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建筑施工領域,特別是一種后澆帶模板支撐體系和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頂板混凝土澆筑的施工流程中,都要在后澆帶兩側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拆除兩側的支撐模板從而形成一個清掃通道,再由施工人員清理干凈外墻與后澆帶接合處的浮漿、垃圾,并濕潤24小時以上,清理干凈后澆帶內鋼筋上的附著物,然后重新搭設模板,完成后澆帶的澆筑工作。為了形成清掃通道進行的拆除、搭設模板支撐非常耗時,且如果搭設不好會出現與先澆混凝土樓板的結合不緊密、漏漿、留下縫隙等等施工問題。
申請號2016111521023,一種樓層樓板后澆帶模板支撐體系及其施工方法中,公開了:立桿頂部設置可調頂托,說明書通篇結合附圖都看不出頂托的具體結構,這樣的可調裝置大多是由簡單的螺桿螺母實現升降,操作時需要幾個施工人員一起完成,工作量大,升降距離不準確,容易造成混凝土感官質量差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后澆帶模板支撐體系和施工方法,以解決打掃后澆帶時,模板升降工作量大,操作復雜,混凝土感官質量差,升降距離不統一,升降時需要施工人員多等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后澆帶模板支撐體系,設置在樓板1下方,包括頂板模板2、背楞3、可調支撐組件6、腳手架7;所述背楞3設置在頂板模板2下端面;所述腳手架7包括立桿71和橫桿72;
所述可調支撐裝置包括螺栓61、設置在螺栓61末端的搖臂62和至少兩組串聯在螺栓61上的從動組件63,所述從動組件由彈性件64、菱形杠桿65和u形托66組成,所述彈性件64豎向連接在u形托66與立桿71頂部之間;所述菱形杠桿65是由四根桿件首尾依次鉸接圍合而成,其中菱形杠桿65相對的縱向頂點分別與彈性件64兩端連接,菱形杠桿65相對的橫向頂點一次穿接在螺栓61上;所述u形托66頂托在背楞3下方。
進一步,所述背楞3包括主龍骨31和次龍骨32,主龍骨31與頂板模板2平行設置,次龍骨32平行間隔設置在主龍骨31與頂板模板2之間。
進一步,所述主龍骨31搭接在u形托66上。
進一步,所述相鄰兩根彈性件64之間的距離與立桿71間距相等。
進一步,所述螺栓61在菱形杠桿65內的部分為螺紋桿,菱形杠桿65外的部分為光滑桿。
進一步,所述u形托66的底部設置有肋板。
進一步,所述彈性件64為彈簧。
進一步,所述菱形杠桿65相對的一組橫向頂點為可動頂點。
進一步,通過所述可調支撐組件6降低后澆帶5模板支撐體系的高度,完成后澆帶5處的清掃工作。
本發明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使用上述后澆帶模板支撐體系的施工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1:在施工位置投影下架設腳手架7,在立桿71頂部設置可調支撐裝置,通過搖桿將其調整到設計高度澆筑后澆帶5兩側頂板混凝土4;
步驟2:在后澆帶5混凝土澆筑施工前,通過搖桿降低可調支撐裝置,使頂部模板和背楞3同時下落,形成清掃通道;施工人員清理清掃通道;
步驟3:后澆帶5模板清理完畢后,通過搖桿升高可調支撐裝置至設計標高,澆筑后澆帶5混凝土。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體現在:
1)解決傳統的后澆帶模板支撐體系施工中存在的:不能在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前通過調節后澆帶模板支撐的高度,無法進行后澆帶基底清理,從而無法保證后澆帶質量的技術問題。
保證了在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前進行的后澆帶兩側快易收口網和木方剔除、需鑿除的流漿和多出的砼所產生的建筑垃圾、后澆帶鋼筋除銹過程中產生的鐵銹、后澆帶鋼筋調直、補焊產生的垃圾、鋼筋上浮漿垃圾及原有的建筑垃圾的徹底清理,從而保證后澆帶的施工質量;
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公開的后澆帶模板支撐體系制作簡單,安裝、拆除方便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堅固耐用,利用杠桿原理,使用過程中不易發生變形,周轉使用率高,節約施工成本;施工速度快,操作簡單,只需一人便可完成后澆帶模板高度調整,而傳統的方法需要至少四個人同時配合進行操作;對提高后澆帶質量有顯著成效。
3)本發明公開的后澆帶模板支撐體系可以同步升降,不會出現與先澆混凝土樓板的結合不緊密、漏漿、留下縫隙等等施工問題;
4)升降后澆帶模板支撐體系時,操作簡單,工作量小;通過搖臂調整,升降距離準確,不容易造成混凝土感官質量差等問題;
5)現場施工,后澆帶模板支撐體系組裝簡單,拆除方便,可以周轉使用,成本低;
6)依照現場的實際需要從動組件和搖臂的數量可以靈活組合,進一步拓展了后澆帶模板支撐體系的應用范圍。
本發明公開的后澆帶模板支撐體系和施工方法可以廣泛應用于后澆帶施工中。
本發明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說明書中闡述,并且部分地從說明書中變得顯而易見,或者通過實施本發明而了解。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和其它優點可通過在說明書、權利要求書中所特別指出的方案來實現和獲得。
附圖說明
圖1是可調支撐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2是利用模板支撐體系進行后澆帶澆筑施工的步驟1;
圖3是利用模板支撐體系進行后澆帶澆筑施工的步驟2;
圖4是利用模板支撐體系進行后澆帶澆筑施工的步驟3;
圖5是a部放大圖;
圖6是從動組件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樓板、2-頂板模板、3-背楞、31-主龍骨、32-次龍骨、4-頂板混凝土、5-后澆帶、6-可調支撐組件、61-螺栓、62-搖臂、63-從動組件、64-彈性件、65-菱形杠桿、66-u形托、7-腳手架、71-立桿、72-橫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闡述。
本發明一種后澆帶模板支撐體系,設置在樓板1下方,包括頂板模板2、背楞3、可調支撐組件6、腳手架7;所述背楞3設置在頂板模板2下端面;所述腳手架7包括立桿71和橫桿72;所述背楞3包括主龍骨31和次龍骨32,主龍骨31與頂板模板2平行設置,次龍骨32平行間隔設置在主龍骨31與頂板模板2之間。
如圖1所示,所述可調支撐裝置包括螺栓61、搖臂62和至少兩個從動組件63,所述傳動組件由彈性件64、菱形杠桿65和u形托66組成,所述彈性件64一端與u形托66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立桿71頂部固定連接,相鄰兩根彈性件64之間的距離與立桿71間距相等;彈性件64可以為具有伸縮能力的材料,例如彈簧。
所述菱形杠桿65是由四根桿件首尾依次鉸接圍合而成,其中菱形杠桿65相對的縱向頂點分別與彈性件64兩端連接,菱形杠桿65相對的橫向頂點一次穿接在螺栓61上,橫向頂點為可動節點,以方便搖臂62工作時,菱形杠桿65的張合;螺栓61在菱形杠桿65內的部分為螺紋桿,菱形杠桿65外的部分為光滑桿;所述螺栓61末端設置有搖臂62,一般一個可調支撐裝置包括兩個從動組件63,一個搖臂62,這樣設置的目的在于:可以在狹小空間內使用;立桿71距離較短,一個施工人員就可以操作搖臂62完成模板高度的調節,不費力而且距離準確;從動組件63和搖臂62的數量可以靈活組合。背楞3的搭接在可調支撐裝置的u形托66上,u形托66的底部設置有肋板,u形托66可以為托盤、槽鋼等材料;具體的,主龍骨31搭接在u形托66上。
利用模板支撐體系進行后澆帶5澆筑施工的具體方法如下:
步驟1:在施工位置投影下架設腳手架7,在立桿71頂部設置可調支撐裝置,通過搖桿將其調整到設計高度澆筑后澆帶5兩側頂板混凝土4,參見圖2;
步驟2:在后澆帶5混凝土澆筑施工前,通過搖桿降低可調支撐裝置,使頂部模板和背楞3同時下落,形成清掃通道;施工人員清理清掃通道,參見圖3;
步驟3:后澆帶5模板清理完畢后,通過搖桿升高可調支撐裝置至設計標高,澆筑后澆帶5混凝土,參見圖4。
模板支撐體系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菱形杠桿65、搖臂62和u形托66的聯動,在施工人員轉動搖臂62時,菱形杠桿65發生形狀變化,進一步帶來彈簧的形變使得模板升降變得簡單可調。
綜上,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后澆帶模板支撐體系和施工方法,本施工方法清掃后澆帶時,不再需要拆除搭設的模板支撐,節約了施工時間;本發明公開的模板支撐體系可以同步升降,不會出現與先澆混凝土樓板的結合不緊密、漏漿、留下縫隙等等施工問題;升降模板支撐體系時,操作簡單,工作量小;通過搖臂調整,升降距離準確,不容易造成混凝土感官質量差等問題;現場施工,模板支撐體系組裝簡單,拆除方便,可以周轉使用,成本低;依照現場的實際需要從動組件和搖臂的數量可以靈活組合,進一步拓展了模板支撐體系的應用范圍。
本發明公開的后澆帶模板支撐體系和施工方法可以廣泛應用于后澆帶施工中。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所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