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廚具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升降式鍋具。
背景技術: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也廣受普羅大眾喜愛。但吃火鍋總會讓人遇上一些麻煩事——由于市面上最常見的火鍋鍋具大部分是傳統的大鍋,在使用這種鍋具時,盡管不同的食材所需要的烹煮時間不一致,卻也只能將它們一鍋煮,可能會造成串味、營養成分損失以及口感變差等問題。而改進型的鴛鴦鍋和分格鍋,雖解決了前述問題,但食材還是容易黏到鍋底,造成糊鍋,并產生一些有害的化合物;且佐料與食材不能分離,十分不方便取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升降式鍋具,該鍋具采用漏格,分隔了不同的食材,同時也隔離了食材與調料;通過實現漏格的升降,避免了食材難以夾起等問題,也避免了食材殘留鍋底導致糊鍋。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升降式鍋具,包括外鍋、內鍋、漏格以及帶動漏格上下運動的升降裝置。外鍋固定套設于內鍋外,內鍋至少包括一個湯格,漏格置于湯格內。升降裝置包括操作裝置和用于連接操作裝置和漏格的傳動帶,操作裝置包括按動部、升降軸和用于固定升降軸位置的限位機構,限位機構設置有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沿漏格升降方向有高度差,升降軸分別與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配合,以使漏格升降。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升降軸包括頂桿、轉盤、連接桿和彈簧,頂桿一端連接有按動部,頂桿另一端為驅動部,轉盤一端面設置有與驅動部嚙合的被動部和位于被動部外側一圈的突出部,連接桿一端軸向連接于轉盤遠離頂桿的一側,彈簧套設于連接桿的另一端并與外鍋鍋底固定連接;限位機構為套設于頂桿之外的固定筒,且與突出部配合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位于固定筒靠近轉盤的端口。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和突出部個數相等,第一限位件等間隙分布于固定筒上,第二限位件等間隙分布于固定筒上,突出部等間隙分布于轉盤上。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傳動帶一端與升降軸固定連接,且另一端與漏格固定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漏格與湯格滑動匹配。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外鍋側壁與內鍋側壁之間設置有間隙,外鍋底部與內鍋底部固定連接或一體成型。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一個湯格中至少包括一個漏格。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內鍋側壁靠近鍋沿處設置有進氣口,外鍋側壁設置有出氣口,進氣口或出氣口處設置有抽風扇,內鍋鍋沿和外鍋鍋沿之間設置有頂蓋。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出氣口處延接有散氣管。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進氣口與出氣口之間設置有油煙分離裝置,內鍋與外鍋之間的底部設置有集油槽,外鍋側壁靠近集油槽處設置有用于清理集油槽和油煙分離裝置的側門。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升降式鍋具通過設置漏格,可將不同食材區分開,同時也可將佐料與食材分離;通過設置升降裝置,帶動漏格的升降,可快捷方便地撈取食物,同時也避免了食材殘留鍋底導致糊鍋。與現有技術相比,該實用新型提供的升降式鍋具不僅取食方便,而且不易糊鍋,另外分格烹煮更易保留食材口感及營養,完全滿足了火鍋烹飪需求。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升降式鍋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內鍋和外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漏格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升降式鍋具的俯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第一種升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提供的升降裝置的升降原理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第二種升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傳動帶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內鍋和外鍋的細節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第一種抽油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第二種抽油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600、升降式鍋具;100、外鍋;200、內鍋;300、漏格;400、升降裝置;500、抽油煙裝置;112、側門;114、出氣口;116、散氣管;120、頂蓋;122、第一通孔;123、第二通孔;124、油煙分離裝置;126、抽風扇;128、集油槽;132、滑槽;202、滑動導軌;204、進氣口;210、湯格;302、凸部;304、漏孔;402、連接部;404、撥塊;406、凸塊;408、豎軸;410、傳動帶;412、彎折部;414、第一連接部;416、第二連接部;420、操作裝置;422、頂桿;424、限位機構;426、轉盤;428、連接桿;429、彈簧;430、按動部;440、升降軸;450、限位機構;452、第一限位件;454、第二限位件;456、突出部;462、驅動部;464、被動部;H、高度差。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下”、“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實用新型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區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此外,術語“豎直”等術語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絕對水平或懸垂,而是可以稍微傾斜。如“水平”僅僅是指其方向相對“豎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該結構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傾斜。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設置”、“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整體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升降式鍋具600的主體部分包括外鍋100、內鍋200以及漏格300。內鍋200置于外鍋300之內,漏格300置于內鍋200之內。
如圖2所示,內鍋200至少包括一個湯格210,湯格210的數量、形狀、大小可根據實際需求任意設置。外鍋100和內鍋200鍋沿之間設置有頂蓋120,使內鍋200與外鍋100之間形成一個封閉空間。
如圖3所示,漏格300上設置有漏孔304,當升起漏格300時,可使湯漏下去而菜留下來,此外,漏格300外側壁上設置有沿漏格升降方向的長條形凸部302。
以上介紹了鍋體結構,下面介紹實現漏格300升降的結構。
如圖4所示,在上述頂蓋120上設置有第一通孔122以及第二通孔123,第一通孔122和第二通孔123成對設置,按動部430穿過上述第二通孔123,傳動帶410穿過上述第一通孔122并與漏格300連接。這里除了分別設置第一通孔122和第二通孔123,也可設置一個能同時穿過按動部430和傳動帶410的通孔。此外,湯格210中應至少包括一個漏格300,每個漏格300都對應一對通孔和相應的裝置。
如圖5所示,上述操作裝置420位于外鍋100與內鍋200之間,傳動帶410一端與操作裝置420相連,一端繞過內鍋200的鍋沿與漏格300相連。
如圖6所示,上述操作裝置420包括按動部430、升降軸440以及限位機構450。升降軸440包括頂桿422、轉盤426、連接桿428以及彈簧429。頂桿422的一端與一按動部430連接,另一端設置有驅動部462。轉盤426一端中心設置有與驅動部462匹配的被動部464,且該端外側一圈設置有突出部456;連接桿428一端與轉盤426另一端固定連接;彈簧429一端套設于連接桿428之外并與鍋底連接。限位機構450為圓筒結構,該限位機構450套設于頂桿422外側,其遠離按動部430的一端設置有沿筒壁分布的第一限位件452和第二限位件454。第一限位件452為沿圓筒高度方向凹陷的槽狀結構,第二限位件454也為沿圓筒高度方向凹陷的槽狀結構,第一限位件452比第二限位件454的凹陷深度更深。另外,第一限位件452、第二限位件454和突出部456個數相等,且三者均沿圓周等間距分布。突出部456恰可卡入第一限位件452或第二限位件454。
操作裝置420有兩種工作狀態,分別為第一工作狀態和第二工作狀態。當處于第一工作狀態時,轉盤受到彈簧429向上的彈力,其上突出部456卡入第一限位件452。當給按動件430施加一個向下的力時,頂桿422向下沿第一限位件452向下滑動,使突出部456脫離第一限位件452,同時向下壓動轉盤426,轉盤426受到一個徑向力從而轉動,當彈簧429恢復形變時,使突出部456嵌入第二限位件454,從而變換成第二工作狀態。再次對按動件430施加一個向下的力時,操作裝置又將進入第一工作狀態。操作裝置420的第一工作狀態和第二工作狀態在空間上有一高度差H,對應漏格300的升降高度差。
本實施例還有另外一種可以實現上下升降的操作裝置420。如圖7所示,該操作裝置420位于內鍋200和外鍋100之間,它包括按動部430、限位機構450和升降軸440。升降軸440包括豎軸408和凸塊406,其中豎軸408垂直于鍋底設置,凸塊406垂直連接于豎軸408側壁;按動部430包括連接部402和撥塊404,連接部402垂直連接于升降軸440側壁且和凸塊406呈對側設置,撥塊404與連接部402遠離豎軸408的一端相連。外鍋100側壁設置有沿漏格升降方向的滑槽132,前述按動部430伸出滑槽132。限位機構450包括第一限位件452以及第二限位件454,第一限位件452和第二限位件454為設置于內鍋外側壁的凸出,兩者處于同一豎直線上并且有一定高度差H。通過移動撥塊404,可以使操作裝置移動,并使凸塊406分別與第一限位件452和第二限位件454接合,從而實現操作裝置420的升降。
除開上述操作裝置420,升降裝置400還包括有傳動帶410。如圖8所示,傳動帶410由彎折部412、第一連接部414以及第二連接部416組成。第一連接部414和第二連接部416設置于彎折部412一側并向同方向延展。彎折部412置于內鍋鍋沿上,第一連接部414與操作裝置420連接,第二連接部416與漏格300為可拆卸連接,以便于清洗漏格。此外,為了避免高溫烹煮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傳動帶410為不銹鋼、銅等硬質耐高溫材質。
如圖9所示,內鍋200內壁上設置有沿漏格升降方向的滑動導軌202,其數量及位置與上述凸部302的數量和位置相匹配,從而使得漏格300與湯格210之間可以滑動匹配,便于漏格300的升降。
本實施例提供的升降式鍋具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油煙,為了吸走油煙,內鍋200側壁靠近鍋沿處設置有用于吸入油煙的進氣口204,外鍋100側壁設置有用于排出油煙的出氣口114,進氣口204和出氣口114數量根據實際需求決定。在較佳的實施方案中,內鍋200每側壁等間距設置2個進氣口204,外鍋300每側側壁等間距設置2個出氣口114。
如圖10所示,抽油煙裝置500不僅包括上述進氣口204以及出氣口114,還包括抽風扇126和散氣管116,抽風扇126設置于進氣口204或出氣口114處,散氣管116延接于出氣口114處。由于抽風扇126的作用,油煙從進氣口204入,出氣口114出,并通過散氣管116排放到其他地方,有效避免了火鍋味殘留。
在本實施例中,所用抽油煙裝置500有另外一種實現方式。如圖11所示,抽油煙裝置500不僅包括上述進氣口204、出氣口114、抽風扇126和散氣管116,還包括油煙分離裝置124、集油槽128和側門112。進氣口204、出氣口114、抽風扇126和散氣管116的安裝位置、數量等與圖10中一致,新增的油煙分離裝置124設置于進氣口204與出氣口114之間,集油槽128設置于鍋底處,側門112設置于外鍋100側壁靠近集油槽處,用于清理集油槽128和油煙分離裝置124。這里在排出油煙之前對油煙進行了分離,優化了吸油煙裝置的使用效果。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各部件所用材料均為耐高溫材質,如不銹鋼、銅等,以保證該升降式鍋具在使用過程中不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且不會因為高溫而損壞。
本實施例中,上述外鍋100和內鍋200的形狀可為如說明書附圖所示的矩形,也可為圓形、正多邊形等各種形狀,相關人員可根據不同使用需求任意選擇鍋具形狀。
本實施例采用漏格300,可實現不同食材分格烹煮的功能,同時也可隔離了食材與調料,方便食用;通過設置升降裝置400,實現了漏格300的升降,避免了食材難以夾起等問題,也避免食材沉底而糊鍋;通過設置抽油煙裝置500,有效避免了油煙等問題。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升降式鍋具通過設置漏格,將不同食材區分開,并將佐料與食材進行了分離;設置升降裝置,帶動漏格的升降,可方便快捷地撈取食物,同時也避免了食材殘留鍋底導致糊鍋。與現有技術相比,取食方便,不易糊鍋,分格烹煮更易保留食材口感及營養,完全滿足了火鍋烹飪需求。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