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板厚控制領域,具體是一種現澆混凝土預制塊試模裝置。
背景技術:
傳統現澆砼板厚控制施工方法有50線插桿控制方法、柱筋劃線標識澆筑過程拉線控制方法、PVC套管標識及固定鋼筋頭控制方法等,但存在如下三大缺陷:1、不能完全滿足工程質量要求,人工操作繁瑣,成品預制砼壓槽馬蹬墊塊強度較低,質量通病多;2、極易造成樓板超厚,影響板負筋鋼筋保護層偏大,極少數板厚較薄處漏筋;3、直接超耗混凝土,間接浪費措施鋼筋投入,不利于降本增效。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裝快捷、可控性強及經濟效益高的現澆混凝土預制塊試模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現澆混凝土預制塊試模裝置,包括底座、第一側模、第二側模、第一螺栓、第二螺栓、第三螺栓及第四螺栓,所述第一側模及第二側模上均設置有預留鋼筋孔,所述第一側模與所述第二側模分別通過第一螺栓及第二螺栓連接固定為圓柱模。
所述第一側模包括鋼筋模板、第一固定塊、第二固定塊及第三固定塊,所述第一固定塊、第二固定塊及第三固定塊上均設置有預留螺栓孔。
所述第二側模包括鋼筋模板、第四固定塊、第五固定塊及第六固定塊,所述第四固定塊、第五固定塊及第六固定塊上均設置有預留螺栓孔。
所述第一側模及第二側模分別通過第一固定塊及第四固定塊中設置的預留螺栓孔采用第三螺栓及第四螺栓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所述第一螺栓、第二螺栓、第三螺栓及第四螺栓均相同,包括螺母及螺桿,且所述螺母為六角螺母。
所述由第一側模及第二側模通過第一螺栓及第二螺栓連接固定而成的圓柱模的高度為97~147mm,所述板厚為97~177mm,內徑為100~120mm。
所述預留鋼筋孔8的直徑為12~15mm。
本實用新型的現澆混凝土預制塊試模裝置,由于其圓柱模為第一側模與第二側模分別通過第一螺栓及第二螺栓連接固定而成,具有結構簡單,安裝快捷的優點;使用本實用新型制作出的砼試塊幾何尺寸標準,砼強度達標;錨固筋兼馬凳筋位置準確易與實體鋼筋連接。充分發揮了其結構簡單,安裝快捷、砼澆筑過程板厚可控性強的優點,綜合經濟效益顯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現澆混凝土預制塊試模裝置的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現澆混凝土預制塊試模裝置,包括底座1、第一側模2、第二側模3、第一螺栓4、第二螺栓5、第三螺栓6及第四螺栓7,所述第一側模2及第二側模3上均設置有預留鋼筋孔8,所述第一側模2與所述第二側模3分別通過第一螺栓4及第二螺栓5連接固定為圓柱模。由于其圓柱模為第一側模3與第二側模4分別通過第一螺栓4及第二螺栓5連接固定而成,具有結構簡單,安裝快捷的優點。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側模2包括鋼筋模板21、第一固定塊22、第二固定塊23及第三固定塊24,所述第一固定塊22、第二固定塊23及第三固定塊24上均設置有預留螺栓孔。所述預留螺栓孔用于所述第一螺栓4、第二螺栓5、第三螺栓6及第四螺栓7連接第一側模2、第二側模3、底座1時所用。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側模3包括鋼筋模板31、第四固定塊32、第五固定塊33及第六固定塊34,所述第四固定塊32、第五固定塊33及第六固定塊34上均設置有預留螺栓孔。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側模2及第二側模3分別通過第一固定塊22及第四固定塊32中設置的預留螺栓孔采用第三螺栓6及第四螺栓7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螺栓4、第二螺栓5、第三螺栓6及第四螺栓7均相同,包括螺母及螺桿,且所述螺母為六角螺母。
更進一步的,所述由第一側模2及第二側模3通過第一螺栓4及第二螺栓5連接固定而成的圓柱模的高度為97~147mm,所述板厚為97~177mm,內徑為100~120mm。設計板厚減去3mm,即為97~177mm。所述預留鋼筋孔8的直徑為12~15mm。
本實用新型的現澆混凝土預制塊試模裝置,由于其圓柱模為第一側模2與第二側模3分別通過第一螺栓4及第二螺栓5連接固定而成,具有結構簡單,安裝快捷的優點;使用本實用新型制作出的砼試塊幾何尺寸標準,砼強度達標;錨固筋兼馬凳筋位置準確易與實體鋼筋連接。充分發揮了其結構簡單,安裝快捷、砼澆筑過程板厚可控性強的優點,綜合經濟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