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水利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水利攪拌機。
背景技術:
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調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達到除害興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也稱為水工程。水是人類生產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寶貴資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狀態并不完全符合人類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澇災害,并進行水量的調節和分配,以滿足人民生活和生產對水資源的需要。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壩、堤、溢洪道、水閘、進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魚道等不同類型的水工建筑物,以實現其目標。
修建壩、堤、溢洪道、水閘、進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魚道等水利工程項目時,最為重要的材料就是混凝土,混凝土的混合因此成為水利工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然而,現有技術中的混凝土攪拌機在使用時,混合水分容易排出攪拌機內部,對環境造成污染,同時水資源浪費較大,再者,混凝土攪拌不均勻,需要進行多次重復攪拌,成本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種攪拌均勻,無需進行多次攪拌,攪拌效率高效的水利攪拌機。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水利攪拌機,包括機體、攪拌單元以及動力裝置,攪拌單元設置于機體內部,機體一側設置動力裝置,動力裝置與攪拌單元電連;機體分為攪拌區以及回收區,攪拌區包括粗攪拌區以及精攪拌區,攪拌單元包括上攪拌軸與下攪拌軸,上攪拌軸與下攪拌軸外緣分別設置有上攪拌葉片與下攪拌葉片,上攪拌葉片與下攪拌葉片間隙配合;攪拌單元相對于動力裝置另一側設置有傳動軸且傳動軸末端與傳動齒輪連接;上攪拌葉片之間間距相對于上攪拌軸軸向方向遞減,下攪拌葉片之間間距相對于下攪拌軸軸向方向遞減。
具體地說,在攪拌過程中,混凝土首先進入粗攪拌區,在粗攪拌區內部進行粗攪拌,同時攪拌之后的混凝土通過攪拌葉片帶入精攪拌區再次進行攪拌,由于上攪拌葉片之間間距相對于上攪拌軸軸向方向遞減,下攪拌葉片之間間距相對于下攪拌軸軸向方向遞減,因此,使得在攪拌過程中,粗攪拌區經過攪拌的混凝土進入精攪拌區再次進行攪拌,能夠提高攪拌效率;再者,通過上攪拌葉片與下攪拌葉片的軸向運動使得混凝土相對于上攪拌葉片與下攪拌葉片實現不規則運動,相對于現有技術中攪拌機在特定時間內只能進行同一方向運動的攪拌更為均勻。
進一步優選,所述回收區設置于攪拌區下方,回收區與攪拌區之間設置有濾板,回收區包括馬達、傳送帶以及回收倉,傳送帶位于濾板正下方,馬達與傳送帶一側連接用于控制傳送帶運動,回收倉相對于馬達設置于傳送帶另一側下方,攪拌時,將濾板關閉,攪拌結束后,將濾板打開,攪拌剩余雜質與攪拌剩余液體通過濾板濾出,掉落于傳送帶上,通過傳送帶對攪拌剩余雜質與攪拌剩余液體進行回收,環保效益高。
進一步優選,所述上攪拌葉片包括上葉片孔與上凹槽,下攪拌葉片包括下葉片孔與下凹槽,上葉片孔設置于上凹槽內部,下葉片孔設置于下凹槽內部,在攪拌過程中,上凹槽與下凹槽的作用在于提高內部攪拌物體流速,從而提升攪拌效率;再者,通過上葉片孔與下葉片孔將內部攪拌物體進行切割,提高擠壓力,從而進一步提高攪拌效率。
進一步優選,所述上攪拌葉片與下攪拌葉片截面為弧形,提高攪拌流動性。
進一步優選,所述上攪拌葉片截面優弧,所述下攪拌葉片截面劣弧。
進一步優選,所述動力裝置包括伺服電機與減速機,減速機設置于伺服電機下方。
進一步優選,所述動力裝置與機體之間固定設置有支撐板。
進一步優選,所述粗攪拌區上方設置有進料口,進料口連接有螺旋進料器,進料均勻,進一步優化攪拌機攪拌效率。
由于螺旋進料器為現有技術,且螺旋進料器與進料口之間連接關于較為普通,故此,本實用新型專利不對此進行示意圖描述。
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過程中攪拌效果俱佳,無需進行多次攪拌,同時能夠對攪拌時掉落的水分進行回收環保效益高,因此,本實用新型在使用過程中具有較強的適應性,便于廣泛推廣普及使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做簡單的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之攪拌葉片結構示意圖(放大圖);
附圖中:
1-機體、2-下攪拌軸、3-精攪拌區、4-下攪拌葉片、5-馬達、6-支撐板、7-動力裝置、8-粗攪拌區、9-上攪拌葉片、10-上攪拌軸、11-傳動齒輪、12-傳動軸、13-回收倉、14-傳送帶、15-進料口、16-濾板;
4a-下葉片孔、4b-下凹槽、7a-減速機、7b-伺服電機、9a-上葉片孔、9b-上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
如圖1~3所示的一種水利攪拌機,包括機體1、攪拌單元以及動力裝置7,攪拌單元設置于機體1內部,機體1一側設置動力裝置7,動力裝置7與攪拌單元電連;機體1分為攪拌區以及回收區,攪拌區包括粗攪拌區8以及精攪拌區3,攪拌單元包括上攪拌軸10與下攪拌軸2,上攪拌軸10與下攪拌軸2外緣分別設置有上攪拌葉片9與下攪拌葉片4,上攪拌葉片9與下攪拌葉片4間隙配合;攪拌單元相對于動力裝置7另一側設置有傳動軸12且傳動軸12末端與傳動齒輪11連接;上攪拌葉片9之間間距相對于上攪拌軸10軸向方向遞減,下攪拌葉片4之間間距相對于下攪拌軸2軸向方向遞減。
具體地說,在攪拌過程中,混凝土首先進入粗攪拌區8,在粗攪拌區8內部進行粗攪拌,同時攪拌之后的混凝土通過攪拌葉片帶入精攪拌區3再次進行攪拌,由于上攪拌葉片9之間間距相對于上攪拌軸10軸向方向遞減,下攪拌葉片4之間間距相對于下攪拌軸2軸向方向遞減,因此,使得在攪拌過程中,粗攪拌區8經過攪拌的混凝土進入精攪拌區3再次進行攪拌,能夠提高攪拌效率;再者,通過上攪拌葉片9與下攪拌葉片4的軸向運動使得混凝土相對于上攪拌葉片9與下攪拌葉片4實現不規則運動,相對于現有技術中攪拌機在特定時間內只能進行同一方向運動的攪拌更為均勻。
所述回收區設置于攪拌區下方,回收區與攪拌區之間設置有濾板16,回收區包括馬達5、傳送帶14以及回收倉13,傳送帶14位于濾板16正下方,馬達5與傳送帶14一側連接用于控制傳送帶14運動,回收倉13相對于馬達5設置于傳送帶14另一側下方,攪拌時,將濾板16關閉,攪拌結束后,將濾板16打開,攪拌剩余雜質與攪拌剩余液體通過濾板16濾出,掉落于傳送帶14上,通過傳送帶14對攪拌剩余雜質與攪拌剩余液體進行回收,環保效益高。
所述上攪拌葉片9包括上葉片孔9a與上凹槽9b,下攪拌葉片4包括下葉片孔4a與下凹槽4b,上葉片孔9a設置于上凹槽9b內部,下葉片孔4a設置于下凹槽4b內部,在攪拌過程中,上凹槽9b與下凹槽4b的作用在于提高內部攪拌物體流速,從而提升攪拌效率;再者,通過上葉片孔9a與下葉片孔4a將內部攪拌物體進行切割,提高擠壓力,從而進一步提高攪拌效率。所述上攪拌葉片9與下攪拌葉片4截面為弧形,提高攪拌流動性。所述上攪拌葉片9截面優弧,所述下攪拌葉片4截面劣弧。所述動力裝置7包括伺服電機7b與減速機7a,減速機7a設置于伺服電機7b下方。所述動力裝置7與機體1之間固定設置有支撐板6。所述粗攪拌區8上方設置有進料口15,進料口15連接有螺旋進料器,進料均勻,進一步優化攪拌機攪拌效率。
由于螺旋進料器為現有技術,且螺旋進料器與進料口15之間連接關于較為普通,故此,本實用新型專利不對此進行示意圖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