以其自重堵塞所述泄壓腔6的出氣孔62。在所述第一活塞體1堵塞所述進氣孔61,并且所述第二活塞體2堵塞所述出氣孔62的設置情況下,所述內鍋4能夠在保持特定壓力的情況下實現液體的崩沸。具體實現過程如下:當所述內鍋4內液體處于沸騰狀態時,所述內鍋的內部氣壓達到特定的微壓值例如5kpa時,所述內鍋4內的壓力氣體施加在所述第一活塞體1上的上頂力大于所述第一活塞體1的重量,所述第一活塞體1被所頂起而離開所述進氣孔61。從而使所述內鍋4的內部氣壓得到適當的釋放,并利用泄壓瞬間引起所述內鍋4內部氣壓的急劇變化,從而使所述內鍋4內的液體出現沸騰現象。借助所述沸騰現象,所述內鍋4內的食物與液體得到翻滾而得到均勻的攪拌。而在此過程中,所述內鍋4的內部氣壓小于所述第二活塞體2的重量,所述第二活塞體2依靠自重仍然堵塞所述出氣孔62。這樣,在所述內鍋4的內部具有一定內部氣壓的情況下實現液體的崩沸,使所述內鍋4內的食物始終保持在受壓情況下進行加熱,從而能夠加快烹飪速度。當所述內鍋4的內部氣壓達到特定的強壓值例如30kpa時,所述內鍋4內的壓力氣體施加在所述第二活塞體2上的上頂力大于所述第二活塞體2的重量,所述第二活塞體2也會被頂起而偏離所述出氣孔62,從而實現更劇烈的沸騰現象,所述內鍋4內的食物與液體得到進一步的均勻攪拌。
除了可以通過所述內鍋4的內部壓力氣體與所述第二活塞體2的重力之間的差值來控制所述第二活塞體2的活動位置,進一步地還可以采取如圖3和圖4所示的第二種實施方案。第二種實施方案與第一種實施方案類似,下面著重論述區別點。在所述鍋蓋31上還設置有能夠驅動所述第二活塞體2離開所述出氣孔62的驅動裝置5。所述第二活塞體2為包含原磁體的球體,所述驅動裝置5包括能夠吸附或釋放所述第二活塞體2的變磁裝置52,所述變磁裝置52電連接所述鍋具內設置的控制器(圖中未畫出)。
其中,所述包含有原磁體的球體,不僅是所述第二活塞體2本身具有一定重力從而能夠封堵所述出氣孔62,而且所述第二活塞體2本身也可以是鐵磁體或包含有鐵磁體等原磁體的球體。所述原磁體通常也稱為磁籌,在磁場作用下產生磁力的作用。所述變磁裝置52通過對所述第二活塞體2產生相對變化的磁場從而能夠吸附或釋放所述第二活塞體2。在所述變磁裝置52吸附所述第二活塞體2讓其產生偏移而開啟所述出氣孔62,而在釋放所述第二活塞體2時又能夠堵塞所述出氣孔62。所述變磁裝置52可以設置在特定的位置而使所述第二活塞體2設置其磁場范圍內。又或者可以通過推桿53驅動所述變磁裝置52靠近或遠離所述第二活塞體2。為此,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所述驅動裝置5還包括推桿53以及能夠驅動所述推桿53移動的電機51,所述電機51電連接所述控制器(圖中未畫出),所述變磁裝置52設置在所述推桿53上。
另外,所述驅動裝置5還可以采用另一種實施方式(此實施方式相對簡單,為此省略相關示意圖)。所述驅動裝置5包括能夠頂推所述第二活塞體2的推桿53,以及能夠驅動所述推桿53移動的電機,所述電機電連接所述鍋具內設置的控制器。這樣,通過所述推桿53頂推所述第二活塞體2時,所述第二活塞體2偏離所述出氣孔62而開啟所述出氣孔62。
所述第一活塞體1除了可以為壓力球外,還可以為其他類型的塞體。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基礎上對所述控壓結構進行改形成下述第三種實施方式。下面著重論述第一實施方式與本第三實施方式的區別特征。如圖5所示,所述第一活塞體1a為輕質的柱狀塞體。此時,增設第一頂壓裝置9。所述第一頂壓裝置9能夠對所述第一活塞體1a施加一定的頂壓力而使所述第一活塞體1a能夠抵抗所述內鍋4的一定強度的內部氣壓而堵塞所述進氣孔61。在所述第一頂壓裝置9的作用下,所述內鍋4在所述第一活塞體1a的控制下所能獲得的最大內部氣壓小于在第二活塞體2的控制下所能獲得的最大內部氣壓。當所述內鍋4的內部氣壓達到特定的微壓值例如5kpa時,所述第一頂壓裝置動作驅使所述第一活塞體1a離開所述進氣孔61而開啟所述進氣孔61。需要說明的是,使用第一頂壓裝置頂壓控制所述第一活塞體1a的實施方式同樣適用于第二種實施方式中。
在上述第三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內鍋4除了能夠在保持特定壓力的情況下實現液體的崩沸外,還能夠對食物進行高壓烹飪。具體實現過程如下:通過所述第一頂壓裝置9使所述第一活塞體1偏離所述進氣孔61,使所述進氣孔61保持打開狀態。在此狀態下,當所述內鍋4的內部氣壓到達特定高壓值例如30kpa時,所述內鍋9內部的壓力氣體施加在所述第二活塞體2上的上頂力大于所述第二活塞體2的重量,所述第二活塞體2被頂起而離開所述出氣孔62而使所述內鍋4與外部空間連通,所述內鍋4的內部氣壓得到釋放。所述內鍋4的內部氣壓回落后,所述第二活塞體2復位堵塞所述出氣孔62,如此循環直至完成烹飪。這樣,在所述第二活塞體2的控制下,所述內鍋4的內部氣壓的最大值被控制在30kpa左右。所述鍋具成為高壓鍋,能夠對食物進行高壓烹飪。
在上述給予的啟示下,可以在第一種實施方式或第三種實施方式的基礎上對所述第二活塞體2進行改進,把所述第二活塞體2設置為輕質的柱狀塞體。此時,采用第二頂壓裝置(圖中未畫出)頂壓控制所述第二活塞體2。所述第二活塞體2在所述二頂壓裝置的控制下堵塞或離開所述出氣孔62。在所述第二頂壓裝置的作用下,所述內鍋4在所述第一活塞體1的控制下所能獲得的最大內部氣壓小于在第二活塞體2的控制下所能獲得的最大內部氣壓。在此情況下,所述內鍋4除了能夠在保持特定壓力的情況下實現液體的崩沸外,還能夠對食物進行微壓烹飪。具體實現過程如下:通過所述第二頂壓裝置使所述第二活塞體2偏離所述出氣孔62,使所述出氣孔62保持打開狀態。在此狀態下,當所述內鍋4的內部氣壓達到特定微壓值例如5kpa時,所述內鍋4的內部壓力氣體施加在所述第一活塞體1的上頂力大于所述第一活塞體1的重量,所述第一活塞體1被頂起而離開所述進氣孔61而使所述內鍋4與外部空間連通,所述內鍋4的內部氣壓得到釋放。所述內鍋4的內部氣壓回落后,所述第一活塞體1復位堵塞所述進氣孔61,如此循環直至完成烹飪。這樣,在所述第一活塞體1的控制下,所述內鍋4的內部氣壓的最大值被控制在5kpa左右。所述鍋具成為微壓鍋,能夠實現對食物進行微壓烹飪。當然,在上述第二種實施方案中,通過所述驅動裝置5驅使所述第二活塞體2離開所述出氣孔62,也可以取得類似的技術效果。
綜上所述,所述第一活塞體1和第二活塞體2可以通過自身的重量,或頂壓裝置、驅動裝置5等控制裝置的控制實現活動位置的切換,從而使所述內鍋4在所述第一活塞體1的控制下所能獲得的最大內部氣壓小于在第二活塞體2的控制下所能獲得的最大內部氣壓。這樣,合理地控制所述第一活塞體1和第二活塞體2的活動位置即可靈活調節所述內鍋4的內部壓強,使所述鍋具具有可以單獨或同時具有上述所論述到的壓力崩沸、微壓烹飪和強壓烹飪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