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陶瓷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能減少工作行程的布料機。
背景技術:
在透水磚行業中,如何提高陶瓷磚的生產效率和改善生產工作環境關系到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與生存發展能力。在傳統透水磚的生產上,生產廠家所采用的設備大都由兩部分組成,即是粉料的布料裝置和粉料的壓制成型裝置,后者通常由裝有模具的壓機來實現,而前者則由粉料的輸送和布料兩個環節所組成。例如在透水磚的生產中,由料斗下透水磚底料到布料機構上,然后布料機構將透水磚底料輸送到壓機的模腔當中,接著布料機構返回到料斗下,料斗下透水磚面料到布料機構上,壓機對模腔的粉料壓制成磚。采用這種方法雖然能夠不間斷壓磚,但是由于布料機構要來回往返兩次輸送透水磚底料和面料,而且布料機構在布料完成后到返回料斗下方這一段運動距離不參與布料,所以這種布料方式的生產效率并不高。當工廠出現大批量訂單時,這種生產模式就受到了制約,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能減少工作行程的布料機。
為達此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能減少工作行程的布料機,包括機架、導軌和面料布料裝置,所述導軌安裝于所述機架上;
所述面料布料裝置包括第一盛料框、動力裝置和運動基座;
所述動力裝置設置于機架上,所述第一盛料框設置于所述運動基座上,所述運動基座設置于所述導軌上,所述動力裝置驅動所述運動基座在所述導軌上運動;
還包括底料布料裝置;
所述底料布料裝置包括第二盛料裝置和往返輸送裝置;
所述第二盛料裝置與所述往返輸送裝置設置于所述運動基座上,所述往返輸送裝置連接所述第二盛料裝置,使得第二盛料裝置相對所述第一盛料裝置移動。
優選的,所述運動基座包括兩根連接桿、多個滾輪和兩個夾持裝置;
所述第一盛料框為頂部與底部貫穿的方形殼體;
所述兩根連接桿的一端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盛料框的兩側,所述兩根連接桿的兩端均設置有四個滾輪;所述兩根連接桿的另一端均設置有夾持裝置;
所述滾輪設置于所述導軌上,所述動力裝置通過所述夾持裝置將動力傳輸到運動基座上。
優選的,所述動力裝置包括步進電機、第一轉動輥、第二轉動輥和多楔帶;
所述步進電機安裝于所述機架的一側的端部,所述第一轉動輥與所述第二轉動輥分別設置于所述機架的兩端,所述第一轉動輥與所述第二轉動輥的兩端還設置有帶輪,所述多楔帶套于所述帶輪上,所述步進電機的輸出軸與所述第一轉動輥連接;
所述夾持裝置通過夾持所述多楔帶使得運動基座在所述導軌上運動。
優選的,所述第二盛料裝置包括第二盛料框、兩組輔助導軌和多個輔助滾輪;
所述第二盛料框為頂部與底部貫穿的方形殼體;
所述兩組輔助導軌分別設置于所述兩根連接桿上,所述第二盛料框的兩側各設置有四個輔助滾輪,所述輔助滾輪與所述輔助導軌配合傳動,所述第二盛料框設置于所述第一盛料框的一端。
優選的,所述往返傳輸裝置包括兩組氣缸;
所述兩根連接桿之間還設置有安裝板,所述氣缸設置于所述安裝板上,所述氣缸的活塞桿與所述第二盛料框連接。
優選的,所述夾持裝置包括上夾板和下夾板;
所述上夾板與所述下夾板配合夾持住所述多楔帶;所述上夾板與所述下夾板之間設置有多個凸起帶。
優選的,還包括工作面板,所述工作面板設置于所述機架下端且其長度至少大于料斗至壓機這一段的距離;
所述工作面板的上表面貼緊所述第一盛料框與第二盛料框的底端。
優選的,所述機架下端四周各設置有一個車輪。
優選的,所述機架下端四周各設置有一個頂高器。
優選的,還設置有控制電器柜,所述控制電器柜控制所述底料布料裝置與所述面料布料裝置的動作。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所述第一盛料框盛裝的透水磚面料與第二盛料框盛裝的透水磚底料能夠隨運動基座同時運動至壓機模腔附近,后第二盛料框將透水磚底料送進壓機模腔中,接著第一盛料框再將透水磚面料送進壓機模腔中。本結構能在一個運動過程中一次性完成整個布料環節,相對普通布料機的布料方式,減少了布料機的工作行程,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本結構設置合理簡單,容易實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第一盛料裝置和底料布料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整體工作流程圖。
其中:機架1,車輪11,頂高器12,導軌2,動力裝置31,第一盛料框32,運動基座33,步進電機311,第一轉動輥312,第二轉動輥313,多楔帶314,連接桿331,滾輪332,夾持裝置333,上夾板334,下夾板335,第二盛料裝置41,第二盛料框411,輔助導軌412,輔助滾輪413,安裝板421,氣缸422,工作面板5,控制電器柜6,料斗7,壓機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如圖1所示,一種能減少工作行程的布料機,包括機架1、導軌2和面料布料裝置,所述導軌2安裝于所述機架1上;
所述面料布料裝置包括第一盛料框32、動力裝置31和運動基座33;
所述動力裝置31設置于機架1上,所述第一盛料框32設置于所述運動基座33上,所述運動基座33設置于所述導軌2上,所述動力裝置31驅動所述運動基座33在所述導軌2上運動;
還包括底料布料裝置;
所述底料布料裝置包括第二盛料裝置41和往返輸送裝置;
所述第二盛料裝置41與所述往返輸送裝置設置于所述運動基座33上,所述往返輸送裝置連接所述第二盛料裝置41,使得第二盛料裝置41相對所述第一盛料裝置移動。
如圖3,設料斗7至壓機8方向為前,所述第一盛料框32在料斗7下盛裝透水磚面料,所述第二盛料裝置41在料斗7下盛裝透水磚底料,所述動力裝置31正向工作,驅動所述運動基座33在所述導軌2上朝著壓機8方向移動。由于壓機8為容積式壓機,其模腔的容積可以隨時調節。當所述第一盛料框32和第二盛料裝置41初次經過壓機8模腔上方時,壓機8模腔不開啟,透水磚面料和透水磚底料不會掉落進壓機8模腔中。當所述第一盛料框32和第二盛料裝置41完全越過壓機8模腔時,這時動力裝置31停止驅動所述運動基座33運動。所述第一盛料框32、第二盛料裝置41和往返傳輸裝置靜止在壓機8上。后壓機8模腔下降,所述往返傳輸裝置驅動所述第二盛料裝置41向后移動,當其經過壓機8模腔上方時,這時第二盛料裝置41的透水磚盛裝的透水磚底料掉落入壓機8模腔當中。接著壓機8模腔在進一步下降,所述動力裝置31反向工作,驅動所述運動基座33在所述導軌2上朝著料斗7方向移動。當所述第一盛料框32經過壓機8模腔上方時,這時透水磚面料掉落進壓機8模腔當中。后第一盛料框32和第二盛料裝置41返回到料斗7下方,準備下一次布料。因為同時實現了對透水磚底料和透水磚面料的布料,所以其生產效率能夠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圖2,進一步的,所述運動基座33包括兩根連接桿331、多個滾輪332和兩個夾持裝置333;
所述第一盛料框32為頂部與底部貫穿的方形殼體;
所述兩根連接桿331的一端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盛料框32的兩側,所述兩根連接桿331的兩端均設置有四個滾輪332;所述兩根連接桿331的另一端均設置有夾持裝置333;
所述滾輪332設置于所述導軌2上,所述動力裝置31通過所述夾持裝置333將動力傳輸到運動基座33上。
所述夾持裝置333作為中介將動力傳輸到運動基座33上,使得所述滾輪332在所述導軌2上運動,從而所述第一盛料框32也能夠移動。
如圖1,進一步的,所述動力裝置31包括步進電機311、第一轉動輥312、第二轉動輥313和多楔帶314;
所述步進電機311安裝于所述機架1的一側的端部,所述第一轉動輥312與所述第二轉動輥313分別設置于所述機架1的兩端,所述第一轉動輥312與所述第二轉動輥313的兩端還設置有帶輪,所述多楔帶314套于所述帶輪上,所述步進電機311的輸出軸與所述第一轉動輥312連接;
所述夾持裝置333通過夾持所述多楔帶314使得運動基座33在所述導軌2上運動。
所述步進電機311工作,帶動所述第一轉動輥312轉動,所述多楔帶314在所述第一轉動輥312與第二轉動輥313之間不斷轉動。當所述夾持裝置333夾持所述多楔帶314時,這時運動基座33在所述導軌2上運動,從而所述第一盛料框32和第二裝置和往返傳輸裝置也相對導軌2運動。所述步進電機311的正反轉實現對所述運動基座33前后運動的控制。
如圖2,進一步的,所述第二盛料裝置41包括第二盛料框411、兩組輔助導軌412和多個輔助滾輪413;
所述第二盛料框411為頂部與底部貫穿的方形殼體;
所述兩組輔助導軌412分別設置于所述兩根連接桿331上,所述第二盛料框411的兩側各設置有四個輔助滾輪413,所述輔助滾輪413與所述輔助導軌412配合傳動,所述第二盛料框411設置于所述第一盛料框32的一端。
所述第二盛料框411盛裝透水磚底料,所述輔助滾輪413在所述輔助導軌412上移動時,能夠使得第二盛料框411能夠相對所述第一盛料框32移動。
如圖2,進一步的,所述往返傳輸裝置包括兩組氣缸422;
所述兩根連接桿331之間還設置有安裝板421,所述氣缸422設置于所述安裝板421上,所述氣缸422的活塞桿與所述第二盛料框411連接。
因為所述第一盛料框32與第二盛料框411均設置于所述運動基座33上,所述第二盛料框411與所述第一盛料框32作同向運動,當運動至壓機8前端時,所述夾持裝置333松開所述多楔帶314,這時布透水磚底料過程開始,通過所述氣缸422的活塞桿收縮時,活塞桿拉動所述第二盛料框411,所述輔助滾輪413在所述輔助導軌412上移動,使得所述第二盛料框411遠離所述第一盛料框32,當所述第二盛料框411經過壓機8模腔上方時,所述第二盛料框411的透水磚面料掉落入壓機8模腔當中。當所述運動基座33運動至所述料斗7下方時,所述氣缸422的活塞桿伸長,這時所述活塞桿推動所述第二盛料框411移動,所述輔助滾輪413在所述輔助導軌412上移動,使得所述第二盛料框411接近所述第一盛料框32,因為料斗7分別落透水磚底料與透水磚面料,便于料斗7落料進所述第一盛料框32與第二盛料框411當中。
如圖2,進一步的,所述夾持裝置333包括上夾板334和下夾板335;
所述上夾板334與所述下夾板335配合夾持住所述多楔帶314;所述上夾板334與所述下夾板335之間設置有多個凸起帶。
當所述要夾持裝置333夾持所述多楔帶314時,因為所述第一盛料裝置與底料布料裝置零部件較多,整體較重,所以必須采用較為牢固可靠的夾持方式。當上夾板334與下夾板335之間設置有多個凸起帶時,在夾持住所述多楔帶314時,能夠可靠牢固地將所述多楔帶314夾持住。
如圖1,進一步的,還包括工作面板5,所述工作面板5設置于所述機架1下端且其長度至少大于料斗7至壓機8這一段的距離;
所述工作面板5的上表面貼緊所述第一盛料框32與第二盛料框411的底端。
所述第一盛料框32與所述第二盛料框411在盛料后行進到所述壓機8的這一段行程中,工作面板5時刻貼緊所述第一盛料框32與所述第二盛料框411的底部,防止第一盛料框32與所述第二盛料框411的底部漏料。
如圖1,進一步的,所述機架1下端四周各設置有一個車輪11。
當需要移動所述透水磚布料機時,因為機架1下端四周各設置有車輪11,所以能夠很快很簡便地實現移動。
如圖1,進一步的,所述機架1下端四周各設置有一個頂高器12。
為了防止所述透水磚布料機在加工時溜動,影響加工時,需要將所述透水磚布料機頂起來,這時調節所述頂高器12,使得所述透水磚布料機遠離地面,使得所述透水磚布料機穩定。
如圖1,進一步的,還設置有控制電器柜6,所述控制電器柜6控制所述底料布料裝置與所述面料布料裝置的動作。
所述控制電器柜6控制面料布料裝置的工作,使得所述面料布料裝置在所述導軌2上運動時,實現不同的動作。同時也控制所述底料布料的動作,使得整個布料過程有序進行。
如圖1圖2圖3,布料機整個布料過程如下:料斗7(現有技術)的下料口打開,不同的粉料落入不同的盛料框當中,即是透水磚面料落入所述第一盛料框32中,透水磚底料落入所述第二盛料框411中。粉料的量達到生產布料要求后,料斗7的下料口閘門關閉。所述步進電機311工作,步進電機311正轉,帶動所述多楔帶314轉動,當所述夾持裝置333夾持住所述多楔帶314時,使得所述運動基座33在所述導軌2上向前運動,所述第一盛料框32、第二盛料框411與所述往返傳輸裝置一起運動至壓機8前端,所述第一盛料框32與所述第二盛料框411下設置的工作面板5能夠防止漏料。所述第一盛料框32與所述第二盛料框411越過所述壓機8,因為壓機8為容積式壓機,壓機8模腔上表面與工作面板5平齊,所以第一盛料框32與所述第二盛料框411的粉料不會落入壓機8模腔中。后所述夾持裝置333松開所述多楔帶314,所述運動基座33不再向前運動,所述第一盛料框32與第二盛料框411靜止在壓機8前端。布透水磚底料過程開始,壓機8模腔下降,所述氣缸422的活塞桿收縮使得第二盛料框411越過壓機8模腔,透水磚底料落入所述壓機8模腔當中,壓機8模腔再一次下降,這時所述步進電機311反轉,所述夾持裝置333夾持所述多楔帶314,帶動運動基座33向后運動,所述第一盛料框32與底料布料裝置作向后運動,當第一盛料框32中的透水磚面料落入所述壓機8模腔當中。所述底料布料裝置與所述第一盛料裝置移動至料斗7下方后,所述夾持裝置333松開所述多楔帶314,氣缸422的活塞桿伸長,使得所述第二盛料框411靠近第一盛料框32,等待下次布料。布料機可以同時對透水磚底料與透水磚面料進行布料,而且底料布料裝置采用結構簡單的氣缸422便能夠實現對透水磚底料的布料,相比目前的雙程式布料方式,減少了工作行程,很大程度提高了布料效率。
以上內容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