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構支架爬梯結構,具體是一種改進的構支架爬梯結構,屬于構支架爬梯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使用的構支架的爬梯結構為組合結構,由梯子,抱箍通過螺栓連接于構支架上。其中梯子由螺紋鋼筋焊接于扁鐵上組合而成,由于扁鐵長度較長,厚度與寬度較小,從而導致組合而成的梯子穩定性就會很差;抱箍由5MM厚的板焊接于折成圓弧狀的5MM厚的板上,通過螺栓組合而成,由此可以看出抱箍的緊固度也不容易控制,且在技術轉化過程中,由于構支架是由法蘭連接而成,導致部分爬梯可能會與法蘭碰撞,長度不易控制,無形中給放樣人員帶來潛在問題,在后期生產加工過程中,由于組合的零部件較多,對生產效率也會產生影響,且在后期運輸安裝時也會帶來相應弊端。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改進的構支架爬梯結構,結構簡單,方便后期的生產加工、運輸、安裝,在轉化設計過程中,加工尺寸更易控制,提高生產加工效率。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改進的構支架爬梯結構,包括鋼管,還包括腳釘、鋼板、槽鋼和角鋼,在所述的鋼管上均勻設置有圓孔Ⅰ,將腳釘插入到圓孔Ⅰ中后與鋼管焊接,所述的鋼板上設有圓孔Ⅱ,鋼板連接在鋼管上,槽鋼的中心位置設置有兩個圓孔Ⅲ,角鋼為“7”字型結構,在其一個側面上設置有兩個圓孔Ⅳ,在其另一個側面上設置有圓孔Ⅴ,所述的圓孔Ⅳ與圓孔Ⅲ相適配,槽鋼通過圓孔Ⅲ、圓孔Ⅳ與角鋼連接,槽鋼的兩側壁與主管連接,鋼板通過其上面設置的圓孔Ⅱ與角鋼上設置的圓孔Ⅴ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腳釘交錯連接在鋼管的圓孔Ⅰ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鋼管為Φ48X3.5的鋼管。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鋼管上圓孔Ⅰ之間的間隔均為400m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將鋼管、腳釘、鋼板焊接在一起,槽鋼、角鋼通過其上面各自設置的圓孔連接在一起,再將槽鋼焊接在主管上,最后將鋼管通過鋼板上設置的孔連接于角鋼上,該連接方式增強了爬梯結構的穩定性,方便生產加工、運輸、安裝,在轉化設計過程中,加工尺寸更易控制,提高了生產加工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鋼管、腳釘、鋼板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側視圖;
圖3是槽鋼與角鋼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角鋼側面設置兩個圓孔Ⅳ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5是槽鋼的上面設置圓孔Ⅲ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6主管與槽鋼、角鋼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鋼管,1.1、圓孔Ⅰ,2、腳釘,3、鋼板,3.1、圓孔Ⅱ,4、槽鋼,4.1、圓孔Ⅲ,5、角鋼,5.1、圓孔Ⅳ,5.2、圓孔Ⅴ,6、主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至圖6所示,一種改進的構支架爬梯結構,包括鋼管1,還包括腳釘2、鋼板3、槽鋼4和角鋼5,在所述的鋼管1上均勻設置有圓孔Ⅰ1.1,將腳釘2插入到圓孔Ⅰ1.1中后與鋼管1焊接,所述的鋼板3上設有圓孔Ⅱ3.1,鋼板3連接在鋼管1上,槽鋼4的中心位置設置有兩個圓孔Ⅲ4.1,角鋼5為“7”字型結構,在其一個側面上設置有兩個圓孔Ⅳ5.1,在其另一個側面上設置有圓孔Ⅴ5.2,所述的圓孔Ⅳ5.1與圓孔Ⅲ4.1相適配,槽鋼4通過圓孔Ⅲ4.1、圓孔Ⅳ5.1與角鋼5連接,槽鋼4的兩側壁與主管6連接,鋼板3通過其上面設置的圓孔Ⅱ3.1與角鋼5上設置的圓孔Ⅴ5.2連接。
為了提高鋼管1連接腳釘2后結構的穩定性,將腳釘2交錯連接在鋼管1的圓孔Ⅰ1.1上。
鋼管1為Φ48X3.5的鋼管。
鋼管1上圓孔Ⅰ1.1之間的間隔均為400mm。
實施例一
鋼管1為Φ48X3.5的鋼管,在鋼管1上等間隔的(間隔為400mm)的依次打上Φ17.5的圓孔Ⅰ1.1,鋼板3為-6厚的鋼板,在鋼板3上打一個Φ17.5的圓孔Ⅱ3.1,腳釘2為Φ16的腳釘,將腳釘2通過鋼管1上的圓孔Ⅰ1.1插入到鋼管1里再進行焊接,將腳釘2焊接于鋼管1上,也將鋼板3焊接于鋼管1上,
槽鋼4為C5的槽鋼,在槽鋼4上打兩個Φ17.5的圓孔Ⅲ4.1,將槽鋼4焊接在主管6上。
角鋼5為L63X5的角鋼,利用火曲工藝加工成“7”字型,在角鋼5的一個側面上設置兩個圓孔Ⅳ5.1,在其另一個側面上設置圓孔Ⅴ5.2。
最后到達工地安裝時通過螺栓將槽鋼4、角鋼5、鋼管1連接成一個整體,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構支架爬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