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土木建筑墻體技術領域,更具體的是涉及一種建筑節(jié)能一體化混凝土結構。
背景技術:
現(xiàn)澆混凝土外模板目前都是金屬或木質模板?;炷吝_到齡期要求后需拆除金屬或木質的外模板,再在混凝土結構外墻、外立面上依次施工保溫層、抹面砂漿層、裝飾層等,造成施工程序復雜,結構保溫兩張皮。
隨著我國建筑節(jié)能工作的不斷深化,加快建筑節(jié)能與結構一體化技術推廣、逐步限制淘汰已經(jīng)明顯落后的傳統(tǒng)外墻外保溫技術已經(jīng)勢在必行,外墻保溫,是已經(jīng)流行的一種建筑保溫方式,但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通病:一是墻面容易開裂,這與保溫板防護層的成分和施工工藝有著直接的關系。二是當前的外墻保溫一般采取粘貼加錨固的方式來把保溫板固定在外墻上。這種方式的最大弊端是無法保證墻體與保溫板之間的長期牢固性,可能會因為錨固件的材質、錨固方法和粘接方式等原因,在長期使用后會出現(xiàn)問題,甚至造成墻體裂縫、滲漏、空鼓、保溫層脫落等質量問題和安全事故。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現(xiàn)有的澆混凝土自保溫結構質量差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建筑節(jié)能一體化混凝土結構。
本實用新型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具體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建筑節(jié)能一體化混凝土結構,包括混凝土墻體、復合保溫層和L型固定針,復合保溫層通過L型固定針固定在混凝土墻體上,所述的復合保溫層包括依次設置的模板層、保溫層A、保溫層B和保溫層C,所述的L型固定針包括橫針和豎針,橫針橫向穿過模板層、保溫層A、保溫層B和保溫層C固定在混凝土墻體上,豎針位于保溫層C外,保溫層C的外側依次設置有保護層和抹面層,所述的保溫層B包括依次設置的耐堿玻纖網(wǎng)布層、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層和巖棉板層,耐堿玻纖網(wǎng)布層與保溫層A接觸,所述的耐堿玻纖網(wǎng)布層的厚度大于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層的厚度,巖棉板層板的厚度介于耐堿玻纖網(wǎng)布層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層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的保溫層A、保溫層B和保溫層C上設置有用于橫針穿過的通孔。
進一步地,所述巖棉板層采用厚度50mm巖棉板,其密度不小于80kg/m3。
進一步地,模板層為硅酸鈣板或水泥壓力板。
進一步地,保溫層A和保溫層C得材質均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擠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或聚氨酯板。
進一步地,所述的保護層和抹面層內均設置有一層耐堿玻纖網(wǎng)布。
進一步地,所述的保溫層C還設置有用于容置豎針的凹槽。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實現(xiàn)了建筑保溫與結構一體化,消除了質量安全隱患,保溫效果好,使用壽命長,達到了保溫與建筑墻體同壽命的目的;模板層的設置可以避免現(xiàn)澆混凝土中砂石擊穿進入高效保溫板,降低保溫效果的缺陷,三重保溫,保溫效果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機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和以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建筑節(jié)能一體化混凝土結構,包括混凝土墻體1、復合保溫層和L型固定針7,復合保溫層通過L型固定針7固定在混凝土墻體1上,所述的復合保溫層包括依次設置的模板層8、保溫層A2、保溫層B3和保溫層C4,所述的L型固定針7包括橫針和豎針,橫針橫向穿過模板層8、保溫層A2、保溫層B3和保溫層C4固定在混凝土墻體1上,豎針位于保溫層C4外,保溫層C4的外側依次設置有保護層5和抹面層6,所述的保溫層B3包括依次設置的耐堿玻纖網(wǎng)布層3-1、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層3-2和巖棉板層3-3,耐堿玻纖網(wǎng)布層3-1與保溫層A2接觸,所述的耐堿玻纖網(wǎng)布層3-1的厚度大于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層3-2的厚度,巖棉板層3-3板的厚度介于耐堿玻纖網(wǎng)布層3-1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層3-2之間。
本實施例中,建筑保溫與結構一體化,消除了質量安全隱患,保溫效果好,使用壽命長,達到了保溫與建筑墻體同壽命的目的;模板層的設置可以避免現(xiàn)澆混凝土中砂石擊穿進入高效保溫板,降低保溫效果的缺陷,三重保溫,保溫效果好。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是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優(yōu)化,具體是:
所述的保溫層A2、保溫層B3和保溫層C4上設置有用于橫針穿過的通孔。
所述巖棉板層3-3采用厚度50mm巖棉板,其密度不小于80kg/m3。
模板層8為硅酸鈣板或水泥壓力板。
保溫層A2和保溫層C4得材質均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擠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或聚氨酯板。
所述的保護層5和抹面層6內均設置有一層耐堿玻纖網(wǎng)布12。
所述的保溫層C4還設置有用于容置豎針的凹槽4-1。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為準,凡是運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同結構變化,同理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