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創造屬于加工設備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適用于生產線的專用脫模機。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泡沫混凝土的加工生產線中,泡沫混凝土要經過模具制成大塊的泡沫混凝土塊,此加工過程中,對于成型后的毛坯料要進行脫掉模具,現有技術中的脫模不是很理想,生產效率需要進一步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創造旨在提出一種生產線專用脫模機,以解決泡沫混凝土生產中的脫模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創造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生產線專用脫模機,包括框式的機架,機架上設置有行走裝置,行走裝置上設置有升降單元,升降單元下端設置有連接框架,連接框架上相對的兩個側壁上分別設置有機械手。
進一步的,所述升降單元的下端分別與連接框架的相對設置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的中部固接,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上分別設置有L型結構的機械手,機械手的豎直部的上部分別與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固接,機械手的水平部朝向相對的連接框架的側壁延伸。
進一步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上的機械手數量分別為兩個,機械手對稱設置在第一側壁、第二側壁的兩端。
進一步的,所述升降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行走裝置上的第一電機,第一電機的輸出軸上固接有第一主動齒輪,第一主動齒輪與第一從動齒輪嚙合,第一從動齒輪固接在傳動連接軸上,傳動連接軸的兩端通過聯軸器分別與固接在行走裝置上的傳動箱連接,傳動箱內設置有內螺紋組件,豎直設置的升降桿的上部設置有外螺紋,升降桿的上部與內螺紋組件螺紋配合,所述行走裝置和機架上分別設置有通孔,升降桿與通孔間隙配合,升降桿的下端依次穿過行走裝置和機架。
進一步的,所述傳動箱為蝸輪蝸桿傳動箱,傳動連接軸的兩端通過聯軸器分別與蝸桿連接,蝸桿與水平設置的蝸輪配合,蝸輪通過軸承固定在傳動箱內,蝸輪內部設置有與升降桿的外螺紋配合的內螺紋。
進一步的,所述升降單元包括升降桿,升降桿的下端固接有連接塊,連接塊的下部開設有開口朝下的U型槽,連接框架的側壁中部嵌在U型槽內,連接框架與U型槽的側壁之間通過螺栓固定。
進一步的,所述行走裝置包括設置有車輪的平板小車,平板小車上設置有自動驅動系統。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系統包括第二電機,第二電機的輸出軸固接有第二主動齒輪,第二主動齒輪通過鏈條與第二從動齒輪連接,第二從動齒輪固接在所述車輪的車輪軸上。
進一步的,所述機架包括兩個機架腿和設置在機架腿上端的水平設置的橫梁,所述橫梁上表面設置有兩條平行的導軌,兩個導軌之間的橫梁上開設有第一開口,所述機械手設置在與導軌平行的兩個連接框架的側壁上。
進一步的,所述行走裝置和升降單元分別與控制器連接。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明創造所述的一種生產線專用脫模機具有以下優勢:
(1)本發明創造自動化程度高,脫模全過程自動完成,無需人為操控;
(2)本發明創造專用于全自動化生產線的脫模,提高生產效率,節能環保;
(3)結構簡單,設計巧妙,運行平穩,精確度高,脫模的成功率高;
(4)安全可靠,維修方便,降低了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構成本發明創造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創造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創造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創造,并不構成對本發明創造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創造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創造實施例所述的行走機構和升降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創造實施例所述的連接框架和機械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機架;11-機架腿;12-橫梁;121-導軌;122-第一開口;2-行走裝置;21-平板小車;22-車輪;23-第二電機;24-第二主動齒輪;3-升降單元;31-第一電機;32-第一主動齒輪;33-第一從動齒輪;34-傳動連接軸;35-傳動箱;36-升降桿;4-連接框架;41-第一側壁;42-第二側壁;5-機械手;6-連接塊;7-模具;71-直角折邊;8-毛坯料;9-生產線。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發明創造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在本發明創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創造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創造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發明創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在本發明創造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通過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創造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創造。
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生產線專用脫模機,包括框式的機架1、行走裝置2和升降單元3。行走裝置2設置在機架1上,升降單元3設置在行走裝置2上。機架1包括兩個機架腿11和設置在機架腿11上端的水平設置的橫梁12,橫梁12上表面設置有兩條平行的導軌121。兩個導軌121之間的橫梁12上開設有第一開口122。
如圖1和2所示,行走裝置2包括設置有車輪22的平板小車21,平板小車21上設置有自動的驅動系統,給行走裝置2提供動力。驅動系統包括第二電機23,第二電機23的輸出軸的端部固接有第二主動齒輪24,第二主動齒輪24通過鏈條與第二從動齒輪連接,第二從動齒輪固接在車輪22的車輪22軸上。
如圖1和圖2所示,升降單元3包括設置在平板小車21上的第一電機31,第一電機31的輸出軸的端部固接有第一主動齒輪32,第一主動齒輪32與第一從動齒輪33嚙合,第一從動齒輪33固接在傳動連接軸34上,傳動連接軸34的兩端通過聯軸器分別與固接在平板小車21上的傳動箱35連接,傳動箱35內設置有內螺紋組件,豎直設置的升降桿36的上部設置有外螺紋,升降桿36的上部與內螺紋組件螺紋配合。傳動箱35為蝸輪蝸桿傳動箱35,傳動連接軸34的兩端通過聯軸器分別與蝸桿連接,蝸桿與水平設置的蝸輪配合,蝸輪通過軸承固定在傳動箱35內,蝸輪內部設置有與升降桿36的外螺紋配合的內螺紋。平板小車21和機架1上分別設置有通孔,升降桿36與通孔間隙配合,升降桿36的下端依次穿過行走裝置2和機架1。升降桿36的下端固接有連接塊6,連接塊6的下部開設有開口朝下的U型槽,連接框架4的側壁中部嵌在U型槽內,連接框架4與U型槽的側壁之間通過螺栓固定。
升降桿36的下端通過連接塊6分別與連接框架4的相對設置的第一側壁41和第二側壁42的中部固接,第一側壁41和第二側壁42上分別設置有L型結構的機械手5,機械手5的豎直部的上部分別與第一側壁41和第二側壁42固接,機械手5的水平部朝向相對的連接框架4的側壁延伸。第一側壁41和第二側壁42上的機械手5數量分別為兩個,機械手5對稱設置在第一側壁41、第二側壁42的兩端。為了實現自動脫模,行走裝置2和升降單元3分別與控制器連接。生產毛坯料8的模具7上需設置有兩個相對的外翻的直角折邊71,兩個直角折邊71與導軌121平行。
本發明創造的工作原理:
本機安裝在全自動化的兩條平行的生產線9上,行走裝置2在導軌121上往返運行以實現脫模。脫模機工作時,生產線9處于停止狀態;生產線9運動時,脫模機處于停滯狀態。生產線9與脫模機如此交替工作。
首先將機架1跨在兩條平行的生產線9上,初始狀態時,脫模機處在兩條生產線9之間的空白區域,給生產線9上的模具7運行讓路。當需要脫模的工件到達指定位置時,生產線9停止運動,行走裝置2載著機械手5相對于生產線9橫向水平運行至脫模位置且連接框架4正對待脫模具7,此時機械手5自動嵌入待脫模具7的外翻折邊的下方,PLC控制器控制行走機構停止,同時開啟升降單元3。
升降單元3的第一電機31帶動蝸桿轉動,蝸桿帶動蝸輪轉動,蝸輪將轉動轉變成升降桿36的上下運動,此時升降單元3上升,當上升到可以脫模時,控制器控制升降停止,此時打開驅動系統,驅動系統驅動行走裝置2反向行走,直到到達另外一個生產線9的上方,控制器控制第一電機31反轉,升降單元3下降,將脫卸下來的模具7放置在另外一個生產線9上,然后回到初始位置或者繼續工作。如此循環往復可以實現生產線9上的脫模。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創造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創造,凡在本發明創造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創造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