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多段式蒸煮裝置。尤其涉及一種能夠在面條群的蒸煮中適用的多段式蒸煮裝置。
背景技術:
速食面是將切出的生面條在規定的處理之后進行干燥而得到的,是通過倒入開水后放置幾分鐘或者在鍋等中煮幾分鐘,能夠使其復原從而食用的速食食品。為了提高該復原性,在速食面的制造工序中,對面條群執行蒸煮工序。
執行這樣的蒸煮工序時,在制面工廠內設置蒸煮裝置。此時,存在為了縮小設置場地而將蒸煮裝置內設置為多段的情況。即,蒸煮所針對的面條群以在蒸煮裝置的長度方向上往復多次的形式在傳送帶上搬運,搬運中由導入內部的蒸汽進行蒸煮。以往,公開了各種類型這樣的多段式蒸煮裝置。
又,伴隨近年來的節能化的目的,研究了將蒸煮裝置中使用的蒸汽進行更高效地利用的方法。例如,專利文獻1公開了通過在蒸煮裝置中設置多段傳送帶、在內部使用過熱的蒸汽、并使蒸汽庫內部形成負壓,以此防止蒸汽泄漏的方法。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公開平6-62961號公報 。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發明人重新研究了以往的蒸煮裝置,發現還有以有效利用蒸汽的形式改善的余地。尤其發現如果對在蒸煮裝置的上段部進行搬運的面條群賦予蒸汽,則能夠實現高效蒸煮。
解決問題的手段:
發明人銳意研究的結果是,在多段式蒸煮裝置中,以搬入的面條群在蒸汽庫基體部內沿著單向多次往返,伴隨于此在蒸汽庫基體部內從上段朝向下段進行搬運的形式,將傳送帶設為多段。與此同時,發現通過對在蒸汽庫基體部內的上段部進行搬運的面條群賦予蒸汽,并將其搬運至下段,以此能夠實現高效蒸煮。
即,根據權利要求1的發明是一種多段式蒸煮裝置,設置有:
1)具有將所要蒸煮的面條群導入的入口側和將蒸煮后的面條群排出的出口側的蒸汽庫基體部;
2)以在所述蒸汽庫基體部內搬運面條群的形式配置,并且以使從所述蒸汽庫基體部的入口側搬入的面條群沿著單向多次往返,伴隨于此在所述蒸汽庫基體部內從上段到下段進行搬運,然后從所述出口側排出的形式,形成為多段的一個或多個傳送帶;以及
3)在所述蒸汽庫基體部內的上段,對由所述傳送帶搬運的面條群賦予蒸汽的一跟或多根蒸汽管。
又,發現如果在權利要求1的多段式蒸煮裝置中,在所述蒸汽庫基體部內的空間中設置用于減少蒸汽所填充的容積的構件,則能夠進一步高效利用蒸汽。
即,權利要求2的發明是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段式蒸煮裝置,在所述蒸汽庫基體部內的空間中,設置有用于減少蒸汽在該蒸汽庫基體部內填充的容積的構件。
又,尤其,上述的構件存在于傳送帶的內部是理想的。即,權利要求3的發明是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段式蒸煮裝置,所述構件設置于所述傳送帶的內側。
此外,在上述多段式蒸煮裝置中,在所述蒸汽庫基體部的入口側設置隧道型的面導入部且在出口側設置隧道型的面排出部是合適的。
即,權利要求4的發明是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多段式蒸煮裝置,具有:
1)與所述蒸汽庫基體部的入口側連接、并將所要蒸煮的面條群朝著斜上方向搬運的隧道型的面導入部;以及
2)與所述蒸汽庫基體部的出口側連接、并將蒸煮后的面條群朝著斜下方向搬運的隧道型的面排出部。
此外,發現如果在上述多段式蒸煮裝置中,與所述面導入部的入口端相比,所述蒸汽庫基體部的下端配置在上方,并且與所述面排出部的出口端相比,所述蒸汽庫基體部的下端配置在上方,則能夠進一步減少蒸汽的泄露從而高效地利用蒸汽。
即,權利要求5的發明是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多段式蒸煮裝置,與所述面導入部的入口端相比所述蒸汽庫基體部的下端配置在上方、并且與所述面排出部的出口端相比所述蒸汽庫基體部的下端配置在上方。
發明效果:
在根據本發明的多段式蒸煮裝置中,蒸汽管設置于蒸汽庫基體部內的上段,因此無需設置用于在中斷和下段設置蒸汽管的空間。由此,能夠減少蒸汽在蒸汽庫基體部內所填充的容積;
因此,通過利用本發明的多段式蒸煮裝置,能夠不浪費且高效地利用蒸汽。進而本發明的多段式蒸煮裝置能夠符合并適用于近年來的節能化要求。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第一實施形態的多段式蒸煮裝置的整體結構的剖視圖;
圖2是示出第一實施形態的多段式蒸煮裝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圖3是示出第一實施形態的多段式蒸煮裝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圖4是示出第二實施形態的多段式蒸煮裝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圖5是示出第一實施形態的多段式蒸煮裝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根據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另外,以下,相同或相應的部分要素在所有附圖中以相同的參考符號標記,并省略重復的說明;
─整體結構─
圖1是第一實施形態的多段式蒸煮裝置的側面剖視圖。如圖1所示,多段式蒸煮裝置200具備:在沿著單向相互對置的側部設置導入面條群的入口側和排出面條群的出口側的蒸汽庫基體部2;與蒸汽庫基體部2的入口側上部21連接、并以面條群在朝向斜上方的方向上搬入的形式配置的隧道型的面導入部1;以及,與蒸汽庫基體部2的出口側連接、并以蒸煮后的面條群在朝向斜下方的方向上搬出的形式配置的隧道型的面排出部3。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在蒸汽庫基體部2內,以下,將從面導入部1側朝向面排出部3側的水平搬運方向記載為“正向”,將從面排出部3側朝向面導入部1側的水平搬運方向記載為“反向”。因此,上述的單向包括“正向”和“反向”這兩種方向。
多段式蒸煮裝置200還具備:以使由面導入部1從蒸汽庫基體部2的入口側上部21導入的面條群在蒸汽庫基體部2內經過沿正向和反向的多次往復而被搬運至蒸汽庫基體部2的下方、而且使面條群從面排出部3排出的形式,設置為多段的傳送帶;以及,用于向蒸汽庫基體部2供給蒸汽(加熱蒸汽)的多根蒸汽管5。
面導入部1的入口端和面排出部3的出口端配置于比蒸汽庫基體部2的下端面靠近下方處。
傳送帶具有:將面條群從面導入部1的入口端搬運至蒸汽庫基體部2、而且沿著正向將面條群搬運至面排出部3的第一傳送帶41;以及,第二傳送帶42,該第二傳送帶42在蒸汽庫基體部2內從第一傳送帶41接收正向搬運的面條群后,沿反向往蒸汽庫基體部2的入口側搬運,然后再將面條交接給第一傳送帶41。第一傳送帶41和第二傳送帶42的詳細結構記載于后文。
另外,上述面導入部1、蒸汽庫基體部2、面排出部3分別設置于支持臺100上;
─各部的說明─
<面導入部>
如圖1和圖5所示,面導入部1為細長且直線狀的隧道型通路,并與蒸汽庫基體部2的入口側的上部21連接。第一傳送帶41在該面導入部1的內部通過。
另外,面導入部1的截面的大小只要有能夠使第一傳送帶41和載置于該第一傳送帶41上的面條群通過的程度的大小就足夠了。面導入部1的材質沒有特別限定,具有剛性和保溫性的不銹鋼等材料是合適的。此外,形成為充滿在面導入部1內部的蒸汽不會泄露到外部的結構是理想的。
又,如上所述,面導入部1的入口端1a位于比蒸汽庫基體部2的下端靠近下方的位置(參見圖5)。在蒸煮工序中,蒸汽庫基體部2中充滿的蒸汽直到面導入部1的入口端1a為止都是填滿的。通過使該入口端1a位于比蒸汽庫基體部2的下端部靠近下方的位置,能夠抑制蒸汽向外部泄露從而高效地利用蒸汽。即,由于加熱后的蒸汽容易上升,如果面導入部1的入口端1a位于比蒸汽庫基體部2的下端部靠近上方的位置,則存在加熱蒸汽從入口端1a外泄的擔憂。在根據本實施例的面導入部1中不存在這樣的擔憂;
<蒸汽庫基體部>
在圖1所示的第一實施形態中,示出了在上下三段的范圍內蒸煮由面導入部1用第一傳送帶41搬入的面條群的蒸汽庫基體部2。
蒸汽庫基體部2的材質沒有特別限定,具有剛性和保溫性的不銹鋼等材料是合適的。又,為了盡量防止充滿在內部的蒸汽向外部泄露,形成為能夠盡可能地密閉的結構是理想的,以包括與面導入部1以及面排出部3連接的連接部分等減少蒸汽的泄露。通過成為這樣的結構,能夠使由蒸汽管5供給的蒸汽從蒸汽庫基體部2的上部開始依次充滿,因此能夠容易地使蒸汽庫基體部2整體充滿蒸汽,能夠使蒸汽庫基體部2內部的面條群高效地暴露于蒸汽中;
<面排出部>
面排出部3為細長且直線狀的隧道型通路,并與蒸汽庫基體部2的出口側的下部22連接。又,第一傳送帶41在該面排出部3的內部通過。
另外,與面導入部1同樣地,面排出部3的截面的大小只要有能夠使第一傳送帶41和載置于該第一傳送帶41上的面條群通過的程度的大小就足夠了。
面排出部3的材質沒有特別限定,鐵、鋁或樹脂等材料是合適的。又,形成為充滿在內部的蒸汽不會泄露到外部的結構是理想的。
又,如上所述,面排出部3的出口端3a位于比蒸汽庫基體部2的下端部靠近下方的位置(參見圖5)。在蒸煮工序中,蒸汽庫基體部2中充滿的蒸汽直到面排出部3的出口端為止都是填滿的,通過使該出口端3a位于這樣的位置,能夠抑制蒸汽向外部泄露并高效地利用蒸汽;
<傳送帶>
第一傳送帶41和第二傳送帶42,以使從面導入部1和蒸汽庫基體部2的入口側上部21導入的面條群在蒸汽庫基體部2內經過多次正向和反向的往復而被搬運至蒸汽庫基體部2的下方、而且使面條群由面排出部3排出的形式,設置為多段。
圖1所示的第一傳送帶41是具有網眼的傳送帶,并通過鏈輪(sprocket)和引導件以無接頭狀進行循環。為了分別將第一傳送帶41進行引導,第一鏈輪61位于蒸汽庫基體部2的外側且面導入部1跟前,第一引導件71位于面導入部1的入口端。
為了分別將第一傳送帶41進行引導,第六至第九鏈輪(66-69)位于蒸汽庫基體部2的外側且比面排出部3靠近下方的位置。
為了分別將第一傳送帶41進行引導,第二引導件72和第三鏈輪63上下配置于蒸汽庫基體部2內且面導入部1側。將第一傳送帶41進行引導的第二鏈輪62和將第二傳送帶42進行引導的第三引導件73上下設置于蒸汽庫基體部2內且面排出部3側。第三鏈輪63以同軸的形式具備小直徑部63a和大直徑部63b,大直徑部63b將第一傳送帶41進行引導。面排出部3的兩端部設置有將第一傳送帶41進行引導的第四引導件74和第五引導件75。
第二傳送帶42是具有網眼的傳送帶,并在蒸汽庫基體部2內設置為無接頭狀。在蒸汽庫基體部2內,第四鏈輪64和第五鏈輪65上下設置在比第二鏈輪62靠近面排出部3側。第二傳送帶42架設于第四鏈輪64、第五鏈輪65、以及第三鏈輪63的小直徑部63a上。
第一傳送帶41的最上段部形成第一區域41a。連接第二鏈輪62和大直徑部63b 的直線區域形成第二區域41b,并且該第二區域41b位于比連接第三引導件73和小直徑部63a的第三區域42a靠近上方的位置。又,連接小直徑部63a和第五鏈輪65的第四區域42b位于比連接大直徑部63b和第四引導件74的第五區域41c靠近上方的位置;
<傳送帶的動作>
首先,第一傳送帶41卷繞于第一鏈輪61并支持于第一引導件71而進入面導入部1的內部。該第一傳送帶41在面導入部1內往斜上方向上升之后,支持于第二引導件72而沿正向大致水平地延伸。而且,第一傳送帶41卷繞于第二鏈輪62而進行反轉從而反向延伸之后,卷繞于第三鏈輪63的大直徑部63b而進行反轉,然后正向移動。第一傳送帶41在面排出部3跟前支持于第四引導件74之后,往斜下方向移動,支持于第五引導件75而退出面排出部3。
第一傳送帶41從面排出部3退出之后,卷繞于第六至第九鏈輪(66-69)而移動至第一鏈輪61。像這樣,第一傳送帶41以無接頭狀進行循環。
即,第一傳送帶41從面導入部1跟前通過面導入部1,從而進入蒸汽庫基體部2,并正向移動,接著反向移動,再正向移動之后,從面排出部3向外部退出。而且,第一傳送帶41正向移動之后往反向反轉,再次向面導入部1移動。
第二傳送帶42在第四鏈輪64進行卷繞,并在第三引導件73被引導而反向移動之后,卷繞于第三鏈輪63的小直徑部63a而進行反轉,并正向移動。第二傳送帶42卷繞于第五鏈輪65而上升,并再次移動至第四鏈輪64。第二傳送帶42像這樣以無接頭狀進行循環。
第二傳送帶42設置為:當第一傳送帶41在第二鏈輪62處進行反轉時,在第三區域42a接受由第一傳送帶41正向搬運的面條群,并反向搬運,然后在第五區域41c將面條群交接給第一傳送帶41。另外,第一傳送帶41和第二傳送帶42的帶子為金屬網等通孔性帶子是理想的;
又,這些傳送帶的形態只是一種實施形態,并不排除其他傳送帶的形態;
<蒸汽管>
蒸汽庫基體部2內設置有用于向蒸汽庫基體部2供給蒸汽的一根或多根蒸汽管5。在第一實施形態中,如圖1等所示,蒸汽管5用于蒸煮搬運至第一區域41a(第一段)的面條群。即,蒸汽管5配置于第一區域41a下方,從而能夠在從面導入部1搬入的面條群進行正向搬運的時候蒸煮面條群。另外,蒸汽管5亦可配置于第一區域41a的上部;
又,在圖1中,第三區域42a(第二段)的下側、第五區域41c(第三段)的下側都沒有設置蒸汽管5。然而,亦可在第二段或第三段的下側均設置蒸汽管5;
但是,至少與上方的段對應地設置蒸汽管5是理想的。即,例如,在上述三段的蒸煮裝置的情況下,在第一段和第二段這兩者的下側,或如圖1所示地僅在第一段的下側設置蒸汽管5是理想的;
通過像這樣設置蒸汽管5,能夠減少配置蒸汽管5的空間,并且能夠縮小蒸汽庫基體部2內的容積;
例如,在第二段或第三段的下側均不設置蒸汽管5的情況下,去除設置蒸汽管5的空間的結構是有效的。即,如圖2所示,能夠在比第二段靠近下側處縮小鏈輪的尺寸。又,能夠縮短蒸汽庫基體部2的上下間隔L(圖2)和從第三段到蒸汽庫基體部2下端部的間隔;
如此一來,通過減少蒸汽庫基體部2整體的容積,能夠更高效地利用蒸汽;
<面條群的動態>
如下所述對在傳送帶上搬運的面條群進行蒸煮。首先,蒸煮前的面條群會被搬運至面導入部1跟前。一般,會在第一鏈輪61跟前配置其他搬運傳送帶(未圖示)搬運蒸煮前的面條群。從該傳送帶交接的面條群被運往面導入部1內并在作為第一傳送帶41的前進方向的斜上方向上運送,從而搬運至蒸汽庫基體部2。
搬運至蒸汽庫基體部2內的面條群在第一區域41a上載置于第一傳送帶41,并在正向進行的搬運中由來自設置于第一區域41a下方的蒸汽管5的蒸汽進行蒸煮。在本發明中,在蒸汽庫基體部2中,尤其在第一段附近配置蒸汽管5而進行蒸煮是理想的。像這樣,通過在蒸汽庫基體部2上部高效地蒸煮面條群,然后,通過使面條群暴露于充滿蒸汽庫基體部2內的蒸汽中并在正向和反向上交替著搬運,由此,面條群的蒸煮基本完成。
具體而言,如下所述搬運面條群。面條群由第一傳送帶41經由面導入部1向蒸汽庫基體部2內搬運。借助第一傳送帶41在第二鏈輪62處反轉,使得在第一區域41a正向搬運的面條群被反轉而在第三引導件73處被引導,并且在第三區域42a上,落到第二傳送帶42上而被交接。面條群反向搬運,而且第二傳送帶42在第三鏈輪63的小直徑部63a處進行反轉,因此面條群也進行反轉,并在第五區域41c上落到第一傳送帶41而被交接。再次落到第一傳送帶41上的面條群正向搬運。在第一傳送帶41上正向搬運的面條群被搬運至蒸汽庫基體部2下端的出口側。在正向和反向上交替著搬運時,如前所述對面條群進行蒸煮。
然后,面條群經由第四引導件74在面排出部3內在斜下方向上搬運,經由第五引導件75從面排出部3的出口側向大致水平方向運送。蒸煮后的面條群由設置于第六鏈輪66后方的傳送帶(未圖示)進一步進行運送,并向任意工序,即調味、拉伸、切割、油炸等任意工序移動;
<面條群>
通常,在蒸煮工序中,在緊挨著的狀態下對多個面條群進行蒸煮。因此,例如,在速食面的生產線的情況下,多根面條以緊挨著的狀態被搬運,因此在上述第一傳送帶41和第二傳送帶42之間的面條群的交接中,能夠順利地進行面條群的移動。面條群運送蒸汽,從而能夠使蒸汽庫基體部2內充滿蒸汽。即,如前所述,除了減少蒸汽庫基體部2內的空間,由于面條群運送蒸汽,因此容易使出自蒸汽管5的蒸汽到達下方;
<蒸汽的動態>
關于該蒸汽的動態,記載如下。在作為本發明的蒸汽庫基體部2其上段的第一段,供給的蒸汽賦予至搬入的面條。蒸汽就這樣隨著傳送帶的前進而由面條群運送,并且揮散的蒸汽從蒸汽庫基體部2的上部依次蓄積起來。隨著蒸汽蓄積的行進,蒸汽充滿直至蒸汽庫基體部2的下方向,最終達到蒸汽庫基體部2的下端部。而且,蒸汽到達面導入部1的入口端和面排出部3的出口端。
由于面條群被連續地搬運,因此存在以下情況:能夠實現在蒸汽庫基體部2的上段進行強力蒸煮后,立即使面條群在進一步正向和反向搬運的過程中,由蓄積于蒸汽庫基體部2內、面導入部1和面排出部3的蒸汽進行蒸煮。如此,本發明的多段式蒸煮裝置能夠高效地蒸煮面條群。
另外,由多段式蒸煮裝置蒸煮的面條群能夠實現各種用途。例如,能夠對蒸煮后的面條群進行切割、包裝而用作蒸煮面(蒸面)。又,能夠在蒸煮后,經過拉伸、調味、切割、保持器(retainer)填充等工序,并通過油炸或熱風干燥形成油炸面塊或熱風干燥面塊。這里,保持器填充是指將蒸煮過的面條群容納于叫做保持器的多孔性金屬制框體中;
<導管>
可以在上述面導入部1的入口端和面排出部3的出口端的上部配置導管。可以利用該導管吸收多余的蒸汽。但是,出于減少蒸汽使用量的目的而設置為面導入部1和面排出部3不會變成負壓的程度是理想的;
<蒸汽的高效利用>
作為更高效地利用蒸汽的其他結構,如圖3所示,可以對作為第二傳送帶42其內部空間的第二段或者第三段進行填埋,例如,插入作為板狀體的構件150。如此一來,在蒸汽庫基體部2內部,能夠減少蒸汽填充的容積從而有效地利用蒸汽;
另外,關于空間,并非特別限定于如上所述傳送帶的內部的空間,顯然也可以是其他空間。例如,可以考慮從蒸汽庫基體部2的上端部到第一區域41a之間的空間、或第三鏈輪63的斜下方的空間等;
(第二實施形態)
例如,第一實施形態所示出的傳送帶的配置只是一個示例,例如,如圖4所示,也可以是將傳送帶設置為五段的結構。在圖4所示的第二實施形態中,與第一實施形態所示的三段的蒸煮裝置的情況相比,面條群在正向和反向上往復的次數多了兩次。即,示出了:從面導入部1搬入的面條群在正向、反向、正向這三段上搬運之后,進一步從反向到正向搬運,總共在五段上搬運的結構。
在蒸汽庫基體部2內,在第三鏈輪63的下方且面排出部3側,設置有第十鏈輪80和第五鏈輪65。在第十鏈輪80的外側設置有第六引導件76和第七引導件77。
在蒸汽庫基體部2內,在第三鏈輪63的下方設置有第十一鏈輪81。第十一鏈輪81以同軸的形式具備小直徑部81a和大直徑部81b。
第一傳送帶41與第一實施例同樣地卷繞于第二鏈輪62而進行反轉之后,反向移動,卷繞于第三鏈輪63的大直徑部63b而進行反轉,并正向移動。這里,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第一傳送帶41進一步卷繞于第十鏈輪80而進行反轉之后再次反向移動。然后,卷繞于第十一鏈輪81的大直徑部81b而進行反轉,再次正向移動。然后,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地,第一傳送帶41在面排出部3跟前支持于第四引導件74之后,在斜下方向上移動,支持于第五引導件75而從面排出部3退出。
又,第二傳送帶42在卷繞于第四鏈輪64之后,支持于第三引導件73并反向移動。然后,卷繞于第三鏈輪63的小直徑部63a而進行反轉。而且,第二傳送帶42正向前進并通過第六引導件76和第七引導件77進一步反轉。第二傳送帶42在反向移動之后,卷繞于第十一鏈輪81的小直徑部81a而進行反轉并正向移動,然后卷繞于第五鏈輪65而上升,再次上升到第四鏈輪64。像這樣,第二傳送帶42以無接頭狀進行循環。
在第二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將傳送帶設為五段。當像這樣將傳送帶設置為五段時,不會增加所使用的制面工廠的場地,而且,能夠使蒸煮時間長期化。因此,與傳送帶為三段的情況相比,在加快生產線速度或需要長期蒸煮的情況下是有利的。
另外,在第二實施形態中,蒸汽管5并未設置在比第一段靠近下方處,但顯然亦可在第二段至第五段的下方也設置蒸汽管5以能夠賦予蒸汽。但是,當僅在第一段的下方設置蒸汽管5時,無需在第二段至第五段設置蒸汽管5,因此減少(填埋)可設置這些蒸汽管5的空間的方法是有效的。具體地,可以舉出:在圖4中,在比第二段靠近下方處縮小傳送帶的鏈輪的尺寸,使傳送帶面彼此之間或者傳送帶與蒸汽庫基體部2的下端部之間的間隔變窄從而減少空間的方法。又,可以舉出:在圖4所示的空間中,插入板狀體等構件150(參見圖3)的方法等。如此,在蒸汽庫基體部2的內部,能夠減少蒸汽填充的容積,從而有效地利用蒸汽。
另外,傳送帶也可以是五段以上。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在蒸汽庫基體部2上設置面導入部1和面排出部3。但是,這些是任意的結構,顯然亦可是沒有設置面導入部1和面排出部3的結構。
工業應用性:根據本發明的多段式蒸煮裝置適用于在制面工廠內蒸煮面條群的裝置時有用。
符號說明:
1 面導入部;
2 蒸汽庫基體部;
3 面排出部;
41 第一傳送帶;
42 第二傳送帶;
5 蒸汽管;
61 第一鏈輪;
62 第二鏈輪;
63 第三鏈輪;
64 第四鏈輪;
65 第五鏈輪;
66 第六鏈輪;
67 第七鏈輪;
68 第八鏈輪;
69 第九鏈輪;
80 第十鏈輪;
81 第十一鏈輪;
71 第一引導件;
72 第二引導件;
73 第三引導件;
74 第四引導件;
75第五引導件;
76第六引導件;
77 第七引導件;
100 支持臺;
150 構件;
200 多段式蒸煮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