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轉運裝置,具體是一種陶瓷成型轉運裝置。
背景技術:
陶瓷是陶和瓷的綜合性產物,產生于商代。在具有陶器的透氣性,吸水性的同時,又具有瓷的堅硬性和不漏水的特性,而且材料更為低廉的特點。采用普通紅色粘土配以一定比例的小碎石,條盤筑法成型,在輪盤上用琢玉工具仔細修胎,施釉后高溫一次燒成。用手指彈擊,聲音清脆悅耳,像西方教堂的鐘聲回響不絕。陶瓷具有陶的透氣性和吸水性,同時又具有瓷的堅硬性和耐用性,不漏水且保溫效果更好,材料更為低廉。由于釉產生于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時期),到了商代,給陶瓷上釉已經成為古老的傳統工藝了。商代陶瓷在傳統制陶基礎上解決了胎體的硬度問題,使陶與瓷合二為一,成為真正的陶瓷。為以后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商代陶瓷,青銅器和文字的產生,宣告了漫長溫和的石器時代的徹底結束。
陶瓷成型工藝主要包括如下工藝,淘泥:高嶺土是燒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來,多少精品陶瓷都是從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變而來,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摞泥: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將其分割開來,摞成柱狀,以便于儲存和拉坯用。拉坯:將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轉盤內,通過旋轉轉盤,用手和拉坯工具,將瓷泥拉成瓷坯。印模: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個雛形,還需要根據要做的形狀選取不同的印模將瓷坯印成各種不同的形狀。修坯:剛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過修坯這一工序將印好的坯修刮整齊和勻稱,修坯又分為濕修和干修。捺水: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塵土,為接下來的畫坯、上釉等工序做好準備工作。畫坯:在坯上作畫是陶瓷藝術的一大特色,畫坯有好多種,有寫意的、有貼好畫紙勾畫的,無論怎樣畫坯都是陶瓷工序的點睛之筆。上釉:畫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澀,上好釉后則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蕩釉、噴釉、刷釉等。燒窯:千年窯火,延綿不息,經過數十道工序精雕細琢的瓷坯,在窯內經受千度高溫的燒煉,就像一只丑小鴨行將達化一只美天鵝。有氣窯、電窯(加熱方法)等。成瓷:經過幾天的燒煉,窯內的瓷坯已變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從打開的窯門中迫不及待地脫穎而出。修補:成瓷缺陷的修補,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時燒出來會有一點瑕疵,用JS916-2(勁素成)進行修補,可以讓成瓷更完美。現有技術中,從窯爐內燒制后,被運送出窯爐,由于窯爐內溫度較高,出了窯爐后溫度驟降,由于陶瓷是熱的不良導體,陶瓷外層會首先接觸到冷空氣,外層冷卻形成一層穩定的外殼,而內部還是高溫狀態,隨著溫度傳遞,陶瓷內部開始冷卻,由于熱脹冷縮的原理,內部高溫材料的體積開始縮小,而此時外殼已經形成,這樣內部材料就形成對外殼的牽拉力,也就是熱應力,當拉力大于外殼的強度時,其外殼就會破裂,就形成了整體產品的炸裂。現在設計了一種陶瓷保溫室,將剛出爐的陶瓷送到保溫室中進行逐步降溫,避免陶瓷因溫度驟降導致的炸裂。但存在的問題是由于剛燒好的陶瓷溫度極高,要將高溫陶瓷轉移到保溫室中逐步降溫是一件危險性極高的事。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陶瓷成型轉運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陶瓷成型轉運裝置,包括保溫室的本體,風機,所述本體具有外隔熱層,與內隔熱層,所述本體還具有由外隔熱層與內隔熱層形成換熱通道,所述換熱通道具有進氣口與出氣口,所述進氣口安裝有單向閥,所述出氣口連接所述風機,所述本體安裝有進料門,本體的室內具有溫度檢測裝置,還包括過渡室、傳輸裝置以及放置陶瓷運輸車,所述過渡室一端本體連通一端連通窯爐,所述傳輸裝置設置與過渡室的底面,所述傳輸裝置包括耐高溫傳輸帶,推板以及電機,所述推板固定與耐高溫傳送帶上,所述電機與耐高溫傳送帶的通過鏈輪連接,所述電機具有隔熱室,所述陶瓷運輸車的底面固定擋板;所述風機還連接有驅動電路,驅動電路包括非門F1、電阻R1、電位器RP1、三極管VT1、三極管VT2、直流電機M和電容C1,所述電阻R1一端分別連接電阻R2、非門F1輸入端和控制信號Vi,電阻R1另一端分別連接電源VCC、電位器RP1一端和電位器RP2一端,電位器RP1另一端分別連接電位器RP1滑片和三極管VT1集電極,三極管VT1基極分別連接三極管VT2基極和電阻R2另一端,三極管VT1發射極分別連接三極管VT2發射極和直流電機M,三極管VT2集電極連接電容C2,電容C2另一端連接電容C1并接地,電容C1另一端連接三極管VT4集電極,三極管VT4發射極分別連接直流電機M另一端和三極管VT3發射極,三極管VT3集電極分別連接電位器RP2另一端和電位器RP2滑片,三極管VT3基極分別連接電阻R3和三極管VT4基極,電阻R3另一端連接非門F1輸出端。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陶瓷運輸車側面固定有緩沖塊。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隔熱室具有制冷機。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進料門與本體間連接有扭簧。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過渡室覆蓋有隔熱層。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本體的側壁固定有緩沖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為了避免陶瓷在轉運的過程中溫度驟降設置了過渡室,使轉運的過程中環境相對封閉,其次為了實現全機械化的轉運設置了耐高溫傳輸帶,該傳輸帶可以由鐵制成,陶瓷放置陶瓷運輸車,傳輸帶上固定有推板,推板隨耐高溫傳送帶運動,推板推動固定在陶瓷運輸車底部的固定擋板,強制陶瓷運輸車隨耐高溫傳輸帶一起運動。為了避免電機在高溫環境下運作被燒壞,耐高溫傳輸帶是通過鏈輪與電機連接,電機設置在遠離過渡室所在的隔熱室。要轉運時使用者只需啟動電機,就能將陶瓷運輸車送入保溫室內,脫離人工操作,避免高溫對工人造成傷害。
附圖說明
圖1為陶瓷成型轉運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陶瓷成型轉運裝置中驅動電路的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請參閱圖1~2,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陶瓷成型轉運裝置,包括保溫室的本體,風機,所述本體具有外隔熱層,與內隔熱層,所述本體還具有由外隔熱層與內隔熱層形成換熱通道,所述換熱通道具有進氣口與出氣口,所述進氣口安裝有單向閥,所述出氣口連接所述風機,所述本體安裝有進料門,本體的室內具有溫度檢測裝置,還包括過渡室、傳輸裝置以及放置陶瓷運輸車,所述過渡室一端本體連通一端連通窯爐,所述傳輸裝置設置與過渡室的底面,所述傳輸裝置包括耐高溫傳輸帶,推板以及電機,所述推板固定與耐高溫傳送帶上,所述電機與耐高溫傳送帶的通過鏈輪連接,所述電機具有隔熱室,所述陶瓷運輸車的底面固定擋板;所述風機還連接有驅動電路,驅動電路包括非門F1、電阻R1、電位器RP1、三極管VT1、三極管VT2、直流電機M和電容C1,所述電阻R1一端分別連接電阻R2、非門F1輸入端和控制信號Vi,電阻R1另一端分別連接電源VCC、電位器RP1一端和電位器RP2一端,電位器RP1另一端分別連接電位器RP1滑片和三極管VT1集電極,三極管VT1基極分別連接三極管VT2基極和電阻R2另一端,三極管VT1發射極分別連接三極管VT2發射極和直流電機M,三極管VT2集電極連接電容C2,電容C2另一端連接電容C1并接地,電容C1另一端連接三極管VT4集電極,三極管VT4發射極分別連接直流電機M另一端和三極管VT3發射極,三極管VT3集電極分別連接電位器RP2另一端和電位器RP2滑片,三極管VT3基極分別連接電阻R3和三極管VT4基極,電阻R3另一端連接非門F1輸出端。所述陶瓷運輸車側面固定有緩沖塊。所述隔熱室具有制冷機。所述進料門與本體間連接有扭簧。所述過渡室覆蓋有隔熱層。所述本體的側壁固定有緩沖塊。
本發明包括保溫室的本體,風機,本體具有外隔熱層,與內隔熱層,本體還具有由外隔熱層與內隔熱層形成換熱通道,換熱通道具有進氣口與出氣口,進氣口安裝有單向閥,出氣口連接風機,本體安裝有進料門,本體的室內具有溫度檢測裝置,其中,還包括過渡室、傳輸裝置以及放置陶瓷運輸車,過渡室一端本體連通一端連通窯爐,傳輸裝置設置與過渡室的底面,傳輸裝置包括耐高溫傳輸帶,推板以及電機,推板固定與耐高溫傳送帶上,電機與耐高溫傳送帶的通過鏈輪連接,電機具有隔熱室,陶瓷運輸車的底面固定擋板。
驅動電路部分:當控制信號Vi為高電平時,B點也為高電平,C點經非門F1反相后為低電平,于是三極管VT1和VT4導通,VT2和VT3截止,電源VCC電壓經RP1、VT1和VT4加至直流電機M兩端,直流電機M中的電流方向為自右向左,設此時方向為正向,此時調節電位器RP1阻值,即可調節直流電機M兩端的電壓,達到調速的目的;當需要直流電機M反向旋轉時,只需要讓輸入信號Vi輸入低電平,此時B點位低電平,C點位高電平,三極管VT1和VT4截止,三極管VT2和VT3導通,電源VCC電壓經VT3和VT2以及RP2加到直流電機M兩端,直流電機M上的電流方向為從左到右,此時直流電機M反轉,此時改變電位器RP2阻值,即可改變直流電機M的轉速。
本發明為了避免陶瓷在轉運的過程中溫度驟降設置了過渡室,使轉運的過程中環境相對封閉,其次為了實現全機械化的轉運設置了耐高溫傳輸帶,該傳輸帶可以由鐵制成,陶瓷放置陶瓷運輸車,傳輸帶上固定有推板,推板隨耐高溫傳送帶運動,推板推動固定在陶瓷運輸車底部的固定擋板,強制陶瓷運輸車隨耐高溫傳輸帶一起運動。為了避免電機在高溫環境下運作被燒壞,耐高溫傳輸帶是通過鏈輪與電機連接,電機設置在遠離過渡室所在的隔熱室。要轉運時使用者只需啟動電機,就能將陶瓷運輸車送入保溫室內,脫離人工操作,避免高溫對工人造成傷害。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