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療紡織用品和納米抗菌材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布料。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布料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在大量出汗的情況下,天然纖維制成的布料易被腐蝕,且具有良好的吸水性,極易滋生細菌,并引起一系列的疾病,尤其是一些皮膚敏感的人群。因此,對布料進行殺菌抗菌處理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納米銀是粒徑在25nm左右的金屬銀微粒,由于其獨特的表面效應、體積效應、量子尺寸效應以及宏觀隧道效應等,能夠快速穿透細胞壁,并與其基酶結合,導致細菌、病毒死亡,且不會使細菌、病毒產生抗藥性。因此,納米銀是一種速效、廣譜、不產生耐藥性的殺菌劑。然而,目前大多數的納米銀修飾方法都是在成品的布料上進行修飾,所得納米銀布料雖然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但是經過多次洗滌后抗菌效果會明顯降低,甚至不具有抗菌效果。本發明在纖維水平進行納米銀修飾,納米銀與纖維結合更緊密,更加耐洗滌,抗菌效果更加持久。遠紅外線纖維是將遠紅外粉與滌綸、丙綸、粘膠等合成纖維在噴絲前熔融而成。遠紅外線纖維與體細胞活性物質產生諧振作用,加快新陳代謝的速度;同時可以與人體內的水分子發生共振,打斷分子間的氫鍵,活化水分子,具有增強細胞活性,促進血液微循環,降低血脂含量等作用。此外,遠紅外線纖維能夠不斷發射抑制細菌生長的遠紅外線,也可起到抗菌殺菌的作用。然而,遠紅外線纖維的抗菌作用尚不能滿足一些特殊方面的需求,例如做過器官移植手術的病人、hiv患者等抵抗力低下的人員。因此,將納米銀技術與遠紅外線纖維相結合,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本發明布料的應用范圍。此外,現有的布料大多是通過純棉紗線或某一單一化學合成纖維,經過經緯結構紡織而成,普遍存在不耐磨、不耐腐蝕、透氣性差等缺點。本發明提供的混紡編織工藝,上下透氣孔交替分布,極大改善了布料的耐磨性、耐腐蝕性、透氣性、耐光性和舒適度。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布料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種高舒適度且具有抗菌保健作用的布料。一種布料,包括內層表布、中間層布和外層表布;所述內層表布、中間層布和外層表布以遠紅外線纖維為紗線通過雙面經編的方式織成一體;所述內層表布和外層表布上均分布有透氣孔;所述中間層布為遠紅外線纖維;內層表布和外層表布分別為由滌綸纖維、錦綸纖維、氨綸纖維混紡而成的包芯紗線織成,所述包芯紗線中滌綸纖維所占的質量比例為:42.34%-52.14%,錦綸纖維所占的質量比例為:20.97%-27.44%,氨綸纖維所占的質量比例為:26.89%-30.22%;所述包芯紗線經過1%-2%的納米銀溶液浸泡處理0.5-2min,取出后經過100-130℃烘干5-10min。進一步地,所述遠紅外線纖維是將粒徑為2μm-7μm的遠紅外粉以8%-14%的比例和滌綸纖維在噴絲前經熔融造粒后,再經螺桿擠壓、卷繞形成。進一步地,所述遠紅外粉為zro2、mgo、sic、tib2、mosi2、tin中的至少一種。進一步地,所述包芯紗線經過2%納米銀溶液浸泡2min后,取出后經過115℃烘干5min。進一步地,所述遠紅外線纖維是將粒徑為4μm的遠紅外粉按照11%的比例和滌綸纖維在噴絲前經熔融造粒后,再經螺桿擠壓、卷繞形成。進一步地,所述遠紅外粉由sic和tib2組成,sic和tib2按照4%和7%的比例加入到滌綸纖維中。進一步地,所述遠紅外粉由mgo、sic和mosi2組成,mgo、sic和mosi2分別按照3%、4%和4%的比例加入到滌綸纖維中。進一步地,其特征在于,內層表布上的透氣孔和外層表布的透氣孔交替分布。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技術效果:本發明內外層表布以滌綸纖維、錦綸纖維、氨綸纖維混紡為包芯紗線,所得包芯紗線兼具滌綸纖維、錦綸纖維、氨綸纖維的優點,使其具有涼爽、透氣性好、耐磨、耐腐蝕、高強度等特性。包芯紗線經過納米銀溶液處理后具有了廣譜抗菌作用,能夠有效預防布料表面滋生細菌。中間層布選用遠紅外線纖維能夠加快新陳代謝、增強細胞活性、促進血液微循環、降低血脂含量,能夠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而內外層表布交替分布的氣孔則保證了布料良好的透氣性及舒適性。附圖說明圖1為包芯紗線結構圖;圖2為本發明的布料整體結構圖;圖中標號代表為:1—滌綸纖維;2—錦綸纖維;3—氨綸纖維;4—外層表布;5—中間層布;6—內層表布。具體實施方式下面是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系統的闡述,以方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的理解本發明的優點,同時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但是以下實施例并不限制本發明在運動服、防寒服、床單、被褥、病服、口罩、內衣、內褲、襪子等方面及其他領域的應用。實施例1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布料,包括內層表布、中間層布和外層表布;如圖1所示,所述內層表布、中間層布和外層表布以遠紅外線纖維為紗線通過雙面經編的方式織成一體;內層表布上的透氣孔和外層表布的透氣孔交替分布;既能起到透氣的作用,又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布料的保暖功能所述中間層布為遠紅外線纖維;內層表布和外層表布均由滌綸纖維、錦綸纖維、氨綸纖維混紡而成的包芯紗線織成,所述包芯紗線中滌綸纖維所占的質量比例為:42.34%-52.14%,錦綸纖維所占的質量比例為:18.56%-27.44%,氨綸纖維所占的質量比例為:25.47%-30.22%;所述包芯紗線經過1%-2%的納米銀溶液浸泡處理0.5-2min,取出后經過100-130℃烘干5-10min。所述遠紅外線纖維是將粒徑為2μm-7μm的遠紅外粉以8%-14%的比例和滌綸纖維在噴絲前經熔融造粒后,再經螺桿擠壓、卷繞形成。所述遠紅外粉為zro2、mgo、sic、tib2、mosi2、tin中的至少一種。將所得布料的拉伸斷裂強度、斷裂伸長率、材料恢復時間性能表征進行測試,預加張力為200cn,拉伸速度為100mm/min,有效尺寸為50mm×200mm,測試5次計算平均值,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表1.布料包芯紗線組成優化及性能表征測試結果滌綸:錦綸:氨綸(%)拉伸斷裂強度(n)斷裂伸長率(%)材料恢復時間(s)42.34:27.44:30.22563.2412.253.2545.12:26.34:28.54721.2614.595.3248.46:23.24:28.301352.4030.161.2050.37:22.33:27.30876.2413.594.5652.14:20.97:26.89648.8515.254.25由表1可知,優選滌綸纖維、錦綸纖維、氨綸纖維比例為48.46%:23.24%:28.30%的組成,所得布料韌性強,恢復時間短,明顯優于其他組成。實施例2根據實施例1中的表1的分組情況制備實驗內容所述的包芯紗線,優化其制備條件,以獲得最佳的抗菌能力。處理完成后按照
發明內容所述以納米銀處理的包芯紗線和遠紅外線纖維通過雙面經編方式織成圖2所示結構的布料。細菌培養及抗菌性驗證方法(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例):過夜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至od600=0.6,經顯微計數后用pbs緩沖液將菌液稀釋至1000cfu/ml,并均勻噴涂至經過紫外消毒后的上述布料表面,并置于無菌培養皿中,37℃恒溫培養3天。將該布料取出并覆蓋于無菌lb固體培養基上5min,然后取下布料,37℃恒溫培養2天后統計培養皿中的菌落數,結果見下表。表2.不同因素對納米銀處理布料抗菌效果的比較組別納米銀溶液濃度浸泡時間烘干溫度烘干時間菌落數11%0.5min100℃5min13621%1min115℃7.5min10231%2min130℃10min9541.5%0.5min115℃10min15351.5%1min130℃5min8761.5%2min100℃7.5min11172%0.5min130℃7.5min6382%1min100℃10min3592%2min115℃5min17固體lb培養基上長出的菌落數即為布料上為殺死的細菌數目,因此,2%納米銀溶液浸泡2min后,于115℃烘干5min具有最佳的抗菌能力。實施例3將經過2%納米銀浸泡處理2min,然后115℃烘干5min所得到的抗菌布料分別經過5次、10次、20次、50次洗滌,每次洗滌時間為15min,洗滌溫度為40℃。然后按照實施例2所述的方法檢驗其抗菌活性(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例),同時記錄布料洗滌前后的面積,進行縮水率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本發明的抗菌布料經過20次洗滌后能具有極佳的抗菌能力,經過50次洗滌的抗菌布料雖然抗菌活性顯著降低,但仍然具有較強的抗菌能力。而布料的縮水率也能達到國家相關標準的要求,且縮水率不隨洗滌次數而增加。表3.抗菌布料經過不同次數洗滌后的抗菌能力檢測洗滌次數5次10次20次50次菌落數15131952縮水率5.12%5.42%5.34%5.70%實施例4內層表布和外層表布按照實施例1和實施例2的方法制備,獲得具有抗菌活性的布料,本實施例旨在優化遠紅外線纖維的參數,以獲得最佳的保健效果。所述內層表布、中間層布和外層表布以遠紅外線纖維為紗線通過雙面經編的方式織成一體。所述遠紅外線纖維是將粒徑優選為4μm的遠紅外粉按照11%的比例和滌綸纖維在噴絲前經熔融造粒后,再經螺桿擠壓、卷繞形成。選用遠紅外粉zro2、mgo、sic、tib2、mosi2中的兩種,按照11%的比例加入到滌綸纖維原料中。取高15cm、直徑8cm的金屬圓筒,兩端用隔熱材料密封,內裝40℃水模擬人體環境,外覆不同比例的遠紅外線纖維,在光源照射下,記錄水溫降至25℃所需的時間。結果如表4所示,sic和tib2按照4%和7%的比例制備的遠紅外線纖維的保溫性能最佳。為減小生產工藝的復雜程度,本發明未對4種、5種甚至更多種類的遠紅外粉進行驗證,不排除存在更好的組合。表4.含有兩種遠紅外粉的遠紅外線纖維布料與普通布料的保溫性能實施例5內層表布和外層表布按照實施例1和實施例2的方法制備,獲得具有抗菌活性的布料,本實施例旨在優化遠紅外線纖維的參數,以獲得最佳的保健效果。所述內層表布、中間層布和外層表布以遠紅外線纖維為紗線通過雙面經編的方式織成一體。所述遠紅外線纖維是將粒徑優選為4μm的遠紅外粉按照11%的比例和滌綸纖維在噴絲前經熔融造粒后,再經螺桿擠壓、卷繞及后加工形成。選用遠紅外粉zro2、mgo、sic、tib2、mosi2中的三種,按照11%的比例加入到滌綸纖維原料中。取高15cm、直徑8cm的金屬圓筒,兩端用隔熱材料密封,內裝40℃水模擬人體環境,外覆不同比例的遠紅外線纖維,在光源照射下,記錄水溫降至25℃所需的時間。結果如表5所示,mgo、sic和mosi2按照3%、4%和4%的比例制備的遠紅外線纖維的保溫性能最佳。表5.含有三種遠紅外粉的遠紅外線纖維與普通布料的保溫性能實施例6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優選的布料,包括內層表布、中間層布和外層表布;如圖1所示,所述內層表布、中間層布和外層表布以遠紅外線纖維為紗線通過雙面經編的方式織成一體;內層表布上的透氣孔和外層表布的透氣孔交替分布;既能起到透氣的作用,又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布料的保暖功能。所述中間層布為遠紅外線纖維;內層表布和外層表布均由滌綸纖維、錦綸纖維、氨綸纖維混紡而成的包芯紗線織成,所述包芯紗線中滌綸纖維所占的質量比例為:48.46%,錦綸纖維所占的質量比例為:23.24%,氨綸纖維所占的質量比例為:28.30%;兼顧了布料的涼爽、耐磨、耐腐蝕以及較高的韌性的優點。所述包芯紗線經過2%的納米銀溶液浸泡處理2min,取出后經過115℃烘干5min,即可獲得抗菌效果佳且耐多次洗滌的抗菌布料。所述遠紅外線纖維是將粒徑為4μm的遠紅外粉以11%的比例和滌綸纖維在噴絲前經熔融造粒后,再經螺桿擠壓、卷繞形成。所述遠紅外粉為mgo、sic和mosi2按照3%、4%和4%的比例制備。即可獲得保溫、抗菌、促進微循環等綜合效果最佳的遠紅外線纖維。作為中間層布的主材料,遠紅外線纖維的與內外層表布平行分布,孔徑小于內外層表布的透氣孔。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