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家居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智能枕頭及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枕頭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品之一,枕頭的舒適度也成為保障人們睡眠質量的關鍵因素。由于人們體型之間的差異,不同人對枕頭高度的需求也存在差異;或是個人睡眠習慣的不同,如側臥或是仰臥,對枕頭的高度需求也會不同;或是現在伏案工作、低頭族以及患頸椎病的人頸椎長期處于非健康狀態,需要枕頭來對進行針對性的緩解疼痛、矯正頸椎和輔助治療的目的。但目前市場上的枕頭外形尺寸固定,且少數可調的也只能是整體調節枕頭的高度,無法滿足用戶不同體型、不同睡眠習慣、不同保健目的對枕頭睡眠區域高度和舒適度的不同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智能枕頭,旨在滿足用戶不同睡眠習慣下對枕頭睡眠區域高度的不同需求。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的智能枕頭包括枕套、控制模組、真空泵和多個設于枕套內的氣囊,所述控制模組包括控制芯片和管路組件,所述真空泵與控制芯片電路連接,所述氣囊陣列排布于枕套內,所述真空泵及各個氣囊均與管路組件管路連通,所述控制芯片控制管路組件的管路通道切換以實現真空泵同時或單獨對每一氣囊充/放氣。
優選地,所述管路組件包括與氣囊個數對應的第一連接管和二通閥,各個第一連接管一一對應連接各個氣囊,所述第一連接管的連接氣囊的另一端與所述真空泵管路連通,每一個第一連接管上設有二通閥,所述二通閥與控制芯片電路連接。
優選地,所述管路組件包括與真空泵進氣端連接的進氣三通閥以及與真空泵排氣端連接的排氣三通閥;所述進氣三通閥包括與外界空間連通的進氣接口、連通真空泵的第一通氣接口和連通第一連接管的第一連接接口;所述排氣三通閥包括與外界空間連通的排氣接口、連通真空泵的第二通氣接口和連通第一連接管的第二連接接口;所述進氣三通閥和所述排氣三通閥均與控制芯片電路連接。
優選地,每一所述氣囊管路連接有一壓力傳感器,所述壓力傳感器與控制芯片電路連接。
優選地,所述智能枕頭睡眠區域分為頭部區和頸部區,所述頭部區向靠近所述氣囊的方向凹陷,所述頸部區向背離所述氣囊的方向凸出。
優選地,所述氣囊包括多個第一氣囊和多個第二氣囊,多個所述第一氣囊并排設于頭部區,多個所述第二氣囊并排設于頸部區。
優選地,所述氣囊包括活動面和至少一個固定面,所述固定面的邊沿連接所述活動面以形成封閉的氣囊。
優選地,所述智能枕頭還包括控制按鈕和無線通訊模塊,所述無線通訊模塊和控制按鈕均連接所述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通過所述無線通訊模塊連接預設的移動終端以實現移動終端對真空泵及氣囊的無線控制和數據存儲;所述控制按鈕用以實現對真空泵及氣囊的有線控制。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所述智能枕頭包括控制芯片、真空泵、進氣三通閥、排氣三通閥、二通閥及多個氣囊;
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當對智能枕頭進行充氣時,所述控制芯片控制開啟進氣三通閥的進氣接口、關閉排氣三通閥的排氣接口,并打開與待充氣氣囊連接的二通閥,通過控制芯片控制真空泵的啟動使得氣體依次經過所述進氣三通閥、真空泵、排氣三通閥、二通閥并到達待充氣氣囊,以實現對待充氣氣囊的充氣;
當對智能枕頭進行放氣時,所述控制芯片控制開啟排氣三通閥的排氣接口、關閉進氣三通閥的進氣接口,并打開與待放氣氣囊連接的二通閥,通過控制芯片控制真空泵的啟動使得氣體依次從待放氣氣囊、二通閥、進氣三通閥、真空泵及排氣三通閥排出,以實現對待放氣氣囊的放氣。
優選地,每一所述氣囊管路連接有一壓力傳感器;
所述控制芯片采集與壓力傳感器連接的氣囊的當前氣壓,并判斷當前氣壓是否已達到預設閾值,并當達到預設閾值時,停止對氣囊的充氣或放氣。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中,所述智能枕頭內設有控制模組,及與控制模組連接的真空泵和多個氣囊,進而當用戶使用所述智能枕頭睡眠時,使得用戶可通過控制器控制枕頭睡眠區域特定的氣囊充/放氣,根據用戶頭部與頸部的體型的差異而選擇性地對特定區域氣囊進行控制,而不需要整體調節枕頭的高度,使得智能枕頭更加符合人體睡眠的人體工學,滿足用戶不同睡眠習慣下對枕頭睡眠區域高度的不同需求。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示出的結構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智能枕頭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智能枕頭一實施例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智能枕頭一實施例的功能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號說明:
本發明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發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
另外,在本發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發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發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連接”、“固定”等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另外,本發明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發明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發明提出一種智能枕頭。
請參照圖1至圖3,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所述智能枕頭包括枕套10、真空泵20、控制模組30和多個設于枕套10內的氣囊40,所述控制模組30包括控制芯片31和管路組件50,所述真空泵20與控制芯片31電路連接,多個所述氣囊40陣列排布于枕套10內,所述真空泵20及各個氣囊40均與管路組件50管路連通,所述控制芯片31控制管路組件的管路通道切換以實現真空泵20同時或單獨對每一氣囊40充/放氣。
具體地,所述智能枕頭設有控制模組30,所述控制模組30可以設于枕頭內,也可以設于枕頭外。本實施例中,所述控制模組設于枕套10內,所述智能枕頭還包括與控制模組30連接的真空泵20和多個氣囊40,進而當用戶使用所述智能枕頭睡眠時,使得用戶可通過控制模組30控制枕頭睡眠區域特定的氣囊40充/放氣。例如,當用戶仰臥時,枕頭的高度可根據用戶需求適當調低,以防止枕頭過高而加重頸椎負擔;而當用戶側臥時,可根據用戶自身體型的需求,將枕頭適當調高,以使枕頭的高度盡量貼合用戶半側肩膀的寬度,防止因枕頭高度不適而造成用戶頸椎側向扭曲和肩部的壓迫。需要說明的是,用戶也可根據自身的睡眠習慣,例如將枕頭中部區域劃分為仰臥區域,將枕頭兩側劃分為側臥區域,因此,用戶可控制枕頭中部區域氣囊40的高度適當低于枕頭兩側區域氣囊40的高度,以更加針對性地貼合用戶的睡眠需求。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中,所述智能枕頭可根據用戶的睡眠習慣,如側臥或是仰臥的區別而選擇性地對特定區域氣囊40進行控制,使得智能枕頭更加符合人體睡眠的人體工學,滿足用戶不同睡眠習慣下對枕頭睡眠區域高度的不同需求。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真空泵20為一個,通過一個真空泵20即可實現對多個氣囊40的充氣或放氣的控制,控制方式更加簡單,也使得所述真空泵20與氣囊40的電路設計更加簡單,進一步也節省了所述智能枕頭的內部空間,降低生產成本。
進一步地,所述管路組件50包括與氣囊40個數對應的第一連接管51和二通閥56,各個所述第一連接管51一一對應連接各個所述氣囊40,所述第一連接管51的連接氣囊40的另一端與所述真空泵20管路連通,每一所述第一連接管51上設有二通閥56,所述二通閥56與控制芯片31電路連接。可以理解地,每一所述氣囊40對應連接一第一連接管51,進而通過控制芯片31對真空泵20、進氣三通閥54、排氣三通閥55及二通閥56的控制,使得所述真空泵20可以對指定的氣囊40進行充/放氣。
所述管路組件50包括與真空泵20進氣端(未標示)連接的進氣三通閥54以及與真空泵20排氣端(未標示)連接的排氣三通閥55;所述進氣三通閥54包括與外界空間連通的進氣接口(未標示)、連通真空泵20的第一通氣接口(未標示)和連通第一連接管51的第一連接接口(未標示);所述排氣三通閥55包括與外界空間連通的排氣接口(未標示)、連通真空泵20的第二通氣接口(未標示)和連通第一連接管51的第二連接接口(未標示);所述進氣三通閥54和所述排氣三通閥55均與控制芯片31電路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優選實施方案中,所述管路組件50還包括第二連接管52和兩個獨立的第三連接管53,多個所述第一連接管51均與第二連接管52連接,所述第三連接管53連通所述第二連接管52和真空泵20。
具體地,所述進氣三通閥54的進氣接口連接進氣管57,第一連接接口連接一所述第三連接管53;所述排氣三通閥55的排氣接口連接排氣管58,第二連接接口連接另一所述第三連接管53。
可以理解地,當需要對氣囊40進行充氣時,控制芯片31控制所述排氣三通閥55關閉連接排氣管58的接口,同時關閉所述進氣三通閥54連接第三連接管53的接口,開啟真空泵20,進而使得氣體通過進氣管57、進氣三通閥54、真空泵20、排氣三通閥55、第三連接管53及第二連接管52達到指定的氣囊40。當需要對氣囊40進行放氣時,控制芯片31控制所述進氣三通閥54關閉連接進氣管57的接口,同時關閉所述排氣三通閥55連接第三連接管53的接口,開啟真空泵20,進而使得氣體通過氣囊40、二通閥56、第二連接管52、第三連接管53、進氣三通閥54、真空泵20及排氣三通閥55而排出。
在本發明的一優選實施方案中,每一所述氣囊40連接有一壓力傳感器60,所述壓力傳感器60與所述控制芯片31電路連接。當對所述氣囊40進行充氣或放氣時,所述壓力傳感器60能實時監測與其連接的氣囊40的當前氣壓,控制芯片31接收壓力傳感器60的氣壓數據并判斷當前氣壓是否已經達到預設的壓力閾值,如當監測當前氣壓達到預設的壓力閾值時,所述控制芯片停止對當前氣囊40的充氣或放氣。在具體使用過程中,由于氣囊不可能做到完全密封,即氣囊會漏氣,因此控制芯片還可以根據壓力傳感器60的氣壓數據,確定氣囊40是否漏氣,如果氣壓降低預設值,則自動對漏氣的氣囊40進行充氣。
優選地,所述智能枕頭睡眠區域分為頭部區11和頸部區12,所述頭部區11向靠近所述氣囊40的方向凹陷,所述頸部區12向背離所述氣囊40的方向凸出。所述頭部區11和頸部區12的設定,使得所述智能枕頭更加貼合人體的人體工學,提高用戶睡眠的舒適性。
進一步地,所述氣囊40包括多個第一氣囊41和多個第二氣囊42,多個所述第一氣囊41并排設于頭部區11,多個所述第二氣囊42并排設于頸部區12;且所述第一氣囊41的面對睡眠區域的橫截面積大于所述第二氣囊42的面對睡眠區域的橫截面積。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氣囊41為三個,所述第二氣囊42為三個;需要說明的是,三個所述第一氣囊41可以為大小形狀可以為一樣的情況,也可以是三個大小形狀均不一樣的氣囊;三個所述第二氣囊42可以為大小形狀可以為一樣的情況,也可以是三個大小形狀均不一樣的氣囊。但是,根據人體體型的特征,位于所述頭部區11的第一氣囊41的橫截面積均大于位于頸部區12的第二氣囊42的橫截面積,位于所述頭部區11的第一氣囊41的橫截面積大于位于頸部區12的第二氣囊42的橫截面積。使得所述第一氣囊41和所述第二氣囊42能更好地根據人體頭部和頸部的體型特征進行針對性的高度調節。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氣囊40包括固定面,所述固定面可以為一面、兩面、也可以為多面。在本實施例的優選實施方案中,所述氣囊40包括兩相對設置的固定面,兩所述固定面的邊沿通過活動面連接以形成封閉的氣囊40,且兩所述固定面面積相同,一所述固定面面對所述睡眠區域。所述真空泵20的充/放氣功率為固定值。也就是說,所述真空泵20充/放氣功率為常量,所述氣囊40的橫截面積也為常量,因此,所述氣囊40的高度的控制與真空泵20充/放氣的時間成線性相關,進而,通過控制真空泵20充/放氣的時間既能實現對氣囊40的高度的精確控制,即通過氣囊40活動面的活動,實現氣囊40高度的精確升降。
需要說明的是,根據人體體型特征的差異,位于頭部區11的所述第一氣囊41固定面的面積大于位于頸部區12的所述第二氣囊42固定面的面積,更加符合人體工學,提高用戶睡眠舒適度。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器30包括控制芯片31和無線通訊模塊32,所述無線通訊模塊32連接所述控制芯片31,所述控制芯片31通過所述無線通訊模塊32連接預設的移動終端以實現移動終端對真空泵20及氣囊40的無線控制;所述控制芯片31還連接有設于枕套10外的控制按鈕33,所述控制按鈕33用以實現對真空泵20及氣囊40的有線控制。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無線通訊模塊32可以為藍牙通訊模塊、紅外通訊模塊或是wifi通訊模塊,本實施例中,所述無線通訊模塊32為藍牙通訊模塊。所述智能枕頭通過藍牙通訊模塊建立與預設的移動終端的無線連接,所述移動終端為手機,也就是說,用戶通過手機即可實現對智能枕頭內氣囊充/放氣的控制,使得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更加便捷和人性化。
進一步地,當用戶睡眠,或是所述氣囊40完成充氣或者放氣后,所述壓力傳感器60將檢測的當前氣壓輸出至控制芯片31,所述控制芯片于接收到所述當前氣壓后將其通過無線通訊模塊32輸出至預設的移動終端。可以理解地,移動終端設有對應調節智能枕頭的控制程序,并能建立多個用戶的登陸賬戶,進而能對不同用戶對應智能枕頭高度的所述當前氣壓進行存儲,進而當用戶進行睡眠時,用戶通過登陸自己對應的賬戶即能調出移動終端中存儲的所述當前氣壓,則能自動完成對智能枕頭的控制,節省了用戶的操作步驟,提高用戶體驗。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所述智能枕頭包括控制芯片31、真空泵20、進氣三通閥54、排氣三通閥55、二通閥56及多個氣囊40,所述智能枕頭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當對智能枕頭進行充氣時,所述控制芯片31控制開啟進氣三通閥54的進氣接口、關閉排氣三通閥55的排氣接口,并打開與待充氣的氣囊40連接的二通閥56,通過控制芯片31控制真空泵20啟動,使得氣體依次經過所述進氣三通閥54、真空泵20、排氣三通閥55、二通閥56并達到待充氣的氣囊40,以實現對待充氣氣囊40的充氣;
當對智能枕頭進行放氣時,所述控制芯片31控制開啟排氣三通閥55的排氣接口、關閉進氣三通閥54的進氣接口,并打開與待放氣的氣囊40連接的二通閥56,通過控制芯片控制開啟真空泵20,使得氣體依次從待放氣氣囊40、二通閥56、進氣三通閥54、真空泵20及排氣三通閥55排出,以實現對待放氣氣囊的放氣。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中,通過控制芯片31對真空泵20、進氣三通閥54、排氣三通閥55及二通閥56的電路控制,可同時或單獨對氣囊40進行充氣或放氣,根據用戶的當前睡眠區域,進而實現對當前睡眠區域氣囊40的精確控制,進而達到只調節當前睡眠區域的高度,例如可以只調節頭部睡眠區域或頸部睡眠區域,提高用戶的睡眠舒適度。
進一步地,每一所述氣囊40管路連接有一壓力傳感器60;所述控制芯片31采集與壓力傳感器60連接的氣囊40的當前氣壓,并判斷當前氣壓是否已達到預設閾值,并當達到預設閾值時,停止對氣囊40的充氣或放氣。所述壓力傳感器60的設置,更有效地實現了對氣囊40的精確控制。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在本發明的構思下,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