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圍擋制作裝置。
背景技術:
圍擋是指為了將建設施工現場與外部環境隔離開來,使施工現場成為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所采取的物品,包括采用各種砌體材料砌筑的圍墻、采用各種成型板材構成的維護體。
目前在實際生產中,在生產長方體且混凝土制成的圍擋的過程中,往往只是將混凝土傾倒在一個一體化成型的鐵質容器中,待到混凝土凝固成圍擋之后,再將圍擋從鐵質容器中取出,但是圍擋的表面較為粗糙,與鐵質容器之間的摩擦力較大,使得圍擋的取出過程較為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種圍擋制作裝置,通過螺紋的作用,使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之間產生位移,達到容易取出圍擋的目的。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圍擋制作裝置,包括底板、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所述第一側板、第二側板與底板形成用于放置混凝土的容納腔,所述的第一側板背對容納腔的一側轉動連接有驅動套,所述驅動套螺紋連接有推桿,所述的推桿與第二側板固定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將驅動套轉動,使驅動套通過螺紋的作用推動推桿往靠近第二側板的方向移動,從而使第二側板能夠與圍擋分離,從而使第二側板與圍擋之間不再有摩擦力,而僅有第一側板與圍擋之間的摩擦力,從而給使得工人將圍擋取出更為容易。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驅動套的外壁上套設有第一齒輪,所述的第一側板上轉動連接有第二齒輪,所述第一齒輪與所述第二齒輪嚙合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將第二齒輪轉動,使第二齒輪通過第一齒輪帶動驅動套轉動,通過第二齒輪的作用,能夠增加力矩,使得工人轉動驅動套更為容易,從而使第二側板與圍擋的分離更為方便。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第二齒輪的直徑小于第一齒輪的直徑。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杠桿遠離,使第二齒輪帶動驅動套轉動更為省力,從而使驅動套的轉動更為簡便。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第二齒輪上鉸接有驅動桿,所述的第二齒輪上開設有用于放置驅動桿的放置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需要轉動第二齒輪時,將驅動桿沿著鉸接處翻轉,將驅動桿從放置槽內取出,通過驅動桿能夠進一步增加力矩,使工人通過第二齒輪轉動驅動套更為省力。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第二側板沿自身的高度方向滑動連接有若干個夾塊,相鄰所述的夾塊之間形成安裝槽,所述的安裝槽內嵌設有吊環。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夾塊沿著第二側板的高度方向移動,使吊環置于混凝土中,繼而將夾塊往遠離混凝土的方向移動,使吊環與夾塊分離,從而能夠使用行車通過吊環將圍擋吊起,從而使圍擋的取出更為簡便。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夾塊往遠離支架方向的橫截面積呈逐漸減小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將吊環置于混凝土內的過程中,夾塊也會與混凝土抵觸,夾塊從混凝土中取出時能夠更為簡便,且不易將混凝土帶出而對圍擋造成較大的損壞。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夾塊固定有支架,所述的支架與所述第二側板滑動連接,所述的支架上固定有第一彈性件,所述第一彈性件遠離支架的一端與第二側板固定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在將支架往靠近混凝土方向移動的過程中,第一彈性件壓縮產生彈力,在將吊環置于混凝土中之后,松開支架,通過彈力的作用能夠使夾塊與吊環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分離,使吊環不易從混凝土中掉出。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第二側板上鉸接有用于與支架抵觸的壓板,所述的壓板通過第二彈性件與第二側板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將支架往靠近混凝土的方向移動,使支架與壓板抵觸,使壓板通過第二彈性件的彈力對支架施加下壓力,對支架限位,待吊環固定于混凝土上之后,將壓板沿著鉸接處翻轉,使壓板與支架分離,即可將支架通過第一彈性件的彈力作用與吊環分離,操作簡便。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壓板上設置有用于與支架抵觸的引導斜面。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支架與引導斜面抵觸時,能夠通過引導斜面減小壓板的翻轉角度,從而使壓板對支架的限位更為簡便、省力。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推桿遠離驅動套的一端固定有連接板,所述推桿通過所述連接板與第二側板固定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推桿通過連接板能夠增加與第二側板的接觸面積,減小對第二側板產生的壓強,提升了對第二側板的保護作用。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將混凝土倒在容納腔中,將支架往靠近混凝土的方向移動,使吊環置于混凝土中,繼而將支架通過第一彈性件的彈力作用往遠離混凝土的方向移動,使夾塊與吊環分離,在混凝土凝固成圍擋之后,通過驅動桿帶動齒輪轉動,齒輪帶動驅動套轉動,使推桿通過螺紋的作用發生移動,使推動帶動第二側板與第一側板分離,繼而使用行車通過吊環對圍擋起吊,此時,只有第一側板與圍擋之間具有一定的摩擦力,使得圍擋與本圍擋制作裝置的分離更為容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方向視圖;
圖3為圖2的B處放大圖。
附圖標記:11、底板;12、第一側板;13、第二側板;2、容納腔;31、支撐塊;32、軸承;33、放置塊;41、驅動套;42、推桿;43、連接板;44、第一齒輪;45、第二齒輪;51、驅動桿;52、定位塊;53、放置槽;61、引導槽;62、第一彈性件;63、第二彈性件;64、壓板;641、引導斜面;7、支架;71、夾塊;72、安裝槽;73、吊環;8、支撐板。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3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圍擋制作裝置,包括一個底板11、兩個第一側板12和兩個第二側板13。底板11呈長方體設置,平鋪于地面上。兩個第一側板12豎直放置,并且相對設置,將兩個第一側板12分別置于底板11的左右兩側;兩個第二側板13豎直放置,并且相對設置,將兩個第二側板13分別置于底板11的前后兩側。
使第一側板12、底板11以及第二側板13圍成一個用于放置混凝土的容納腔2。第一側板12和第二側板13均呈長方體設置。
在每個第一側板12背對容納腔2的一側焊接有一個支撐塊31,支撐塊31內轉動連接有一個軸承32,軸承32的軸心水平設置且與第一側板12的表面平行,將驅動套41穿設于軸承32中并與軸承32固定連接,使圓柱形的驅動套41能夠沿著自身的軸心旋轉。在驅動套41的兩端均穿設有一根推桿42,將驅動套41和推桿42螺紋連接。且驅動套41兩端的螺紋反向設置。
在驅動套41的外壁上套設并固定有一個第一齒輪44,將第一齒輪44與驅動套41同軸設置;在第一側板12背對容納腔2的一側還焊接有放置塊33,放置塊33通過轉軸連接有一個第二齒輪45,將第一齒輪44和第二齒輪45嚙合。第一齒輪44的直徑小于第二齒輪45的直徑。第一齒輪44與第二齒輪45均為直齒輪。
在第二齒輪45背對放置塊33的一側鉸接有一個驅動桿51,驅動桿51呈圓柱形設置,且驅動桿51與第二齒輪45的鉸接處不是第二齒輪45的軸心。
在第二齒輪45背對放置塊33的一側固定有一個定位塊52,在定位塊52上開設有放置槽53,通過將驅動桿51沿著鉸接處翻轉,使驅動桿51能夠嵌設于放置槽53中。
推桿42遠離第一齒輪44的一端焊接有一個連接板43,連接板43呈圓盤狀,使連接板43與第二側板13焊接。
在第二側板13上開設有引導槽61,引導槽61位于容納腔2的開口處。將長條狀的支架7置于引導槽61中,第一彈性件62的兩端分別與支架7、引導槽61的內壁固定連接。第二側板13背對容納腔2的一側還鉸接有壓板64,壓板64朝向容納腔2的開口方向設置有引導斜面641。第二側板13背對容納腔2的一側焊接有支撐板8,將第二彈性件63的兩端分別與支撐板8、壓板64固定連接。支架7沿著引導槽61的深度方向移動時,能夠使支架7與引導斜面641抵觸,使壓板64沿著鉸接處發生轉動,隨著支架7的繼續移動,支架7與壓板64脫離,壓板64通過第二彈性件63的彈力作用而復位,繼而松開支架7,壓板64與支架7抵觸,通過第二彈性件63的彈力作用對支架7限位,使支架7無法從引導槽61中脫出。本實施例中,第一彈性件62和第二彈性件63均為彈簧。
支架7朝向底板11的一側固定有四個夾塊71,每兩個夾塊71為一組。每組的兩個夾塊71之間形成一個用于放置吊環73的安裝槽72。
夾塊71的橫截面呈梯形設置,且靠近底板11一側的面積小于遠離一側的面積。
綜上所述,使用時,將支架7從引導槽61中取出,繼而將混凝土倒入容納腔2中,繼而將支架7置于引導槽61中,并按壓支架7,使壓板64對支架7限位,此時,吊環73的一部分置于混凝土中,待到混凝土稍微凝固之后,按壓壓板64遠離支架7的一端,使壓板64發生翻轉,將壓板64與支架7分離,通過第一彈性件62的彈力作用將支架7快速從引導槽61中脫出,同時,使吊環73與夾塊71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脫離,不易使夾塊71將吊環73從混凝土中拉出。
在混凝土凝固成圍擋之后,將驅動桿51翻轉,驅動桿51從放置槽53內取出,通過驅動桿51轉動第二齒輪45,使第二齒輪45帶動第一齒輪44轉動,第一齒輪44帶動驅動套41轉動,通過螺紋的作用,使推桿42推動第二側板13往遠離第一側板12的方向移動,使第二側板13與圍擋分離;繼而使用行車通過吊環73將圍擋起吊,由于此時只有兩個第一側板12與圍擋之間具有摩擦力,從而使圍擋的取出更為簡便。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