襪品的編織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具備腳后跟部的襪品的編織方法。
【背景技術】
[0002]一直以來,作為具備腳后跟部的襪品的一種,可列舉出襪子。在圓織機、橫機等編織,并利用從穿入口朝向腳尖、或朝向其相反的一方向編織成筒狀,同時在腳后跟部使腳背側的編織暫時停止的方法編織。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使用橫機,從襪子的穿入口起口而朝向腳尖編織。進行如下的折回編織:在編織中途的腳后跟部使腳背側的編織暫時停止,僅在腳后跟側使編織寬度逐漸減少,接著使編織寬度逐漸增加。
[0003]【在先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3333384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6]折回編織中,由于未編織的線圈逐漸增加,該線圈越增加,在新線圈的形成時線圈的下垂越惡化。因此,無法充分地使腳后跟部的縱行方向的編織增加,成為腳尖側與穿入口側的筒狀針織物間的角度為100度以上的襪子。其結果是,在穿著時在腳背側針織物過剩,由于不貼合腳而成為容易偏移的襪子。近年來,由于在橫機上在齒口按壓針織物的可動沉降片裝置的改良等而使折回編織的縱行方向的編織增加,也出現了角度為大致90度的被稱為直角襪子的襪子。
[0007]本發明鑒于上述情況而創立,提供一種具備與在橫機上是否具備可動沉降片裝置無關而不使用折回編織形成的腳后跟部的襪品的編織方法。
[0008]本發明提供一種襪品的編織方法,是使用至少具備前后一對針床的橫機且具備腳后跟部的襪品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工序α,將第1筒狀針織物和第2筒狀針織物這2個筒狀針織物在針床的長度方向上并列編織;工序β,通過使至少任一方的筒狀針織物移動,在前后針床分別設置基于2個筒狀針織物的線圈的重疊線圈,在構成包括該重疊線圈的筒狀針織物的線圈上編織新線圈,替換2個筒狀針織物而形成第3筒狀針織物;及工序γ,對于第3筒狀針織物中的前后針床各自的所述重疊線圈附近的線圈,反復進行使該線圈的左右任一方側的線圈列移動而在第3筒狀針織物內形成重疊線圈并使筒徑減少,并且在構成包括該重疊線圈的第3筒狀針織物的線圈上編織新線圈而接合的步驟,形成從腳背側朝向腳后跟側而線圈在縱行方向連接的設計線。
[0009]本發明中,在形成所述設計線時,通過包括構成該設計線的線圈列在內對所述左右一方側的線圈列進行成圈編織的區域X和對左右兩方側的線圈列進行成圈編織的區域Υ的組合而形成第3筒狀針織物。
[0010]而且,本發明中,其特征在于,關于所述區域X的設計線的形成,使所述一方側的線圈列向同一方向進行2次移動,從在移動方向側形成的重疊線圈使近前側的線圈列進行第1次移動,從該重疊線圈接續而在近前側保留設計線的線圈橫列方向的線圈列,進而對于近前側的線圈列進行第2次移動,形成2個線圈的重疊線圈。
[0011]本發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筒狀針織物和第2筒狀針織物以不同的筒徑形成。關于2個筒狀針織物的筒徑不同,當然,接合的線圈的數量不一致,因此,在線圈多的筒狀針織物側形成重疊線圈而減少差量,設定未接合的線圈等,進行與線圈少的筒狀針織物側的線圈數一致的編織。
[0012]【發明效果】
[0013]根據本發明,由于不進行折回編織而將2個筒狀針織物接合,因此特別是即使沒有可動沉降片裝置也容易進行2個筒狀針織物間的腳后跟部的編織。收針編織中,為了筒狀針織物的接合而在剛形成重疊線圈后就形成新線圈,由此針織物的下垂良好而易于編織。例如也容易以90度或其以下的角度進行編織。
[0014]根據本發明,將夾著在接合部位出現的設計線而對左右一方側的線圈列利用成圈編織不增加而接合的筒狀針織物的區域X的編織、和利用成圈進行放針并同時調整線圈數而接合的筒狀針織物的區域Y的編織進行組合。其結果是,能夠簡單地調整筒狀針織物間的角度、腳后跟部的大小(線圈數)。
[0015]根據本發明,在形成重疊線圈時,為了向相同方向的重疊線圈的形成,使要移動的線圈在1次寄存于相對的針床,橫移也是同方向的,因此能夠依次使該線圈移動返回,因此編織效率好。
[0016]根據本發明,通過變更腳背側和腳踝側的筒徑,能夠得到在穿著時貼合腳的形狀的襪品的形狀。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作為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襪品的運動護腳的概略圖。
[0018]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運動護腳的編織工序的示意圖。
[0019]圖3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運動護腳的編織工序的前半部分的編織圖。
[0020]圖4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運動護腳的編織工序的后半部分的編織圖。
[0021]圖5是表示不同于本發明的圖1中示出的運動護腳的其他襪品的概略圖。
[0022]【標號說明】
[0023]1 襪品
[0024]la第1筒狀針織物、lb第2筒狀針織物、lc第3筒狀針織物
[0025]2,3,5重疊線圈
[0026]6設計線
[0027]8,9 給紗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以下,使用圖1?圖4說明作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襪品的具備腳后跟部的運動護腳1及其編織方法。本實施例中編織所使用的橫機是具備前后一對針床的兩針床橫機,能夠在各針床間移圈。而且使用能夠在導針片具備的針舌保持線圈的復合針(例如參照日本專利第2946323號公報),即使沒有空針也能夠進行線圈的移圈。編織所使用的橫機可以為四針床橫機,橫機具備的織針也可以為舌針。為了便于說明,織針的數量、用于接合的收針次數比實際的編織少。圖2、圖5所示的箭頭表示線圈的方向,針織物內所示的點劃線表示第1?第3的各筒狀針織物的邊界。另外,僅在圖2(c)中在后述的第3筒狀針織物內畫上斜線表示以成圈編織形成線圈的情況,與該編織相關,用粗線表示區域的區分。
[0029]圖3、圖4中,圖中左側的數字表示編織步驟(S),折線箭頭表示線圈的移動路徑。FB表示前針床,BB表示后針床。大寫的A?Μ表示FB的織針,小文字的a?m表示BB的織針。另外,實心圓圈表示在該編織步驟中編織的線圈,空心圓圈表示與該編織步驟的編織無關而鉤掛于織針的線圈,雙層圓圈表示重疊線圈,三角符號表示給紗口。
[0030]【實施例1】
[0031]圖1是運動護腳1的概略圖。紙面右側成為腳尖側的開口部,紙面上側成為穿入口側的開口部。在腳后跟部穿著的運動護腳1中,設計線6從腳背側朝向腳后跟側而線圈在縱行方向連接,2個筒狀針織物la、lb在各縱行方向上連續的第3筒狀針織物lc內通過設計線6連接。S卩,在設計線6的兩側端部進行2個筒狀針織物la、lb的收針編織的結果是,重疊線圈作為邊界線顯現,該重疊線圈與它們之間的線圈列在縱行方向連接,由此形成設計線6。因此,線的寬度、角度、形成位置僅通過使收針編織時的重疊線圈的形成部位移動就能夠簡單地變更。該設計線6如圖中的箭頭所示,2個筒狀針織物la、lb的線圈的方向不同。
[0032]運動護腳1在穿入口側和腳尖側開口,它們的開口端成為起口。由于未進行壓圈處理而得到適度的拉伸,通過接續開口端而附加2x2羅紋組織部11,更容易貼合腳。另外,若觀察成為除羅紋以外的第3筒狀針織物lc的平針組織部12的區域,則從設計線6的終端部起的腳尖側的線圈數(距離)與穿入口側的線圈數(距離)相比較長,面積也較大。通過使平針組織部12的編織在縱行方向增加,則線圈增加而導致腳后跟部的富余量。
[0033]實施例1中,在設計線6和羅紋組織11間的平針組織部12的形成狀態下可知,從設計線6的始端部到中程為止,腳尖側在2個線圈橫列進行1次收針編織并同時進行成圈編織,產生大致45度的角度,在穿入口側,不進行成圈編織而進行收針編織,以接近正交的角度接合。中程以后,在腳尖側和穿入口側的兩側進行成圈編織,一起產生大致45度的角度,形成腳后跟部。而且,腳尖側的筒狀針織物的筒徑比穿入口側的筒狀針織物大,與腳的形狀一致。通過調整收針編織的頻率(次數),能夠將不同的筒徑接合,通過設置適合于腳后跟的形狀的空間,在穿著于腳后跟時能夠形成貼合性高的運動護腳1。
[0034]圖2是表示運動護腳1的編織工序的示意圖。圖2(a)中,將第1筒狀針織物la和第2筒狀針織物lb這2個筒狀針織物la、lb在針床上并列形成,圖2 (b)中,使2個筒狀針織物la、lb接合而形成1個第3筒狀針織物lc,使開口部接合并同時使線圈收針而形成腳后跟部。圖2(c)中,在接合結束的2個筒狀針織物間,從完成后的運動護腳1的腳背側朝向腳后跟側的縱行方向的線圈作為設計線6形成。
[0035]圖2(c)中,示出用粗線將接近設計線6且以斜線表示的成圈編織形成的放針線圈7區分開的區域。通過將在設計線6的一方側形成放針線圈7的區域X和在兩側形成的區域Y的編織組合,而能夠調整筒狀針織物間的角度、導致腳后跟部的富余量的線圈的增減。此外,若區域Y的編織線圈橫列變多,則筒狀針織物間的角度變小。這是因為,通過編織線圈橫列增加,而與在筒狀針織物形成的設計線6的接合部立起。若大致在2個線圈橫列的成圈編織中從左右兩側進行1次收針編織,則合計能夠形成接近90度的角度,在3個線圈橫列中進行一次則能夠進一步降低角度。而且相對于這些情況,通過在4個線圈橫列中組合1次等的編織,還能夠實現筒狀針織物間的角度的微調整。本實施例1中,區域X和區域Y各為1個部位,但也可以用于多個部位。
[0036]圖3、圖4是運動護腳1的編織圖。以下,對由圖3、圖4表示的編織步驟S1?S17進行說明。
[0037]圖3的S1示出第1筒狀針織物la和第2筒狀針織物lb這2個筒狀針織物la、lb的狀態。僅對于在針床上并列的2個筒狀針織物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