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混凝土連續下料分段澆筑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高效減水劑的普及,采用常規材料和攪拌工藝生產的大流態混凝土在結構中得到迅速推廣。減水劑的減水率越高,混凝土的流動性和粘聚性受用水量波動的影響越明顯,這也就引發了大量的混凝土結構,頂面浮漿嚴重,骨料下沉,降低了混凝土的勻質性,直接后果是塑性收縮開裂、干燥收縮開裂,嚴重影響了混凝土的使用功能。大流態混凝土流動性好,需要的振搗功遠少于常規的干硬性混凝土,但工人的習慣做法往往忽略這一點,尤其是薄壁長條結構物,混凝土大多是從一端連續下料,工人習慣性的用高頻插入式振搗棒干料和振搗,距離下料口比較遠的位置富漿少骨料,而這便是混凝土裂縫易發、多發的區域。
對于地鐵側墻、箱梁腹板或t梁腹板等高、長類部位,大多在模板頂部,從一端開始連續下料,工人在模板內部實施振搗,混凝土要流經較遠才能抵達端部,而率先抵達端部的往往是水、氣泡、漿體,骨料嚴重滯后。而通過工人實現間斷下料,可以一定程度的減少該問題,但這將嚴重影響澆筑速度,延長混凝土的施工時間,可能引發其他的質量問題。
由此可見,現有技術有待于進一步的改進和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避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了一種混凝土連續下料分段澆筑設備,用以實現混凝土下料過程連續且澆筑區域分段,有效提高混凝土骨料分布的均勻性,提高混凝土的質量。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混凝土連續下料分段澆筑設備,包括固定在混凝土澆筑模板上的前支撐板和后支撐板,前、后支撐板之間設置有若干個限位板,各限位板的下部分別與前、后支撐板轉動連接;各限位板到達工作位置時,若干個限位板呈現兩種傾斜方向,各限位板每兩個為一組配合使用,屬于同一組內的兩個限位板的傾斜方向不同,且屬于同一組內的兩個限位板的頂端相互接觸,相鄰但互不接觸的兩個限位板為一對配合使用,屬于同一對內的兩個限位板的傾斜方向不同,每對限位板之間配合形成第一落料間隙,澆筑過程中混凝土從第一落料間隙下落;所述混凝土連續下料分段澆筑設備還包括帶動各限位板轉動的驅動裝置,在驅動裝置的帶動下傾斜方向相同的限位板運動方式相同,一次澆筑完成后,在驅動裝置的帶動下經過各限位板的轉動,原來相互接觸的屬于同一組內的限位板重新組合成為新的一對并配合形成第二落料間隙,原來不接觸的屬于同一對的限位板重新組合成為新的一組而相互接觸,第二落料間隙的位置與第一落料間隙的位置恰好錯開,繼續澆筑,混凝土從第二落料間隙下落。
所述混凝土連續下料分段澆筑設備還包括同步傳動機構,同步傳動機構與上述驅動裝置相連,在同步傳動機構的作用下傾斜方向相同的限位板實現同步運動。
所述同步傳動機構包括前連桿和后連桿,所述前連桿上均布有多個第一銷軸,且第一銷軸的數量為限位板總數量的一半,后連桿上均布有多個第二銷軸,且第二銷軸的數量為限位板總數量的一半,其中,前連桿上的第一銷軸與所有傾斜方向一致的限位板相連,后連桿上的第二銷軸與所有處于另一種傾斜方向的限位板相連。
所述前、后支撐板上分別均布有多個支座,各支座的結構相同,各支座的頂端呈圓弧狀,當前、后連桿運動至與支座頂端相接觸時,各限位板到達工作位置。
所述前、后連桿的端部通過一根牽引繩相連,在牽引繩的作用下,前、后連桿實現相向運動。
所述前支撐板的端部設置有前定滑輪,后支撐板的端部設置有后定滑輪,所述牽引繩的一端與前連桿的端部相連,牽引繩的另一端依次繞過前定滑輪、后定滑輪后與后連桿的端部相連。
所述驅動裝置包括電動推桿、推桿支座、驅動桿及第一轉軸,推桿支座設置在前支撐板一側端部,電動推桿設置在推桿支座上,電動推桿與驅動桿相連,且電動推桿與驅動桿相連的一端設置有滾輪,驅動桿上設置有與滾輪相適配的滑槽,在電動推桿的作用下滾輪沿滑槽運動,通過滾輪帶動驅動桿左右擺動;驅動桿的底端通過第一轉軸與前支撐板轉動連接,驅動桿的頂端與前連桿轉動連接,電動推桿通過驅動桿帶動前連桿運動,前連桿通過牽引繩帶動后連桿運動,當驅動桿在電動推桿的作用下處于左極限位置或右極限位置時,前、后連桿分別與支座頂端相接觸。
所述混凝土連續下料分段澆筑設備還包括后連桿復位機構,后連桿復位機構包括復位彈簧和彈簧定位塊,彈簧定位塊設置在后支撐板的端部,復位彈簧的一端與彈簧定位塊相連、另一端與后連桿的端部相連,且復位彈簧的伸縮方向與后連桿的軸向一致。
所述混凝土連續下料分段澆筑設備還包括若干根第二轉軸,各限位板的下部分別通過第二轉軸與前、后支撐板轉動連接,各第二轉軸在空間上與上述第一轉軸處于同一高度位置處。
各所述限位板均包括呈板狀的本體和呈三棱錐狀的頂部,所述本體面向前支撐板的一側以及面向后支撐板的一側均開設有上軸孔和下軸孔。
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利用上述混凝土連續下料分段澆筑設備澆筑混凝土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啟動電動推桿,使驅動桿位于左極限位置處或右極限位置處,此時,前、后連桿分別與支座頂端接觸,各限位板處于工作位置;
步驟2,混凝土開始澆筑,將盛有混凝土的料斗移動到限位板上方,沿前、后支撐板方向開始澆筑,混凝土從每對限位板間的落料間隙落入到預先固定好的模板中,保證混凝土從料斗下料的過程是連續的,而澆注的區域是分散的;
步驟3,當一次澆筑完成后,啟動電動推桿,電動推桿推動驅動桿動作,驅動桿轉動推動前連桿動作,前連桿通過牽引繩帶動后連桿相向運動,同時前、后連桿分別帶動各限位板轉動,直至前、后連桿再次與支座相接觸,使原先成對的限位板相互接觸重新成組,而原先成組的限位板相互分離重新成對,之后,重復上述步驟2,進行混凝土澆筑,保證混凝土在步驟2和步驟3的澆筑區域位置交錯進行;
步驟4,混凝土二次澆筑完成后,再次啟動電動推桿,推動驅動桿向回運動,前連桿在驅動桿的帶動下回復至初始位置,后連桿在復位彈簧的作用下回復至初始位置,同時前、后連桿帶動限位板回復至初始位置,一個行程至此結束;
步驟5,從上述步驟2開始重新進入下一個行程,如此循環往復,實現混凝土下料的連續且澆筑區域分段,保證每次澆筑區域相互交錯。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所取得的有益效果為:
1、利用本發明在混凝土澆筑豎墻或者箱梁時,與傳統的混凝土連續從一端澆筑到另一端相比,澆筑區域是分段交錯進行的,保證骨料在澆筑過程的相對均勻,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強度和質量。
2、本發明結構緊湊,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功能集成,能夠滿足下料過程連續、澆筑區域分段的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工作狀態下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另一種工作狀態下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中前支撐板的軸測圖。
圖4為本發明中限位板的軸測圖。
圖5為本發明中電動推桿、驅動桿、前連桿的相對位置關系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中前連桿的軸測圖。
其中,
1、復位彈簧2、限位板21、本體22、頂部23、上軸孔24、下軸孔3、后支撐板4、后連桿5、支座6、牽引繩7、后定滑輪8、前定滑輪9、推桿支座10、電動推桿11、驅動桿12、第一轉軸13、第一銷軸14、前連桿15、前支撐板16、第二轉軸17、彈簧定位塊18、第一落料間隙19、第二落料間隙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發明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如圖1和圖6所示,一種混凝土連續下料分段澆筑設備,包括固定在混凝土澆筑模板上的前支撐板15和后支撐板13,前、后支撐板之間設置有若干個限位板2。所述混凝土連續下料分段澆筑設備還包括若干根第二轉軸16,各限位板2的下部分別通過第二轉軸16與前、后支撐板轉動連接,各第二轉軸16在空間上與下述第一轉軸12處于同一高度位置處。各所述限位板2均包括呈板狀的本體21和呈三棱錐狀的頂部22,三棱錐狀的頂部22保證了兩塊限位板2相接觸時,其頂端能夠配合緊密,避免了混凝土自兩者頂端落入澆筑模板上。所述本體21面向前支撐板15的一側以及面向后支撐板16的一側均開設有上軸孔23和下軸孔24。
各限位板2到達工作位置時,若干個限位板2呈現兩種傾斜方向,各限位板2每兩個為一組配合使用,屬于同一組內的兩個限位板2的傾斜方向不同,且屬于同一組內的兩個限位板2的頂端相互接觸,相鄰但互不接觸的兩個限位板2為一對配合使用,屬于同一對內的兩個限位板2的傾斜方向不同,每對限位板2之間配合形成第一落料間隙18,澆筑過程中混凝土從第一落料間隙18下落;所述混凝土連續下料分段澆筑設備還包括帶動各限位板2轉動的驅動裝置,在驅動裝置的帶動下傾斜方向相同的限位板2運動方式相同,一次澆筑完成后,在驅動裝置的帶動下經過各限位板2的轉動,原來相互接觸的屬于同一組內的限位板2重新組合成為新的一對并配合形成第二落料間隙19,原來不接觸的屬于同一對內的限位板2重新組合成為新的一組而相互接觸,第二落料間隙19的位置與第一落料間隙18的位置恰好錯開,繼續澆筑,混凝土從第二落料間隙19下落。
所述混凝土連續下料分段澆筑設備還包括同步傳動機構,同步傳動機構與上述驅動裝置相連,在同步傳動機構的作用下傾斜方向相同的限位板實現同步運動。所述同步傳動機構包括前連桿14和后連桿4,所述前連桿14上均布有多個第一銷軸13,且第一銷軸13的數量為限位板2總數量的一半,后連桿4上均布有多個第二銷軸,且第二銷軸的數量為限位板2總數量的一半,其中,前連桿14上的第一銷軸13與所有傾斜方向一致的限位板2相連,后連桿4上的第二銷軸與所有處于另一種傾斜方向的限位板2相連。
所述前、后支撐板上分別均布有多個支座5,各支座5的結構相同,各支座5的頂端呈圓弧狀,當前、后連桿運動至與支座5頂端相接觸時,各限位板2到達工作位置。
所述前、后連桿的端部通過一根牽引繩6相連,在牽引繩6的作用下,前、后連桿實現相向運動。所述前支撐板15的端部設置有前定滑輪8,后支撐板3的端部設置有后定滑輪7,所述牽引繩6的一端與前連桿14的端部相連,牽引繩6的另一端依次繞過前定滑輪8、后定滑輪9后與后連桿4的端部相連。
所述驅動裝置包括電動推桿10、推桿支座9、驅動桿11及第一轉軸12,推桿支座9設置在前支撐板15一側端部,電動推桿10設置在推桿支座9上,電動推桿10與驅動桿11相連,且電動推桿10與驅動桿11相連的一端設置有滾輪,驅動桿11上設置有與滾輪相適配的滑槽,在電動推桿10的作用下滾輪沿滑槽運動,通過滾輪帶動驅動桿11左右擺動;驅動桿11的底端通過第一轉軸12與前支撐板15轉動連接,驅動桿11的頂端與前連桿14轉動連接,電動推桿10通過驅動桿11帶動前連桿14運動,前連桿14通過牽引繩6帶動后連桿4運動,當驅動桿11在電動推桿10的作用下處于左極限位置或右極限位置時,前、后連桿分別與支座5頂端相接觸。
所述混凝土連續下料分段澆筑設備還包括后連桿復位機構,后連桿復位機構包括復位彈簧1和彈簧定位塊17,彈簧定位塊17設置在后支撐板3的端部,復位彈簧1的一端與彈簧定位塊17相連、另一端與后連桿4的端部相連,且復位彈簧1的伸縮方向與后連桿4的軸向一致。
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利用上述混凝土連續下料分段澆筑設備澆筑混凝土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如圖1所示,啟動電動推桿10,使驅動桿11位于右極限位置處,此時,前、后連桿分別與支座5頂端接觸,各限位板2處于工作位置。
步驟2,混凝土開始澆筑,將盛有混凝土的料斗移動到限位板2上方,沿前、后支撐板方向開始澆筑,混凝土從每對限位板2間的第一落料間隙18落入到預先固定好的模板中,保證混凝土從料斗下料的過程是連續的,而澆注的區域是分散的。
如果步驟1中啟動電動推桿10時,如圖2所示,使驅動桿11位于的是左極限位置處,則混凝土開始澆筑時,混凝土是從每對限位板2間的第二落料間隙19落入到預先固定好的模板中的。因此,驅動桿11初始極限位置,決定了混凝土澆筑時落料間隙的位置。
步驟3,當一次澆筑完成后,啟動電動推桿10,電動推桿10推動驅動桿11動作,驅動桿11轉動推動前連桿14動作,前連桿14通過牽引繩6帶動后連桿4相向運動,同時前、后連桿分別帶動各限位板2轉動,直至前、后連桿再次與支座5相接觸,使原先成對的限位板2相互接觸重新成組,而原先成組的限位板2相互分離重新成對,之后,重復上述步驟2,進行混凝土澆筑,保證混凝土在步驟2和步驟3的澆筑區域位置交錯進行。
步驟4,混凝土二次澆筑完成后,再次啟動電動推桿10,推動驅動桿11向回運動,前連桿14在驅動桿11的帶動下回復至初始位置,后連桿4在復位彈簧1的作用下回復至初始位置,同時前、后連桿帶動限位板2回復至初始位置,一個行程至此結束。
步驟5,從上述步驟2開始重新進入下一個行程,如此循環往復,實現混凝土下料的連續且澆筑區域分段,保證每次澆筑區域相互交錯,有效地提高了混凝土骨料分布的均勻性,提高了混凝土的質量。
本發明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鑒已有技術即可實現。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精神所作的舉例說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