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裝置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斷線檢測機構,具體是一種鋼絲合股機斷線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汽車工業和高鐵的快速發展,膠管已經成為日常生活和工業發展中不可缺少的材料。目前膠管的生產離不開合股這道工序,合股工序需要由合股機來完成,鐵路膠管中有一層結構是鋼絲編織層,必須由鋼絲合股機來合股鋼絲。而鋼絲合股機在鋼絲合股過程中,鋼絲容易斷線,檢測不及時,會造成合股鋼絲報廢率高,對后期鋼絲編織造成嚴重質量影響,如何快速準確的檢測合股鋼絲斷線,成為重要課題。本裝置正是為了檢測鋼絲合股過程中鋼絲斷線的需要而發明,在鋼絲合股機內部裝上此裝置,在鋼絲合股過程中自動檢測鋼絲合股狀態,當出現鋼絲斷線時,及時停止鋼絲合股機并報警,減少合股鋼絲報廢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鋼絲合股工序中鋼絲斷線檢測的問題,當發現合股鋼絲斷線,及時停止合股機并報警,實現自動化生產。
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鋼絲合股機斷線檢測裝置,其包括支架1,以及安裝在所述支架1上的旋轉滾輪3、安裝塊6和側板9,所述安裝塊6上安裝有分線彈簧4,分線彈簧4位于旋轉滾輪3的上方,所述側板9上安裝有檢測桿10,檢測桿10位于旋轉滾輪3的側部,并且檢測桿10通過用于絕緣的尼龍擋片7固定在側板9上,側板9上連接有電源信號線14,檢測桿10上連接有斷線檢測信號線13;在旋轉滾輪3的下方還設有導向滾輪12和壓緊滾輪11,導向滾輪12和壓緊滾輪11通過固定塊(圖中未標出)安裝在支架1上。
所述壓緊滾輪11可活動安裝在固定塊上,其可根據合股鋼絲5外徑,調節與導向滾輪12之間的間隙,保證合股鋼絲5能順著旋轉滾輪3的垂直切線方向運動。
所述支架1呈U型,旋轉滾輪3通過螺栓2固定在支架1的U型槽內,側板9固定在支架1的側壁上并與支架1相互垂直。
所述支架1、旋轉滾輪3、安裝塊6、側板9和檢測桿10均為金屬導電材質,檢測桿10穿過側板9并通過兩塊尼龍擋片7固定,檢測桿10與側板9之間相互絕緣不接觸。
所述電源信號線8連接0V電壓信號源,側板9與旋轉滾輪3接觸良好,斷線檢測信號線13通過螺絲固定在檢測桿10尾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解決了鋼絲合股工序中鋼絲斷線檢測的問題,當發現合股鋼絲斷線,及時停止合股機并報警,實現了自動化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合股機鋼絲斷線檢測裝置的前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合股機鋼絲斷線檢測裝置的左示意圖。
圖中:1-支架、2-螺栓、3-旋轉滾輪、4-分線彈簧、5-合股鋼絲、6-安裝塊、7-斷線鋼絲、8-尼龍墊片,9-側板、10-檢測桿、11-壓緊滾輪、12-導向滾輪、13-斷線檢測信號線、14-電源信號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圖2所示,一種鋼絲合股機斷線檢測裝置,其包括支架1,以及安裝在所述支架1上的旋轉滾輪3、安裝塊6和側板9,所述安裝塊6上安裝有分線彈簧4,分線彈簧4位于旋轉滾輪3的上方,所述側板9上安裝有檢測桿10,檢測桿10位于旋轉滾輪3的側部,并且檢測桿10通過用于絕緣的尼龍擋片7固定在側板9上,側板9上連接有電源信號線14,檢測桿10上連接有斷線檢測信號線13;在旋轉滾輪3的下方還設有導向滾輪12和壓緊滾輪11,導向滾輪12和壓緊滾輪11通過固定塊(圖中未標出)安裝在支架1上。
本檢測裝置中,所述壓緊滾輪11可活動安裝在固定塊上,其可根據合股鋼絲5外徑,調節與導向滾輪12之間的間隙,保證合股鋼絲5能順著旋轉滾輪3的垂直切線方向運動。所述支架1呈U型,旋轉滾輪3通過螺栓2固定在支架1的U型槽內,側板9固定在支架1的側壁上并與支架1相互垂直。所述支架1、旋轉滾輪3、安裝塊6、側板9和檢測桿10均為金屬導電材質,檢測桿10穿過側板9并通過兩塊尼龍擋片7固定,檢測桿10與側板9之間相互絕緣不接觸。所述電源信號線8連接0V電壓信號源,側板9與旋轉滾輪3接觸良好,斷線檢測信號線13通過螺絲固定在檢測桿10尾部,這里采用0V電壓可以防止打火現象。
針對鋼絲合股機斷線檢測裝置的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合股鋼絲順著導向滾輪,由下而上穿過分線彈簧;
步驟2:合股機控制器未接收到鋼絲斷線信號,允許開機,開啟合股機;
步驟3:當鋼絲出現斷線,斷線鋼絲一端與檢測桿接觸,斷線鋼絲另一段與旋轉滾輪接觸,使得0V電源信號線與斷線檢測信號線相通,電壓信號傳遞給合股機控制器;
步驟4:合股機控制器立即停止合股機,并發出聲光報警信號;
步驟5:工人發現報警后,打開合股機艙門,把斷線的鋼絲重新接上,關閉艙門,復位報警,重新開啟合股機。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優點。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該了解,上述實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采用等同替換等方式所獲得的技術方案,均落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本實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與現有技術相同或可采用現有技術加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