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制備莨紗綢的生產設備,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制備莨紗綢的曬莨裝置。
背景技術:
莨紗綢是將紗或綢的織物用一種植物叫薯莨(Dioscorea cirrhosa Lour)的塊莖汁液多次進行浸漬、晾曬后,使織物附著一層黃棕色的膠狀物,再用含有高價鐵離子的塘泥均勻涂覆于織物表面,反復多次晾曬、水洗后制成正面黑色、底面咖啡色的面料的植物的汁液染過后,就成了莨紗和莨綢。
在傳統的莨絲綢生產過程中,光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經過陽光的照射,莨絲綢的黑色才更加自然、富有光澤。因曬莨工藝對光照強度要求極為嚴格,因此,陽光的強弱決定了一年中莨綢生產的時間。每年只在4月中旬~10月底開工,只有這個時期的陽光強度適合曬莨,生產者幾乎每天起早貪黑勞作。每年的7月~8月上旬(即農歷的小暑節氣至立秋節氣)由于陽光過于強烈,氣溫又過高,生產的莨絲綢會變硬變脆。而11月以后,因北方干燥的季風南下,也不宜曬莨。同樣,曬莨過程中也需要根據陽光強度、氣溫、空氣濕度、風量等環境因素,利用經驗決定曬莨的時間長短,曬莨時間過短則莨絲綢的上色較差,曬莨時間過長則也容易出現莨絲綢變硬變脆。
由此可見,現有采用傳統手藝工藝制備莨紗綢過程中,曬莨工藝受限于諸多條件:①曬莨時機需要受限于天氣,一年中可以曬莨操作的天氣不多,②曬莨時間受限于工藝師傅按經驗根據光照強度、濕度、風量等環境所確定,偏差較大,容易使莨絲綢的品質不均一,③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制造出的產品的達標率(按莨綢的國家標準GB/T 22856-2009)相對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傳統曬莨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結構簡單、實現成本低的用于制備莨紗綢的曬莨裝置,利用該曬莨裝置有利于提高曬莨生產效率及莨紗綢的品質。
一種用于制備莨紗綢的曬莨裝置,包括:箱體,該箱體底部設有水平移動裝置;且箱體內部依次設有預加熱工位、照射工位、潤濕工位及冷卻工位,預加熱工位包括設置在箱體頂部的加熱裝置及設置在加熱裝置一側的排氣口,照射工位包括設置在箱體頂部的照射裝置及若干個換氣口,潤濕工位包括設置在箱體頂部的噴霧裝置,冷卻工位包括設置在箱體頂部的散熱裝置。
其中,移動裝置是可平行移動的生產線或設置在箱體內的水平滑板。
其中,加熱裝置為電熱棒或/和紅外線電熱管。
其中,該照射裝置為發出紫外線的紫外線光源或/和發出紅外線的紅外線光源。
其中,散熱裝置為軸流風扇。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一種用于制備莨紗綢的曬莨裝置包括:箱體,該箱體的中部設有水平移動裝置;且箱體內部在水平方向依次設有預加熱工位、照射工位、潤濕工位及冷卻工位,預加熱工位包括在箱體頂部和底部分別設置的加熱裝置及設置在箱體頂部的排氣口,照射工位包括在箱體頂部和底部分別設置的照射裝置及在箱體頂部設置的若干個換氣口,潤濕工位包括在箱體頂部和底部分別設置的噴霧裝置,冷卻工位包括在箱體頂部和底部分別設置的散熱裝置。
曬莨的目的就是把薯莨汁干涸凝結在織物表面形成黃棕色的膠狀物,本實用新型通過曬莨裝置的如下實質技術改進解決“曬莨工藝受限于手工染曬和自然天氣因素”的技術問題:
1)集成,各工位集成在箱體中,工藝條件易于控制。
相較手工染曬,從染曬到預熱到照射再到潤濕到降溫是連續的整體空間中,每個工位具有相對封閉的工作空間,使得每一工位的工藝條件易于控制;各工位是相互協同,從上一工位出來立即進入下一工位,共同起作用。
2)均勻,織物平展地鋪開,且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雙面同時曬莨處理,保證織物處理的均一性。尤其照射工位,利用紫外線或/和紅外線模擬日光照射,但自然照射總有照射不到的背面,而曬莨裝置上下表面均能接受照射,提高了茛紗綢的染色色勞度、色差和表面光澤度。
3)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集成和均勻方面的改進,將自然曬茛工藝轉變為室內曬茛工藝,實現了不受自然條件限制的全天候曬茛加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曬莨裝置,結構簡單、實現成本較低,采用紫外線或/和紅外線取代日光進行曬莨,擺脫了日照曬莨取決于天氣等自然因素的影響,且可以提高制備莨紗綢的生產效率,為莨紗綢從傳統手工制作轉向工業化生產提供了實現條件。另外,采用紫外線或/和紅外線曬莨,最終得到的莨紗綢的光澤度、色差及色牢度更佳,說明采用紫外線曬莨可以大幅提高莨紗綢的品相及品質。另外,利用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曬莨裝置實現了曬莨工藝按標準化生產并能穩定地生產出符合國家莨綢標準的產品。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1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2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1實施例
如圖1所示的曬莨裝置的結構示意圖,該曬莨裝置包括箱體10,該箱體10內部設有水平移動裝置20(比如移動裝置20是可平行移動的生產線或設置在箱體10內的水平滑板,以此舉例說明并非以此為限);該箱體10內部依次設有預加熱工位A、照射工位B、潤濕工位C及冷卻工位D;預加熱工位A包括設置在箱體10頂部的加熱裝置11及設置在加熱裝置11一側的排氣口12,且加熱裝置11為電熱棒或/和紅外線電熱管;照射工位B包括設置在箱體10頂部的照射裝置13及若干個換氣口14,該照射裝置13為發出紫外線的紫外線光源或/和發出紅外線的紅外線光源;潤濕工位C包括設置在箱體10頂部的噴霧裝置15,該噴霧裝置15包括若干個陣列排布的蒸汽噴頭;冷卻工位D包括設置在箱體10頂部的散熱裝置16,比如,散熱裝置16為軸流風扇。
另外,預加熱工位A或/和照射工位B還包括設置在箱體10內的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通過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分別檢測預加熱工位A或/和照射工位B的溫度和濕度,確保預加熱工位A或/和照射工位B有合適的工作溫度和工作濕度。
第1實施例在于對織物30進行單面曬莨處理,若織物30需要雙面曬莨時,可以兩側面分別利用第1實施例的曬莨裝置進行曬莨處理。
第2實施例
第2實施例在第1實施例的基礎上,實現雙面曬莨,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具體來說,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預加熱工位A包括在箱體10頂部及底部分別的加熱裝置11及在箱體10頂部設置的排氣口12;照射工位B包括在箱體10頂部和底部分別設置的照射裝置13及設置在箱體10頂部的若干個換氣口14;潤濕工位C包括在箱體10頂部和底部分別設置的噴霧裝置15;冷卻工位D包括在箱體10頂部和底部分別設置的散熱裝置16。利用箱體10底部的加熱裝置11、照射裝置13、噴霧裝置15和散熱裝置16可對織物30的下側面進行曬莨處理。并且,水平移動裝置20設置在箱體10的中部,使各工位對織物30上側面、下側面加工時等距離。
利用上述曬莨裝置代替傳統太陽光照進行曬莨的處理過程如下:
(1)將織物30(織物30為絲綢織物、植物纖維織物或蛋白纖維織物)放入薯莨汁中充分浸泡,對織物30進行預處理,將用薯莨汁浸泡過的織物30放在水平移動裝置20上,送入箱體10內的預加熱工位A進行預加熱處理,啟動加熱裝置11開始加熱,使箱體內的溫度為38℃~42℃,織物30在加熱裝置11下加熱2-3分鐘使織物上薯莨汁的水分得以部分蒸發,蒸發的水分從排氣口12排出箱體10的外部。
(2)水平移動裝置20帶動織物30移動至照射工位B,使箱體10內溫度保持在38℃~42℃,利用照射裝置13發出的紫外線或/和紅外線照射織物30,照射時間10-15分鐘,通過紫外線或/和紅外線照射使薯莨汁固化在織物30上,織物30上的紫外線或/和紅外線照射強度10~20μW/cm2。在此過程中,織物30上的水份會繼續得以蒸發,蒸發的水份通過換氣口14排出,且還可以通過換氣口14與箱體10外部進行空氣交換,盡量減小箱體10內外濕度的差異性。
(3)水平移動裝置20帶動織物30移動至潤濕工位C,開啟噴霧裝置15噴出蒸汽,使織物30得以潤濕,防止織物30變硬或變脆。
(4)水平移動裝置20帶動織物30移動至冷卻工位D,開啟散熱裝置16對織物30進行降溫處理,再將織物30移出箱體10。
(6)按需重復步驟(1)~步驟(5),重復次數10~20次,即可完成曬莨處理工藝。
經過試驗證明,通過本實用新型提出曬莨裝置進行曬莨處理后的莨紗綢:①莨紗綢的光澤度較高,全部為亮黑色,而亮黑色的莨紗綢在業界認定為優等品,而傳統曬莨工藝制備的莨紗綢的光澤度較低且全部為半亞黑色或全亞黑色;②制備得到的莨紗綢幾乎不存在色差,在色差指標上能100%符合優等品標準,而傳統曬莨工藝制備的莨紗綢僅有50%產品能達到優等品標準;③能顯著提高莨紗綢的色牢度,利用本實用新型處理后的莨紗綢至少90%產品屬于優等品,而傳統曬莨工藝制備的莨紗綢僅有60%的產品屬于優等品。其中,試驗方法及檢驗規則分別按GB/T 15552-2007的第3章和第4章執行(根據莨綢國標GB/T 22856-2009第5條及第6條的規定),在此不詳細描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