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隔震建筑用外立面隔震縫裝置及其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建筑防護領域,特別是一種用于隔震建筑變形縫處的外立面隔震裝置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我國地震頻發,建筑隔震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建筑隔震不再局限于小型建筑,大量的超長、超大體量的建筑也需要進行隔震設計,此類建筑中間往往需要通過隔震縫進行分隔。由于采用了隔震技術,建筑上部結構的水平位移量較大,同時水平位移為雙向位移,因此需要一種新的構造措施來保障隔震縫兩側外立面的延續及相應的圍護功會K。
[0003]目前實施的隔震建筑一般為小體量的建筑,未考慮隔震縫的設置;偶有大體量建筑,以傳統建筑隔震縫處理,未考慮到隔震建筑縫寬大、變形大的特點,美觀性欠佳同時圍護性不良。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隔震建筑用外立面隔震縫裝置及其施工方法,要解決現有的隔震建筑隔震縫外立面的裝飾美觀性及圍護密閉性的技術問題。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隔震建筑用外立面隔震縫裝置,設于隔震縫的外側并寬于隔震縫,包括門式幕墻、連接端邊框、自由端邊框、幕墻彈性復位件和幕墻導向板,所述門式幕墻置于其兩側的連接端邊框和自由端邊框之間,所述自由端邊框靠近門式幕墻的自由端的端面為第一滑行面,所述門式幕墻的自由端設有第二滑行面,該第二滑行面與第一滑行面的形狀相適應,同時兩滑行面之間留有地震滑動縫,所述門式幕墻的連接端通過幕墻彈性復位件鉸接于連接端邊框上,所述幕墻導向板的沿門式幕墻的自由端的開合行走線設置,同時與自由端邊框的第一滑行面連接。
[0006]所述門式幕墻的內側、隔震縫的內部還設有限位彈簧,該限位彈簧的一端與門式幕墻的背側連接,另一端與隔震縫兩側的建筑構件連接。
[0007]所述幕墻導向板的一端與自由端邊框的第一滑行面連接,另一端與隔震縫兩側的建筑構件連接。
[0008]所述建筑構件為隔震縫的周邊墻體結構或周邊墻體外裝飾面層。
[0009]所述門式幕墻的厚度大于100mm,門式幕墻分為大段和小段兩部分,兩部分通過彈簧百葉連接實現自由轉動,所述小段設于門式幕墻的連接端。
[0010]所述幕墻彈性復位件的外側、連接端邊框與門式幕墻的連接端之間的嵌縫內填有耐候膠。
[0011]所述幕墻彈性復位件為彈簧合頁,合頁的兩頁分別連接至門式幕墻的連接端和連接端邊框上。
[0012]所述幕墻導向板的背側設有背部支撐龍骨。
[0013]所述門式幕墻的外飾面與隔震縫的周邊墻體外裝飾面層一致。
[0014]這種隔震建筑用外立面隔震縫裝置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驟如下:
步驟一,確認隔震縫的位置及隔震建筑的最大位移量,隔震縫的設置寬度至少為最大位移量的兩倍,以此來確定外立面隔震縫裝置的設計寬度,并于工程進行加工制作;
步驟二,在隔震縫的內部兩側施工常規圍護構造,包括保溫和防火措施;
步驟三,將連接端邊框和自由端邊框分別連接至隔震縫兩側的建筑構件上,調整自由端邊框的朝向,使第一滑行面朝向門式幕墻;
步驟四,在自由端邊框的邊框上安裝幕墻導向板;
步驟五,門式幕墻的連接端安裝幕墻彈性復位件,然后將幕墻彈性復位件與連接端邊框連接;
步驟六,將門式幕墻的自由端與自由端邊框相對,使第二滑行面與第一滑行面相對,保證第二滑行面以第一滑行面為起點沿幕墻導向板的外側行走。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特點和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隔震建筑用外立面隔震縫裝置通過門式幕墻及兩側的連接端門框和自由端門框來實現地震來臨時,實現隔震縫墻體的雙向位移變為雙向轉動;同時通過限位彈簧或彈簧合頁以及幕墻導向板的構造,保障地震過后外立面的自動回位。
[0016]門式幕墻的外飾面采用同周邊墻體外裝飾面層一致的材料,保障外飾面的完整性;墻體的圍護功能由內部附加雙墻解決,因此門式幕墻僅為裝飾作用,無圍護功用,可實現輕質化,便于震時轉動及震后回位。特別是如果設計門式幕墻厚度較大,門式幕墻尾端可能存在較大變形,可將幕墻外面分為一大一小兩部分,兩者以彈簧百葉連接,即可實現自由轉動。
[0017]本發明解決了隔震建筑隔震縫外立面的節點處理,即美觀大方,保障了外立面的完整性及一致性,同時又不影響建筑平時的功能使用。
【附圖說明】
[0018]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19]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一平時工況的結構不意圖。
[0020]圖2是圖1中節點A的結構詳圖。
[0021]圖3是圖1中節點B的結構詳圖。
[0022]圖4是圖1中第一種震時工況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5是圖1中第二種震時工況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6是圖1中第三種震時工況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7是圖1中第四種震時工況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二平時工況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三平時工況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10是圖9中節點C的結構詳圖。
[0029]圖11是圖9中節點D的結構詳圖。
[0030]圖12是圖9中節點E的結構詳圖。[0031 ]圖13是圖9中節點F的結構詳圖。
[0032]附圖標記:I一隔震縫、2—門式幕墻、2.1 —大段、2.2 —小段、2a—連接龍骨、2b —外裝飾面板、3 —連接端邊框、4一自由端邊框、5—幕墻彈性復位件、6 —幕墻導向板、6.1 —第一幕墻導向板、6.2—第二幕墻導向板、7 —第一滑行面、8 —第二滑行面、9 一地震滑動縫、10—限位彈簧、11 一周邊墻體結構、12—周邊墻體外裝飾面層、13—彈簧百葉、14 一耐候膠、15 -背部支撐龍骨、16 —地震錯動縫、17 —橡膠墊、18 —可轉動套環、19 —自由端、20 —連接端。
【具體實施方式】
[0033]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為某大型公用建筑,震時最大位移經計算為500mm,因此隔震縫寬度為1000mm。隔震縫設置于樓梯間一側,隔震縫兩側的建筑構件為布置保溫層的外墻及其外裝飾面層。門式幕墻包括連接龍骨2a和外裝飾面板2b,裝飾面板為仿木幕墻。門式幕墻的厚度為250,因此需要將門式幕墻分為兩段,活動小段適應變形。門式幕墻設置寬度為g=1650mm(含小段),寬于隔震縫,且門式幕墻緊貼柱子,不會出現反向變形,因此隔震縫I的內部未做門式幕墻2背側的限位彈簧10。
[0034]本發明使用后,將原本j=1000mm寬的隔震縫轉化為兩道m=17mm及n=8mm寬的窄縫,且隔震縫處材質同周邊墻體外裝飾面層一致,均為仿木色外墻掛板幕墻,保障了立面效果。
[0035]實施一具體例參見圖1-3所示:這種隔震建筑用外立面隔震縫裝置,設于隔震縫I的外側,包括門式幕墻2、連接端邊框3、自由端邊框4、幕墻彈性復位件5和幕墻導向板6。其中門式幕墻的外裝飾面板2b與周邊墻體外裝飾面層12平齊,連接端邊框3和自由端邊框4分別與變形縫兩側的周邊墻體結構11連接。連接龍骨2a置于其兩側的連接端邊框3和自由端邊框4之間,所述自由端邊框4靠近連接龍骨2a的自由端的端面為第一滑行面7,所述連接龍骨2a的自由端設有第二滑行面8,該第二滑行面8與第一滑行面7的形狀相適應,同時兩滑行面之間留有地震滑動縫9,外裝飾面板2b與周邊墻體外裝飾面層12之間也留有地震錯動縫16。
[0036]所述第一滑行面7和第二滑行面8為弧線面或折線面。
[0037]所述連接龍骨2a的連接端通過幕墻彈性復位件5鉸接于連接端邊框3上,所述幕墻導向板6的沿門式幕墻2的自由端的開合行走線設置有兩個,第一幕墻導向板6.1的一端與自由端邊框4的第一滑行面7的內邊緣連接,另一端與隔震縫I兩側的周邊墻體結構11連接,第二幕墻導向板6.2的一端與自由端邊框4的第一滑行面7的外邊緣連接,另一端與周邊墻體外裝飾面層12的外邊緣連接。
[0038]第一幕墻導向板6.1是為了防止門式幕墻在彈簧或地震力作用下,出現反向變形,導致震后不能自動歸位;第二幕墻導向板6.2是為了引導門式幕墻在震時順利彈出。
[0039]本實施例中所述的門式幕墻2的厚度大于100mm,門式幕墻2的外裝飾面板2b分為大段2.1和小段2.2兩部分,兩部分通過彈簧百葉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