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麻纖維的養生工藝。
背景技術:
隨著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多地從起初對服飾耐用性的關注轉移到了對其舒適性的要求上,由于麻纖維具有較好的吸濕透氣性、低靜電性和良好的抗菌特性,麻類紡織品服裝面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現有的麻類紡織品服裝的面料主要是指亞麻、苧麻原料或者是此類原料與其它纖維如棉、羊毛、化纖、蠶絲等進行混紡/交織而制成,但由于亞麻、苧麻價格較高,使得麻類紡織品沒有能夠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而黃麻是僅次于棉花的世界第二大纖維素纖維,其價格低廉,并且與亞麻、苧麻相比具有更好的散濕性和懸垂性,穿著舒適,夏天不易粘身,且抗菌能力僅次于大麻,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和開發潛力。但由于黃麻中的木質素含量較高(可達10-13%),比亞麻高幾倍,纖維非常粗、硬,可紡性很差,這大大制約了黃麻在服裝面料方面的應用。現有技術中,為了提高上述材料的可紡性,首先必須對上述天然纖維進行脫膠并細化纖維,但是即便進行了脫膠和細化,其得到的麻纖維仍然處于脆、硬狀態,難以進行紡紗。所以必須對經脫膠和細化后的麻纖維進行纖維性狀(柔軟性、平滑度、蓬松性和可紡性)的改善和升級,才能夠紡出高紗支、高性能的麻紗線。
上述對麻纖維性狀的改善和升級需要使用麻纖維的養生助劑對麻纖維進行養生來實現。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技術中麻纖維養生不夠充分的問題;進而通過改進麻纖維的養生工藝,克服上述技術問題,并提供一種能夠使得麻纖維養生助劑充分進入整體麻纖維的內部,確保麻纖維得到充分養生,并可充分利用麻纖維前處理工藝中的酶對麻纖維進行進一步養生的麻纖維養生工藝。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的麻纖維養生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1)將添加水后的助劑噴灑到麻纖維上,其中所述的助劑與麻纖維的重量比為0.4~0.5;
(2)將經步驟(1)處理后的麻纖維放入第一養生倉內,放置2~3天;
(3)將經步驟(2)養生后的麻纖維從第一養生倉內取出,將所述麻纖維翻轉放入第二養生倉內,加溫至50~60℃即停止加溫后,在養生倉養生5~6天。
作為可以選擇的養生工藝,可以在上述步驟(3)后,將經步驟(3)養生后的麻纖維取出,自然放置2~6小時即可進行后續紡紗工藝。
其中,所述的麻纖維優選為大麻或黃麻。
其中,所述的優選助劑為包括乳化劑1~2份、氨值為0.3~0.4的分子量為300~30000的氨基硅油4~8份、保濕劑0.8~2份、吸濕劑1~3份、水85~93.5份。
其中,所述助劑還包含季銨鹽型柔軟劑5~7份。所述氨基硅油的氨值為0.35。所述保濕劑和吸濕劑的份數比為2/3~4/5。所述乳化劑為非離子型乳化劑。助劑中優選所述保濕劑為甘油、所述吸濕劑為尿素。
本發明具有如下所述的優點:
(1)本發明所述的麻纖維養生工藝將麻纖維養生分為了兩個主要的階段,第一階段將麻纖維在室溫下進行養生2~3天,使得助劑能夠充分地緩慢地進入纖維內,從而使得助劑在麻纖維中緩慢地充分滲透;但是鑒于其養生溫度為室溫,助劑不能充分滲透到纖維內芯處,故將養生倉溫度進行升溫,從而使得麻纖維內部的“室腔”和“空洞”在加溫作用下,進一步打開,從而擴大了養生助劑滲透進入纖維內部的“通道”,使得所述養生助劑可以更好地滲透進入纖維內芯處,進一步提高了麻纖維的可紡性。
(2)換倉時,將位于第一養生倉底部的麻纖維通過麻纖維整體地翻轉,使得其在進入第二養生倉之后位于上部,從而使得位于底部的麻纖維通過位置的改變,使其與空氣充分接觸,使麻纖維內部中心的“室腔”充分“呼吸”,從而使得養生助劑充分進入麻纖維內部的“室腔”和“空洞”內,對麻纖維進行進一步的接觸養生。
(3)在本發明所述的第二階段的養生過程中,將第二養生倉的溫度加熱到50~60℃,一方面可以使得麻纖維脫膠前處理工藝中殘留的少量酶,再次激發其活性,將內部脫膠處理不夠均勻的麻纖維內部的膠進行水解,使麻纖維進一步分離,提高了麻纖維的蓬松性;另一方面,加溫有利于擴大麻纖維內部中心的“室腔”和“空洞”大小,從而加速助劑和水分滲透進入麻纖維內部。
(4)對經養生后的麻纖維進行自然放置,可以將在養生過程中由于溫度升高而附著于麻纖維表面的大量水蒸氣揮發掉,從而避免由于麻纖維表面水量過大,在后續織造過程中造成麻纖維和織造機器上的羅拉之間的纏繞;從而可以提高紡紗效率和質量。
(5)使用上述優選助劑,選擇氨值在0.3~0.4的氨基硅油,并控制助劑組分份數的比值,由于小分子量的氨基硅油可以有效地進入纖維內部,從而有效地提高了黃麻纖維的柔軟性,并且確保了黃麻纖維表面具有適宜的平滑度,從而足以使得黃麻纖維之間具有可形成紗線必須的抱合力,從而提高了纖維的可紡性;另一方面,上述助劑及其組份數的選擇使得該養生助劑提供給達到纖維所需柔軟性的適量的氨基硅油,不會由于氨基硅油的過量而使得助劑的氧化幾率增加,從而避免了黃麻纖維的泛黃,保證了黃麻纖維適宜的纖維白度。此外,該優選養生助劑中同時添加了吸濕劑和保濕劑,其中所述的保濕劑有效地將纖維內部的水分鎖住,但是只有保濕劑難免會存在織造過程中纖維內部水分的散失,那么助劑中的吸濕劑則可以適時地將織造環境中由纖維內部散失的水分由外界再次吸收水分補充入纖維內部,并通過控制吸濕劑和保濕劑的份數比值,從而保證纖維內外的濕度平衡,保持黃麻纖維織造過程中所需的纖維的回潮率。此外,在上述養生助劑中加入季銨鹽型柔軟劑,可以進一步提高纖維的柔軟性。
具體實施方式
助劑的制備
實例1
麻纖維養生助劑(一)包括如下組分:
氨值為0.35的分子量為300~500的任一氨基硅油6份
雙烷基二甲基季銨鹽6份
平平加o(乳化劑)1.5份
尿素(吸濕劑)3份
甘油(保濕劑)2份。
在該實施例中,選擇氨值為0.35的分子量為300~500的任一氨基硅油,該氨基硅油分子量很小,其更容易進入纖維內部,并且很好地提高了纖維的柔順性。選擇雙烷基二甲基季銨鹽、平平加o、尿素、甘油能夠很好地分別實現對纖維進行進一步養生提高纖維的柔軟性、乳化、保濕以及吸濕功能,而且成本低;所述平平加o為非離子型乳化劑,又稱平平加油,為環氧乙烷與高級脂肪醇的縮合物,該乳化劑對各種纖維無結合能力,應用后容易洗去。
此外,具有上述組分值的助劑可以在有效提高黃麻纖維柔順性的同時,保持纖維適宜的平滑度和適宜的黃麻纖維白度,且能夠保持黃麻纖維的適宜回潮率。
實例2
本發明所述的黃麻纖維養生助劑(二)包括如下組分:
氨值為0.35的分子量為1000~3000的任一氨基硅油6份
平平加o(乳化劑)1份
尿素(吸濕劑)1份
甘油(保濕劑)0.8份。
具有上述組分值的助劑可以在有效提高黃麻纖維柔順性的同時,保持纖維適宜的平滑度和適宜的黃麻纖維白度,且能夠保持黃麻纖維的適宜回潮率。
實例3
本發明所述的黃麻纖維養生助劑三包括如下組分:
氨值為0.3的分子量為10000~13000的任一氨基硅油4份
乳化劑op1份
尿素(吸濕劑)2份
甘油(保濕劑)1.4份。
在該實施例中,選擇氨值為0.3的分子量為10000~15000的任一氨基硅油,該氨基硅油同樣屬于分子量較小的氨基硅油,其同樣容易進入纖維內部,并且很好地提高了纖維的柔順性。其中,所述的乳化劑op、尿素、甘油能夠很好地分別實現其乳化、保濕以及吸濕功能,而且成本低;所述乳化機op為非離子型乳化劑,為環氧乙烷與烷基苯酚的縮合物。具有上述組分值的助劑可以在有效提高黃麻纖維柔順性的同時,保持纖維適宜的平滑度和適宜的黃麻纖維白度,且能夠保持黃麻纖維的適宜回潮率。
作為可以選擇的實施例,上述氨基硅油的分子量還可以選擇在13000~15000,15000~18000,18000~20000之間。選擇該分子量范圍內的氨基硅油構成的專用養生助劑同樣能夠提高黃麻纖維的柔軟性,并保持其纖維表面適宜的平滑度(滑度)以及纖維的適宜白度,尤為重要的是能夠保持黃麻纖維織造過程中所需的纖維回潮率。
養生工藝
實例1
將添加水后的麻纖維養生助劑噴灑到黃麻纖維上,在噴灑麻纖維的過程中優選鋪設一層麻纖維就噴灑一次養生助劑,直至將預定設置于養生倉內的足量的麻纖維鋪設完畢;其中所述的助劑與麻纖維的重量比為0.4。在本發明中設定所述養生助劑和麻纖維的重量比的作用在于,給予麻纖維養生足夠的助劑組分。
之后,將上述鋪設完畢的麻纖維放入第一養生倉內,放置2天。在該階段中,保證了助劑能夠充分地緩慢地進入纖維內,從而使得助劑在麻纖維中緩慢地充分滲透。
將上述養生后的麻纖維從第一養生倉內取出,并將取出的麻纖維進行上下翻轉倒置,將所述經翻轉后的麻纖維放入第二養生倉內,從而保證將位于第一養生倉內底部的麻纖維在放入第二養生倉時是位于上部的;并加溫至60℃,停止加溫后,養生5天。在該養生階段中,(1)首先對麻纖維進行翻轉,是為了使得位于底部的麻纖維通過位置的改變,使其與空氣充分接觸,使麻纖維內部中心的“室腔”充分“呼吸”,從而使得養生助劑充分進入麻纖維內部的“室腔”和“空洞”內,對麻纖維進行進一步的接觸養生;(2)將第二養生倉溫度進行升溫,可以使得麻纖維內部的“室腔”和“空洞”在加溫作用下,進一步打開,從而擴大了養生助劑滲透進入纖維內部的“通道”,使得所述養生助劑可以更好地滲透進入纖維內芯處;(3)對第二養生倉進行升溫,目的是為了使麻纖維脫膠前處理工藝中殘留的少量酶,再次激發其活性,將內部脫膠處理不夠均勻的麻纖維內部的膠進行水解,使麻纖維進一步分離,提高了麻纖維的蓬松性。
將經上述第二養生倉養生后的麻纖維取出,自然放置6小時即可。該放置階段在麻纖維養生工藝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驟,該步驟可以將在養生過程中由于溫度升高而附著于麻纖維表面的大量水蒸氣揮發掉,從而使得麻纖維表面不至于很濕,那么纖維在后續織造過程中就不會造成麻纖維和織造機器上的羅拉部件之間的纏繞;從而提高織造效率。作為可以選擇的實施方式,該步驟也可以省去,但是作為麻纖維的養生工藝還是優選設置自然放置養生步驟。
實例2
將添加水后的麻纖維養生助劑噴灑到黃麻纖維上,在噴灑麻纖維的過程中優選鋪設一層麻纖維就噴灑一次養生助劑,直至將預定設置于養生倉內的足量的麻纖維鋪設完畢;其中所述的助劑與麻纖維的重量比為0.45;上述養生助劑和麻纖維的重量比保證了給予麻纖維養生足夠的助劑組分。
之后,將上述鋪設完畢的麻纖維放入第一養生倉內,放置2.5天;同樣保證了助劑能夠充分地緩慢地進入纖維內。
將上述養生后的麻纖維從第一養生倉內取出,并將取出的麻纖維進行上下翻轉倒置,將所述經翻轉后的麻纖維放入第二養生倉內,并加溫至55℃,停止加溫后,養生5.5天;該步驟中的升溫可以使得麻纖維內部的“室腔”和“空洞”較之低溫時進一步打開,從而擴大了養生助劑滲透進入纖維內部的“通道”,使得所述養生助劑可以更好地滲透進入纖維內芯處;此外,在該溫度時,可以激發活性溫度點低于該溫度的、在纖維脫膠前處理工藝中殘留的少量酶的活性,將內部脫膠處理不夠均勻的麻纖維內部的膠進行水解,使麻纖維進一步分離,提高了麻纖維的蓬松性。
將經上述第二養生倉養生后的麻纖維取出,自然放置5小時即可。
實例3
將添加水后的麻纖維養生助劑噴灑到大麻纖維上,在噴灑麻纖維的過程中優選鋪設一層麻纖維就噴灑一次養生助劑,直至將預定設置于養生倉內的足量的麻纖維鋪設完畢;其中所述的助劑與麻纖維的重量比為0.5;上述養生助劑和麻纖維的重量比保證了給予麻纖維養生足夠的助劑組分。
之后,將上述鋪設完畢的麻纖維放入第一養生倉內,放置3天;給予了助劑能夠充分地緩慢地滲透入纖維內足夠的時間。
將上述養生后的麻纖維從第一養生倉內取出,并將取出的麻纖維進行上下翻轉倒置,將所述經翻轉后的麻纖維放入第二養生倉內,并加溫至50℃,停止加溫后,養生6天;該步驟中的升溫同樣可以使得麻纖維內部的“室腔”和“空洞”較之低溫時進一步打開,從而擴大了養生助劑滲透進入纖維內部的“通道”,使得所述養生助劑可以更好地滲透進入纖維內芯處;此外,在該溫度時,可以激發活性溫度點低于該溫度的、在纖維脫膠前處理工藝中殘留的少量酶的活性,將內部脫膠處理不夠均勻的麻纖維內部的膠進行水解,使麻纖維進一步分離,提高了麻纖維的蓬松性。
將經上述第二養生倉養生后的麻纖維取出,自然放置2小時即可。
對經上述養生工藝養生后的麻纖維進行檢測發現,未養生前麻纖維的回潮率為12~16%,而養生后麻纖維的回潮率則升高為32~38%。可見,本發明所述養生工藝可以有效地提高麻纖維的回潮率,進而提高麻纖維的可紡性。
雖然本發明已經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其進行了詳細闡述,但是,本專業普通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此基礎上所做出的未超出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任何形式和細節的變化,諸如適用于本發明的所有乳化劑以及吸濕劑和保濕劑的任意變換,均屬于本發明所要保護的范圍。