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餐具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減油容器。
背景技術:
日常生活中,人們將食物烹飪好后會放在容器中,供大家品嘗,可是有時候食物上會有很多油滴,容易使食用者攝入過多的油脂,影響健康,而且油滴很容易滴在衣服上,吃起來不是件順利的事,尤其是像燒烤這樣的食物放在盤子中,從食物上滴落的油脂都匯集在容器底部,那么底部的食物被滴落的油脂包裹,食用食物時勢必要注意這些隨食物一起的油脂,以防淋落的油滴濺在身上。雖然可以在容器底部放上吸油紙以吸去那些油脂,但是這樣極為麻煩,因為吸油紙的吸附力是有限的,經常更換吸油紙勢必給進食帶來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減油容器。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減油容器,包括容器本體,所述容器本體底部的內表面上設有突起部;或/和,
所述容器本體底部的內表面設有朝向所述容器本體底部的外表面的凹陷部,以形成容置空間。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容器為盤子。
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減油容器中,所述容器為一體成型的結構。
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減油容器中,所述突起部或凹陷部在所述容器本體底部的內表面上間斷排布或連續排布,以形成圖案。
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減油容器中,所述突起部的高度或所述凹陷部的深度為0.5~2mm。
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減油容器中,所述突起部的形狀為半球形、圓柱形、長方體、正方體、肋條中的一種或多種。
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減油容器中,在所述容器本體底部的內表面與所述凹陷部之間設置有引導面,所述引導面連接所述容器本體底部的內表面與所述凹陷部的側壁面。
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減油容器中,所述引導面呈倒角或R角。
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減油容器中,所述凹陷部為凹槽或盲孔。
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減油容器中,所述盲孔的直徑為2~5mm。
實施本實用新型的減油容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減油容器本體底部的內表面上設置突起部;或/和,在容器本體底部的內表面設置朝向所述容器本體底部的外表面的凹陷部,以形成容置空間,帶有油滴的食物放在容器中時油滴會滾落在容器底部的容置空間內,同時容置空間很窄限制了食物進入,因此能起到減少食物上易分離的液態油脂的作用。
附圖說明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減油容器第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2是圖1所示的減油容器在A-A方向的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新型減油容器第二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新型減油容器第三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減油容器的引導面(R角)的示意圖;
圖6是圖5中的B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減油容器的引導面(倒角)的示意圖;
圖8是圖7中的C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各標號的含義如下:
10、容器本體;11、容器本體底部的內表面;12、容器本體底部的外表面;13、引導面;21、突起部;22、凹陷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附圖只是示意性的表示,供作為參考,并不能理解為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減油容器,用于盛裝物體。減油容器內形成有容置空間,當用于盛放食物時,食物上的游離液體流入容器內的容置空間中,可以幫助減少食物表面的液體,如食物上的油滴或水分,從而減少食用該食物時的油脂攝入量。
本實用新型的減油容器可以為盤子、碗、碟子等容器,其制作材料可為陶瓷、美耐皿、塑料以及不銹鋼等材料,優選為美耐皿。在一些實施例中,容器為一體成型的結構,即,本減油容器可通過一體成型的方式制成。
參閱圖1-圖4,本實用新型的減油容器包括容器本體10,容器本體10底部的內表面11上設有突起部21;或/和,容器本體10底部的內表面11設有朝向容器本體10底部的外表面12的凹陷部22,以形成容置空間。
具體地,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中,容器本體10底部的內表面11設有朝向容器本體10底部的外表面12的凹陷部22,以形成容置空間。
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中,容器本體10底部的內表面11上設有突起部21,突起部21之間的空隙形成容置空間。
如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中,在容器本體10底部的內表面同時設置有突起部21以及朝向容器本體10底部的外表面12的凹陷部22,形成容置空間。同時設置突起部21和凹陷部22,能夠分離更多的油脂。
突起部21或/和凹陷部22在容器本體10底部的內表面11上間斷排布或連續排布,以形成圖案。若干突起部21或/和凹陷部22可排布形成具有一定形狀的圖案,具體圖案形狀可以按實際需要設置,本實用新型對此不做限制。
突起部21的形狀可以為半球形、圓柱形、長方體、正方體、肋條或其他不規則形狀,本實用新型對此不做限制。突起部21也可為直接設置在內壁表面上的槽體。優選地將突起部21的頂端設置成球面,有助于引導液體的流向容器底部。突起部21的高度在0.5~2mm(毫米)之間,有助于后期清洗,優選地設置為1mm。
凹陷部22的深度為0.5~2mm之間,有助于后期清洗,優選地設置為1mm。可為凹槽或盲孔,凹槽的寬度或盲孔的直徑為2~5mm,以限制食物的進入,優選為3mm。
如圖5或圖7所示,在容器本體10底部的內表面11與凹陷部22之間設置有引導面13,引導面13連接容器本體10底部的內表面11與凹陷部22的側壁面。引導面13可為R角(圓角)(如圖6所示)或倒角(如圖8所示),有助于引導液體流到容置空間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的容器還包括底座,底座設置在容器本體底部的外表面。
可以理解的,以上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可以對上述技術特點進行自由組合,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凡跟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范圍所做的等同變換與修飾,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