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設計一種定位胎架,具體地,為一種T梁鋼筋綁扎胎架。
背景技術:
在預制T梁生產中,鋼筋骨架的綁扎為工作量最大、最繁瑣、用時最長的重要環節。現有的預制T梁鋼筋綁扎在制梁臺座上進行綁扎,但由于制梁臺座分散等因素影響存在,半成品鋼筋搬運費時費力、鋼筋保護層合格率低、鋼筋骨架線型較差、鋼筋間距不均勻、鋼筋骨架受制梁臺座鋼板脫模劑污染,導致施工誤差大,施工效率低下,人力投入較大且梁臺座周轉周期長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個提供施工效率和降低施工誤差的T梁鋼筋綁扎胎架。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T梁鋼筋綁扎胎架包括底座以及連接于底座兩端的兩個第一金屬支撐架,底座上設置有等距離設置的多個第一卡槽;每一第一金屬支撐架包括有豎桿和底梁,豎桿和底梁相互垂直;豎桿上設置有水平桿組,水平桿組包括等距離設置的多根水平桿,每根水平桿平行于底梁,每根水平桿上均設置有第二卡槽。
由上述方案可見,鋼筋骨架可等距離地卡裝在第一卡槽上,縱向鋼筋支撐多個水平架上相同水平高度的多個第二卡槽上,鋼筋骨架以及縱向鋼筋均得以定位,繼而進行綁扎工作,施工難度大幅下降,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誤差且減少人力投入。同時金屬支撐架設置三角結構以提高強度,使T梁鋼筋綁扎胎架具有更高的承重能力和使用壽命。
進一步的方案是,底座上連接有等距離布置的多個第二金屬支撐架,第二金屬支撐桿的結構與第一金屬支撐桿相同。
由上可見,當縱向鋼筋具有較長的長度時,為防止彈性形變,設置多個金屬支撐架,以保證綁扎精度。
進一步的方案是,多個第一金屬支撐架的上端和多個第二金屬支撐桿的上端由頂梁連接。
進一步的方案是,底座包括有至少兩根相互平行的底桿,底桿上設置有等距離布置的多個第一卡槽。
由上可見,設置在兩根相互平行的底桿上的多個第一卡槽提高了胎架對鋼筋骨架的定位精度。
進一步的方案是,第一金屬支撐架采用角鋼制成,底座采用角鋼或槽鋼制成。
由上可見,金屬支撐架以及底座均具有更高的承載能力。
進一步的方案是,第一金屬支撐架還包括斜撐桿,斜撐桿傾斜設置且斜撐桿連接于豎桿和所述底梁之間。
由上可見,金屬支撐架的力學性能進一步提高。
進一步的方案是,豎桿連接于所述底梁的中部。
由上可見,金屬支撐架形成防傾倒結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T梁鋼筋綁扎胎架的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T梁鋼筋綁扎胎架另一視角的結構圖。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參加圖1和圖2,圖1和圖2分別為T梁鋼筋綁扎胎架不同視角的結構圖。本實用新型提供的T梁鋼筋綁扎胎架主要用于對T梁鋼筋進行定位綁扎工作,T梁鋼筋綁扎胎架主要根據T梁的輪廓而設計。
T梁鋼筋綁扎胎架包括有底座3以及設置在底座兩端的兩個第一金屬支撐架1,當然,在底座3的長度延伸方向上還連接有等距離設置的多個第二金屬支撐架,第二金屬支撐架的結構與第一金屬支撐架1的結構相同,兩個第一金屬支撐架1和多個第二金屬支撐架的上端連接有平行于底座3設置的頂梁2。為不影響T梁鋼筋綁扎胎架的結構進行說明,對連接于底座3上的多個第二金屬支撐架省略顯示。
T梁鋼筋綁扎胎架的第一金屬支撐架1用于支承縱向鋼筋,底座3用于支承鋼筋骨架。鋼筋骨架相當于一個T梁中的T形截面,通關縱向鋼筋將多個T形截面連接成T梁的輪廓。因此需要對鋼筋骨架與縱向鋼筋之間進行綁扎。
第一金屬支撐架1包括有豎桿11、底梁12、斜撐桿13以及設置于豎桿11上的水平桿組14,底梁12平行于底座2且底座2的兩側分別連接有一根底梁12,豎立的豎桿11連接于底梁12的中部位置上且豎桿11垂直于底梁12。水平桿組14包括有直線等距離布置的多根水平桿141,多根水平桿141沿豎桿11的長度方向布置,底座上多個第一金屬支撐架1上多組水平桿組14在第一金屬支撐架1上成為不同高度位置的多個縱向鋼筋放置臺。
底座3包括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底桿31、第二底桿32和第三底桿33,且第二底桿32和第三底桿33均設置有等距離布置的多個第一卡槽311,第一卡槽311用于卡放鋼筋骨架,且第一底桿31、第二底桿32和第三底桿33的多個第一卡槽311形成等距離布置的多個虛擬面,多個虛擬面即為鋼筋骨架的放置面。
優選的是,第一金屬支撐架1上的豎桿11、底梁12、斜撐桿13以及水平桿14均采用角鋼制成,第一底桿31、第二底桿32和第三底桿33可選擇地采用角鋼或是槽鋼制成。
對T梁鋼筋進行綁扎時,只需在每根水平桿311上放置一根縱向鋼筋,其后將多個鋼筋骨架防止到第一卡槽311上并形成等距離的鋼筋骨架組,縱向鋼筋和鋼筋骨架均得以定位后,即可進行縱向鋼筋與鋼筋骨架之間的綁扎,最終形成整體的T梁鋼筋。綁扎工作施工難度大幅下降,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誤差且減少人力投入,同時金屬支撐架設置三角結構以提高強度,使T梁鋼筋綁扎胎架具有更高的承重能力和使用壽命。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變化和更改,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