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板材,該板材尤其適用于廣告展示或者將空間隔斷或者裝飾裝修。
背景技術:
市場已有的板材,通常都包括兩片基片,兩片基片之間具有板材空間,或是純粹就一整片實心板材。無論哪種樣式,其厚度規格在出廠時已經固定,遇上某些特殊的使用場合無法臨時再改變裝配厚度,存在無法變通的缺陷。同時傳統的板材絕大部分仍是采用傳統的機械式破壞拆裝,通過在板材后加工出裝配孔實現安裝,只能一次性使用而無法回收再利用,且還存在拆裝不便的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可改變裝配厚度,用以擴大適用范圍的板材,并且可方便拆卸安裝,加以回收再利用。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是包括板材單元和構件單元,包括板材單元和構件單元,板材單元包括板材配合面,板材配合面設有凸筋,凸筋包括第一凸筋壁、第二凸筋壁、第三凸筋壁、第四凸筋壁以及第五凸筋壁,第一凸筋壁和第二凸筋壁分別與板材配合面固定連接,第一凸筋壁和第二凸筋壁分別與板材配合面呈相互垂直的平面,第三凸筋壁具有固定連接第一凸筋壁的第三凸筋壁近端點以及遠離第一凸筋壁的第三凸筋壁遠端點,第四凸筋壁具有固定連接第二凸筋壁的第四凸筋壁近端點以及遠離第二凸筋壁的第四凸筋壁遠端點,第三凸筋壁遠端點和第二凸筋壁的橫向間距大于第三凸筋壁遠端點和第一凸筋壁的橫向間距,第四凸筋壁遠端點和第一凸筋壁的橫向間距大于第四凸筋壁遠端點和第二凸筋壁的橫向間距,第五凸筋壁兩端分別固定連接第三凸筋壁遠端點和第四凸筋壁遠端點,
構件單元包括構件配合面,構件配合面設有凹筋,凹筋具有相同縱向截面,凹筋具有凹筋內腔,凹筋內腔具有前向開口、后向開口以及縱向開口,凹筋內腔包括第一凹筋壁、第二凹筋壁、第三凹筋壁、第四凹筋壁以及第五凹筋壁,第一凹筋壁、第二凹筋壁分別與構件配合面固定連接,第一凹筋壁、第二凹筋壁分別與構件配合面呈相互垂直的平面,第三凹筋壁具有固定連接第一凹筋壁的第三凹筋壁近端點以及遠離第一凹筋壁的第三凹筋壁遠端點,第四凹筋壁具有固定連接第二凹筋壁的第四凹筋壁近端點以及遠離第二凹筋壁的第四凹筋壁遠端點,第三凹筋壁遠端點和第二凹筋壁的橫向間距大于第三凹筋壁遠端點和第一凹筋壁的橫向間距,第四凹筋壁遠端點和第一凹筋壁的橫向間距大于第四凹筋壁遠端點和第二凹筋壁的橫向間距,第五凹筋壁兩端分別固定連接第三凹筋壁遠端點和第四凹筋壁遠端點,
板材配合面和構件配合面呈相互平行的兩個平面,第一凹筋壁和第二凹筋壁的橫向間距大于或等于第一凸筋壁和第二凸筋壁的橫向間距,第三凹筋壁遠端點和第四凹筋壁遠端點的橫向間距大于或等于第三凸筋壁遠端點和第四凸筋壁遠端點的橫向間距,凸筋可通過前向開口或后向開口進出凹筋內腔,凸筋和前向開口之間或凸筋和后向開口之間為間隙配合,凸筋處于凹筋內腔時:第一凸筋壁和第二凸筋壁同時位于縱向開口;第三凸筋壁縱向擋接作用于第三凹筋壁;第四凸筋壁縱向擋接作用于第四凹筋壁;第二凸筋壁橫向擋接作用于第二凹筋壁;第一凸筋壁橫向擋接作用于第一凹筋壁;同一縱向上的第三凸筋壁和板材配合面間距大于或等于第三凹筋壁和構件配合面間距;同一縱向上的第四凸筋壁和板材配合面間距大于或等于第四凹筋壁和構件配合面間距。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建立在板材單元和構件單元相互擋接定位的基礎上,兩者之間通過插拔配合形成相互定位擋接效果,只需將構件單元固定在所需位置,即可方便將凸筋通過插入口與凹腔插接,進而方便地將板材單元拆裝于構件單元。構件單元可以設計成小體積,只需考慮其厚度的規格,通過不同厚度規格的構件單元與板材單元配合,甚至可以通過多個構件單元和多個板材單元的連續裝配來方便改變組裝后的整體厚度,以便適應不同的裝配應用場合,擴大適用范圍,通過向著橫向兩側延伸的兩側擋接部件,起到使板材單元和構件單元擋接配合穩定均勻的效果。
本發明的改進是第三凸筋壁近端點和第三凸筋壁遠端點的連接直線和第一凸筋壁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四凸筋壁近端點和第四凸筋壁遠端點的連接直線和第二凸筋壁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三凹筋壁近端點和第三凹筋壁遠端點的連接直線和第一凹筋壁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四凹筋壁近端點和第四凹筋壁遠端點的連接直線和第二凹筋壁所呈平面相互垂直。板材單元和構件單元的縱向擋接作用同時來自于第三凸筋壁和第三凹筋壁的配合,以及第四凸筋壁和第四凹筋壁的配合,第三凸筋壁和第三凹筋壁這兩者的起點和終點分別設計成一直線,第四凸筋壁和第四凹筋壁這兩者的起點和終點分別設計成一直線,而不論其中間的具體形狀設計,將有利于其縱向擋接效果的穩定,和兩側擋接效果受力均勻。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板材實施例一的結構圖之一。
圖2為板材實施例一的結構圖之二。
圖3為板材實施例一凸筋300和凹筋400的配合圖之一。
圖4為板材實施例一凸筋300和凹筋400的配合圖之二。
圖5為板材實施例一凸筋300和凹筋400的配合圖之三。
圖6為板材實施例一插接機構610的結構圖。
圖7為板材實施例一的板材空間130的結構圖。
圖8為板材實施例一的板材單元130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板材實施例二的第三凸筋壁330、第四凸筋壁340、第三凹筋壁470、第四凹筋壁480均呈曲面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至圖5表示本發明的板材實施例一,包括板材單元1和構件單元2,板材單元1包括板材配合面101,板材配合面101設有凸筋300,凸筋300具有相同的縱向截面,
凸筋300包括第一凸筋壁310、第二凸筋壁320、第三凸筋壁330、第四凸筋壁340以及第五凸筋壁350,第一凸筋壁310和第二凸筋壁320分別與板材配合面101固定連接,第一凸筋壁310和第二凸筋壁320分別與板材配合面101呈相互垂直的平面,第三凸筋壁330具有固定連接第一凸筋壁310的第三凸筋壁近端點331以及遠離第一凸筋壁310的第三凸筋壁遠端點332,第四凸筋壁340具有固定連接第二凸筋壁320的第四凸筋壁近端點341以及遠離第二凸筋壁320的第四凸筋壁遠端點342,第三凸筋壁遠端點332和第二凸筋壁320的橫向間距大于第三凸筋壁遠端點332和第一凸筋壁310的橫向間距,第四凸筋壁遠端點342和第一凸筋壁310的橫向間距大于第四凸筋壁遠端點342和第二凸筋壁320的橫向間距,第五凸筋壁350兩端分別固定連接第三凸筋壁遠端點332和第四凸筋壁遠端點342,
構件單元2包括構件配合面201,構件配合面201設有凹筋400,凹筋400具有相同縱向截面,凹筋400具有凹筋內腔410,凹筋內腔410具有前向開口420、后向開口(圖中未標示)以及縱向開口440,凹筋內腔410包括第一凹筋壁450、第二凹筋壁460、第三凹筋壁470、第四凹筋壁480以及第五凹筋壁490,第一凹筋壁450、第二凹筋壁460分別與構件配合面201固定連接,第一凹筋壁450、第二凹筋壁460分別與構件配合面201呈相互垂直的平面,第三凹筋壁470具有固定連接第一凹筋壁450的第三凹筋壁近端點471以及遠離第一凹筋壁450的第三凹筋壁遠端點472,第四凹筋壁480具有固定連接第二凹筋壁460的第四凹筋壁近端點481以及遠離第二凹筋壁460的第四凹筋壁遠端點482,第三凹筋壁遠端點472和第二凹筋壁460的橫向間距大于第三凹筋壁遠端點472和第一凹筋壁450的橫向間距,第四凹筋壁遠端點482和第一凹筋壁450的橫向間距大于第四凹筋壁遠端點482和第二凹筋壁460的橫向間距,第五凹筋壁490兩端分別固定連接第三凹筋壁遠端點472和第四凹筋壁遠端點482,
板材配合面101和構件配合面201呈相互平行的兩個平面,第一凹筋壁450和第二凹筋壁460的橫向間距大于第一凸筋壁310和第二凸筋壁320的橫向間距,第三凹筋壁遠端點472和第四凹筋壁遠端點482的橫向間距大于第三凸筋壁遠端點332和第四凸筋壁遠端點342的橫向間距,凸筋300可通過前向開口420或后向開口(圖中未標示)進出凹筋內腔410,凸筋300和前向開口420之間或凸筋300和后向開口(圖中未標示)之間為間隙配合,凸筋300處于凹筋內腔410時:第一凸筋壁310和第二凸筋壁320同時位于縱向開口440;第三凸筋壁330縱向擋接作用于第三凹筋壁470;第四凸筋壁340縱向擋接作用于第四凹筋壁480;第二凸筋壁320橫向擋接作用于第二凹筋壁460;第一凸筋壁310橫向擋接作用于第一凹筋壁450;同一縱向上的第三凸筋壁330和板材配合面101間距大于或等于第三凹筋壁470和構件配合面201間距;同一縱向上的第四凸筋壁340和板材配合面101間距大于或等于第四凹筋壁480和構件配合面201間距。
凸筋300和凹筋400具有相同的縱向截面,是指的兩者前后方向上,其縱向截面都是相同的造型。
第一凹筋壁450和第二凹筋壁460的橫向間距也可以是等于第一凸筋壁310和第二凸筋壁320的橫向間距,而凸筋300插入凹筋400時,同一縱向上的第三凸筋壁330和板材配合面101間距也可以等于第三凹筋壁470和構件配合面201間距,以及第四凸筋壁340和板材配合面101間距也可以等于第四凹筋壁480和構件配合面201間距,但是如果不留出空隙給凸筋300和凹筋400的相應配合部位的話,兩者插拔時就會帶有相應的摩擦力,使得插拔較為費力,因此,從使用效果上考量,帶有些許的空隙才是最佳的方案。
圖5所示,第三凸筋壁近端點331和第三凸筋壁遠端點332的連接直線s1和第一凸筋壁310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四凸筋壁近端點341和第四凸筋壁遠端點342的連接直線s2和第二凸筋壁320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三凹筋壁近端點471和第三凹筋壁遠端點472的連接直線s3和第一凹筋壁450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四凹筋壁近端點481和第四凹筋壁遠端點482的連接直線s4和第二凹筋壁460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三凸筋壁近端點331和第三凸筋壁遠端點332是意味著第三凸筋壁330的起始點和終結點,第四凸筋壁近端點341和第四凸筋壁遠端點342是意味著第四凸筋壁340的起始點和終結點,而第三凹筋壁近端點471和第三凹筋壁遠端點472是意味著第三凹筋壁470的起始點和終結點,第四凹筋壁近端點481和第四凹筋壁遠端點482是意味著第四凹筋壁480的起始點和終結點,連接直線s1、s2、s3、s4分別是虛擬的一條連接線,而不論其兩點中間的具體形態。
圖1至5所示第三凸筋壁330、第四凸筋壁340、第三凹筋壁470、第四凹筋壁480均具有相同的縱向截面。其目的是為了凸筋300和凹筋400擋接配合時更加緊密。
圖1至5所示第三凸筋壁330、第四凸筋壁340、第三凹筋壁470、第四凹筋壁480均呈平面。換句話說第三凸筋壁330和第一凸筋壁310兩者呈相互垂直的平面。第四凸筋壁340和第二凸筋壁320兩者呈相互垂直的平面,第三凹筋壁470和第一凹筋壁450兩者呈相互垂直的平面,第四凹筋壁480和第二凹筋壁460兩者呈相互垂直的平面,具有最佳的擋接效果和最易于插接配合。
特別補充的是:如圖9所示,實施例二的第三凸筋壁330、第四凸筋壁340、第三凹筋壁470、第四凹筋壁480均呈相同形狀的曲面,其余結構與實施例一完全相同,也是可行的方案,也能達到甚至更優于平面的擋接效果,只是那樣加工相對繁瑣。
另外,本發明所涉及的縱向,在附圖中是用上下方向a加以表示,該縱向應當理解為幾何意義上的豎直方向,那么縱向投影也應該是理解為符合豎直方向的正投影規則。同理橫向則是用上下方向b加以表示,本發明所謂的橫向投影,應當理解為幾何意義的水平橫向,那么橫向投影理解為符合水平橫向的正投影規則。
圖1、圖2、圖6表示了板材單元1的插接機構610,板材單元1包括正基片110和背基片120,正基片110的縱向投影和背基片120的縱向投影相互重合,正基片110和背基片120之間具有板材空間130,板材配合面設置在背基片120,正基片110和背基片120之外具有外部空間5,板材空間130設有中線d1,所述中線d1縱向設置,板材空間130設有兩個插接機構610,兩個插接機構610對稱于中線d1設置,每個插接機構610設有上壁615、下壁616以及插接空間617,插接空間617位于上壁615、下壁616之間,插接空間617與外部空間5相互貫通。
板材空間130設有兩個副插接機構620,兩個副插接機構620對稱于中線d1設置,以中線d1為分界的板材空間130包括一側板材空間130a和另一側板材空間130b,一側板材空間130a和另一側板材空間130b分別設有第一副中線d2a和第二副中線d2b,一側板材空間130a設有對稱于第一副中線d2a的一個插接機構610和一個副插接機構620,另一側板材空間130b設有對稱于第二副中線d2b的一個插接機構610和一個副插接機構620。
正基片110具有正基片內表面111,正基片內表面111面向背基片120,背基片120具有背基片內表面121,背基片內表面121面向正基片110,每個插接結構610均設有上加強筋611和下加強筋612,上加強筋611的縱向投影和下加強筋612的縱向投影相互重合,上加強筋611具有上加強筋內表面613,上加強筋內表面613面向下加強筋612,下加強筋612具有下加強筋內表面614,下加強筋內表面614面向上加強筋611,上壁615設置在上加強筋內表面613,下壁616設置在下加強筋內表面614,上加強筋內表面613和下加強筋內表面614之間的縱向間距小于正基片內表面111和背基片內表面121之間的縱向間距。
正基片內表面111和背基片內表面121為相互平行的兩個平面,上加強筋內表面613和下加強筋內表面614為相互平行的兩個平面,每個插接機構610均設有側加強筋618,側加強筋618具有側加強筋內表面619,側加強筋內表面619分別連接上加強筋內表面613和下加強筋內表面614,側加強筋內表面619和上加強筋內表面613為相互垂直的兩個平面,側加強筋內表面619和下加強筋內表面614為相互垂直的兩個平面。
圖7和圖8所示,實施例一還特地針對板材單元1作出了結構上的加強,并且在該加強結構的基礎上,帶來不影響強度的前提下,可以任意改變板材單元1的整體縱向厚度的效果。
板材空間130設有縱加強筋140,所述縱加強筋140具有縱加強筋第一邊緣141和縱加強筋第二邊緣142,所述縱加強筋第一邊緣141的縱向投影和縱加強筋第二邊緣142的縱向投影相互重合,所述縱加強筋第一邊緣141的橫向投影和縱加強筋第二邊緣142的橫向投影相互分離,
所述板材空間130設有橫加強筋150,所述橫加強筋150具有橫加強筋第一邊緣151和橫加強筋第二邊緣152,所述橫加強筋第一邊緣151的縱向投影和橫加強筋第二邊緣152的縱向投影相互分離,所述橫加強筋第一邊緣151的橫向投影和橫加強筋第二邊緣152的橫向投影相互重合,
所述板材空間130設有斜加強筋160,所述斜加強筋160具有斜加強筋第一邊緣161和斜加強筋第二邊緣162,所述斜加強筋第一邊緣161的縱向投影和斜加強筋第二邊緣162的縱向投影相互分離,所述斜加強筋第一邊緣161的橫向投影和斜加強筋第二邊緣162的橫向投影相互分離。
特地說明的是,本發明中所提及的縱加強筋140、橫加強筋150、斜加強筋160,其并不是嚴格限定為物理意義上的豎直直線和水平直線或斜向直線,圖7只是為了直觀說明其理想狀態,而不是僅僅說明其是呈一條縱向直線或一條橫向直線或一條斜向直線,而對三種加強筋加以區別的標準,應該取決于隸屬于其的兩條邊緣的投影情況,并且縱加強筋140、橫加強筋150、斜加強筋160都不是孤立懸浮在板材空間130中的,必然會有其連接邊緣,由此就會有縱加強筋第一邊緣141和縱加強筋第二邊緣142、橫加強筋第一邊緣151和橫加強筋第二邊緣152、以及斜加強筋第一邊緣161和斜加強筋第二邊緣162,而不論其兩個邊緣之中部分的筆直度。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中的正基片110、背基片120、縱加強筋140、橫加強筋150、斜加強筋160都是具有厚度的薄層片狀結構,而不應當將其理解為附圖中所描繪的直線形狀示意,而且受限于生產工藝,所獲得的前述三者不可能是呈筆直的幾何意義上的直線,尤其是當其受力或受熱時,前述三者容易產生少許扭曲,少許形變應當不影響專利保護范圍的界定。
實施例一中,正基片110、背基片120、縱加強筋第一邊緣141、縱加強筋第二邊緣142、橫加強筋第一邊緣151、橫加強筋第二邊緣152、斜加強筋第一邊緣161、斜加強筋第二邊緣162的縱向投影長度方向均等長。也就是說,縱加強筋140、橫加強筋150、斜加強筋160的延伸和正基片110或背基片120等長,用以加強整體強度,并能方便進行批量生產。
正基片110具有正基片內表面111,正基片內表面111面向背基片120,背基片120具有背基片內表面121,背基片內表面121面向正基片110,縱加強筋第一邊緣141固定連接正基片內表面111,所述縱加強筋第二邊緣142固定連接背基片內表面121。以增進板材的整體強度。
實施例一的縱加強筋140的數目至少為兩條,橫加強筋第一邊緣151和橫加強筋第二邊緣152分別固定連接到兩條縱加強筋140。橫加強筋150與兩條縱加強筋140分別形成相互垂直的關系,因此可以將實施例理解成是雙層的加強結構,其整體強度隨之得到增強。可以進一步引申理解為在不影響整體強度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增加相應的層數用來控制板材整體厚度,以便適應不同的市場需求。
實施例一中斜加強筋第一邊緣161固定連接正基片內表面111,所述斜加強筋第二邊緣162固定連接背基片內表面121。圖中表示的是斜加強筋160與正基片內表面111或背基片內表面121之間形成夾角β。將承受的壓力可以分散到斜加強筋,因而進一步增強整體強度。
實施例一中,縱加強筋第一邊緣141的縱向投影和縱加強筋第二邊緣142的縱向投影相互重合,形成一條平行的直線。橫加強筋第一邊緣151的縱向投影和橫加強筋第二邊緣152的縱向投影形成兩條平行的直線,斜加強筋第一邊緣161的縱向投影和斜加強筋第二邊緣162的縱向投影形成兩條平行的直線,前述的三種筋的縱向投影形成的直線都是平行的,使板材整體有序,并利于生產。
實施例一的板材單元1整體和構件單元2整體均由軟質塑料一體成型或硬質塑料一體成型或木塑復合材料一體成型,可以進一步說明是通過擠塑工藝一次性成型。具體舉例可以是PVC、ABS、PP、PE、PC、PS、TPR、工程塑料、塑鋼等非窮舉,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并提升整體強度。
板材單元1整體縱向厚度為10毫米至100毫米之間的任一數值,實施例一和二的整體縱向厚度限定在20毫米,而構件單元2的整體縱向厚度取決于實際使用情況。正基片110的厚度和背基片120的厚度分別為0.8毫米至3毫米之間的任一數值,實施例一上述兩者的厚度分別為1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