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鋼管塔,具體涉及一種鋼管塔掛點結構。
背景技術:
在電力鋼管塔中,架空電纜的敷設通過鋼管塔上的下垂式的掛點結構進行懸掛的,現有的技術中,組成掛點結構的鋼管在靠近掛點位置需要進行折彎處理以適應下垂的需求,由于生產工藝的精度不高,經常會導致鋼管折彎的精度存在誤差。由于架空電纜的掛點要求與地面平行,這就需要用于進行掛線的角鋼先進行開合角處理,由于掛線的角鋼規格較大,在實際開合角加工過程中經常會由于模具的問題導致開合不到位,這樣,易導致角鋼根部閃縫的情況出現,從而會影響掛點結構的穩定性,也會導致承重強度的降低。另外,由于鋼管的折彎處理、掛點角鋼的開合角處理均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因而,現有技術中的掛點結構加工效率非常緩慢,生產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鋼管塔掛點結構,該結構穩定性好,承重能力強,還有利于生產工藝的減少,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鋼管塔掛點結構,包括左右方向延伸的上支撐鋼管一、上支撐鋼管二、下支撐鋼管一、下支撐鋼管一和掛線鋼管,上支撐鋼管一和上支撐鋼管二并列地設置,下支撐鋼管一和下支撐鋼管一并列地設置,所述掛線鋼管位于下支撐鋼管一和下支撐鋼管一下方,且與下支撐鋼管一和下支撐鋼管一相垂直地設置,上支撐鋼管一和上支撐鋼管二右部分別設置有相對應的上連接板一和上連接板二,支撐鋼管一和下支撐鋼管一右部分別設置有相對應的下連接板一和下連接板二,掛線鋼管的前后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有前連接板和后連接板,前連接板和后連接板分別通過下邊側角鋼件一和下邊側角鋼件二與下連接板一和下連接板二固定連接,掛線鋼管的中部下方和上方分別焊接有掛線板和上連接板三,所述掛線板前后方向相間隔地設置有多個處于同一高度的掛線孔,掛線鋼管在掛線板和上連接板三之間還焊接有斜向左上方延伸的斜連接板,上連接板三上方前部和后部分別通過下斜角鋼件一和下斜角鋼件二與下連接板一和下連接板二固定連接;上連接板一和上連接板二之間通過上水平角鋼件固定連接,上連接板一和下連接板一之間、上連接板二和下連接板二之間分別通過上邊側角鋼件一、上邊側角鋼件二固定連接,上連接板一和下連接板二之間、上連接板二和下連接板一之間分別通過相交叉設置的上斜角鋼件一和上斜角鋼件二固定連接,上斜角鋼件一和上斜角鋼件二的交叉處相固定連接,下連接板一和下連接板二之間通過下水平角鋼件固定連接;下支撐鋼管一和下支撐鋼管二在掛線鋼管的左側分別相對應地設置有左連接板一和左連接板二,前連接板和后連接板分別通過下斜角鋼件三和下斜角鋼件四與左連接板一和左連接板二固定連接,斜連接板上方前部和后部分別通過下斜角鋼件五和下斜角鋼件六與下左連接板一和左連接板二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中,通過掛線鋼管設置在下支撐鋼管一和下支撐鋼管二下方,并使掛線鋼管分別通過下邊側角鋼件一和二、下斜角鋼件一至六與下支撐鋼管一及下支撐鋼管二固定連接,這樣,可以在不需要對下支撐鋼管一和二進行彎折處理的前提下就能完成下垂式掛線點結構的設置,進而可以避免因角鋼開合角誤差所導致的開合角不到位、角鋼根部容易出現閃縫的問題。通過在掛線鋼管上部固定連接有掛線板,即可便于掛線作業。該結構穩定性好,承重能力強,還有利于生產工藝的減少,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
進一步,為了增加該裝置的穩定性和承重強度,所述左連接板一與上連接板一之間、左連接板二與上連接板二之間分別通過斜拉角鋼件一、斜拉角鋼件二固定連接。
進一步,為了增加該裝置的穩定性和承重強度,所述掛線鋼管中心區域右部下方設置有斜向右下方向伸出的第一加強板,第一加強板的長度方向沿掛線鋼管的軸心線方向延伸,第一加強板上部固定連接有向上延伸的且與上連接板三右側面固定連接的第二加強板,第一加強板下部固定連接有兩個相間隔設置的且向下延伸的并與掛線板右側面固定連接的第三加強板。
進一步,為了增加該裝置的穩定性和承重強度,所述掛線鋼管中心區域左部下方設置有斜向左下方向伸出的第四加強板,第四加強板的長度方向沿掛線鋼管的軸心線方向延伸,第四加強板上部固定連接有向上延伸的且與斜連接板左側面固定連接的第五加強板,第四加強板下部固定連接有兩個相間隔設置的且向下延伸的并與掛線板左側面固定連接的第六加強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向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B-B向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支撐鋼管一,2、上支撐鋼管二,3、下支撐鋼管一,4、下支撐鋼管二,5、掛線鋼管,6、掛線板,7、上連接板一,8、上連接板二,9、下連接板一,10、下連接板二,11、下邊側角鋼件一,12、下邊側角鋼件二,13、上連接板三,14、掛線孔,15、斜連接板,16、下斜角鋼件一,17、下斜角鋼件二,18、上水平角鋼件,19、上邊側角鋼件一,20、上邊側角鋼件二,21、上斜角鋼件一,22、上斜角鋼件二,23、下水平角鋼件,24、左連接板一,25、左連接板二,26、下斜角鋼件三,27、下斜角鋼件四,28、下斜角鋼件五,29、下斜角鋼件六,30、斜拉角鋼件一,31、第一加強板,32、第二加強板,33、第三加強板,34、第四加強板,35、第五加強板,36、第六加強板,37、前連接板,38、后連接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鋼管塔掛點結構,包括左右方向延伸的上支撐鋼管一1、上支撐鋼管二2、下支撐鋼管一3、下支撐鋼管一3和掛線鋼管5,上支撐鋼管一1和上支撐鋼管二2并列地設置,下支撐鋼管一3和下支撐鋼管一3并列地設置,所述掛線鋼管5位于下支撐鋼管一3和下支撐鋼管一3下方,且與下支撐鋼管一3和下支撐鋼管一3相垂直地設置,上支撐鋼管一1和上支撐鋼管二2右部分別設置有相對應的上連接板一7和上連接板二8,支撐鋼管一3和下支撐鋼管一3右部分別設置有相對應的下連接板一9和下連接板二10,掛線鋼管5的前后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有前連接板37和后連接板38,前連接板37和后連接板38分別通過下邊側角鋼件一11和下邊側角鋼件二12與下連接板一9和下連接板二10固定連接,掛線鋼管5的中部下方和上方分別焊接有掛線板6和上連接板三13,所述掛線板6前后方向相間隔地設置有多個處于同一高度的掛線孔14,掛線鋼管5在掛線板6和上連接板三13之間還焊接有斜向左上方延伸的斜連接板15,上連接板三13上方前部和后部分別通過下斜角鋼件一16和下斜角鋼件二17與下連接板一9和下連接板二10固定連接;上連接板一7和上連接板二8之間通過上水平角鋼件18固定連接,上連接板一7和下連接板一9之間、上連接板二8和下連接板二10之間分別通過上邊側角鋼件一19、上邊側角鋼件二20固定連接,上連接板一7和下連接板二10之間、上連接板二8和下連接板一9之間分別通過相交叉設置的上斜角鋼件一21和上斜角鋼件二22固定連接,上斜角鋼件一21和上斜角鋼件二22的交叉處相固定連接,下連接板一9和下連接板二10之間通過下水平角鋼件23固定連接;下支撐鋼管一3和下支撐鋼管二4在掛線鋼管5的左側分別相對應地設置有左連接板一24和左連接板二25,前連接板37和后連接板38分別通過下斜角鋼件三26和下斜角鋼件四27與左連接板一24和左連接板二25固定連接,斜連接板15上方前部和后部分別通過下斜角鋼件五28和下斜角鋼件六29與左連接板一24和左連接板二25固定連接。通過掛線鋼管5設置在下支撐鋼管一3和下支撐鋼管二3下方,并使掛線鋼管5分別通過下邊側角鋼件一和二、下斜角鋼件一至六與下支撐鋼管一3及下支撐鋼管二4固定連接,這樣,可以在不需要對下支撐鋼管一和二進行彎折處理的前提下就能完成下垂式掛線點結構的設置,進而可以避免因角鋼開合角誤差所導致的開合角不到位、角鋼根部容易出現閃縫的問題。通過在掛線鋼管上部固定連接有掛線板,即可便于掛線作業。該結構穩定性好,承重能力強,還有利于生產工藝的減少,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
為了增加該裝置的穩定性和承重強度,所述左連接板一24與上連接板一7之間、左連接板二25與上連接板二8之間分別通過斜拉角鋼件一30、斜拉角鋼件二固定連接。
為了增加該裝置的穩定性和承重強度,所述掛線鋼管5中心區域右部下方設置有斜向右下方向伸出的第一加強板31,第一加強板31的長度方向沿掛線鋼管5的軸心線方向延伸,第一加強板31上部固定連接有向上延伸的且與上連接板三13右側面固定連接的第二加強板32,第一加強板31下部固定連接有兩個相間隔設置的且向下延伸的并與掛線板6右側面固定連接的第三加強板33。
為了增加該裝置的穩定性和承重強度,所述掛線鋼管5中心區域左部下方設置有斜向左下方向伸出的第四加強板34,第四加強板34的長度方向沿掛線鋼管5的軸心線方向延伸,第四加強板34上部固定連接有向上延伸的且與斜連接板15左側面固定連接的第五加強板35,第四加強板34下部固定連接有兩個相間隔設置的且向下延伸的并與掛線板6左側面固定連接的第六加強板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