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體填充墻與混凝土結構的柔性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設混凝±結構中的擱體填充墻與主體結構之間的一種連接方式,尤其是一 種擱體填充墻與混凝±結構的柔性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0002] 公知的:填充墻是根據建筑功能要求而布置于建筑中的墻體,它是劃分建筑空間 的豎向非結構構件。由于其布置具有隨意性和不確定性,W及在建筑使用周期內存在隨時 被拆除的可能性,使得從結構抗震角度提出的"填充墻均勻、對稱的布置原則"很難在工程 設計中實現,混凝±結構中的填充墻構造與結構設計方法難W協調。
[0003] 由于填充墻為非結構構件,它不是結構設計中重點研究的對象。因此,填充墻傳統 的"剛性"連接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即按照規范的規定;為考慮"剛性"連接的擱體填充墻對 主體結構的剛度貢獻,在混凝±結構抗震計算時須人為地引入計算自振周期折減系數來保 證擱體填充墻"剛性"連接構造與主體結構設計原則相協調;"剛性連接"的構造做法則通過 拉結筋將填充墻與主體結構連接在一起,并視填充墻段的長度和高度設置構造柱和混凝± 水平現誘帶。該種剛性連接方法的弊端在于;擱體填充墻對主體結構的剛度貢獻明顯,且不 易計算其影響量,必須人為地憑經驗引入自振周期折減系數;同時,在"剛性連接"方案中, 還會因填充墻布置位置的不確定性而導致主體結構剛度分布不均和樓層剛度突變。該些弊 端所造成的結構與非結構構件破壞,在漢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的震害中已明顯顯現。
[0004] 為克服剛性連接的弊端,擱體結構設手冊和《擱體填充墻構造詳圖》10SG614-2中 提出了填充墻與主體結構間的柔性連接方案。按照該柔性連接方案實施的填充墻,可不考 慮擱體填充墻對主體結構的剛度貢獻。因此,在主體結構抗震驗算時可不用考慮主體結構 的自振周期折減系數,方便了混凝±結構的設計應用。但是,該柔性連接方式在墻體的水平 方向上要求構造柱到填充墻端部、n窗洞口的距離不大于600mm,組合柱間距不大于墻厚的 20倍,且不大于2500mm;在豎直方向上要求構造柱的鋼筋植入主體結構的梁或板內。該種 構造連接方式中密排的組合柱常給口窗洞口的布置帶來不便,而且還會給擱體填充墻的擱 筑和構造柱的誘筑帶來不便。該些弊端在墻體上需開設較大口窗洞口的建筑中顯得尤為突 出。
【發明內容】
[0005]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消除填充墻對混凝±主體結構的剛 度貢獻,保證擱體填充墻與主體結構之間的整體性W及便于構造柱的誘筑的擱體填充墻與 混凝±結構的柔性連接結構。
[0006]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擱體填充墻與混凝±結構的柔性連 接結構,包括框架梁、框架柱、擱體填充墻;所述框架梁W及框架柱構成主體結構;所述擱 體填充墻位于框架梁W及框架柱圍成的空間內;所述擱體填充墻內設置有水平拉筋;
[0007] 所述擱體填充墻內設置有構造柱;所述構造柱位于擱體填充墻上方和下方的框架 梁之間,所述構造柱的一端與擱體填充墻下方的框架梁連接,另一端設置有卡件;所述卡件 具有與框架梁適配的卡槽;所述卡件與擱體填充墻上方的框架梁卡扣連接;所述擱體填充 墻與框架柱之間具有間隙;所述擱體填充墻與其上方的框架梁之間具有間隙;所述間隙內 填充柔性密封材料。
[0008] 進一步的,所述卡件包括卡板、連接板W及抗剪埋件;所述連接板的兩端均設置有 卡板,所述連接板與兩端的卡板形成U形卡槽,所述連接板下方設置抗剪埋件;所述U形卡 槽與擱體填充墻上方的框架梁匹配,所述抗剪埋件與構造柱連接。
[0009] 優選的,所述卡板焊接在連接板上,所述抗剪埋件焊接在連接板下方。
[0010] 進一步的,所述擱體填充墻具有的高度大于4m;所述擱體填充墻的半高處設置水 平現誘帶。
[0011] 進一步的,所述擱體填充墻上設置有窗、n,所述擱體填充墻具有的高度大于4m; 所述擱體填充墻上具有的口窗洞頂設置水平現誘帶。
[0012] 進一步的,所述水平拉筋在擱體填充墻內均勻分布,所述相鄰兩個水平拉筋之間 的豎向距離為500~600mm。
[0013] 優選的,所述柔性密封材料采用聚苯板。
[0014]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所述的擱體填充墻與混凝±結構的柔性連接結構, 首先通過在擱體填充墻與主體混凝±主體結構(即框架梁和框架柱)之間設置柔性填充材 料,使填充墻與主體結構之間形成柔性隔離,從而有效地消除了擱體填充墻對主體結構平 面內的剛度貢獻;然后通過水平拉筋將擱體填充墻拉結于構造柱,利用卡件將豎向構造柱 連接于主體結構,W保證擱體填充墻墻體平面外的穩定性,并保證擱體填充墻與主體結構 之間的可靠連接。
[0015]因此本發明所述的擱體填充墻與混凝±結構的柔性連接結構,具有W下優點:
[0016] 1.由于擱體填充墻與主體結構之間完全脫開,消除了填充墻對混凝±主體結構的 剛度貢獻,使得填充墻的傳力路徑清晰明了,在結構抗震設計中不需再引入結構自振周期 折減系數,大大地方便了混凝±結構設計應用。
[0017] 2.采用本發明所述的柔性連接結構的混凝±結構,在進行結構設計時不再考慮擱 體填充墻對主體結構的剛度貢獻,因此在相同地震作用下,能夠減小相應的地震作用效應, 起到優化主體結構的梁柱截面,達到節省工程造價的技術經濟效果。
[0018] 3.通過帶卡件的豎向構造柱將擱體填充墻連接于主體結構,保證了擱體填充墻與 主體結構之間的整體性,確保了擱體填充墻在墻體平面外的穩定性,通過該種連接方式能 有效地減少大震時主體結構和擱體填充墻的震害,保障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
[0019] 4.通過卡件將構造柱頂端連接于主體結構,有效避免了構造柱植筋于結構梁中的 麻煩,為構造柱施工帶來方便。
【附圖說明】
[0020]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中擱體填充墻與混凝±結構柔性連接示意圖(口窗洞口尺寸 《2100mm);
[0021]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中擱體填充墻與混凝±結構柔性連接示意圖(口窗洞口尺寸 > 2100mm);
[0022]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卡件的軸測圖;
[0023]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卡件安裝在構造柱上時的俯視圖;
[0024]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卡件安裝在構造柱上且位于框架梁中線下方時的結構示 意圖;
[00巧]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卡件安裝在構造柱上且與框架梁齊邊時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卡件安裝在構造柱上時的側視圖;
[0027] 圖中標示;1-框架梁,2-框架柱,3-構造柱,4-水平現誘帶,5-擱體填充墻,6-卡 件,61-卡板,62-連接板,63-抗剪埋件,7-柔性密封材料,8-水平拉筋,9-窗,10-過梁, 11- n。
【具體實施方式】
[0028]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0029] 如圖1所示,擱體填充墻與混凝±結構的柔性連接結構,包括框架梁1、框架柱2、 擱體填充墻5 ;所述框架梁1W及框架柱2構成主體結構;所述擱體填充墻5位于框架梁1 W及框架柱2圍成的空間內;所述擱體填充墻5內設置有水平拉筋8 ;
[0030] 所述擱體填充墻5內設置有構造柱3;所述構造柱3位于擱體填充墻5上方和下 方的框架梁1之間,所述構造柱3的一端與擱體填充墻5下方的框架梁1連接,另一端設置 有卡件6 ;所述卡件6具有與框架梁1適配的卡槽;所述卡件6與擱體填充墻5上方的框架 梁1卡扣連接;所述擱體填充墻5與框架柱2之間具有間隙;所述擱體填充墻5與其上方的 框架梁1之間具有間隙;所述間隙內填充柔性密封材料7。
[0031] 公知的,擱體填充墻5是根據建筑功能要求而布置于建筑中的墻體,它是劃分建 筑空間的豎向非結構構件。因此"所述擱體填充墻5位于框架梁1W及框架柱2圍成的空 間內"是指所述擱體填充墻5設置在框架梁1W及框架柱2形成的主體結構內,如圖1所 示,所述擱體填充墻5位于框架梁1W及框架柱2圍成的矩形框內。
[0032] 由于所述擱體填充墻5與框架柱2之間具有間隙;所述擱體填充墻5與其上方的 框架梁1之間具有間隙;所述間隙內填充柔性密封材料7。因此擱體填充墻5與主體結構 之間完全脫開,消除了擱體填充墻5對混凝±主體結構的剛度貢獻,使得填充墻的傳力路 徑清晰明了,在結構抗震設計中不需再引入結構自振周期折減系數,大大地方便了混凝上 結構設計應用。
[0033] 同時采用采用本發明所述的柔性連接結構的混凝±結構,在進行結構設計時不再 考慮擱體填充墻對主體結構的剛度貢獻,因此在相同地震作用下,能夠減小相應的地震作 用效應,起到優化主體結構的梁柱截面,達到節省工程造價的技術經濟效果。
[0034] 所述構造柱3的一端與擱體填充墻5下方的框架梁1連接,另一端設置有卡件6; 所述卡件6具有與框架梁1適配的卡槽;所述卡件6與擱體填充墻5上方的框架梁1卡扣 連接。所述卡扣連接是指所述卡件6的卡槽卡住框架梁1,且框架梁1在卡件6的卡槽內 能夠出現豎直方向的較小位移。由于所述構造柱3的一端與擱體填充墻5下方的框架梁1 連接,同時所述卡件6與擱體填充墻5上方的框架梁1卡扣連接。因此構造柱3上的卡件6 能夠相對于框架梁1在豎直方向上出現較小位移,從而對框架梁1沒有支持作用不會對主 體結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