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建筑構件及其建造技術領域,涉及用于建筑施工的預制構件,尤其是一種帶有貼面的預制凹槽板及其成型技術。
背景技術:在建筑結構工程中會用到各種建筑構件,其中包括建筑模板。傳統的建筑模板屬于臨時性支護結構,現澆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用的建筑模板結構,主要由面板、支撐結構和連接件三部分組成。然而傳統模板施工往往需要多道工序,比如在現場支模板、固定模板,澆灌混凝土之后再拆模板等,從而現場用工多,施工工期長。當今建筑業的迅猛發展,對模板的結構以及預制工藝,無論是在模板的結構性能還是制備和安裝的合理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建筑施工的需求,在建筑模板的構造以及材料等方面都需要不斷的改進,使得模板的制備和施工在人力和物力上變得更為高效和合理。例如,先前設計的凹槽板由于凹槽的結構特點,在預制成型和脫模過程中對模具的設置和操作工藝都有特殊要求,另外,在預制后凹槽板的搬運和安裝過程中還要防止凹槽避免由于沖撞或擠壓可能造成的破損。針對傳統模板結構體系的缺點和不足,需要從結構特征和施工方法等方面考慮,設計和制造投資節約、加工簡便以及施工快捷的模板,用于建筑結構施工中。
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帶有貼面的預制凹槽板及其成型技術。基于本發明所提供的技術,所述帶有貼面的預制凹槽板的成型過程更為便捷、合理,并且凹槽板本身在制備、搬運和施工過程中也具有較高的牢固性能。從而,本發明對現有預制模板在結構和施工性能方面提供了一種新穎和實用的改進方案。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帶有貼面的預制凹槽板。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所述帶有貼面的預制凹槽板包括:基體,其包括:第一表面和與之相對的第二表面,第一端部和與之相對的第二端部,以及兩個相對的側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端部對應用于墻體構建時的墻板頂端;第一貼面和與之相對的第二貼面,所述第一貼面和第二貼面的外表面分別構成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混凝土層,其澆注在所述第一貼面和第二貼面之間;以及端部凹槽,其設置于所述第一端部,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并順著端面延伸,,所述端部凹槽的內側壁由所述第一貼面和第二貼面各自伸出所述混凝土層的部分形成根據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預制凹槽板進一步包括:第一內壁板和與之相對的第二內壁板,其中所述第一內壁板與所述第二內壁板分別附著于所述第一貼面和所述第二貼面,并且所述端部凹槽的內側壁由所述第一內壁板和所述第二內壁板形成。根據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凹槽板基體采用輕骨料混凝土構成。根據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凹槽板基體采用填加有纖維材料的輕骨料混凝土構成。所述纖維材料可以為竹屑、木屑、秸稈、棉花稈、大麻稈、樹枝、樹皮、蘆柴或其混合物。在所述端部凹槽的底部位置可設有緩沖材料層,用來緩沖所述凹槽板與其中安裝的梁件之間的作用力。根據需要,所述凹槽板能夠用于墻體組裝的條形凹槽板或形成整體墻面的墻體凹槽板。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了一種所述帶有貼面的凹槽板的成型方法。所述成型方法包括:裝配凹槽板模具,在所述模具內放置所述第一貼面和第二貼面;在放置有所述第一貼面和第二貼面的所述模具內澆注混凝土;混凝土固化后形成凹槽板,其中所述端部凹槽的內側壁由所述第一貼面和第二貼面伸出所述混凝土層的部分形成。根據需要,上述成型方法可進一步包括:在所述模具內,將所述第一內壁板和第二內壁板貼附于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放置有所述第一貼面和第二貼面以及所述第一內壁板和第二內壁板的所述模具內澆注混凝土;混凝土固化后形成凹槽板,其中所述端部凹槽的內側壁由所述第一內壁板和第二內壁板伸出所述混凝土層的部分形成。本發明所述帶有貼面的預制凹槽板,一方面由于設置有貼面,使得凹槽板的成型工藝非常簡便,比如簡化了模具的結構,也省卻了凹槽脫模的環節,還改進了墻面的功能特性;另外在設置有內壁板的情形,也使得凹槽的成型工藝非常靈活、簡便,同時提高了凹內壁板的強度使得凹槽板搬運和安裝過程中凹槽部位不易因沖撞或擠壓而受到破損。本發明所述帶有貼面的預制凹槽板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例如可以用于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建造。所述預制砼墻板具有預制加工方便、生產設備投資少,施工程序簡單、施工速度快、人工成本節省等優點。附圖說明有關本發明的上述簡要介紹以及下述的詳細描述,結合附圖會得到更好的理解。圖1為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帶有貼面的預制凹槽板的示意圖。圖2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帶有貼面的預制凹槽板的示意圖,其中在所述凹槽底部的位置設有一層緩沖材料。圖3為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帶有貼面和內壁板的預制凹槽板的示意圖。圖4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帶有貼面和內壁板的預制凹槽板的示意圖,其中在所述凹槽底部的位置設有一層緩沖材料。圖5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帶有貼面和內壁板的預制凹槽板的示意圖,其中所述凹槽板基體的混凝土層由填加有纖維材料的混凝土構成。圖6和圖7為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圖1所述的預制凹槽板側面的示意圖。圖8為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圖3所述的預制凹槽板通過端槽與樓面模板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圖9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圖4所述的預制凹槽板通過端槽與樓面模板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創新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并通過以下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闡述和說明。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帶有貼面的預制凹槽板100包括:基體120,其包括:第一表面122a和與之相對的第二表面122b,第一端部124a和與之相對的第二端部124b,以及兩個相對的側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122a和所述第二表面122b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端部124a對應用于墻體構建時的墻板頂端;第一貼面135a和與之相對的第二貼面135b,所述第一貼面135a和第二貼面135b的外表面分別構成所述第一表面122b和所述第二表面122b;混凝土層130,其澆注在所述第一貼面135a和第二貼面135b之間;以及端部凹槽140,其設置于所述第一端部124a,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122a和所述第二表面122b并順著端面延伸,所述端部凹槽140的內側壁由所述第一貼面135a和第二貼面135b各自伸出所述混凝土層130的部分形成。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基體120的混凝土層130采用輕骨料混凝土構成。在另外的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基體120的混凝土層130采用填加有纖維材料的輕骨料混凝土構成,其中所述纖維材料為竹屑、木屑、秸稈、棉花稈、大麻稈、樹枝、樹皮、蘆柴或其混合物。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貼面135a和第二貼面135b采用例如水泥壓力板或聚合材料制成。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貼面135a和第二貼面135b的厚度分別為大約7mm,所述第一內壁板145a和第二內壁板145b的厚度分別為大約20mm,所述端部凹槽140的寬度為大約160mm、深度為大約400mm。在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帶有貼面的預制凹槽板200包括圖1所示具體實施方式中相同的結構;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凹槽板200還進一步包括在所述端部凹槽140的底部設有緩沖材料層270。所述緩沖材料優選為例如聚苯材料。在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如圖3所示),相較于圖1所示的結構,預制凹槽板300進一步包括:第一內壁板145a和與之相對的第二內壁板145b,其中所述第一內壁板145a與所述第二內壁板145b分別附著于所述第一貼面135a和所述第二貼面135b,并且所述端部凹槽140的內側壁由所述第一內壁板145a和所述第二內壁板145b形成。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內壁板145a和所述第二內壁板145b遠離端部的部分埋設于所述混凝土層。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內壁板135a和所述第二內壁板135b采用例如水泥壓力板或硅酸鈣板制成。在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如圖4所示),帶有貼面的預制凹槽板400包括圖3所示具體實施方式中相同的結構;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凹槽板400還進一步包括在所述端部凹槽140的底部設有緩沖材料層470。所述緩沖材料優選為例如聚苯材料。在一些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凹槽板基體采用輕骨料混凝土構成。在另外一些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凹槽板基體采用填加有纖維材料的輕骨料混凝土構成,如圖5所示。圖5采用了與圖1至圖4相同或類似的構件標號,故不在此一一贅述。填加有纖維材料的混凝土中,所述纖維材料為竹屑、木屑、秸稈、棉花稈、大麻稈、樹枝、樹皮、蘆柴或其混合物。優選地為麥秸桿或稻秸桿纖維材料。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上述各種凹槽板(如圖6所示的凹槽板600)的兩個側面各自設置有側槽;所述側槽可以具有不同的截面形狀,例如由內向外漸擴的梯形、矩形、圓弧形、由內向外漸收的梯形或三角形,優選為由內向外漸擴的梯形或圓弧形(如圖6所示的側槽180a)。在用來構建墻體結構時,在相鄰組裝的所述凹槽板600之間能夠由兩個相對的側槽180a組合而成空腔。在所述空腔內可穿插例如具有密封或保溫作用的聚合材料,或者設置鋼筋并澆注混凝土。另外,上述各種凹槽板(如圖7所示的凹槽板700)的兩個側面可搭配設置有側槽和側棱(即同一凹槽板的兩個側面分別設置側槽和與側槽相配的側棱);所述側槽和側棱可以具有不同的截面形狀,例如梯形、矩形、圓弧形或三角形,優選為梯形(如圖7所示的側槽180c和側棱180d)。在用來構建墻體結構時,在相鄰組裝的所述凹槽板700之間能夠形成側槽和側棱相嵌的結構,便于墻板的組裝和墻體的密封。在一些具體實施方式中,上述帶有預埋管件的凹槽板的成型包括如下步驟:裝配凹槽板模具,在所述模具內放置所述第一貼面135a和第二貼面135b;在放置有所述第一貼面135a和第二貼面135b的所述模具內澆注混凝土;混凝土固化后形成凹槽板100,其中所述端部凹槽的內側壁由所述第一貼面122a和第二貼面122b伸出所述混凝土層的部分形成。在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成型方法進一步包括:在所述模具內,將第一內壁板145a和第二內壁板145b貼附于所述第一表面122a和第二表面122b;在放置有所述第一貼面122a和第二貼面122b以及所述第一內壁板145a和第二內壁板145b的所述模具內澆注混凝土;混凝土固化后形成凹槽板300,其中所述端部凹槽的內側壁由所述第一內壁板145a和第二內壁板145b伸出所述混凝土層的部分形成。在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成型方法進一步包括,在所述端部凹槽140的底部設置緩沖材料層270。根據需要,在澆注混凝土的步驟前,還可將纖維材料按照適當的比例填加到混凝土中。圖8示意地描述了帶有貼面的凹槽板300通過端部凹槽140與樓面模板890的連接關系。在圖示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端槽內可以設置鋼筋并與樓面模板鋼筋連接在一起澆注混凝土而形成牢固的連接。圖9示意地描述了帶有預埋管件的凹槽板400通過端部凹槽140與樓面模板990的連接關系。在圖示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端部凹槽140內可以設置鋼筋并與樓面模板鋼筋連接在一起澆注混凝土而形成牢固的連接。在所述管件對應于凹槽底部的位置設置有緩沖材料層,用來緩沖所述凹槽板400與樓面模板990相連的梁件之間的作用力。凹槽板根據需要可以設計為具有不同的寬度,例如,在一些具體實施方式中構件寬度為600mm,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構件寬度為1200mm。然而應當理解,這些尺寸只是針對具體實例而言,在實踐中,相應尺寸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或改變。在本文的描述中,對本發明的產品和方法描述為特殊的形狀、材料或工藝順序,并且針對一些具體的實施例為了說明之目的提供了一些詳細的參數。然而,應該理解這些具體描述并不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產生限制作用;也就是說有關形狀、材料、工藝順序或參數的更改和變通仍然被包含在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