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衣物護理設備,尤其涉及一種熨燙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手持式熨燙機(蒸汽刷、熨斗)為了降低用戶在使用時的負擔,通常會以降低水箱容量的方式降低熨燙機的整體重量,因此,現有技術中的熨燙機的水箱容量一般均小于60g,由于水箱較小,導致熨燙機在正常工作2-3分鐘后就需要加一次水,因此,需要用戶對熨燙機頻繁加水,增加了用戶的工作強度,降低了工作效率,另外,用戶向水箱內注水時,操作也較為繁瑣,每次的加水量得不到有效的把控,從而大大降低了用戶的使用體驗,同時,熨燙機在使用后發熱體上具有余熱,在注水時容易燙傷用戶;例如在公開號為:cn205669140u的中國專利申請中所公開的一種帶360度吸水水箱的手持蒸汽刷,在需要將水注入水箱內時,需要打開封蓋在加水口處的蓋子,操作較為繁瑣,注水時,用戶只能通過加水口查看注水量,極大降低了用戶的使用體驗;另外如果以增加水箱容量的方式來延長蒸汽刷的單次使用時間,會增加蒸汽刷的整體重量,不便于用戶正常使用;另外,蒸汽刷在使用間隙時要需能夠平穩的放置在桌面上,因此現有技術中的蒸汽刷不得不將其形狀設計成能夠穩定放置的結構,同時,整個蒸汽刷的重心以及,水箱內水量發生變化之后的重心也要充分考慮,因此,對蒸汽刷的多樣性設計及內部各個組件的隨意搭配形成了制約。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對熨燙機實現自動加水功能的熨燙裝置。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熨燙裝置,包括熨燙機及用于放置所述熨燙機的基座;
所述基座包括:座體和設于所述座體上的補給水箱,所述座體上具有與所述補給水箱連通的補水口,所述補水口位于所述補給水箱的下方,所述補水口處設有用于封堵所述補水口的第一閥體;
所述熨燙機包括:機體、設于所述機體內的蒸汽發生裝置和形成于所述機體內的水腔,所述機體上開設有與所述水腔連通的注水口,所述注水口處設有用于封堵所述注水口的第二閥體;
其中,所述熨燙機放置在所述基座上時,所述注水口與所述補水口對接使所述第一閥體和第二閥體均開啟,所述補給水箱內的水自動流入到所述水腔內,所述熨燙機與所述基座分離時,所述第一閥體自動封堵所述補水口,所述第二閥體自動封堵所述注水口。在用戶使用熨燙機時,可利用空檔時間(例如整理衣物時)將熨燙機放置在基座上,基座內的補給水箱可自動向熨燙機內的水腔注水,從而避免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向水腔中手動注水,另外,由于基座能夠穩定支撐熨燙機,因此,熨燙機上不必設計相應的支撐結構,熨燙機的結構設計空間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作為優選,所述熨燙裝置還包括設于所述座體內的水位控制系統,所述水位控制系統包括:
止水槽,其設置在所述補給水箱的下方,所述止水槽與外部大氣連通,所述補水口通過所述止水槽與所述補給水箱連通;
設置在所述補給水箱上的導氣孔及導流孔,所述導氣孔及所述導流孔均位于所述止水槽的上方,且均與所述止水槽連通,所述導氣孔的位置高于所述導流孔的位置;
其中,所述熨燙機還包括用于使所述水腔與外部大氣連通的通氣孔,所述熨燙機放置在所述基座上時,所述水腔的底部低于所述導氣孔,所述通氣孔的位置高于所述導氣孔。通過加設水位控制系統,可以使得水腔的最高液面與導氣孔的位置平齊,從而可有效控制補給水箱向水腔內注入的最大水量。
作為優選,所述補給水箱的底部朝下設有與所述補給水箱連通的豎管,所述豎管的下端口形成所述導流孔,
所述豎管的下端的管壁上開設有缺口,所述缺口形成所述導氣孔。這種結構設置有利于降低制作成本,同時還能保證良好了制作精度。
作為優選,所述座體上具有用于放置所述熨燙機的置物臺面,所述置物臺面低于所述補給水箱,所述補水口設置在所述置物臺面上;
所述熨燙機放置在所述置物臺面上時,所述補水口與所述注水口對接連通。將注水口設置在置物臺面上,從而使得當用戶將熨燙機放置在置物臺面上時可同時對接連通補水口和注水口。
作為優選,所述置物臺面上設有固定槽,所述補水口設置在所述固定槽的底部,所述熨燙機上設有一插接端,所述注水口設置在所述插接端上,所述插接端能夠插入所述固定槽內,以將所述熨燙機固定在所述置物臺面上,所述插接端插入所述固定槽內時,所述補水口與所述注水口對接連通。將固定槽與補水口、插接端與注水口進行一體化設計從而使得熨燙裝置的結構更為簡單緊湊,降低了制作成本并提升了美感。
作為優選,所述基座上設有一支撐槽,所述熨燙機構造為長條狀結構,位于所述熨燙機下端的所述插接端插入到所述固定槽內時,所述熨燙機的上部搭接在所述支撐槽內。當長條狀的熨燙機放置到基座上時,通過設置支撐槽,起到輔助支撐的作用,從而增加了對熨燙機的支撐穩定性。
作為優選,所述熨燙機為蒸汽刷。由于增設了可自動補水的基座,從而使得蒸汽刷的水腔不必做的過大,另外,蒸汽刷不必設計相應的支撐結構,以使其能平穩的放置在桌面上。
作為優選,所述置物臺面具有一水平的第一放置面,所述熨燙機上設有平整的第二放置面,所述第一放置面上設有一突出部,所述第二放置面上設有一凹槽,所述補水口設置在所述突出部上,所述注水口設置在所述凹槽的底部,所述熨燙機放置在所述置物臺面上時,所述突出部伸入所述凹槽內,同時所述補水口與所述注水口對接連通。水平的第一放置面與平整的第二放置面貼合時,能夠使得熨燙機的放置更加平穩,同時將突出部與補水口、凹槽與注水口進行一體化設計從而使得熨燙裝置的結構更為簡單緊湊,降低了制作成本并提升了美感。
作為優選,所述突出部構造為錐形,所述凹槽構造為錐形槽。錐形的突出部與凹槽便于更好的插接,同時連接更為可靠。
作為優選,所述熨燙機為熨斗。由于增設了可自動補水的基座,從而使得熨斗的水腔不必做的過大,另外,還能有效降低用戶因注水而引發的燙傷風險。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的熨燙裝置包括熨燙機及用于放置熨燙機的基座,基座內設有補給水箱,當用戶將熨燙機放置在基座上時,基座內的補給水箱可自動向熨燙機內的水腔注水,從而避免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向水腔中手動注水,另外,由于基座能夠穩定支撐熨燙機,因此,熨燙機的結構設計空間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熨燙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熨燙裝置的基座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熨燙裝置的熨燙機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熨燙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熨燙裝置的基座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熨燙裝置的熨燙機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基座;11-補給水箱;111-豎管;12-導氣孔;13-導流孔;14-止水槽;15-補水口;151-第一閥體;16-固定槽;17-支撐槽17;18-第一放置面;181-突出部;19-導管;2-熨燙機;21-水腔;22-注水口;221-第二閥體;23-插接端;24-第二放置面;241-凹槽;25-通氣孔;26-發熱體;27-泵;28-刷毛。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的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詳細說明。
如圖1至圖6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熨燙裝置,包括熨燙機2及用于放置所述熨燙機2的基座1;所述基座1包括:座體和設于所述座體上的補給水箱11,所述座體上具有與所述補給水箱11連通的補水口15,所述補水口15位于所述補給水箱11的下方,所述補水口15處設有用于封堵所述補水口15的第一閥體151;所述熨燙機2包括:機體、設于所述機體內的蒸汽發生裝置和形成于所述機體內的水腔21,所述機體上開設有與所述水腔21連通的注水口22,所述注水口22處設有用于封堵所述注水口22的第二閥體221;其中,所述熨燙機2放置在所述基座1上時,所述注水口22與所述補水口15對接使所述第一閥體151和第二閥體221均開啟,所述補給水箱11內的水自動流入到所述水腔21內,所述熨燙機2與所述基座1分離時,所述第一閥體151自動封堵所述補水口15,所述第二閥體221自動封堵所述注水口22。例如,第一閥體151及第二閥體221可采用彈簧式單向閥(彈簧式單向閥為本領域技術人員熟知的閥體,因此其結構及作用原理在此不做贅述),即,當注水口22與補水口15對接時,第一閥體151的閥芯與第二閥體221的閥芯相推抵以使第一閥體151及第二閥體221均處于開啟狀態,當第一閥體151與第二閥體221分離后均自動處于封閉狀態。由于用戶在進行衣物熨燙工作的過程中,會有整理衣物的空擋時間,然而現有技術中的熨燙機2(手持式蒸汽刷、熨斗)通常會被放置在桌面上等待繼續使用,從而這段時間就被白白浪費了;然而本發明實施例的熨燙裝置,在用戶使用熨燙機2時,可利用空檔時間(整理衣物時)將熨燙機2放置在基座1上,基座1內的補給水箱11可自動向熨燙機2內的水腔21注水,從而避免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向水腔21中手動注水,另外,由于基座1能夠穩定支撐熨燙機2,因此,熨燙機2上不必設計相應的支撐結構,熨燙機2的結構設計空間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進一步的,所述熨燙裝置還包括設于所述座體內的水位控制系統,所述水位控制系統包括:止水槽14、設置在補給水箱11上的導氣孔12及導流孔13,其中,止水槽14設置在所述補給水箱11的下方,所述止水槽14與外部大氣連通(其中,止水槽14與外界連通的透氣通道圖中未示出,透氣通道的最高處應高于補給水箱11的液面高度,以防止水流溢出),所述補水口15通過所述止水槽14與所述補給水箱11連通,止水槽14通過導管19與所述注水口22連通,止水槽14通過導流口13與補給水箱11連通;導氣孔12及導流孔13均設置在止水槽14的上方,且均能夠與止水槽14內的液面接觸,同時,導氣孔12的位置高于導流孔13的位置,當止水槽14內的水位低于導氣孔12的位置時,補給水箱11內的水可通過導流孔13流入止水槽14內,同時外界空氣可通過導氣孔12流入補給水箱11內,其中,可以將補給水箱11的底面設置有導流孔13的部分向下做凹陷處理,或采用其他技術手段來實現導流孔13的位置低于導氣孔12的位置,本發明實施例在此不做具體限定;具體的,如圖1、圖2、圖4及圖5所示,在本發明提供的實施例中,補給水箱11的底部朝下設有與其連通的豎管111,該豎管111插入止水槽內,且其下端口形成所述導流孔13,并且,為了便于加工,豎管111的下端的管壁上開設有缺口,缺口形成導氣孔12。其中,所述熨燙機2還包括用于使所述水腔21與外部大氣連通的通氣孔25,以使熨燙機2在熨燙衣物時,能夠順暢出水,同時在對水腔21進行注水時,水腔21內的氣體能夠被順利排處,所述熨燙機2放置在所述基座1上時,所述水腔21的底部低于所述導氣孔12的位置,所述通氣孔25的位置高于所述導氣孔12的位置。通過加設水位控制系統,可以使得水腔21的最高液面與導氣孔12的位置平齊,從而可有效控制補給水箱11向水腔21內注入的最大水量。
進一步的,所述座體上具有用于放置所述熨燙機2的置物臺面,所述置物臺面低于所述補給水箱11,所述補水口15設置在所述置物臺面上;所述熨燙機2放置在所述置物臺面上時,所述補水口15與所述注水口22對接連通。將注水口22設置在置物臺面上,從而使得當用戶將熨燙機2放置在置物臺面上時可同時對接連通補水口15和注水口22。
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熨燙裝置,其中,熨燙機2為蒸汽刷,蒸汽刷還包括泵27、發熱體26及刷毛28,為便于用戶握持,蒸汽刷整體構造為長條狀結構,所述置物臺面上設有固定槽16,所述補水口15設置在所述固定槽16的底部,所述熨燙機2上設有一插接端23,所述注水口22設置在所述插接端23上,所述插接端23能夠插入所述固定槽16內,以將所述熨燙機2固定在所述置物臺面上,所述插接端23插入所述固定槽16內時,所述補水口15與所述注水口22對接連通。將固定槽16與補水口15、插接端23與注水口22進行一體化設計從而使得熨燙裝置的結構更為簡單緊湊,降低了制作成本并提升了美感。為了進一步提升蒸汽刷的支撐穩定性,固定槽16的上部開設置有與蒸汽刷的底部輪廓相適配的異型槽;另外,所述基座1上設有一支撐槽17,所述熨燙機2構造為長條狀結構,位于所述熨燙機2下端的所述插接端23插入到所述固定槽16內時,所述熨燙機2的上部搭接在所述支撐槽17內;當長條狀的熨燙機2放置到基座1上時,蒸汽刷的上端可抵靠在支撐槽17內,從而增加了對熨燙機2的支撐穩定性。
進一步的,如圖4至圖6所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熨燙裝置,其中,熨燙機2為熨斗,熨燙機2還包括裸露在外側的發熱體26,所述置物臺面具有一水平的第一放置面18,所述熨燙機2上設有平整的第二放置面24,所述第一放置面18上設有一突出部181,所述第二放置面24上設有一凹槽24,所述補水口15設置在所述突出部181上,所述注水口22設置在所述凹槽24的底部,所述熨燙機2放置在所述置物臺面上時,水平的第一放置面18與平整的第二放置面24貼合,所述突出部181伸入所述凹槽24內,同時所述補水口15與所述注水口22對接連通。水平的第一放置面18與平整的第二放置面24貼合時,能夠使得熨燙機2的放置更加平穩,同時將突出部181與補水口15、凹槽24與注水口22進行一體化設計從而使得熨燙裝置的結構更為簡單緊湊,降低了制作成本并提升了美感,另外還可以降低用戶被燙傷的風險。進一步的,為了使得用于將熨斗放置在第一放置面18上時,突出部181與凹槽24能夠實現更高效的插接,突出部181構造為錐形,所述凹槽24構造為錐形槽。
如圖1至圖3所示,以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熨燙裝置為例,當蒸汽刷與基座1處于分離狀態時,第一閥體151處于封閉狀態,止水槽14內的液面高于導氣孔12,并封堵導氣孔12,從而使得補給水箱11內的水不會下流;當蒸汽刷放置到基座1上后(此時,水腔21內的液面高度低于止水槽14內的液面高度),第一閥體151與第二閥體221相互作用,使兩者均處于開啟狀態,在水位差的作用力下,止水槽14內的水通過導管19流入水腔21內,止水槽14內的液面逐漸下降至液面位置低于導氣孔12(或使得導氣孔12部分露出液面),且止水槽14或導管19內的液面高度與水腔21內的液面高度基本持平,此時,外界氣體可通過導氣孔12進入補給水箱11內,從而使得補給水箱11內的水可沿導流孔13流入止水槽14內,當止水槽14內的液面高度(水腔21內的液面高度)與導氣孔12的高度持平后,液面封堵導氣孔12,外界氣體不能進入補給水箱11內,以使補給水箱11內的水停止下流,最后完成對水腔21的注水工作。其中,第一閥體151及第二閥體221可均為單向閥,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根據實際情況對第一閥體151及第二閥體221的類型做相應調整,本發明實施例中對此不做具體限定。
以上實施例僅為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不用于限制本發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由權利要求書限定。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本發明的實質和保護范圍內,對本發明做出各種修改或等同替換,這種修改或等同替換也應視為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