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織機的開口機器,例如旋轉凸輪或多臂機構式開口機器以及包括此類開口機器的織機。
背景技術:
在編織領域中,已知的是使用一種具有一組繞共用軸旋轉安裝的輸出杠桿的開口機器。各輸出杠桿通過桿組件以及當前定名為“牽引系統”的連桿連接到所述織機的綜框。各輸出杠桿圍繞共用軸的縱向軸線交替擺動,驅動相關輸出杠桿所連接的綜框作垂直擺動運動。這些擺動因此向待制造織物的經紗傳遞運動,使得根據綜框的擺動以及框架綜線所承載紗線的相對位置來限定織物的圖案。
織機的馬達扭矩傳遞到機器的不同軸和輸出杠桿,促使金屬部件產生摩擦并導致機器產生顯著的熱損耗。
考慮到這些機器越來越高的運行速度,EP-A-0140800公開了在輸出杠桿與共用軸之間使用滾針軸承,以及兩個相鄰桿之間使用軸向抵靠。這些機械元件的主動潤滑及其冷卻對在一段時間內保持機器的適當運行起到決定性作用。潤滑減少了移動機械構件的摩擦,去除由摩擦產生的熱量并捕獲機器中接觸區域產生的金屬顆粒以及可能產生的碎屑。潤滑進一步降低運行噪音,且防止通道氧化和腐蝕。
支撐輸出杠桿的共用軸是應在機器啟動時和運行期間特別提供潤滑劑的關鍵區域。某些已知的機器包括潤滑系統,該潤滑系統包括液壓泵和用于向軸輸送液體潤滑劑的管道。然而,本方案在應用機器框架尤其是管道上新增的組件方面存在缺陷,不能始終保證組件的定位。撓性管在泄漏和安裝方面均會出現問題。由于管道需要連接,因此,機器的安裝相對比較復雜。
某些具有凸輪的機構等機器安裝在織機下縮減后的空間內,而該縮減后的空間會妨礙維修工作,尤其是在機器中大量設置有撓性管時。最終,機器在需要被配置用于給定的織機時缺乏適應性。
IT-B-1251843描述了一臺旋轉式多臂機,該多臂機包括用于抽吸多臂機框架下部所含潤滑油的泵。該泵包括固定彎曲導向件,該導向件具有多個用于收集潤滑油的腔室,以便經由穿過框架第一板(其上安裝有固定元件)的孔口向機器的傳動軸供應潤滑油。潤滑油通過附近轉動的光滑輪引入到固定導向件內并開始運動。回路包括直接連接到泵體排放孔的過濾導管以及用于分配多臂機軸內布置的潤滑劑且直接連接到泵體抽吸孔的分配導管。過濾導管和分配導管位于機器框架第一板與第二板之間。該多臂機存在光滑輪從框架底部浸入潤滑油內從而占據大量空間的缺陷。而且,未對杠桿的軸進行潤滑。此外,對過濾器的維護需要拆卸整個機器,以至于需要將后者安裝在框架的兩個板之間。
技術實現要素:
相應地,本發明旨在通過提出一種尤為可靠、緊湊且易維修的新型開口機器以找到一種針對本文之前所述的現有技術缺陷的補救措施。
本發明的目的是一種用于織機的開口機器,該開口機器包括擺動輸出杠桿和潤滑系統,該擺動輸出杠桿被安裝成可繞屬于機器且安裝在機器框架上的共用軸可旋轉地移動,而該潤滑系統包括潤滑劑回路和用于在潤滑劑回路循環潤滑劑的泵,該泵包括泵體和泵體內至少一個可移動泵送構件,泵體設置有抽吸潤滑劑的通道和連接到潤滑劑回路次要導管、用于排出潤滑劑的通道,次要導管在框架上制成。潤滑系統還包括分配潤滑劑到至少一個機器待潤滑構件的分配構件,該分配構件連接到潤滑劑回路的次要導管。根據本發明,吸收潤滑劑的通道連接到潤滑劑回路的、在框架上制成的主要導管。根據本發明,抽吸通道與主要導管面對面設置并且通向主要導管,排放通道與次要導管面對面設置并且通向次要導管。
憑借本發明,泵體通過框架直接連接到潤滑劑回路,從而免去安裝撓性管、限制了泄漏的風險,并且便于機器的維修與制造。此外,由于省去了這些撓性管,機器的緊湊性得到改善。
根據本發明的其它有利特征,單獨或作為組合來看:
-分配構件由包括分配導管及分配孔的共用軸形成,該分配構件由其上安裝有擺動杠桿的共用軸的管形壁限定同時在共用軸的內部制成,該分配孔穿過管形壁以使分配導管與共用軸的外部連通;
-框架包括其上支撐共用軸的第一板,潤滑劑回路包括在第一板內制成的供應導管,供應導管由次要導管供應潤滑劑,潤滑劑回路還包括由供應導管供應潤滑劑且以對立式設置的孔,該孔與共用軸的供應導管面對面放置從而向分配導管供應潤滑劑;
-框架包括其上支撐共用軸的第二板,潤滑系統包括用于檢測潤滑劑是否存在于潤滑劑回路的檢測探針,檢測探針安裝在所述第二板上,潤滑劑回路包括在第二板內制成且以流體可連通的形式連接到檢測探針的探針導管,探針導管包括孔,該孔能夠與由分配導管供應潤滑劑的共用軸的輸出導管面對面放置從而將潤滑劑供應至探針導管;
-共用軸被安裝成可相對于框架在編織位置與調平位置之間移動,在編織位置,輸出導管和探針導管彼此面對地接觸并以流體可連通的形式連接,在調平位置,輸出導管和探針導管彼此遠離地設置;
-該機器進一步包括過濾潤滑劑回路的潤滑劑的系統,該過濾系統包括將潤滑劑回路的潤滑劑在其進入抽吸通道前進行過濾的上游過濾構件和/或將潤滑劑回路的潤滑劑在其進入排放通道后進行過濾的下游過濾構件;
-該機器包括驅動擺動杠桿運動和驅動泵工作以使潤滑劑在潤滑劑回路中通過主要導管和次要導管間的泵循環的輸入軸;
-輸入軸正交地穿過泵體;
-泵包括反轉裝置,該反轉裝置可以根據兩個不同的方位固定到泵體,包括第一方位和第二方位,在第一方位,當輸入軸沿著第一旋轉方向旋轉時,泵將潤滑劑從抽吸通道驅動至排放通道,在第二方位,當輸入軸沿與第一旋轉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轉方向旋轉時,泵將潤滑劑從抽吸通道驅動至排放通道;
-泵為余擺線型并包括穿過泵驅動潤滑劑的互補的泵送構件;
-反轉裝置包括添加至泵體的蓋,互補的泵構件包括內部轉子和外部轉子,其中外部轉子可旋轉地安裝在蓋上,內部轉子被安裝成固定到機器的軸上,蓋被設計成根據至少兩個不同方位繞內部轉子安裝在泵體上從而相對于內部轉子限定外部轉子的兩個不同位置,且在所述兩個不同位置處外部轉子相對內部轉子偏離軸線;
-潤滑劑回路包括在框架內制成的導管的第一連續組件,該第一連續組件用于從排放通道輸送潤滑劑至分配構件的潤滑劑供應導管;
-潤滑劑回路包括在所述框架內制成的導管的第二連續組件,該第二連續組件用于將潤滑劑自用于過濾在潤滑劑回路中循環的潤滑劑的過濾系統輸送至抽吸通道;以及
-抽吸通道和主要導管重合,排放通道和次要導管重合,泵體與框架連成一體。
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一種織機,該織機包括本文之前限定的開口機器,所述開口機器形成旋轉多臂機構或凸輪機構。
附圖說明
閱讀下述說明書將更好地理解本發明,該說明書僅作為非限制性非詳盡實例并參考附圖給出,其中,
-圖1和圖2為根據本發明的開口機器沿若干切割線及兩個不同角度切割的透視圖;
-圖3為圖1和圖2中機器的頂視圖,其中,圖1和圖2的切割平面由線I-I示出;
-圖4為沿圖3切割線IV-IV的剖面圖;
-圖5為圖4中框架V的放大比例詳細視圖;
-圖6為沿圖3線VI-VI的剖面圖;
-圖7為圖1至圖6機器所屬板的局部透視圖;
-圖8和圖9為沿圖3中線VIII-VIII的剖面圖,機器根據兩種不同構造示出;以及
-圖10為圖1至圖9機器所屬泵及該機器框架一部分的部分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和圖2的開口機器2被設置成與織機相結合,并且其為凸輪機構型的。機器2包括定義軸線X4的輸入軸4,旨在由未示出的織機驅動裝置驅動著繞軸線X4旋轉。輸入軸4由機器2的框架6支撐。后者還包括僅在圖3中可見的驅動軸8。軸8也由框架6支撐,并由輸入軸4驅動著相對于框架6繞其自身軸線X8旋轉。軸4和8彼此相互垂直,軸4包括圓錐小齒輪類驅動輪10,并與軸8的圓錐齒形輪類接收輪11嚙合。
機器2還包括軸12,軸12的特定軸線X12平行于軸線X8。
為方便起見,本發明說明書根據圖4定向,術語“高”和“上”表示圖4朝向上方的軸向方向,術語“低”和“下”表示相反的方向。
框架6形成槽狀下支撐件,并且在這種情況下包括底部14和自底部14輪廓向上伸出的周壁56。機器2還包括未示出的蓋,其可拆卸地安裝在框架6的周壁56上以便自頂部封閉框架6。這樣,底部14和未示出蓋之間容納軸4、8和12,而蓋限定了機器2的內部空間。油類潤滑劑在該內部空間內由下述機器2的潤滑系統帶動。框架6從而接收一定量的潤滑劑,填充機器2內部空間的至少一部分。
機器2還包括擺動杠桿16,也稱為“輸出杠桿”,可繞軸線X12彼此獨立轉動地安裝在軸12上。因此,軸12形成支撐杠桿16且為其共用的軸。為簡化附圖,僅示出單個的杠桿16,而其它杠桿均已忽略。機器2可以包括,例如八根安裝在軸12上且彼此沿軸12并排布置的杠桿16。實際上,安裝在軸12上的杠桿16的數量可根據機器2所集成織機的類型以及該織機上待編織織物的圖案調整。杠桿16各自在與軸線X12正交的平面內延伸,并通過具有滾動元件的軸向支座18隔開。除兩個鄰接該組杠桿16中的兩根側杠桿16的支座外,各支座18均布置在兩杠桿之間。此外,各杠桿16包括穿過未示出的蓋且延伸到機器2外部的延伸部24。延伸部24連接到牽引系統未示出的機械元件以便在織機上形成梭口。
軸8就其而言配備有多個圖3中可見的凸輪20,用于經由轉動安裝在杠桿16上的輥22驅動杠桿16繞軸線X12轉動。在實施過程中,各杠桿16包括兩個輥22,各輥繞軸線X22相對于相關杠桿16旋轉。軸線X22彼此平行且平行于軸線X12。轉軸4因此驅動杠桿16運動。
框架6包括第一板26和第二板28,共用軸12通過第一板和第二板支撐在框架6上。板26和28自框架6底部14伸出,并在相應的彼此平行且垂直于軸線X12的平面P26和P28內彼此遠離延伸,如圖3所示。優選地,板26和28通過螺絲安裝在底部14。或者,至少一個板26和28或甚至兩個板與底部14使用相同材料制成。
軸12的第一部分30自第一板26延伸至第二板28,圖3中可見的軸12的第二部分32自第二板28沿與第一板26相反的方向延伸。
軸12的第一端34抵靠著板26被接收,而軸12的第一部分30自該第一端34開始。板26包括圖4、6和7中可見的接收軸12的凹處38,在該凹處內,軸12經由其第一端34被支撐。凹處38為U形,并包括底部40和兩條自底部40延伸的平行邊緣42。邊緣42相對于彼此定位的間隔距離大于并接近軸12端部34處限定的軸12截面的直徑。就底部40而言,其形狀為邊緣42延長的圓形以適合端部34的周邊。凹處38延伸到平面P26中,并自邊緣42定義平行于邊緣42的等距中軸線X38,其相對于底部14所限定的平面傾斜定位。凹處38以與中軸線X38平行的方向開口,其朝上并與底部40相對。這樣,軸12可在所謂“編織位置”的低位處滑入凹處38并抵靠在底部40,而在所謂“調平”位置的高位處軸12遠離底部40和軸8設置,并抵靠其中一條邊緣42。
軸12的中間段36壓在板28上。中間段36位于第一部分30和第二部分32之間。與板26相似,如圖8和圖9可見,板28包括具有底部46和彼此平行且自底部46延伸的邊緣48的凹處44,以接收抵靠板28的軸12的中間段36。凹處44自身可為U形。邊緣48相對于彼此定位的間隔距離大于或接近軸12中間段36處限定的軸12截面的直徑。就底部44而言,其形狀為邊緣48延長的圓形以適合中間段36的周邊。凹處44延伸到平面P28內,并限定自邊緣48等距且平行于邊緣48和軸線X38的中軸線X44。凹處44以與中軸線X44平行的方向開口,其朝上并與底部46和軸8相對。這樣,軸12可在編織位置滑入凹處44并緊靠底部46,而在調平位置軸12遠離底部46設置,并抵靠其中一條邊緣48。
總之,共用軸12被安裝成在保持其軸線X12與軸線X8平行的同時可相對于框架6在編織位置與調平位置之間移動。如下面詳細的描述,在對應于自這些位置的其中一個轉變到另一個的變化過程中,還可改變軸12相對于框架6繞其軸線X12的朝向。因此,機器2被設計用于在圖8示出的編織構造與圖9示出的調平構造間移動,在編織構造中,軸12位于編織位置,在調平構造中,軸12位于調平位置,在該兩個不同位置間軸12的位移由未示出的與軸12的第二部分32接合的調平系統執行。在調平構造中,各杠桿16的輥22遠離凸輪20,使得主動軸8與杠桿16分離。在調平結構中,與輥22抵靠在軸8的凸輪上且由其驅動的編織構造不同,杠桿16因此不再由軸8驅動。
板26包括軸承50,板28包括軸承52,通過軸承,軸8可轉動地繞其軸線X8安裝在框架6上。齒形輪11安裝在軸8的端部51,該端部在與軸承52相對的軸承50后面以軸線X4的方向延伸。
輸入軸4通過第三板54可轉動地繞其軸線X4安裝在框架6和周壁56的一側60。第三板54在垂直于平面P26和P28的平面P54內延伸。第三板54自底部14伸出,并且軸4穿過該第三板54,該軸4通過軸承58安裝在板54上。例如,板54在底部14裝有螺絲,或使用相同材料與螺絲一起制成。周壁56的一側60在平行于平面P54且與其有一定距離的平面中延伸。板54位于壁56的一側60和一側62之間,其中側62在平行于一側60的同時與該側相對。軸4經由軸承64可轉動地安裝穿過側60,該軸承64裝有密封裝置,用于避免潤滑劑從機器2的內部空間泄漏。軸4因此包括在機器2外部延伸至壁60的第一部分66、在側60和板54之間延伸的第二部分68以及作為末端部分且自板54延伸的第三部分70,在第三部分上,安裝并固定驅動小齒輪10。
機器2的潤滑系統包括泵72,該泵在機器2的潤滑劑回路C2中循環潤滑劑,作為一個朝擺動杠桿16等一個或幾個機器2的待潤滑構件分配潤滑劑的構件。然后,潤滑劑回到機器2的內部空間以便再次由泵72泵送。
單獨在圖10中所示的泵72為余擺線式液壓泵。泵72由輸入軸4驅動以在回路C2和機器2中循環潤滑劑。泵72正交地穿過軸4的第二部分68,并位于板54與周壁56的一側60之間。
在這種情況下,泵72包括圖10顯著可見的泵體74,泵體例如通過使用螺絲附設在框架底部而固定到框架6的底部14。泵體74自底部14伸出,并具有一般平面形狀以限定平行于平面P54且與軸線X4正交的平面P74。軸4通過本體的圓孔76穿過本體74,該圓孔以與平面P74正交的軸線為中心。
泵體74進一步具有吸收潤滑劑的通道78和潤滑劑的排放通道80。通道78和80分別開口通向在泵體74內表面82的抽吸口84和排放口86。內表面82自身在平行于平面P74的平面中延伸,孔76在內表面82中心開口。通氣口84和86各自均有以軸線X4為中心的圓弧,并彼此相對定位或位于孔76的兩側。排放通道80因此位于板26和28的一側,而抽吸通道78在相反的位置設置。
抽吸通道78和排放通道80還分別包括抽吸導管88和排放導管90。導管88和90彼此平行且在與平面P74平行的平面內延伸。導管88將通氣口84連接到泵體74的下抽吸孔92。排放導管90以相同方式將通氣口86連接到泵體74的下排放孔94。總之,通道78由部分84、88和92組成,而通道80由部分86、90和94組成。孔92和94通向泵體74的下表面96,在泵體74用螺絲附接在底部14時,該下表面與框架6的底部14接觸。
根據未示出的另一替代方案,間隔件類的中間部件安裝在泵74和底部14之間,該中間部件由朝底部14延伸孔92和94的兩個導管穿過。
泵72還包括在泵體74內形成可移動泵吸構件的內部轉子98和外部轉子100。內部轉子98附接在軸4上,并且軸通過內部轉子98的中心孔102穿過該內部轉子。中心孔102包括平面部分104,其與軸4的平面部分106配合以便從該軸4傳動內部轉子98繞軸線X4的旋轉。轉子98抵靠泵體74的內表面82安裝。內部轉子98裝有多個外齒108,在本實例中為十個外齒108,且該外齒繞軸線X4分布在內部轉子98的外部圓周上。外齒108具有圓形輪廓。外部轉子100形成一個繞內部轉子98抵靠內表面82安裝的冠部。外部轉子100包括朝外部轉子中心的中心孔112,外部轉子的中心伸出轉子100的內齒110,內齒110繞轉子100的旋轉軸線X100分布。在本實例中,轉子100包括十一個齒110,該齒具有近似與其中一個外齒108匹配的圓形輪廓。實際上,外部轉子100包括比內部轉子98多出至少一個的額外齒以使外齒108與內齒110相嚙合。軸4因此繞軸線X100通過內部轉子98驅動外部轉子100轉動。外部轉子100包括以其軸線X100為中心的圓形外周表面114,外部轉子通過該外周面安裝使其繞該軸線X100在泵72的蓋116上轉動。蓋116在抵靠泵體74的內表面82優選地使用螺絲附接的同時,其自身固定到泵體74上。蓋116包括內腔室117,其為具有圓形截面的圓盤狀,以軸線X117為中心,并與軸線X4平行且相對于軸線X4向上偏離軸線。圖10所示的內腔室117包括引導外部轉子100繞軸線X117旋轉的周壁119,以使軸線X100和X117與孔76定義的軸線X76同軸且相對于該軸偏離軸線。軸線X76、X100和X117包含在相同的平面內,該平面在泵72安裝在機器2內時與底部14的平面和平面P74正交,并與平面P26和P28平行。在該安裝構造中,軸線X4在高度方向布置在軸線X117與下表面96之間。在蓋116安裝在泵體74上時,內腔室117由面82封閉,以使轉子98和100容納在內腔室117中的面82與蓋116之間。
當蓋116安裝在泵體74上時,蓋116進一步包括與泵體74的孔76同軸的圓孔118,軸4通過該圓孔穿過蓋116。孔118與軸4之間設置密封墊圈120從而基本上將內腔室117與泵72密封隔離。相同類的密封墊圈可選擇性地設置在孔76中。
內部轉子98和外部轉子100形成泵72的泵送構件。齒108和110共同形成限定潤滑劑抽吸-排放腔室的環形空隙,該空隙的體積通過由軸4控制的轉子98和100的旋轉而變化,這些體積上的改變致使在抽吸口84形成吸力,該抽吸口通向一些上述的腔室,空隙的體積隨軸4的旋轉而增加,并在排放口86排放,排放口通向一些上述腔室的內部,空隙的體積隨軸4的旋轉而減少。抽吸-排放腔室在與底部14相對的軸線X4的一側形成,并將通氣口84連接到通氣口86。因此,軸4根據所謂“直接”旋轉的第一旋轉方向繞其軸線X4的旋轉使潤滑劑自抽吸通道78泵送至排放通道80。齒108和110在旋轉中參與驅動抽吸通道78與排放通道80間的潤滑劑流動。
優選地,蓋116被設計成根據至少一個第二方位繞內部轉子安裝在泵體74上,該第二方位未示出且不同于本文之前所述的方位。在該第二方位中,蓋116相對于圖中所示的第一方位優先繞軸線X4轉動180°(度)以使X117在高度方向布置在X4和底部14之間。在這種情況下,抽吸-排放腔室將通氣口84連接到通氣口86的同時,在軸線X4與底部14之間形成。軸4根據所謂與直接旋轉的第一旋轉方向相對的“間接”旋轉的第二旋轉方向繞其軸線X4旋轉,使潤滑劑自抽吸通道78泵送至排放通道80。泵72因此可很容易地根據本體74上的蓋116的朝向調整適應軸4的旋轉方向。蓋116的朝向因此限定了外部轉子100相對于內部轉子98的兩個不同位置。蓋116與其腔室117形成反轉裝置,該反轉裝置可很容易地配置以方便泵72適應其通道78和80之間的回路C2,并且無論驅動泵72的軸4旋轉方向如何,均可調節泵72以施加潤滑劑適當的循環方向,即,朝向待潤滑構件的方向。
或者,可調節泵的其它反轉裝置以便于選擇回路C2內潤滑劑的循環方向,其它反轉裝置包括可將抽吸通道78和排放通道80與回路C2間的連接顛倒的泵74與底部14之間布置的墊片。
或者,替代余擺線泵,機器2可配備任何由輸入軸4穿過且繞軸4在環形腔室內執行抽吸-排放的泵。例如,可應用單托盤偏心泵或齒輪泵代替上述的余擺線泵。
或者,軸8,或軸4或其它屬于驅動杠桿16擺動的裝置的軸可穿過并驅動泵72。
作為非限制性實例,若軸4的旋轉速度為900rpm(每分鐘轉數)時,設計泵72使潤滑劑在機器2的回路C2中以6L/min(每分鐘的升數)的流速循環。
而且,潤滑劑分配導管122在共用軸12內部制成,并與軸線X12同軸延伸,這可在圖1和圖2中顯著可見。管形壁124周向劃定分配導管122的界限并與軸線X12同軸,其截面與圓截面為環形,并屬于共用軸12。管形壁124因此有助于形成導管122的壁,并劃定內部空間的界限,供潤滑劑在其內循環。因此,軸12為中空管狀軸,潤滑劑循環在該軸中。實際上,擺動杠桿16繞管形壁124安裝在管形壁上,例如通過具有未示出輥的滾子軸承安裝在管形壁上。潤滑劑分配孔126沿其上安裝有杠桿16的軸12的第一部分30通過管形壁124形成。分配導管122因此與共用軸12的外部連通,使得杠桿16在擺動的同時受到通過分配孔126從分配導管122逸出的潤滑劑的潤滑。在實施過程中,孔126將潤滑劑分配到共用軸外部上的摩擦部件、軸向支座18以及未示出的滾子軸承,通過該軸承,杠桿16安裝在軸12上。因此,軸12累積了支撐杠桿16的共用軸以及潤滑系統分配構件的功能。
分配導管122在位于第一板26的平面P26附近的第一上游端128與位于第二板28的平面P28附近的第二下游端132之間延伸。從第一端128來看,軸12包括在延長導管122的同時相對于軸線X12徑向延伸的供應導管130,如在圖1和圖6中所見,導管130僅開向軸12第一端34的外部徑向表面。因此,可相對于軸線X12通過導管130以徑向方式將潤滑劑供應至分配導管122。輸出導管134相對于軸線X12在第二端132徑向延長導管122。如圖8和圖9所見到的,輸出導管134沿與供應導管130平行的方向延長并通向軸12中間段36的外部徑向表面。因此,潤滑劑將會從在分配導管122內從供應導管130循環至分配孔126和輸出導管134。
當軸12位于編織位置時,供應導管130對立式放置并優先以防泄漏方式與在第一板26中制造的傳輸導管136接觸。在這種情況下,導管136通向凹處38的底部40的表面,并與軸線X38同軸。圖7中可看到在底部40形成導管136開口的孔136A。因此,在編織位置,屬于潤滑劑回路C2的傳輸導管136通過導管130向分配導管122提供潤滑劑。在調平位置,傳輸導管136與供應導管130間的接觸中斷,使得軸12遠離底部40。有利的是,在調平位置,軸4和8的轉動中斷,從而可停止泵72。
而且,泵72,具體是排放通道80的排放導管90連接到潤滑劑回路C2的次要導管138。該次要導管138在框架6的底部14制成,并將導管138的第一部分142連接到在第一板26中制成的供應導管140,供應導管140本身通過第一板的傳輸導管136連接到供應軸12的導管130。從而,次要導管138、供應導管140和傳輸導管136形成在框架6內制成的導管的第一連續組件以將潤滑劑自泵72的排放通道80輸送至分配構件的供應導管130。
在這種情況下,當泵72安裝在框架6上時,導管138包括通向底部14表面與排放導管90的下排放孔94對立并優先以防泄漏方式與其接觸的第一部分142。應當理解,孔94直接通向導管138的第一部分142而不借助任何中間連接裝置。第一部分142與導管90同軸使得潤滑劑自導管90循環至導管138的第一部分142。次要導管138包括第二部分144,該第二部分為中間部分并將第一部分142延長至底部14的平面,且與第一部分142垂直。第二部分144自泵72的底部延長至第一板26的下方。次要導管138最終包括第三部分146,該第三部分朝向機器2的蓋延長第二部分144,并與第二部分垂直和與第一部分142平行。第三部分146在底部14內延伸,使得當板26裝配在底部14上時,第三部分146通向底部14與板26供應導管140的輸入孔對立且優先以防泄漏方式與其接觸的表面。如圖1和圖2中所示,次要導管138因此形成U形。
供應導管140基本上呈直線型,并在與輸送導管136垂直的平面P26中延長。在圖2中,考慮到透視角度,板26的切割部分,即導管136和140所在位置不可見。
應當理解泵72在框架6以及板26在底部14上的安裝均使得泵72的排放通道80與供應導管140連通。泵72因此將潤滑劑排放至導管130和122,并經由分配孔126自導管朝向擺動杠桿16排放。·
安裝圖8和圖9顯著所示的檢測探針148用于探測潤滑劑是否存在于回路C2中。探針148安裝在回路頂部的第二板28上以便放置在分配構件的分配孔126下游的回路C2中。潤滑劑回路C2包括探針導管150,該探針導管在平面P28的第二板28內制成并連接到探針148。探針導管150形成例如以直線或曲線式而流體可連通地連接到回路C2的導管組件。優選地,當軸12位于編織位置時,探針導管150形成一系列直線型導管,在其中,回路C2的輔助導管152與輸出導管134對立放置并與其接觸。軸12的輸出導管134通過輔助導管152連接到探針導管150。當軸12位于編織位置且通向凹處44底部46表面時,輸出導管134優先與軸線X44同軸。孔152A在輔助導管152處形成探針導管150的開口。因此,在編織位置,屬于潤滑劑回路C2且由共用軸12的分配導管122供應的輸出導管134通過輔助導管152將潤滑劑供應到探針導管150。如圖9中所示,設定軸12的調平位置,使其彼此移離輸出導管134和輔助導管150。如圖9所示,在調平位置中,輸出導管134及供應導管130因此傾斜地向上定位。實際上,在編織位置與調平位置之間,軸12不僅沿軸X38和X44移動,而且還相對于框架6繞其軸線X12回轉0到90°的角度。在調平位置,泵72停止。
檢測探針148包括沉浸于在板28中制成的潤滑劑罐156中的浮子154。浮子154被安裝成在探針148的桿狀傳感器158上作垂直移動。若儲油器內的油位低于預定的閥值,即浮子154處于靠近罐156底部的預定位置的情況,則該傳感器158可發送報警信號控制機器2的控制單元,探針導管150將探針148的罐156連接到輔助導管152上。
潤滑系統還包括收集框架6內潤滑劑的凹坑160。潤滑劑在泵72的抽吸作用下進入收集凹坑160,使得潤滑劑被抽吸進入凹坑160內。收集凹坑在底部14制成,優選地,在機器2的最低點制成,從而可收集框架6內含有的所有潤滑劑。
機器2包括過濾回路中潤滑劑的系統,該系統包括至少一個上游過濾構件162,其可添加到框架6從而能夠輕松地維修或更換。在這種情況下,上游過濾構件162沿軸線X162具有一般細長的形狀,并容納在框架6的護套164內,該構件根據與軸線X162同軸的斜軸線自底部14上升。優選地,過濾構件162通過其下端171旋入其護套164內,使得在穿過框架6周壁56一側62的同時,可自框架6的外部接觸到構件162的上端170。下端171朝底部14定向,而上端170以沿軸線X162的相反方向定向。保護過濾構件162的插塞172在與軸線X162同軸的上端170旋到護套164上。
過濾構件162限定導管166,其與軸線X162同軸,并自收集凹坑160延伸至與過濾構件162的永磁體168相鄰的高端,即該導管本身位于插塞172下方的上端170。磁體168收集潤滑劑中含有的可能的金屬碎屑和填料。過濾構件162進一步包括位于導管166周圍的管式過濾器174或濾網,通過該管式過濾器或濾網,潤滑劑將會通過相對于軸線X162以朝向下方的軸向方向循環過濾至位于收集凹坑160上方回路的內部隔室176。內部隔室176延伸到管式過濾器174的圓周部分和高度部位,使得從該管式過濾器174中徑向提取潤滑劑至內部隔室176內。優選地,收集凹坑160和內部隔室176在底部14以相同的材料制成。或者,它們可形成被添加到底部14的元件。因此,潤滑劑在過濾構件162中過濾后,隔室176在泵72的抽吸作用下接收潤滑劑。在潤滑劑進入泵的抽吸通道78之前,過濾構件162過濾回路C2的潤滑劑。
或者,機器2包括在過濾回路中潤滑劑進入排放通道80后的下游過濾構件。然后,該下游過濾構件連接到泵72和分配導管122之間的回路C2,即串聯連接在次要導管138上。在這種情況下,上游過濾構件162是可選的。
最終,回路C2包括將隔室176連接到泵72的抽吸通道78的主要導管178。主要導管178在框架6的底部14中制成,并包括第一基本水平部分180,該部分自隔室176沿與軸線X4平行的軸線延伸。當泵安裝在底部14上時,主要導管178包括通向底部14表面以與泵72的抽吸導管88的下抽吸孔92對立并優先以防泄漏方式與其接觸的第二部分182。應當理解,孔92直接通向導管178的第二部分182而不借助任何中間連接裝置。在這種情況下,第二部分182然后與抽吸導管88同軸,使潤滑劑自第二部分182循環至導管88。主要導管178的部分180和182是垂直的。
因此,潤滑劑回路C2包括在框架6內制成的導管的第二連續組件,該導管用于將潤滑劑自過濾潤滑劑的系統輸送至泵72的抽吸通道78。該第二組件具體包括內部隔室176和主要導管178。
例如,機器2回路C2的上述各種導管直徑約為6mm(毫米)。
總之,潤滑劑回路C2按照潤滑劑流的順序包括收集凹坑160、護套164、內部隔室176、主要導管178、抽吸通道78、用于泵體72中潤滑劑的抽吸-排放腔室、排放通道80、次要導管138、供應導管140、輸送導管136、供應導管130、分配導管122、輸出導管134、輔助導管152、探針導管150和罐156。因此,回路C2在框架6、共用軸12及泵72內制成,使具有底部14和板26和28等的框架6、過濾構件162、泵72以及軸12的各類元件共同連接回路C2的所有部分。有利的是,不需要應用簡化機器2的安裝和維修的撓性導管類附加元件形成回路。因此,定義了一種制造機器2的方法,其中,底部14、板26和28以及泵體74通過模制然后再加工制成。機器2的制造方法包括將泵體74以及板26和28通過螺絲附接到所屬底部14形成回路C2的步驟。
在本發明文件中,“連接”或“流體鏈接”或“流體連接”意指機器一個或多個部件中的制成的連接回路構造、通路、通道或導管,以允許流體于該機器兩個構件或兩個空間之間循環。
例如,框架6和泵72的某些導管通過機加工,具體通過鉆削制成,這些導管包括如主要導管178、供應導管140、輸送導管136、輔助導管152、探針導管150、抽吸導管88或排放導管90等以直線型部分成型的導管。例如,抽吸口84和排放口90通過銑削泵體74制成,泵體的坯件預先通過模制生產。次要導管138等其它導管可在模制框架6的有關部件的步驟中借助有關部件的模具具體是底部14成型的模具中引入的嵌入式金屬芯子或嵌件制成。
另外,回路C2包括未示出的潤滑劑導管,該導管用于潤滑驅動輪10與接收輪11間的嚙合。
另外,還可設置密封墊片以借助機器2回路C2的兩個元件間的接觸實現防泄漏式連接。例如,孔90和92配備有密封墊片的接收埋頭孔,其在O形環類墊圈或平接頭在下表面96的表面處制成,圖中未示出。
本文之前所述的機器2為凸輪機構型。供為替代方案,潤滑系統可集成在旋轉多臂型開口機器,其中,具有凸輪20的軸8基本上由裝有偏心致動元件的主軸替換,該偏心致動元件屬于驅動裝置,用于驅動安裝在與主軸平行的共用軸上的擺動杠桿16,致動元件連接到具有連桿的杠桿16。
在該旋轉多臂機中,分配潤滑劑的構件以相同材料與框架一體制成或添加到框架上。分配構件以流體可連通的形式連接到泵的排放通道,并提供有至少一個潤滑劑導管,潤滑劑導管在框架中制成且添加在板上,并通向機器待潤滑的、被設計成運行的構件。例如,這些待潤滑的構件為圓錐形嚙合驅動構件,主軸調節器、其上安裝輸出杠桿的共用軸、輸出杠桿的摩擦區域或任何其它需要供應潤滑劑的機械鏈接。
根據另一替代方案,與FR-A-2868090中所述的實例一樣,具有凸輪的機械類潤滑系統可集成到開口機器,該潤滑系統的共用軸由偏心元件調平。
根據未示出的另一替代方案,第一板26在軸端以流體可連通的形式連接到共用軸12的分配導管122,并且其相對于軸線X12軸向設置,使得在機器的編織位置,輸送導管136通過朝向分配導管122放置的孔口以同軸方式供應共用軸12的分配導管122。
根據另一替代方案,第二板28在軸端以流體可連通的形式連接到共用軸12的分配導管122,并且其相對于軸線X12軸向設置,使得在機器的編織位置,分配導管122通過分配導管軸線上的孔口以同軸方式供應輔助導管152。
或者,添加到第一板26和第二板28的中間部件可以流體地將輸送導管136和輔助導管152分別連接到軸12的分配導管122。
或者,泵體74在底部14以相同材料制成,使其集成到框架6上。根據該替代方案,泵體的抽吸通道78與主要導管178的第二部分182重合。同時,排放通道80與次要導管138的第一部分142重合。
無論本發明的機器2是多臂機機構還是凸輪機構或是其它類型的開口機,未示出的抽吸和排放導管均以有利方式在框架6中制成,用于將潤滑劑回路C2連接到用于冷卻機器所加潤滑劑的系統。
各種實施例和前述的替代方案均可結合用于生成新實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