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物料充填泵,特別涉及一種雙噴霧物料充填泵。
背景技術:
煤礦建筑材料輸送系統主要是用于對井下架棚巷道進行充填,解決了深井地壓大,難以支護的難題。井下物料充填系統主要是將地面科學配比好的水泥混合料使用壓風以及自重用管路輸送到需要充填的迎頭位置,在迎頭進行混合攪拌后充填至巷道中。由于輸送的是干料,干料在工作面站大象泵進行加水攪拌,充填泵原廠自帶的內噴霧在使用時效果極差而且容易被內部攪拌的濕料堵塞而無法達到防塵的效果,在現場進行充填時,灰塵較大,整個巷道的作業環境極差,嚴重危及職工的生命健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提高降塵效果、避免噴霧封堵的雙噴霧物料充填泵。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術方案:一種雙噴霧物料充填泵,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有攪拌筒,攪拌筒的一端設有出料端,另一端設有進料倉,攪拌筒內設有攪拌軸,攪拌軸一端與驅動馬達連接,另一端與攪拌筒的端蓋轉動連接,所述攪拌軸上設有攪拌葉片,所述攪拌筒內設有內噴霧系統,所述內噴霧系統包括第一進水管,第一進水管的一端穿過靠近攪拌筒出料端處的筒壁伸入攪拌筒內,另一端與設在機架底部的水箱連接,第一進水管在攪拌筒內的端部安裝噴頭Ⅰ,所述攪拌筒的出料端還設有外噴霧系統,所述外噴霧系統包括第二進水管,第二進水管的一端與水箱連接,另一端安裝一個噴頭Ⅱ,所述噴頭Ⅱ對著攪拌筒的出料端。
優選的,機架上還設有潤滑系統,所述潤滑系統的輸出管延伸到攪拌筒的端蓋內。
優選的,攪拌筒的出料端的開口朝下,且其開口周圍設有擋板,出料端開口下方設有料斗,料斗固定安裝在機架上。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原廠自帶的內噴霧系統的四道噴霧改造成一道內噴霧,并在攪拌筒的出料端安裝一個外噴霧系統,在攪拌工作時,內、外噴霧系統同時協同作用,從而極大的提高了降塵效果。而且當內噴霧系統被堵塞時,外噴系統仍可繼續工作,不影響降塵,防止操作環境塵埃過多。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攪拌軸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雙噴霧物料充填泵,包括機架1,機架1上設有攪拌筒2,攪拌筒2的一端設有出料端,另一端設有進料倉3,攪拌筒2內設有攪拌軸4,攪拌軸4一端與驅動馬達連接,另一端與攪拌筒2的端蓋轉動連接,攪拌軸4上設有攪拌葉片5,攪拌筒2內設有內噴霧系統以及外噴霧系統,內噴霧系統包括第一進水管6,第一進水管6的一端穿過靠近攪拌筒2出料端處的筒壁伸入攪拌筒2內,另一端與設在機架1底部的水箱7連接,第一進水管6在攪拌筒2內的端部安裝噴頭Ⅰ,外噴霧系統包括第二進水管8,第二進水管8的一端與水箱7連接,另一端安裝一個噴頭Ⅱ9,噴頭Ⅱ9對著攪拌筒2的出料端,攪拌筒2的出料端的開口朝下,且其開口周圍設有擋板,出料端開口下方設有料斗11,料斗固定安裝在機架1上。
本實用新型機架1上還設有潤滑系統10,潤滑系統10的輸出管延伸到攪拌筒2的端蓋內,用于潤滑攪拌軸4與攪拌筒2端蓋的連接。
如圖2、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攪拌葉片5采用三根立柱首尾相接而成,每個攪拌葉片5之間相間120°,并呈螺旋形分布。
本實用新型將原廠自帶的內噴霧系統的四道噴霧改造成一道內噴霧,并在攪拌筒2的出料端安裝一個外噴霧系統,在攪拌工作時,內、外噴霧系統同時協同作用,從而極大的提高了降塵效果。而且當內噴霧系統被堵塞時,外噴系統仍可繼續工作,不影響降塵,防止操作環境塵埃過多。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