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攪拌機的防抱軸攪拌裝置,屬于攪拌機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混凝土攪拌機很少采用防抱軸系統,基本在正常工作運行中,存在較大的不可控因素,攪拌軸抱軸變粗,攪拌機阻力增加,導致悶鍋的現象;并且人工清軸現象頻發,增加了使用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用于攪拌機的防抱軸攪拌裝置,它能夠有效解決攪拌過程中的防抱軸現象,減少攪拌機的攪拌阻力,減少人工清軸現象的發生,降低使用成本。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攪拌機的防抱軸攪拌裝置,它包括:
至少一根攪拌軸,所述攪拌軸可旋轉地支承在攪拌機上,所述攪拌軸上設置有至少一根攪拌槳葉,攪拌軸上套有干擾圈,并且干擾圈的內徑比所述攪拌軸的外徑大。
進一步為了更好地避免抱軸的現象,所述干擾圈的內徑比所述攪拌軸的外徑大200mm~300mm。
進一步提供了一種攪拌槳葉的具體結構,所述攪拌槳葉包括沿著攪拌軸的徑向延伸的桿部和垂直于桿部的攪拌部,并且所述攪拌部的延伸面與所述攪拌軸的軸向具有角度。
進一步為了增加其攪拌效果,所述攪拌槳葉設置有多個,并且多個攪拌槳葉沿著攪拌軸的軸向間隔交錯設置。
進一步提供了一種干擾圈的具體結構,以便滿足其防止漿料抱軸的現象,所述干擾圈主要由第一半圈和第二半圈組成,并且第一半圈的一端部與第二半圈的一端部相連,所述第一半圈的另一端部與第二半圈的另一端部相連。
進一步,所述第一半圈的端部設置有疊部,所述第二半圈的相應端部設置有配合疊部,所述疊部和所述配合疊部疊在一起,并且所述疊部和所述配合疊部通過至少一個緊固組件連接,從而使第一半圈和所述第二半圈連接形成一環柱體結構。
進一步,所述疊部和所述配合疊部通過兩個緊固組件相連。
進一步,在相鄰的兩個攪拌槳葉之間具有一個干擾圈。
進一步,所述干擾圈設置有五個。
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設置了干擾圈,當攪拌軸旋轉時,所述攪拌軸在轉動過程中靠干擾圈的緩慢轉動產生的偏心運動,破壞攪拌軸上的抱軸混凝土層,從而避免了攪拌軸抱軸的問題,減輕了對設備的技術要求。
2)本實用新型的干擾圈為分體式,能簡單輕便的拆卸安裝之后,又可以恢復到正常使用狀態,操作簡單靈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用于攪拌機的防抱軸攪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干擾圈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據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3所示,一種用于攪拌機的防抱軸攪拌裝置,它包括:
至少一根攪拌軸1,所述攪拌軸1可旋轉地支承在攪拌機上,所述攪拌軸1上設置有至少一根攪拌槳葉2,攪拌軸1上套有干擾圈3,并且干擾圈3的內徑比所述攪拌軸1的外徑大。
所述干擾圈3的內徑比所述攪拌軸1的外徑大200mm~300mm。
如圖1所示,所述攪拌槳葉2包括沿著攪拌軸1的徑向延伸的桿部21和垂直于桿部21的攪拌部22,并且所述攪拌部22的延伸面與所述攪拌軸1的軸向具有角度。
所述攪拌槳葉2設置有多個,并且多個攪拌槳葉2沿著攪拌軸1的軸向間隔交錯設置。
如圖2~3所示,所述干擾圈3主要由第一半圈31和第二半圈32組成,并且第一半圈31的一端部與第二半圈32的一端部相連,所述第一半圈31的另一端部與第二半圈32的另一端部相連。
如圖2~3所示,所述第一半圈31的端部設置有疊部311,所述第二半圈32的相應端部設置有配合疊部321,所述疊部311和所述配合疊部321疊在一起,并且所述疊部311和所述配合疊部321通過至少一個緊固組件連接,從而使第一半圈31和所述第二半圈32連接形成一環柱體結構。
如圖2~3所示,所述疊部311和所述配合疊部321通過兩個緊固組件相連。
如圖1所示,在相鄰的兩個攪拌槳葉2之間具有一個干擾圈3。
所述干擾圈3設置有五個,但是不限于此。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實用新型設置了干擾圈3,當攪拌軸1旋轉時,所述攪拌軸1在轉動過程中靠干擾圈3的緩慢轉動產生的偏心運動,破壞攪拌軸1上的抱軸混凝土層,從而避免了攪拌軸1抱軸的問題,減輕了對設備的技術要求。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