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印膜加工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印膜加工生產線。
背景技術:
印膜通常包括依次層疊的保護層、圖文層、載膜、粘附層和保護層。印膜作為一種裝飾材料,以玻纖為原料,貼合上不同的一層層材料,通常用于覆蓋在各種平面上,不同圖案的印膜組合,更是將各種平面點綴得豐富多彩。
現有的印膜加工工藝落后,生產裝置不規范、生產過程的連續性差、生產效率不高,亟需設計一套完整的生產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連續生產印膜的印膜加工生產線。
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印膜加工生產線,包括順序設置的:
玻纖放料裝置,玻纖放料裝置包括收放玻纖的第一出料裝置和若干過渡滾軸,玻纖經過玻纖放料裝置的各過渡滾軸連接下一級;
上漿裝置,上漿裝置包括兩對向旋轉的上漿壓輥和存放漿液的上漿托盤,一個上漿壓輥的邊緣浸入上漿托盤中的漿液,玻纖處于兩上漿壓輥之間;
凝漿裝置,凝漿裝置包括自旋的凝漿滾筒和與凝漿滾筒對向旋轉的凝漿壓輥,玻纖處于凝漿滾筒和凝漿壓輥之間;
轉印裝置,轉印裝置包括釋放未使用的印膜的出膜機、兩對向旋轉的轉印壓輥、收起使用后的印膜的收膜機,印膜和玻纖處于兩轉印壓輥之間;
收納裝置,收納裝置包括若干過渡滾軸和卷繞玻纖的成品料筒,玻纖經過收納裝置的各過渡滾軸進入成品料筒。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凝漿滾筒在貼合玻纖的一側設有補漿裝置,補漿裝置包括與凝漿滾筒對向旋轉的補漿壓輥和存放漿液的補漿托盤,補漿壓輥的邊緣浸入補漿托盤中的漿液。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凝漿滾筒在貼合玻纖的一側設有背封裝置,背封裝置包括收放背封料的第二出料裝置、若干過渡滾軸和與凝漿滾筒對向旋轉的背封壓輥,背封料經過背封裝置的各過渡滾軸并處于背封壓輥與凝漿滾筒之間。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轉印裝置的出口與收納裝置的入口之間設有面層裝置,面層裝置包括面層料、收放面層料的第三出料裝置、兩對向旋轉的面層壓輥,面層料和玻纖處于兩面層壓輥之間。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補漿托盤的下側設有伸縮推桿。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背封壓輥與背封裝置的最后一級的過渡滾軸之間設有預熱滾筒,背封料貼合預熱滾筒的部分弧面。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轉印裝置的出口和面層裝置的入口之間設有降低玻纖溫度的冷卻裝置,冷卻裝置為冷卻滾筒,玻纖貼合冷卻滾筒的部分弧面。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兩上漿壓輥之間設有調整兩上漿壓輥間距的調整裝置,接觸漿液的上漿壓輥的圓周上設有對向旋轉的刮漿壓輥,上漿托盤的下側設有伸縮推桿。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調整裝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上設有可上下滑動的第一滑塊和可左右滑動的第二滑塊,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均采用絲桿連接安裝在第一支架上,一個上漿壓輥鉸接在第一支架上,另一個上漿壓輥鉸接在第一滑塊上,刮漿壓輥鉸接在第二滑塊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此印膜加工生產線利用連續工作的各種壓輥和滾筒協同旋轉、不斷地從第一出料裝置中牽引出玻纖,同時帶動玻纖依次經過上漿裝置、凝漿裝置和轉印裝置,通過一系列的工藝加工,最后玻纖被卷進收納裝置,完成一段玻纖連續不斷地生產。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施例的設備流程圖;
圖2是本實施例的工藝流程圖;
圖3是本實施例的上漿裝置放大圖;
圖4是本實施例的凝漿裝置放大圖;
圖5是本實施例的轉印裝置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5,本發明為一種印膜加工生產線,包括順序設置的:
a.玻纖放料裝置1,玻纖放料裝置1包括收放玻纖2的第一出料裝置和若干過渡滾軸,玻纖2經過玻纖放料裝置1的各過渡滾軸連接下一級;第一出料裝置包括框架和安裝在框架上的卷繞好的玻纖2,框架上并排設有兩轉軸作為玻纖2的出料口,即玻纖2經過兩轉軸之間伸出第一出料裝置。玻纖2類似卷紙一樣卷繞存放,為了持續提供玻纖2,支架上設了兩組卷繞好的玻纖2,兩組交替輸出、輪換。
b.上漿裝置3,具體參照圖3,上漿裝置3包括兩對向旋轉的上漿壓輥31和存放漿液的上漿托盤32,一個上漿壓輥31的邊緣浸入上漿托盤32中的漿液,玻纖2處于兩上漿壓輥31之間;兩上漿壓輥31之間設有調整兩上漿壓輥31間距的調整裝置,接觸漿液的上漿壓輥31的圓周上設有對向旋轉的刮漿壓輥33,上漿托盤32的下側設有伸縮推桿。
調整裝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上設有可上下滑動的第一滑塊和可左右滑動的第二滑塊,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均采用絲桿連接安裝在第一支架上,一個上漿壓輥31鉸接在第一支架上,另一個上漿壓輥31鉸接在第一滑塊上,刮漿壓輥33鉸接在第二滑塊上。
上漿裝置3運行狀態是,玻纖2經過兩上漿壓輥31時,下側的上漿壓輥31自旋,持續不斷地將上漿托盤32中的漿液牽引吸引起來、貼合到玻纖2上,結果就是玻纖2附著上漿液進入下一級。上漿托盤32下側的伸縮推桿控制下側的上漿壓輥31浸入漿液中的深度,同時可左右調節的刮漿壓輥33進一步控制下側的上漿壓輥31所附著的漿液厚度,最后兩上漿壓輥31壓緊玻纖2和漿液。上側的上漿壓輥31和刮漿壓輥33既通過手動調節位移,也可通過電控系統調節;同理伸縮推桿,伸縮推桿既可以是電動推桿也可以是液壓推桿,在此不在贅述。
上述漿液的成分通常包括pvc樹脂、pvc增塑劑、穩定劑、耐寒劑、阻燃劑、碳酸鈣和鈦白粉等,本實施例中,上漿時的漿液溫度保持在45℃左右。
c.凝漿裝置,具體參照圖4,凝漿裝置包括表面溫度高于150℃的凝漿滾筒41和與凝漿滾筒41對向旋轉的凝漿壓輥42,玻纖2處于凝漿滾筒41和凝漿壓輥42之間。凝漿滾筒41的軸心支點固定不動,保持凝漿滾筒41自轉,本實施例中,凝漿滾筒41順時針旋轉。
凝漿滾筒41直徑大于凝漿壓輥42,玻纖2切入、切出上漿滾筒的角度調整好,進而控制玻纖2貼合上漿滾筒的面積,然后在高溫下完成凝漿工藝。從圖4中可以看出,凝漿滾筒41加熱玻纖2未上漿的一側,通過傳熱使玻纖2另一側的漿液凝固。
d.轉印裝置5,具體參照圖5,轉印裝置5包括釋放未使用的印膜52的出膜機、兩對向旋轉的轉印壓輥51、收起使用后的印膜52的收膜機,印膜52和玻纖2同時處于兩轉印壓輥51之間,兩轉印壓輥51之間的壓力保持在6kg左右。該步驟只是將印膜52上圖案轉印到玻纖2而已,印膜52不與玻纖2復合;出膜機和收膜機的結構參照第一出料裝置設計,原理如圖5,右側為出膜機,左側為收膜機,玻纖2未凝漿的一面轉印上圖案,兩轉印壓輥51的工作溫度為100℃~200℃。
e.收納裝置9,收納裝置9包括若干過渡滾軸和卷繞玻纖2的成品料筒91,玻纖2經過收納裝置9的各過渡滾軸后進入成品料筒91。此時的各過渡滾軸上下左右均錯開,玻纖2蛇形地經過各過渡滾軸。相應地,收納裝置9上設有若干組卷繞玻纖2的成品料筒91,便于分類和管理。
此印膜加工生產線利用連續工作的各種壓輥和滾筒協同旋轉、不斷地從第一出料裝置中牽引出玻纖2,同時帶動玻纖2依次經過上漿裝置3、凝漿裝置和轉印裝置5,通過一系列的工藝加工,最后玻纖2被卷進收納裝置9,完成一段玻纖2連續不斷地生產。卷繞在第一出料裝置上的玻纖2越多,一次加工出來的成品也就越多。
具體參照圖2,上述流程為最基礎、最短的玻纖2生產流程。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凝漿滾筒41在貼合玻纖2的一側設有補漿裝置6,補漿裝置6包括與凝漿滾筒41對向旋轉的補漿壓輥61和存放漿液的補漿托盤62,補漿壓輥61的邊緣浸入補漿托盤62中的漿液,補漿托盤62的下側設有伸縮推桿,設計思路參照上漿托盤32。補漿壓輥61先將漿液附上圓周,再與玻纖2緊密貼合。
上漿托盤32和補漿托盤62均向上敞開,便于補充漿液、觀察漿液使用情況。
上漿裝置3僅進行一次上漿,玻纖2厚度較難突破某個厚度臨界點,而該設計可以提高凝漿時玻纖2的厚度,使最終生產出的玻纖2更厚更結實,特別是玻纖2的厚度范圍選擇更大,即有更多的厚度規格供客戶選擇。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凝漿滾筒41在貼合玻纖2的一側設有背封裝置,背封裝置包括收放背封料72的第二出料裝置、若干過渡滾軸和與凝漿滾筒41對向旋轉的背封壓輥71,背封料72經過背封裝置的各過渡滾軸并處于背封壓輥71與凝漿滾筒41之間,背封壓輥71與最后一級過渡滾軸之間設有表面溫度高于40℃的預熱滾筒73,背封料72貼合預熱滾筒73的部分弧面。
背封料72為塑膠。
第二出料裝置的結構與第一出料裝置相似,設計原理相同。本實施例中,背封料72交替進過若干過渡滾軸,完成展開、繃緊的過程,背封壓輥71提供6kg的壓力,保證背封料72良好貼合在玻纖2上。
背封裝置和補漿裝置6不同時運行,兩者屬于不同的工藝方向,分別加工不同的產品。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具體參照圖5,轉印裝置5的出口與收納裝置9的入口之間設有面層裝置8,面層裝置8包括收放面層料82的第三出料裝置、兩對向旋轉的面層壓輥81以及依次經過第三出料裝置和兩面層壓輥81的面層料82,玻纖2處于兩面層壓輥81之間。
第三出料裝置的結構與第一出料裝置相似,設計原理相同。圖5中看出玻纖2有兩個工藝方向選擇。兩面層壓輥81之間保持6kg左右的壓力,兩面層壓輥81的工作溫度為80~120℃。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轉印裝置5的出口和面層裝置8的入口之間設有降低玻纖2溫度的冷卻裝置,冷卻裝置為表面溫度低于50℃的冷卻滾筒83,玻纖2貼合冷卻滾筒83的部分弧面。本實施例中,可以先降低玻纖2的溫度再進行面層。
面層料82采用透明的塑膠,覆蓋在轉印后的玻纖2上,保護圖案。自然地,另一側沒有圖案的面,可以補漿或背封,最后則是玻纖2的該背面直接貼覆在各種平面上。
如圖5,若需要進行面層,則玻纖2先與印膜52貼合,然后一起經過若干過渡滾軸,在經過冷卻滾筒83之前撕開分離;若不需要進行面層,印膜52與玻纖2一起經過兩轉印壓輥51后就撕開分離,玻纖2開始進入收納裝置9,而印膜52獨自經過若干過渡滾軸回到收膜機。
上述上漿壓輥31、背封壓輥71和補漿壓輥61均安裝在氣缸上,如此便于控制玻纖2與漿液或背封料72之間的壓力,同時兩轉印壓輥51和兩面層壓輥81一個固定鉸接、另一個則安裝在氣缸上,用于調節轉印或面層時的壓力。不同的裝置之間也具有引導和承托玻纖2、背封料72、面層料82和印膜52的過渡滾軸,不同的過渡滾軸大小,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即可。
玻纖放料裝置1、上漿裝置3、凝漿裝置、背封裝置、補漿裝置6、轉印裝置5和面層裝置8內部均具有電機驅動各滾筒或壓輥旋轉,并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轉速;而且僅有單個壓輥安裝在氣缸上,進行控制兩對向旋轉的壓輥壓力,對于若干過渡滾軸,可附加自旋動力、也可不附加動力而被動旋轉。
凝漿滾筒41、預熱滾筒73、冷卻滾筒83、轉印壓輥51以及其他需要保持一定表面溫度的壓輥,均采用熱傳導方式傳遞熱量或冷量。
玻纖放料裝置1、上漿裝置3、凝漿裝置、背封裝置、補漿裝置6、轉印裝置5和面層裝置8豐富了整個印膜加工生產線,即豐富了該生產線加工出的玻纖2種類。圖1既是設備流程圖,也是具體的位置分布圖,凝漿滾筒41的直徑為1.8m,其他設備尺寸、間距可根據比例算出。
當然,本設計創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上述各實施例不同特征的組合,也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發明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等同變形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